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荔溪口鎮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淩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3天,我們離開沅陵古城,沿著楊溪古道,來到了荔溪口古鎮。
話說,楊溪古道是古代的軍事要道,傳說是當年秦始皇為南征百越而修建;經後人考證,該古道早在唐朝以前就存在,也是茶馬古道中的一條要道,後世稱之為:楊溪茶馬古道。
楊溪古道沿著沅水修建,在沅陵城西的古軍屯城位置,沿楊溪轉入群山之中。
我們沿著兩邊是古樹參天、中間是溪水潺潺的楊溪古道,在山穀之中穿行。
走出山穀,眼前豁然開朗!
隻見前方是一處群山環抱的開闊地,一條寬闊的河流從中央流過;河流兩旁,是廣闊的田野,周圍依山建有許多灰白色的院落,在青山綠水、方方塊塊的田中,顯得整潔優雅。
船夫對我和蕭遙劍說:這裏就是荔溪口。
蕭遙劍說:如此說來,前邊的河流不是楊溪,而是荔溪?
船夫說:對!出了山穀,就是荔溪;荔溪的水,從這裏的群山中奔流匯聚,再與沅江匯合;你們別看這荔溪寬闊沉靜的樣子,荔溪雖然叫溪,這裏的水很深的,可以停泊很大的船隻;荔溪附近共有七個大碼頭,其中沅江那邊有四個,荔溪占了三個!
我們聽了,都不禁“哇”了一聲!
或許有人有疑問,既然沅江航船如此便利,為什麽我們從沅陵出發,不坐船呢?
有兩個原因:
一是從沅陵到荔溪口,走楊溪古道不但是陸路,而且是時間和路程更短,便利又安全。
二是因為我們一行百多人,如無官府提供的大船,需要分成起碼五艘船才可以,這樣不利於互相照應。
古人常說“欺山莫欺水”,山有多高可能肉眼可見,但是水能有多深,卻往往顛覆人們的想像。
越是風景獨特的地方,越是危險埋伏。
神秘深邃的山穀,可能會有突然而至的山洪;靜如處子的湖泊,可能是某次強烈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日以繼夜地從高山群峰由上而下的涓涓流水,能掩蓋深不見底的淵池。
我們在山穀中,如果遇見深藍、深綠色的溪流或湖泊,不要開心忘形落水暢泳,反而要加倍小心,因為深藍、深綠色的溪流或湖泊,表示水很深,可能下邊還有水麵上看不見的漩渦,一不小心可能被拉進了地下河。
如果偶遇山洪爆發,不要強硬跨越,而應該想辦法往比水流更高的地方攀爬,才可能逃離山洪的威脅。
言歸正傳。
我們沿著青石板道,穿越田野,走進荔溪口古鎮。
荔溪口古鎮挨著荔溪,依山而建,分為三層街道,中間那條是主街道,街頭至街尾有近300米;眾多橫向的巷子,把三條縱向的街道劃分成許多井字結構;街道的路麵,均由石板鋪成,整潔幹淨。
走在古鎮的街道上,不難看出古鎮的建造之初,經過了有識之士的指導和詳細用心的整體規劃。
走進古鎮,才發現鎮上許多院落,都是用青磚封火馬頭翹角牆圍成,這種建築同時兼具防盜、防火功能。
院子的麵積很大,沿著院子高大密實的圍牆,雖然看不到院內建築格局,但是光從院子外部裝飾,就能感受到院主的殷實富有。
走在荔溪口古鎮的青石板街道上,這裏店鋪林立,茶樓酒肆,鱗次櫛比,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我小聲地說:為什麽位於群山中的荔溪口這麽熱鬧?看起來比沅陵更熱鬧!店鋪裏的商品也遠比沅陵豐富!
船夫聽了就說:荔溪口雖然是在群山之中,但是這裏卻是一個商品集散地。
蕭遙劍問:何解呢?
船夫說:荔溪口鎮位於荔溪河入沅江的位置,溪口河灘開闊,水流平緩,便於來往於沅江或荔溪河的大大小小船隻停泊,上下貨物。從四川來的大貨船,裝滿鹽和其他日用品,從四川出發,溯江而上,來到荔溪口,卸下貨物,貨物在這裏分發至荔溪、舒溪以及沅江上遊,再將辰州府產的桐油,裝船運至長江各口岸。
蕭遙劍聽了就說:原來如此!我曾聽父親說過,川湘兩地盛產桐油,而且桐油如同食鹽一樣,是由官府管控,必須要持有官方開具的官運通行函方能運輸。
船夫說:對!我們一路走過來,看見有些桐樹林旁就立有辰州府的封山禁碑,明令規定不得私人砍伐桐樹!
我在現代時,讀過一個曆史,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樹種植國,更是最大的桐油生產和出口國。
日本侵華所到之處,實行經濟封鎖,汽油更是封鎖之列。
我國就用四川和湘西生產的桐油,提煉成汽車和飛機能夠使用的燃油,在中國參與抗日的飛虎隊飛機就曾經使用過這種燃油。
我看完這個知識時,內心十分感歎,原來汽油還可以有這樣的替代品。
不過,我從來不曾深入想過桐油在古代也是這麽重要的。
我好奇地問船夫:桐油有什麽用途?用來食用嗎?
