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玉箸難持保,竹木終還好。
故知磨劍利,輕薄或折早。
哲王臨萬劫,一劫不可少。
不必逞英雄,先做現世寶。
即言二人別了沙門,沿海邊而走,久至一礁。道人掣出神釘,默念真言,衝著巨石怦然一砸,隻聽“轟隆”聲連綿,待到霧散,於內孤零零漂出一扁舟。
危船無槳,憑風而動,少年一頭鑽進廂中,恰時天公擊鼓,風雨欲來,未消片刻,嘩啦啦落起點滴,不由忙聲喊著:“仙長,何不避避?”
那道人隻獨倚在船首,神色且平,望著愈小的沙灘,淡淡言:“路途尚遠,我講經予你聽吧。”
語盡,自顧曰:“伏聞古有一國,號寂賓國,王城之中有一羅漢,稱名離越尊者。羅漢者,人之極也。一日正修行,忽未見其牛,思索許久,疑為某辟支佛所盜,故怒,痛罵不止,乃至背負罪業。”
“又一日,彼見袈裟染塵,即要清洗,正有一漢亦失牛,找尋而來,卻視此僧所晾袈裟,已成牛皮,所持缽盂,化作牛首,於是,將他叱為偷牛賊,告付有司,坐了十二年牢也。”
道士述完,久久未聽答複,掀開布簾,少年嘴角掛珠,歪倒在角落,已不知睡去多時也…
二者於海上,夜來風大動。
斯時,星月匿蹤,雷鳴交錯,黑雲滾滾,滔浪怒號, 逐浪排空而勃,碧波洶湧澎潑,汪洋恣肆千裏,亂雨聲中,孤舟一葉,搖搖擺擺,昏燈如螢火,雷鳴電猙獰。
漁船赫然狼藉,艙底早積水漬。時有海浮撲騰而過,隨那船缽傾倒,搖曳在角落。隻道是:
射電破長空,洪雷徹地衝。
輕舟搏巨浪,凡體鬥靈凶。
大化誰偏倚,平心我縱容。
恢弘昔日有,此地豈遺蹤?
雪濤拍岸,層波碎銀,那木由見這風浪,氣勢滔天,心中或思,若人於此吞噬,哪有痛苦?此生了寂,鬼也難知。他不欲這般死去,倘非歸得其所,清楚明白,哪裏對得起來此一世呢?
故少年哀告道:“仙家,如今有甚麽大神通、大法術您就使出來吧!若風雨不歇,你我今日恐要葬身魚腹了…”
道士顯得很平靜,或者說,他從來如此。黑暗無法擠入他的眸中,絕望亦然。
驚雷霹靂而下,宛若銀蛇亂舞。寒芒飛射,雨點連珠,眼簾外的世界愈來愈可怖,轟鳴夾雜電閃,遮天蔽日。浪花攜龍卷,如水龍探月,驟然旋轉而起,將那天地銜接,恰似一尊定海神柱,直直橫在船前!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修行本就難免逆天之行,汝師未曾教過否?”男人自顧禪坐,不顧頭頂雨水傾盆,閉目開口。
木由幾個哆嗦,聞他這般說,好像自己所慮,實為庸人自擾,隱覺委屈,又不好多言。隻能枯往墨空,坐等造化,繼而環抱於胸口,不止顫言:“你說的固有理,可我身負浩任,怎該命絕於此!老龍王發怒,興風作浪,殃及池魚,真不避一避?”說罷,偷看向道人,見其依舊緊閉雙眼,麵容卻似笑非笑,隻聽他一聲:
“悟空,你會掐訣嗎?”
唔?木由有些狐疑,便答道:“隨師父學了些?”
“那你暗暗掐訣,到時自見分曉。”
漆黑黛夜,煙霏朦朧,不假思索,少年即壓心中鬱悶,默默念動真言:
初來仁重聽天道,
不轉忠純四野間。
二果催成不動法,
驚魂鑄就久存篇……
倏忽間,但聞滔滔雷滾,霎時爆裂亮堂,宛若青龍在天,俄而翻雲覆雨中連綿作一絲銀線,然轉瞬消逝,驚覺蒼穹悠悠!
