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生意奇才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 作者: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文貴算是明白了,要想從他爹手中拿錢,那是千難萬難!
沒有本錢,就沒法做其他買賣。
和別人合作,最好的就是陳景行了。但是,陳景行已經明言過,他手頭的現錢並不寬裕。如今書鋪的事情一開始,前期也是要投入不少錢的,陳景行這邊肯定沒法繼續拿出其他錢來做其他買賣。
自己賺錢?目前可以做得無本買賣,也就是出書了。
賣書方麵,要想拿到錢,是有個周期的。更不用說,自己已經預支稿費,並且達五十三兩之多。
李文貴不確定在這個時代賣休閑書,到底能賺多少。因此,三十五兩銀子,一套不錯宅子的價格,顯然不是馬上就能賺到的吧?
所以,要想另外做點買賣,再多來點錢,沒有本錢,還真是麻煩!
李文貴有些感慨,就站在二進院的院子裏,環顧四周,說真得,這房子是真可以,可以住相當一段時間了。
一家四口人,住這麽大的房子,小妹估計有的忙了,光是打掃衛生就不容易!
想到這,李文貴忽然想到,或許可以出租部分房子?
心中這麽想著,他便去了三進院這邊。這裏就是院子小了一點,但是,房間夠四個人一人一間,還有廚房,水井都有,生活是很方便的。
如果把前麵兩個院子的房子都出租給外人,比如說到京師趕考的學子,未必就不可以!
通州灣位於京杭大運河的頂端,位置得天獨厚,外地去京師趕考的舉人,也總有一些不是那麽有錢的,租在通州,價格肯定比京師要便宜。
不過這些也都是自己想象的,具體行情如何,還需要出去走走看看,才能確切把握。要是實在沒有其他賺錢的法子,就試試當包租公好了。
他正在考慮著這個事情呢,忽然聽到前麵熱鬧了起來,嘈雜聲傳來。
該不會是陳景行過來了吧?
心中這麽想著,李文貴便從後院這邊過去,等他到了二進院這邊,就看到院子裏有不少人了。他爹果然在陪著人群中的陳景行說話。
當他一出現的時候,陳景行也是第一時間便看到他了,立刻伸手招呼道:“賢侄快快過來!”
李偉一見陳景行對他二兒子竟然這麽親熱,不由得心中很是吃驚。
剛才他讓大兒子給陳老爺見禮了,也沒見陳老爺稱呼大兒子為賢侄。更不用說,這態度區別了。就好像自己這二兒子,真得是他親侄子一樣。
在李偉震驚地注視下,李文貴走到近前,向陳景行笑著行禮說道:“伯父一行上門,真讓陋室蓬蓽生輝,還送了這麽多東西過來,這份好意,我記在心裏了!”
李偉一聽這話,感覺有點不妥,怎麽說話沒大沒小,好像和陳老爺平輩一樣,這怎麽行,別是惹惱了陳老爺!
他正想訓斥二兒子一句時,卻聽陳景行當即哈哈一笑道:“我們兩家的關係擺在這裏,這沒什麽。來來來,我給你介紹下……”
說著話,他用手一指站他身邊的三個少年道:“這是我四兒名言,這是我大孫子承恩,二孫子承爵,以後,你們多交往交往!”
聽到介紹,年紀最大的名言,大概十七歲,剛新婚不久,娶的媳婦是已故裕王妃的妹妹,用好奇地眼神打量著李文貴說道:“我爹一直說你很厲害,回頭多多指教!”
