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尋訪賢士
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錘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弛,你在想什麽?可是在擔心那胡三舍會報複你麽?”
胡三舍被帶下去後,見吳弛臉色難看地站在原地,心中似乎在憂慮什麽,郭洺忙開口安撫他道:
“放心,你的功勞本國公都看在眼裏,那些得罪人的事,不要怕去做,本國公說過會給你兜底,絕不食言。”
“多謝上位。”
吳弛苦笑一聲,顯然心裏並未當真
見吳弛如此,郭洺也隻能心底長歎一聲,不知該說什麽繼續安慰對方。
曆朝曆代,每個合格的君主,身邊總要培養一些替自己做髒活、下狠手的人,這些人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酷吏”。
縱觀曆史上酷吏們,比如西漢的張湯、郅都,武周的周興、來俊臣,明朝初年的毛驤,這些人到最後,下場往往都很慘。因為君主們在轉移了足夠的矛盾後,總是選擇卸磨殺驢、棄卒保車。
郭洺自信日後能夠頂住壓力,給替吳弛一個體麵的結局,但吳弛本人卻沒有這份自信。
畢竟世事無常,誰又能料定將來會發生什麽呢。
…
“各位臣工,你們看看這封信,胡元帥可真是深明大義、忠勇可嘉啊!”
捉拿了胡三舍,郭洺經過再三思慮,決定免除對方一切職務,將對方關進金陵天牢,囚禁三年,以示懲戒。
身在前線的胡大海得知此事後,不但沒有任何埋怨郭洺的意思,反而覺得這個懲罰太輕,派人送來親筆信,希望郭洺能夠從重處罰。
郭洺心懷大慰,於是第二日在國公府朝見文武百官的時候,當眾誇讚起了對方。
“恭喜國公,這都是國公仁德,麾下將帥才會如此知大義、明事理。”
眾臣聞言,無不開口向郭洺恭賀。然而就在這時,人群之中,突然傳來一道不太和諧的聲音。
“國公明鑒,臣以為,那胡三舍所犯之罪極重,理當問斬!如不問斬,他日必有人爭相效仿!”
隻見一個年約而立的官員,緩緩從人群中走了出來,一麵向堂上的郭洺行禮,一麵開口說道。
郭洺聞言,眉頭微皺道:“你叫什麽名字?”
對方昂起頭,不卑不亢道:“臣楊憲,拜見國公。”
“你是楊憲?”
郭洺咂了咂嘴,突然發現自己聽過這個名字,似乎曆史上朱元璋曾向某個大臣詢問過,能否讓楊憲出任宰相,那位大臣認為楊憲雖有宰相之能,但是氣量狹小,不能容人。
嘶……當時說這話的,是誰來著?
郭洺揉了揉太陽穴,暗暗思索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來了,說這話的是劉基——劉伯溫。
嘖嘖,自己真是昏頭了,穿越都快兩年,居然把這麽一位經天緯地的人物給漏了。
一念至此,郭洺正打算詢問在座眾臣,有沒有誰認識青田劉伯溫的,奈何還沒等他說話,堂下的楊憲再度開口道:
“請國公嚴懲胡三舍,以正三軍之風!就是不處斬,也該砍掉對方的手腳,隻囚禁對方三年,如何堵得住天下悠悠眾口。”
見楊憲如此不依不饒,郭洺生氣道:“胡三舍莫非和你有什麽仇怨不成,你一定要如此對付他?”
“這……臣隻是秉公而斷,臣受國公征辟,忝為中書省參議,遇到如此大事,自當向國公進諫。”
楊憲和胡三舍自然沒有什麽仇怨,之所以當著這麽多人的麵如此,隻不過是想效仿上回胡惟庸那般,在郭洺的麵前露一露臉,好讓郭洺注意到有自己這麽一個人。
楊憲的心思,郭洺其實能猜得出來,不過他知道這個楊憲本身確實很有才能,因此並沒有責怪對方的意思,反而溫言撫慰道:
“楊參議,難得你有勇氣犯顏直諫,本國公很欣賞你,從今日起,我便升你做禦史中丞,專門督察百官行政,有彈劾之權。但胡三舍的事到此為止,你不要再說了。”
“臣楊憲,多謝國公厚恩。”
楊憲大喜,趕忙跪地拜謝。
郭洺一麵擺手示意對方起身,一麵轉頭向周邊其他臣子道:“卿等可聽說處州青田縣,有個隱居的名士,叫做劉基的?”