那倉促疾電,仿佛一穿雲海天河,炸醒了艙底之下,盤旋的巨影。頃刻,萬丈驚濤從中擢起,大有掀雲吞月之勢,直奔孤舟而來。木由瞪大銅鈴眼,目望巨波震撼、浩海環繞,卻是嚇到腿軟膝麻,跌在板上,舌頭似打了結,忽聞周遭腥風連串,落雨滂沱,不覺間低下了頭。
但視海淵深邃處,遊龍百丈,兩角生輝,身軀如玉,金鱗護體,躥轉騰挪,擺尾蚴蟉,時而虛隱嘯嗔,又喚風雷電雨,華霧噴湧,虹彩璀迷,猶如極樂仙境。
白龍扶搖上,離海八九尋,探出個碩大龍首,須髯一抖,嘩啦啦鹹水澆了木船遍體、少年滿身。
他往日雖也聽得龍虎之說,但虎跡易得,龍卻不曾見過,即見得蜷角金鱗萬裏軀,奴雲馭電慢唏噓。淩空四麵皆驚詫,恣意波濤盡束拘。一時也隻剩下呆佇的愕然。
自那玉龍顯跡,便縱有萬千風雨,震撼扁舟,道人隻漫倚危欄,自若相顧,蓋因水部有神力護持,海獸難侵。
木由雖見衛護,但因浪濤不止,心下猶不安寧,數呼道人,皆笑而不語,少年無法,隻好垂手而立,怔怔地望著那龍上下翻飛。
不一時,風暴頓歇,黑海消卻,水清如璃,似隱隱得眺彼岸,此獸如同交付了差事,即要離去。少年斷續聽得那道人喃喃有詞,對白龍說了些什麽,隨之望見其顱似乎點了點頭。
果真隻是“似乎看到” ,隻因白龍於海,姿態猶多,亦不知是真個點頭,還是湊巧點頭。
他兩個雖將靠岸,仍在顛簸,那小舟在躁浪中豈能自定?木由心中時時有隱憂,未知前路如何,終是不好。
故而他視龍入水消隱,便喃喃作語:“觀此間荒境,雖無見邪祟,卻危機重重,能否了願,終不可知,或有這海中魁首,時時庇護,也未必十分周全,如今怎麽竟連這衛護也要送走了?豈不更難前行?”
道人沉吟半晌,淡淡道:“無妨,無妨,寒水三千,雁自留影;嬋娟難圓,月中如願,凡事人自行之,成敗自有因緣,豈是強求能得?”
男子說盡此語,自家臉色也微微有變,無似前番鎮定安然,不知想到了些什麽。卻是那木由一時忘了心下憂愁,作笑容言:“這仙道無似天尊,倒像和尚,也不曉是何道理。”
那煙鬥真人聽了此話,臉色更生變化,隻是稍稍收斂,即又歸為嚴肅。他停在一小洲之上,安坐不言。木由不知是何道理,自知問或不答,索性不出一言,自行張望。
他見此處乃是海中一荒僻小島,碧藍交接,玉潮瀼瀼,雖存優美,實非終地。那遠出不知多少裏外,才是高山巍峨,崢嶸畢現,隻是那裏陰雲密布,狂風亂興,似生大不祥。莫非龍卷之處就是泰運之地?也為自己的歸宿。
少年怔怔地望向那未知之所,口中不自覺呼道:“仙長?”
他旋即回頭看道人,見他動了動鼻翼,表示已經聽見,隻是再無回應。
猴娃視其似理非理,猶如吃了閉門羹,心間暗有些不悅,但還是收了些心性,但問:“我們這般用力,乃至性命也不要了,真是為了解救蒼生?這些蒼生會留意我等嗎?”
道人毫不猶豫言:“既有福德巨億,緣何因緣不繼?你為福祉而去,得福者皆你之徒從,怎會毫無留跡?”
少年苦笑一聲:“此間天涯海角,絕無人影,就是天雷滾滾,世民終不可聞,我等做了什麽,又怎會有人知曉呢?”
那男子緘默良久,直等得木由皺了眉,他才說:“天地之間,無處不見彌陀,但欲仁,斯仁忽至矣,又何須生疑?”
