第139章 王府收徒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馮保一聽大喜,連忙說道:“那還請公子隨咱家去一趟王府吧?”
李文貴聽了,搖搖頭說道:“不急,既然是按我的規矩來,那就要先筆試。也就是他們之前筆試的內容,要多少份,我去看看夠不夠?”
馮保聽到這話,連忙點頭道:“對對對,就是要按公子的規矩來。”
先附和了下李文貴的意思之後,他才報出了人數道:“公子要不先給個一百來份如何?”
這麽多?
李文貴有點意外,不過他還是表現得比較淡定,對馮保說道:“那沒有這麽多。”
說到這裏,他看向陳景行說道:“伯父,要不幫忙多印一些,然後讓馮公公帶回去?”
陳景行聽了,當然不可能拒絕,便應下了。
他們正要走時,李文貴提醒馮保道:“考題做完之後送過來給我看看就成,等到選出合適的,如果人多的話,我再去王府教學。”
馮保一聽,連忙點頭回應。
等他們一走,李文貴便把這事拋到腦後,先忙眼前事了。
馮保這邊,隨著陳景行去印試題,雖然他報出了一百份,等到他這邊看著陳景行安排匠人給他印時,就臨時又加了一些,一共要了兩百份,然後才心滿意足地趕緊回京師去了。
回到王府的第一時間,馮保就去了裕王那邊。
裕王見他回來了,第一時間就放下了其他事情,趕緊問他情況。
馮保是捧著那厚厚一疊試卷的,立刻向裕王稟告道:“王爺的旨意,他當然是同意的,這便是他考核的試卷,奴婢要了兩百份過來。說是考了之後給他送過去便是。”
裕王一聽,頓時有點驚訝道:“兩百份?”
不是說王府沒這麽多人,就人數來說,其實是遠超這個人數的。但關鍵的問題是,有很多人是不識字的,因此沒法參與考試。
馮保聽了,連忙向裕王提醒道:“王爺,那些侍衛不也是可以麽,就怕他們不識字!”
裕王一聽這話,立刻回過神來,當即笑容滿麵地說道:“對對對,總有幾個識字的,這個可以!”
他的弟弟景王就藩之時,他父皇撥給景王王府的侍衛就有八百人。他自己的王府,目前雖然是在京師,但是也是有京衛負責保衛王府的。理論上來說,也得聽裕王的。
這賺大錢的事情,能多一個是一個,他不可能放過。
裕王想了想,立刻吩咐道:“你立刻去辦這事,隻要識字的,都發一份讓他們做,要是試卷不夠,你自己去印便是。”
馮保一聽,立刻答應一聲,然後稍微猶豫了片刻,就又向裕王請示道:“王爺,如果有人能賺錢的話,這分成是多少,都一樣麽?”
他這話,其實是有私心的。
裕王聽到他的話,卻是壓根沒想過這事,此時聽到,便有點不解。
很顯然,裕王一開始的想法,是想獨吞。
馮保聽了,便連忙解釋道:“奴婢在書社那邊聽說,如果被收為徒弟,能寫書賺錢的話,書社是分了幾等分成方式。是說如此是鼓勵他們寫出更賺錢的書。如果分得太少,估計就不會很樂意寫出更賺錢的書的。”
裕王聽到他的話,仔細想想,也算是理解了,便開口說道:“那就分到的錢和王府……”
說到這裏,他猶豫片刻之後,最終還是說道:“……五五分成!”
也虧了李文貴沒在這,要不然,他肯定會大呼好家夥。
王府從中再五五分成,就等於是他後世寫書時候的渠道費了。
馮保一聽,當即大喜,連忙試探著問道:“王爺,那一些比較忙的人,是不是也要參加這個考試?”
裕王一聽,想也不想便說道:“再忙有賺錢重要?”
馮保聽到這話,便心中有譜了。當即退下,去忙著這事了。
與此同時,相關的消息,自然也在王府傳開了。
“聽說沒有,王爺準備要我們寫故事了!”
“什麽,好端端地寫什麽故事?”