眾人聞言,竊竊私語了一陣,胡惟庸出列道:“回稟上位,臣聽說過此人。此人本在蒙元朝廷做官,後因秉性孤傲,得罪了不少上司,因此辭官回鄉,避世不出。”
郭洺按捺著心底的激動,緩緩道:“聽說這位劉先生胸懷韜略,有不世之才,你們在座的各位,誰能替本國公將他請到金陵做官,重重有賞!”
見自家主公素未謀麵,卻對劉伯溫如此看重,李善長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忙咳嗽兩聲,進言道:
“咳咳……上位,劉基此人,向來心高氣傲,看不起咱們這些義軍出身的人,當初對方還在替元朝做官的時候,就大肆屠戮各地義軍,就算上位派人前去征辟,隻怕他也未必肯來。”
郭洺搖了搖頭道:“無妨,從來有才之士,難免恃才傲物,當初漢昭烈請諸葛武侯出山,也免不了三顧茅廬,一次請不來,那就多請幾次便是。”
李善長聞言,訥訥地說不出話來,一旁的胡惟庸忍不住追問:“上位,若是您怎麽請對方都不來,那該如何是好?”
“先禮後兵,本國公禮數盡到,對方若還是不來,那就隻能動武了。”郭洺冷聲道:“就是綁,我也要叫人給他綁過來!”
“若是對方中途逃跑怎麽辦?”胡惟庸繼續道。
郭洺翻了個白眼,不假思索道:“那就派人把他除掉,既然不能為我所用,留之何益?”
眾臣聽了此話,一時間噤若寒蟬,沒有人敢再說話了。
郭洺端坐禦椅,向下掃視,見眾人個個低著頭,臉上露出畏懼的表情,心中不由得暗暗發笑。
剛才那番話,他也算是故意說給眼前的這幫大臣聽的,自從上回發生刺客行刺之事後,郭洺總覺得內部出了叛徒,否則刺客們不可能埋伏得如此順利。
不過那件事究竟是誰人所為,至今仍是一樁懸案。
胡三舍被帶下去後,見吳弛臉色難看地站在原地,心中似乎在憂慮什麽,郭洺忙開口安撫他道:
“放心,你的功勞本國公都看在眼裏,那些得罪人的事,不要怕去做,本國公說過會給你兜底,絕不食言。”
“多謝上位。”
吳弛苦笑一聲,顯然心裏並未當真
見吳弛如此,郭洺也隻能心底長歎一聲,不知該說什麽繼續安慰對方。
曆朝曆代,每個合格的君主,身邊總要培養一些替自己做髒活、下狠手的人,這些人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酷吏”。
縱觀曆史上酷吏們,比如西漢的張湯、郅都,武周的周興、來俊臣,明朝初年的毛驤,這些人到最後,下場往往都很慘。因為君主們在轉移了足夠的矛盾後,總是選擇卸磨殺驢、棄卒保車。
郭洺自信日後能夠頂住壓力,給替吳弛一個體麵的結局,但吳弛本人卻沒有這份自信。
畢竟世事無常,誰又能料定將來會發生什麽呢。
…
“各位臣工,你們看看這封信,胡元帥可真是深明大義、忠勇可嘉啊!”
捉拿了胡三舍,郭洺經過再三思慮,決定免除對方一切職務,將對方關進金陵天牢,囚禁三年,以示懲戒。
身在前線的胡大海得知此事後,不但沒有任何埋怨郭洺的意思,反而覺得這個懲罰太輕,派人送來親筆信,希望郭洺能夠從重處罰。
郭洺心懷大慰,於是第二日在國公府朝見文武百官的時候,當眾誇讚起了對方。
“恭喜國公,這都是國公仁德,麾下將帥才會如此知大義、明事理。”
眾臣聞言,無不開口向郭洺恭賀。然而就在這時,人群之中,突然傳來一道不太和諧的聲音。
“國公明鑒,臣以為,那胡三舍所犯之罪極重,理當問斬!如不問斬,他日必有人爭相效仿!”