木由愣了半晌,終是隻聽懂了三四分,心中尋思道:許是這個問題實在費解,那道長也沒主意,又不肯在他麵前露怯,便拿這話來搪塞他。罷了罷了,既然說是因慈悲故,又已定了決心,何必逡巡?反生離亂。
玉箸難持保,竹木終還好。
故知磨劍利,輕薄或折早。
哲王臨萬劫,一劫不可少。
不必逞英雄,先做現世寶。
即言二人別了沙門,沿海邊而走,久至一礁。道人掣出神釘,默念真言,衝著巨石怦然一砸,隻聽“轟隆”聲連綿,待到霧散,於內孤零零漂出一扁舟。
危船無槳,憑風而動,少年一頭鑽進廂中,恰時天公擊鼓,風雨欲來,未消片刻,嘩啦啦落起點滴,不由忙聲喊著:“仙長,何不避避?”
那道人隻獨倚在船首,神色且平,望著愈小的沙灘,淡淡言:“路途尚遠,我講經予你聽吧。”
語盡,自顧曰:“伏聞古有一國,號寂賓國,王城之中有一羅漢,稱名離越尊者。羅漢者,人之極也。一日正修行,忽未見其牛,思索許久,疑為某辟支佛所盜,故怒,痛罵不止,乃至背負罪業。”
“又一日,彼見袈裟染塵,即要清洗,正有一漢亦失牛,找尋而來,卻視此僧所晾袈裟,已成牛皮,所持缽盂,化作牛首,於是,將他叱為偷牛賊,告付有司,坐了十二年牢也。”
道士述完,久久未聽答複,掀開布簾,少年嘴角掛珠,歪倒在角落,已不知睡去多時也…
二者於海上,夜來風大動。
斯時,星月匿蹤,雷鳴交錯,黑雲滾滾,滔浪怒號, 逐浪排空而勃,碧波洶湧澎潑,汪洋恣肆千裏,亂雨聲中,孤舟一葉,搖搖擺擺,昏燈如螢火,雷鳴電猙獰。
漁船赫然狼藉,艙底早積水漬。時有海浮撲騰而過,隨那船缽傾倒,搖曳在角落。隻道是:
射電破長空,洪雷徹地衝。
輕舟搏巨浪,凡體鬥靈凶。
大化誰偏倚,平心我縱容。
恢弘昔日有,此地豈遺蹤?
雪濤拍岸,層波碎銀,那木由見這風浪,氣勢滔天,心中或思,若人於此吞噬,哪有痛苦?此生了寂,鬼也難知。他不欲這般死去,倘非歸得其所,清楚明白,哪裏對得起來此一世呢?
故少年哀告道:“仙家,如今有甚麽大神通、大法術您就使出來吧!若風雨不歇,你我今日恐要葬身魚腹了…”
道士顯得很平靜,或者說,他從來如此。黑暗無法擠入他的眸中,絕望亦然。
驚雷霹靂而下,宛若銀蛇亂舞。寒芒飛射,雨點連珠,眼簾外的世界愈來愈可怖,轟鳴夾雜電閃,遮天蔽日。浪花攜龍卷,如水龍探月,驟然旋轉而起,將那天地銜接,恰似一尊定海神柱,直直橫在船前!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修行本就難免逆天之行,汝師未曾教過否?”男人自顧禪坐,不顧頭頂雨水傾盆,閉目開口。
木由幾個哆嗦,聞他這般說,好像自己所慮,實為庸人自擾,隱覺委屈,又不好多言。隻能枯往墨空,坐等造化,繼而環抱於胸口,不止顫言:“你說的固有理,可我身負浩任,怎該命絕於此!老龍王發怒,興風作浪,殃及池魚,真不避一避?”說罷,偷看向道人,見其依舊緊閉雙眼,麵容卻似笑非笑,隻聽他一聲:
“悟空,你會掐訣嗎?”
唔?木由有些狐疑,便答道:“隨師父學了些?”
“那你暗暗掐訣,到時自見分曉。”
漆黑黛夜,煙霏朦朧,不假思索,少年即壓心中鬱悶,默默念動真言:
初來仁重聽天道,
不轉忠純四野間。
二果催成不動法,
驚魂鑄就久存篇……
倏忽間,但聞滔滔雷滾,霎時爆裂亮堂,宛若青龍在天,俄而翻雲覆雨中連綿作一絲銀線,然轉瞬消逝,驚覺蒼穹悠悠!