李偉聽到這話,不由得很是詫異,看看陳景行,然後又看看二兒子,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李文貴聽了,卻是抱拳回道:“不敢,隻是一些粗淺想法,名言兄要是有意,我們不妨探討探討。”
陳承恩和陳承爵的輩分小了,兩人隻是抱拳見禮卻沒怎麽說話,不過他們盯著李文貴的眼神,卻似乎有些不服氣。
李偉可不敢讓陳景行等人站著,連忙引了他們去正堂大堂坐了,他還道歉說道:“陳老爺,寒舍簡陋,還請多多包涵。”
可不簡陋麽,連食材和廚娘都是陳景行帶過來的。
不過他也不在意,在等待用餐的時間裏,便稍微和李偉客套了一句,然後便抓著李文貴聊了起來。
聊得主要內容,還是售書上的細節。對於這種新模式,他還是有地方沒搞明白的。李文貴便根據後世的經驗,侃侃而談,一一回答陳景行的那些疑惑。
整個大堂內,其他人幾乎都淪為了聽客,就隻是陳景行和李文貴在說話。
這一幕,看得李偉越加詫異,仿佛不認識這個二兒子一般,不由得細細打量。到了後來,他也努力去聽了。
對於二兒子的話,他大部分聽不明白,但是偶爾也有聽懂的地方。不過不管聽不聽得懂,他都隨著陳景行點頭而點頭,仿佛能聽懂了一般。
說到最後,年紀最小的陳承爵不由得好奇地問李文貴道:“聽爺爺說,你是懸梁刺股才學到這麽多的學問,這是真得麽?”
李文貴聽得一愣,對於這個問題,他能怎麽回答?
回過神來之後,他隻好回答道:“腦子裏沒知識,肯定是不行的。隻有肚中有了墨水,才有學以致用的可能。總而言之,懸梁刺股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學,多想,多做。”
陳承爵一聽,頓時鬆了口氣,轉頭對陳景行說道:“爺爺,你看,不一定要懸梁刺股的!”
一聽這話,陳景行不由得有點尷尬,連忙說道:“那你記住了麽,要多學,多想,多做!”
說到這裏,他轉頭看向李文貴,笑著解釋道:“賢侄的頭腦,我都是佩服的。不說別的,就隻是這做買賣的想法,這麽新奇的想法,我都想不到,不得不說,這方麵,你是真有本事!”
李文貴聽了,連忙謙虛,他心中也清楚,他隻是因為擁有後世的知識而已。
於是,就這麽的,雙方聊得很愉快,一直到用餐。
陳景行其實帶著兒子和孫子過來,就是來恭賀喬遷之喜的,替李家熱鬧了一番之後,他們也沒怎麽吃,留下一個紅包就走了。
沒有本錢,就沒法做其他買賣。
和別人合作,最好的就是陳景行了。但是,陳景行已經明言過,他手頭的現錢並不寬裕。如今書鋪的事情一開始,前期也是要投入不少錢的,陳景行這邊肯定沒法繼續拿出其他錢來做其他買賣。
自己賺錢?目前可以做得無本買賣,也就是出書了。
賣書方麵,要想拿到錢,是有個周期的。更不用說,自己已經預支稿費,並且達五十三兩之多。
李文貴不確定在這個時代賣休閑書,到底能賺多少。因此,三十五兩銀子,一套不錯宅子的價格,顯然不是馬上就能賺到的吧?
所以,要想另外做點買賣,再多來點錢,沒有本錢,還真是麻煩!
李文貴有些感慨,就站在二進院的院子裏,環顧四周,說真得,這房子是真可以,可以住相當一段時間了。
一家四口人,住這麽大的房子,小妹估計有的忙了,光是打掃衛生就不容易!
想到這,李文貴忽然想到,或許可以出租部分房子?
心中這麽想著,他便去了三進院這邊。這裏就是院子小了一點,但是,房間夠四個人一人一間,還有廚房,水井都有,生活是很方便的。
如果把前麵兩個院子的房子都出租給外人,比如說到京師趕考的學子,未必就不可以!
通州灣位於京杭大運河的頂端,位置得天獨厚,外地去京師趕考的舉人,也總有一些不是那麽有錢的,租在通州,價格肯定比京師要便宜。
不過這些也都是自己想象的,具體行情如何,還需要出去走走看看,才能確切把握。要是實在沒有其他賺錢的法子,就試試當包租公好了。
他正在考慮著這個事情呢,忽然聽到前麵熱鬧了起來,嘈雜聲傳來。
該不會是陳景行過來了吧?
心中這麽想著,李文貴便從後院這邊過去,等他到了二進院這邊,就看到院子裏有不少人了。他爹果然在陪著人群中的陳景行說話。
當他一出現的時候,陳景行也是第一時間便看到他了,立刻伸手招呼道:“賢侄快快過來!”