隻見一個年約而立的官員,緩緩從人群中走了出來,一麵向堂上的郭洺行禮,一麵開口說道。
郭洺聞言,眉頭微皺道:“你叫什麽名字?”
對方昂起頭,不卑不亢道:“臣楊憲,拜見國公。”
“你是楊憲?”
郭洺咂了咂嘴,突然發現自己聽過這個名字,似乎曆史上朱元璋曾向某個大臣詢問過,能否讓楊憲出任宰相,那位大臣認為楊憲雖有宰相之能,但是氣量狹小,不能容人。
嘶……當時說這話的,是誰來著?
郭洺揉了揉太陽穴,暗暗思索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來了,說這話的是劉基——劉伯溫。
嘖嘖,自己真是昏頭了,穿越都快兩年,居然把這麽一位經天緯地的人物給漏了。
一念至此,郭洺正打算詢問在座眾臣,有沒有誰認識青田劉伯溫的,奈何還沒等他說話,堂下的楊憲再度開口道:
“請國公嚴懲胡三舍,以正三軍之風!就是不處斬,也該砍掉對方的手腳,隻囚禁對方三年,如何堵得住天下悠悠眾口。”
見楊憲如此不依不饒,郭洺生氣道:“胡三舍莫非和你有什麽仇怨不成,你一定要如此對付他?”
“這……臣隻是秉公而斷,臣受國公征辟,忝為中書省參議,遇到如此大事,自當向國公進諫。”
楊憲和胡三舍自然沒有什麽仇怨,之所以當著這麽多人的麵如此,隻不過是想效仿上回胡惟庸那般,在郭洺的麵前露一露臉,好讓郭洺注意到有自己這麽一個人。
楊憲的心思,郭洺其實能猜得出來,不過他知道這個楊憲本身確實很有才能,因此並沒有責怪對方的意思,反而溫言撫慰道:
“楊參議,難得你有勇氣犯顏直諫,本國公很欣賞你,從今日起,我便升你做禦史中丞,專門督察百官行政,有彈劾之權。但胡三舍的事到此為止,你不要再說了。”
“臣楊憲,多謝國公厚恩。”
楊憲大喜,趕忙跪地拜謝。
郭洺一麵擺手示意對方起身,一麵轉頭向周邊其他臣子道:“卿等可聽說處州青田縣,有個隱居的名士,叫做劉基的?”
眾人聞言,竊竊私語了一陣,胡惟庸出列道:“回稟上位,臣聽說過此人。此人本在蒙元朝廷做官,後因秉性孤傲,得罪了不少上司,因此辭官回鄉,避世不出。”
郭洺按捺著心底的激動,緩緩道:“聽說這位劉先生胸懷韜略,有不世之才,你們在座的各位,誰能替本國公將他請到金陵做官,重重有賞!”
見自家主公素未謀麵,卻對劉伯溫如此看重,李善長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忙咳嗽兩聲,進言道:
“咳咳……上位,劉基此人,向來心高氣傲,看不起咱們這些義軍出身的人,當初對方還在替元朝做官的時候,就大肆屠戮各地義軍,就算上位派人前去征辟,隻怕他也未必肯來。”
郭洺搖了搖頭道:“無妨,從來有才之士,難免恃才傲物,當初漢昭烈請諸葛武侯出山,也免不了三顧茅廬,一次請不來,那就多請幾次便是。”
李善長聞言,訥訥地說不出話來,一旁的胡惟庸忍不住追問:“上位,若是您怎麽請對方都不來,那該如何是好?”
“先禮後兵,本國公禮數盡到,對方若還是不來,那就隻能動武了。”郭洺冷聲道:“就是綁,我也要叫人給他綁過來!”
“若是對方中途逃跑怎麽辦?”胡惟庸繼續道。
郭洺翻了個白眼,不假思索道:“那就派人把他除掉,既然不能為我所用,留之何益?”
眾臣聽了此話,一時間噤若寒蟬,沒有人敢再說話了。
郭洺端坐禦椅,向下掃視,見眾人個個低著頭,臉上露出畏懼的表情,心中不由得暗暗發笑。
剛才那番話,他也算是故意說給眼前的這幫大臣聽的,自從上回發生刺客行刺之事後,郭洺總覺得內部出了叛徒,否則刺客們不可能埋伏得如此順利。
不過那件事究竟是誰人所為,至今仍是一樁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