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淩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4天,我們離開荔溪口,沿著古道前行。


    古道沿途有許多村寨,也有驛站。


    我們拖家帶口步行,總比不上快馬的速度,所以未必每天傍晚都能到達驛站休息。


    挑夫們對沿途村寨的具體情況,比我們了解,三叔他們就聽取挑夫們的意見,看著快到傍晚的時候,我們就找了比較大的村寨,借他們的地方,甚至是在曬穀坪借宿一宿。


    曉行夜宿,走了三天,終於到達湖南的沅州,即現代的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內。


    荔溪口距離現代的芷江,走高速的話,全程160公裏,隻需走2.5小時;但如果步行,在高速上走,也需要走37小時。


    我們在明代,不疾不徐地在古道上步行,每天走約35至40裏路,即每天大約20公裏的路程。


    或許有人奇怪?百多號人的隊伍,中途又要煮食、休息,為什麽三天就能走過現代160公裏的高速距離?


    這是因為古道是從群山峽穀中穿行,抄了近路。


    現代的公路係統,更多是將交通安全放在首位,建公路選擇的路線,既要避開落石、山洪爆發、山體滑坡、山泥傾瀉等潛在自然災害,就算要繞路,也要首先保證交通安全。


    說起古道的建設,不能不提蜀道。


    李白說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自古以來,蜀道是出了名的難行。


    古代的蜀道,是指從漢唐首都長安穿越秦嶺、巴山,到達四川成都的道路。


    蜀道以漢中為中心交匯點,分為南北段。


    南段有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三條,北段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總共七條通道。


    為什麽古代人明知蜀道難行,卻還要行?


    這是因為蜀道在古代是全國政治中心與西南聯係的重要通道,控製了蜀道,等於控製了漢中這個超級大糧倉。


    人們總說:走多了,就形成了路。


    每一條路,總有走路的第一人,他安全過去後,才會有更多後來人接著走。


    在古代,山路、古道經常沒入亂草綠樹中,行路人需靠指南針分辨方向;古道的開發者,除了靠指南針,靠的還有就是天上的明星指引。


    蜀道難行!


    杜甫曾帶領全家人走過儻駱道,後來他留下詩句形容此道的危險與艱難: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穀。


    這句詩意思是:二十一個家庭,近上百人入蜀避難,最後隻有一人由駱穀自蜀地返回。


    駱穀,指的是秦嶺北坡的駱峪口,這是儻絡道的第一站,古稱駱口驛。


    到了現代,駱口驛依然存在,就是駱峪鄉政府的所在地。


    到了現代,人們有車、船、高鐵、飛機,那些古道日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範圍內,僅成為曆史的記憶。


    並非所有古道到了現代都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到了現代,有這麽一條古道,飛機的航道也是參考它來定出最短的距離,它就是蜀道之一的儻駱道。


    儻駱道是蜀道北段四條古道之一,儻駱道北從陝西周至至駱峪進秦嶺,南由洋縣儻水河穀出至漢中,長約240公裏,是北段四條古道最近捷、同時也是最險峻的古道。


    在現代,西安至漢中的飛行航線,就是儻駱道上方的路線,可見此線路最直線和最優選。


    古代人沒有先進的測量工具,全靠人腦!


    不得不佩服先人們的智慧!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