李偉一見陳景行對他二兒子竟然這麽親熱,不由得心中很是吃驚。
剛才他讓大兒子給陳老爺見禮了,也沒見陳老爺稱呼大兒子為賢侄。更不用說,這態度區別了。就好像自己這二兒子,真得是他親侄子一樣。
在李偉震驚地注視下,李文貴走到近前,向陳景行笑著行禮說道:“伯父一行上門,真讓陋室蓬蓽生輝,還送了這麽多東西過來,這份好意,我記在心裏了!”
李偉一聽這話,感覺有點不妥,怎麽說話沒大沒小,好像和陳老爺平輩一樣,這怎麽行,別是惹惱了陳老爺!
他正想訓斥二兒子一句時,卻聽陳景行當即哈哈一笑道:“我們兩家的關係擺在這裏,這沒什麽。來來來,我給你介紹下……”
說著話,他用手一指站他身邊的三個少年道:“這是我四兒名言,這是我大孫子承恩,二孫子承爵,以後,你們多交往交往!”
聽到介紹,年紀最大的名言,大概十七歲,剛新婚不久,娶的媳婦是已故裕王妃的妹妹,用好奇地眼神打量著李文貴說道:“我爹一直說你很厲害,回頭多多指教!”
李偉聽到這話,不由得很是詫異,看看陳景行,然後又看看二兒子,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李文貴聽了,卻是抱拳回道:“不敢,隻是一些粗淺想法,名言兄要是有意,我們不妨探討探討。”
陳承恩和陳承爵的輩分小了,兩人隻是抱拳見禮卻沒怎麽說話,不過他們盯著李文貴的眼神,卻似乎有些不服氣。
李偉可不敢讓陳景行等人站著,連忙引了他們去正堂大堂坐了,他還道歉說道:“陳老爺,寒舍簡陋,還請多多包涵。”
可不簡陋麽,連食材和廚娘都是陳景行帶過來的。
不過他也不在意,在等待用餐的時間裏,便稍微和李偉客套了一句,然後便抓著李文貴聊了起來。
聊得主要內容,還是售書上的細節。對於這種新模式,他還是有地方沒搞明白的。李文貴便根據後世的經驗,侃侃而談,一一回答陳景行的那些疑惑。
整個大堂內,其他人幾乎都淪為了聽客,就隻是陳景行和李文貴在說話。
這一幕,看得李偉越加詫異,仿佛不認識這個二兒子一般,不由得細細打量。到了後來,他也努力去聽了。
對於二兒子的話,他大部分聽不明白,但是偶爾也有聽懂的地方。不過不管聽不聽得懂,他都隨著陳景行點頭而點頭,仿佛能聽懂了一般。
說到最後,年紀最小的陳承爵不由得好奇地問李文貴道:“聽爺爺說,你是懸梁刺股才學到這麽多的學問,這是真得麽?”
李文貴聽得一愣,對於這個問題,他能怎麽回答?
回過神來之後,他隻好回答道:“腦子裏沒知識,肯定是不行的。隻有肚中有了墨水,才有學以致用的可能。總而言之,懸梁刺股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學,多想,多做。”
陳承爵一聽,頓時鬆了口氣,轉頭對陳景行說道:“爺爺,你看,不一定要懸梁刺股的!”
一聽這話,陳景行不由得有點尷尬,連忙說道:“那你記住了麽,要多學,多想,多做!”
說到這裏,他轉頭看向李文貴,笑著解釋道:“賢侄的頭腦,我都是佩服的。不說別的,就隻是這做買賣的想法,這麽新奇的想法,我都想不到,不得不說,這方麵,你是真有本事!”
李文貴聽了,連忙謙虛,他心中也清楚,他隻是因為擁有後世的知識而已。
於是,就這麽的,雙方聊得很愉快,一直到用餐。
陳景行其實帶著兒子和孫子過來,就是來恭賀喬遷之喜的,替李家熱鬧了一番之後,他們也沒怎麽吃,留下一個紅包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