船夫大吃一驚,說:桐油有毒,絕對不可以食用!製造桐油的桐樹籽也不可以食用!桐油可分生桐油和熟桐油兩種,生桐油繼續加工就成為熟桐油;生桐油可以製藥,熟桐油除了可用於金屬的防水防鏽,塗了熟桐油的木質家具和用具,不但可以防水,還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正在說話間,我們就到達了客棧。
我們不知道的是,在荔溪口古鎮,我們將會有神奇的遭遇。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前邊講淩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53天,我們離開沅陵古城,沿著楊溪古道,來到了荔溪口古鎮。
話說,楊溪古道是古代的軍事要道,傳說是當年秦始皇為南征百越而修建;經後人考證,該古道早在唐朝以前就存在,也是茶馬古道中的一條要道,後世稱之為:楊溪茶馬古道。
楊溪古道沿著沅水修建,在沅陵城西的古軍屯城位置,沿楊溪轉入群山之中。
我們沿著兩邊是古樹參天、中間是溪水潺潺的楊溪古道,在山穀之中穿行。
走出山穀,眼前豁然開朗!
隻見前方是一處群山環抱的開闊地,一條寬闊的河流從中央流過;河流兩旁,是廣闊的田野,周圍依山建有許多灰白色的院落,在青山綠水、方方塊塊的田中,顯得整潔優雅。
船夫對我和蕭遙劍說:這裏就是荔溪口。
蕭遙劍說:如此說來,前邊的河流不是楊溪,而是荔溪?
船夫說:對!出了山穀,就是荔溪;荔溪的水,從這裏的群山中奔流匯聚,再與沅江匯合;你們別看這荔溪寬闊沉靜的樣子,荔溪雖然叫溪,這裏的水很深的,可以停泊很大的船隻;荔溪附近共有七個大碼頭,其中沅江那邊有四個,荔溪占了三個!
我們聽了,都不禁“哇”了一聲!
或許有人有疑問,既然沅江航船如此便利,為什麽我們從沅陵出發,不坐船呢?
有兩個原因:
一是從沅陵到荔溪口,走楊溪古道不但是陸路,而且是時間和路程更短,便利又安全。
二是因為我們一行百多人,如無官府提供的大船,需要分成起碼五艘船才可以,這樣不利於互相照應。
古人常說“欺山莫欺水”,山有多高可能肉眼可見,但是水能有多深,卻往往顛覆人們的想像。
越是風景獨特的地方,越是危險埋伏。
神秘深邃的山穀,可能會有突然而至的山洪;靜如處子的湖泊,可能是某次強烈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日以繼夜地從高山群峰由上而下的涓涓流水,能掩蓋深不見底的淵池。
我們在山穀中,如果遇見深藍、深綠色的溪流或湖泊,不要開心忘形落水暢泳,反而要加倍小心,因為深藍、深綠色的溪流或湖泊,表示水很深,可能下邊還有水麵上看不見的漩渦,一不小心可能被拉進了地下河。
如果偶遇山洪爆發,不要強硬跨越,而應該想辦法往比水流更高的地方攀爬,才可能逃離山洪的威脅。
言歸正傳。
我們沿著青石板道,穿越田野,走進荔溪口古鎮。
荔溪口古鎮挨著荔溪,依山而建,分為三層街道,中間那條是主街道,街頭至街尾有近300米;眾多橫向的巷子,把三條縱向的街道劃分成許多井字結構;街道的路麵,均由石板鋪成,整潔幹淨。
走在古鎮的街道上,不難看出古鎮的建造之初,經過了有識之士的指導和詳細用心的整體規劃。
走進古鎮,才發現鎮上許多院落,都是用青磚封火馬頭翹角牆圍成,這種建築同時兼具防盜、防火功能。
院子的麵積很大,沿著院子高大密實的圍牆,雖然看不到院內建築格局,但是光從院子外部裝飾,就能感受到院主的殷實富有。
走在荔溪口古鎮的青石板街道上,這裏店鋪林立,茶樓酒肆,鱗次櫛比,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我小聲地說:為什麽位於群山中的荔溪口這麽熱鬧?看起來比沅陵更熱鬧!店鋪裏的商品也遠比沅陵豐富!
船夫聽了就說:荔溪口雖然是在群山之中,但是這裏卻是一個商品集散地。
蕭遙劍問:何解呢?
船夫說:荔溪口鎮位於荔溪河入沅江的位置,溪口河灘開闊,水流平緩,便於來往於沅江或荔溪河的大大小小船隻停泊,上下貨物。從四川來的大貨船,裝滿鹽和其他日用品,從四川出發,溯江而上,來到荔溪口,卸下貨物,貨物在這裏分發至荔溪、舒溪以及沅江上遊,再將辰州府產的桐油,裝船運至長江各口岸。
蕭遙劍聽了就說:原來如此!我曾聽父親說過,川湘兩地盛產桐油,而且桐油如同食鹽一樣,是由官府管控,必須要持有官方開具的官運通行函方能運輸。
船夫說:對!我們一路走過來,看見有些桐樹林旁就立有辰州府的封山禁碑,明令規定不得私人砍伐桐樹!
我在現代時,讀過一個曆史,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樹種植國,更是最大的桐油生產和出口國。
日本侵華所到之處,實行經濟封鎖,汽油更是封鎖之列。
我國就用四川和湘西生產的桐油,提煉成汽車和飛機能夠使用的燃油,在中國參與抗日的飛虎隊飛機就曾經使用過這種燃油。
我看完這個知識時,內心十分感歎,原來汽油還可以有這樣的替代品。
不過,我從來不曾深入想過桐油在古代也是這麽重要的。
我好奇地問船夫:桐油有什麽用途?用來食用嗎?
船夫大吃一驚,說:桐油有毒,絕對不可以食用!製造桐油的桐樹籽也不可以食用!桐油可分生桐油和熟桐油兩種,生桐油繼續加工就成為熟桐油;生桐油可以製藥,熟桐油除了可用於金屬的防水防鏽,塗了熟桐油的木質家具和用具,不但可以防水,還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正在說話間,我們就到達了客棧。
我們不知道的是,在荔溪口古鎮,我們將會有神奇的遭遇。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