那倉促疾電,仿佛一穿雲海天河,炸醒了艙底之下,盤旋的巨影。頃刻,萬丈驚濤從中擢起,大有掀雲吞月之勢,直奔孤舟而來。木由瞪大銅鈴眼,目望巨波震撼、浩海環繞,卻是嚇到腿軟膝麻,跌在板上,舌頭似打了結,忽聞周遭腥風連串,落雨滂沱,不覺間低下了頭。
但視海淵深邃處,遊龍百丈,兩角生輝,身軀如玉,金鱗護體,躥轉騰挪,擺尾蚴蟉,時而虛隱嘯嗔,又喚風雷電雨,華霧噴湧,虹彩璀迷,猶如極樂仙境。
白龍扶搖上,離海八九尋,探出個碩大龍首,須髯一抖,嘩啦啦鹹水澆了木船遍體、少年滿身。
他往日雖也聽得龍虎之說,但虎跡易得,龍卻不曾見過,即見得蜷角金鱗萬裏軀,奴雲馭電慢唏噓。淩空四麵皆驚詫,恣意波濤盡束拘。一時也隻剩下呆佇的愕然。
自那玉龍顯跡,便縱有萬千風雨,震撼扁舟,道人隻漫倚危欄,自若相顧,蓋因水部有神力護持,海獸難侵。
木由雖見衛護,但因浪濤不止,心下猶不安寧,數呼道人,皆笑而不語,少年無法,隻好垂手而立,怔怔地望著那龍上下翻飛。
不一時,風暴頓歇,黑海消卻,水清如璃,似隱隱得眺彼岸,此獸如同交付了差事,即要離去。少年斷續聽得那道人喃喃有詞,對白龍說了些什麽,隨之望見其顱似乎點了點頭。
果真隻是“似乎看到” ,隻因白龍於海,姿態猶多,亦不知是真個點頭,還是湊巧點頭。
他兩個雖將靠岸,仍在顛簸,那小舟在躁浪中豈能自定?木由心中時時有隱憂,未知前路如何,終是不好。
故而他視龍入水消隱,便喃喃作語:“觀此間荒境,雖無見邪祟,卻危機重重,能否了願,終不可知,或有這海中魁首,時時庇護,也未必十分周全,如今怎麽竟連這衛護也要送走了?豈不更難前行?”
道人沉吟半晌,淡淡道:“無妨,無妨,寒水三千,雁自留影;嬋娟難圓,月中如願,凡事人自行之,成敗自有因緣,豈是強求能得?”
男子說盡此語,自家臉色也微微有變,無似前番鎮定安然,不知想到了些什麽。卻是那木由一時忘了心下憂愁,作笑容言:“這仙道無似天尊,倒像和尚,也不曉是何道理。”
那煙鬥真人聽了此話,臉色更生變化,隻是稍稍收斂,即又歸為嚴肅。他停在一小洲之上,安坐不言。木由不知是何道理,自知問或不答,索性不出一言,自行張望。
他見此處乃是海中一荒僻小島,碧藍交接,玉潮瀼瀼,雖存優美,實非終地。那遠出不知多少裏外,才是高山巍峨,崢嶸畢現,隻是那裏陰雲密布,狂風亂興,似生大不祥。莫非龍卷之處就是泰運之地?也為自己的歸宿。
少年怔怔地望向那未知之所,口中不自覺呼道:“仙長?”
他旋即回頭看道人,見他動了動鼻翼,表示已經聽見,隻是再無回應。
猴娃視其似理非理,猶如吃了閉門羹,心間暗有些不悅,但還是收了些心性,但問:“我們這般用力,乃至性命也不要了,真是為了解救蒼生?這些蒼生會留意我等嗎?”
道人毫不猶豫言:“既有福德巨億,緣何因緣不繼?你為福祉而去,得福者皆你之徒從,怎會毫無留跡?”
少年苦笑一聲:“此間天涯海角,絕無人影,就是天雷滾滾,世民終不可聞,我等做了什麽,又怎會有人知曉呢?”
那男子緘默良久,直等得木由皺了眉,他才說:“天地之間,無處不見彌陀,但欲仁,斯仁忽至矣,又何須生疑?”
木由愣了半晌,終是隻聽懂了三四分,心中尋思道:許是這個問題實在費解,那道長也沒主意,又不肯在他麵前露怯,便拿這話來搪塞他。罷了罷了,既然說是因慈悲故,又已定了決心,何必逡巡?反生離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