“還不知道麽?聽說有寫故事天賦的人,便能被側妃的弟弟收為徒弟傳授寫故事的本事。知道一年能賺多少麽?”
“就寫故事而已,還能賺多少?”
“嗬嗬,見識淺薄了吧,寫得好的話,少說一年能賺五千兩以上!”
“不對,我怎麽聽說一萬兩呢?”
“……”
這些宮女內侍,甚至是王府侍衛,一個月都不到一兩銀子的薪水,聽說一年能賺那麽多,眼睛都直了,紛紛打聽有關的消息,就好像他們一定能賺到幾千兩銀子一般。
當然了,這隻能是局限於那些會寫字的人。
最終,馮保這邊的權勢大增,其他人都要討好他。
給了他錢的,和他關係不錯的,他事先透露了考題。
馮保做事,也算是雷厲風行了,等到第二天上午的時候,他就準備好了,開始了王府內的考核。
整個裕王府,會寫字的人,包括宮女內侍,以及護衛等等,也就一百七十人而已。護衛當中,上千護衛中,就兩人會寫字。
裕王親自監考,看著他們填寫那份試卷。這些考試的人中,甚至還包括了馮保等一些裕王的親信內侍。裕王妃和側妃身邊服侍的宮女等等。
總之,隻要會寫字的,裕王都想讓他們給他賺錢!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裕王妃的身份尊貴,側妃又有孩子要帶,要不然,他都想讓她們也試試。
王府能多個幾千兩,甚至上萬兩銀子收入,不香麽?
等到下午,裕王便派了馮保帶著人,押送著試卷趕去了通州,把試卷交到了李文貴的麵前。
與此同時,馮保還對李文貴說道:“公子,王爺和側妃都在等消息呢,要不,您先看看?”
李文貴聽了,也是爽快,當即答應了下來,然後立刻當場看起這一百七十份卷子。
說實話,這一百七十份卷子,隻是會寫字的一百七十份而已,其中有很多人,壓根不會講故事。
因此,李文貴一目十行,刷刷刷地批著卷子,最終,一共隻挑選出了二十二份。
李文貴聽了,搖搖頭說道:“不急,既然是按我的規矩來,那就要先筆試。也就是他們之前筆試的內容,要多少份,我去看看夠不夠?”
馮保聽到這話,連忙點頭道:“對對對,就是要按公子的規矩來。”
先附和了下李文貴的意思之後,他才報出了人數道:“公子要不先給個一百來份如何?”
這麽多?
李文貴有點意外,不過他還是表現得比較淡定,對馮保說道:“那沒有這麽多。”
說到這裏,他看向陳景行說道:“伯父,要不幫忙多印一些,然後讓馮公公帶回去?”
陳景行聽了,當然不可能拒絕,便應下了。
他們正要走時,李文貴提醒馮保道:“考題做完之後送過來給我看看就成,等到選出合適的,如果人多的話,我再去王府教學。”
馮保一聽,連忙點頭回應。
等他們一走,李文貴便把這事拋到腦後,先忙眼前事了。
馮保這邊,隨著陳景行去印試題,雖然他報出了一百份,等到他這邊看著陳景行安排匠人給他印時,就臨時又加了一些,一共要了兩百份,然後才心滿意足地趕緊回京師去了。
回到王府的第一時間,馮保就去了裕王那邊。
裕王見他回來了,第一時間就放下了其他事情,趕緊問他情況。
馮保是捧著那厚厚一疊試卷的,立刻向裕王稟告道:“王爺的旨意,他當然是同意的,這便是他考核的試卷,奴婢要了兩百份過來。說是考了之後給他送過去便是。”
裕王一聽,頓時有點驚訝道:“兩百份?”
不是說王府沒這麽多人,就人數來說,其實是遠超這個人數的。但關鍵的問題是,有很多人是不識字的,因此沒法參與考試。
馮保聽了,連忙向裕王提醒道:“王爺,那些侍衛不也是可以麽,就怕他們不識字!”
裕王一聽這話,立刻回過神來,當即笑容滿麵地說道:“對對對,總有幾個識字的,這個可以!”
他的弟弟景王就藩之時,他父皇撥給景王王府的侍衛就有八百人。他自己的王府,目前雖然是在京師,但是也是有京衛負責保衛王府的。理論上來說,也得聽裕王的。
這賺大錢的事情,能多一個是一個,他不可能放過。
裕王想了想,立刻吩咐道:“你立刻去辦這事,隻要識字的,都發一份讓他們做,要是試卷不夠,你自己去印便是。”
馮保一聽,立刻答應一聲,然後稍微猶豫了片刻,就又向裕王請示道:“王爺,如果有人能賺錢的話,這分成是多少,都一樣麽?”
他這話,其實是有私心的。
裕王聽到他的話,卻是壓根沒想過這事,此時聽到,便有點不解。
很顯然,裕王一開始的想法,是想獨吞。
馮保聽了,便連忙解釋道:“奴婢在書社那邊聽說,如果被收為徒弟,能寫書賺錢的話,書社是分了幾等分成方式。是說如此是鼓勵他們寫出更賺錢的書。如果分得太少,估計就不會很樂意寫出更賺錢的書的。”
裕王聽到他的話,仔細想想,也算是理解了,便開口說道:“那就分到的錢和王府……”
說到這裏,他猶豫片刻之後,最終還是說道:“……五五分成!”
也虧了李文貴沒在這,要不然,他肯定會大呼好家夥。
王府從中再五五分成,就等於是他後世寫書時候的渠道費了。
馮保一聽,當即大喜,連忙試探著問道:“王爺,那一些比較忙的人,是不是也要參加這個考試?”
裕王一聽,想也不想便說道:“再忙有賺錢重要?”
馮保聽到這話,便心中有譜了。當即退下,去忙著這事了。
與此同時,相關的消息,自然也在王府傳開了。
“聽說沒有,王爺準備要我們寫故事了!”
“什麽,好端端地寫什麽故事?”
“還不知道麽?聽說有寫故事天賦的人,便能被側妃的弟弟收為徒弟傳授寫故事的本事。知道一年能賺多少麽?”
“就寫故事而已,還能賺多少?”
“嗬嗬,見識淺薄了吧,寫得好的話,少說一年能賺五千兩以上!”
“不對,我怎麽聽說一萬兩呢?”
“……”
這些宮女內侍,甚至是王府侍衛,一個月都不到一兩銀子的薪水,聽說一年能賺那麽多,眼睛都直了,紛紛打聽有關的消息,就好像他們一定能賺到幾千兩銀子一般。
當然了,這隻能是局限於那些會寫字的人。
最終,馮保這邊的權勢大增,其他人都要討好他。
給了他錢的,和他關係不錯的,他事先透露了考題。
馮保做事,也算是雷厲風行了,等到第二天上午的時候,他就準備好了,開始了王府內的考核。
整個裕王府,會寫字的人,包括宮女內侍,以及護衛等等,也就一百七十人而已。護衛當中,上千護衛中,就兩人會寫字。
裕王親自監考,看著他們填寫那份試卷。這些考試的人中,甚至還包括了馮保等一些裕王的親信內侍。裕王妃和側妃身邊服侍的宮女等等。
總之,隻要會寫字的,裕王都想讓他們給他賺錢!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裕王妃的身份尊貴,側妃又有孩子要帶,要不然,他都想讓她們也試試。
王府能多個幾千兩,甚至上萬兩銀子收入,不香麽?
等到下午,裕王便派了馮保帶著人,押送著試卷趕去了通州,把試卷交到了李文貴的麵前。
與此同時,馮保還對李文貴說道:“公子,王爺和側妃都在等消息呢,要不,您先看看?”
李文貴聽了,也是爽快,當即答應了下來,然後立刻當場看起這一百七十份卷子。
說實話,這一百七十份卷子,隻是會寫字的一百七十份而已,其中有很多人,壓根不會講故事。
因此,李文貴一目十行,刷刷刷地批著卷子,最終,一共隻挑選出了二十二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