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天下熙熙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一行人從安徽休寧出發的第44天,來到湖南常德的藥王溪村,夜宿官方的驛館:暖鋪。
驛館,又叫驛站,就是官方經營的旅店。
與民間的客棧相似,驛站自古就有。
孟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置,指的就是驛;郵,指的就是馹,傳命。
其中的驛,指用文書方式的傳達;馹,是指專門派人前往通知。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政權的有效管理,靠的是暢通無阻的上傳下達。
在明代之前,驛和馹,區分得很清楚;如果僅派送文書,還是正常有效的溝通狀態;如果專程派人前往,事情的性質就起了明顯的變化。
到了明代,驛和馹,漸漸不作區分,同等重要。
凡是與交通相關之事,明代統稱為“驛政”。
明代初期,驛遞之製,分為驛站、遞運所、急遞鋪。
驛站負責宣傳政令、傳送軍情、接待來往使客。
遞運所負責運送人員物資、貢品等。
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明代到了後來,急遞鋪並入驛站,郵傳的任務也歸由驛站承擔。
我回到大明的這一年,是公元1388年,即洪武十九年。
這個時候的明代,不但交通道路空前得到發展,每條官道上,都設置了驛站,驛站的設施也建設得十分完善。
但是,在古代是農耕社會,土地限製了大多數人遠行的腳步;就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樣,土地耕種成了綁定農民在某一個地方的有效工具。
古人常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難。
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醫藥保障不普遍,加上明代的戶籍管理製度,相比之前的宋元兩代,都要嚴厲得多,除非迫不得已,人們是不會出門的。
那麽,使用驛館的,主要都是些什麽人?
且聽我細細說來。
使用驛館的,首先是官方上傳消息、下達政令的人。
我們一行人今天下午剛走到暖鋪門口時,在等候三叔他們先行進入暖鋪登記時,就看見了一騎快馬從院子左邊馳入驛站,後又見一騎快馬從院子右邊飛馳而去,那就是官方的公文傳遞方式。
左邊進入的馬,跟右邊出來的馬,是不同的兩隻馬;而騎馬的人,視文件的重要程度,決定是否更換人,或幾站才更換一個人。
明朝的驛站建設布滿全國主要交通要道,就是為了保障上下消息的暢通。
驛站設有驛官、驛吏、驛卒、驛馬、驛船,還有專門喂養打理馬匹的馬夫。
在明代的中原腹地,馬是官方貴重的交通配置,平民百姓遇到騎馬經過的人,都會自然避讓。
負責傳遞文書的人員,是經過嚴格且專業的培訓,他們不但需要懂得分辨各類事情的輕重緩急,還需要十分注意行動效率。
加急文書的標誌就是快馬上的人,會手持雞毛一支或黑炭一塊,加上那聲聲“特特、特特、特特”由遠至近、飛馳而至的馬蹄聲,幾乎就等於現代那些響起了警號聲的警車。
急件,使用快馬的同時,每到一個驛站,立即換馬前行,中途不得停留,晝夜行走的距離達300裏路。
但是令現代人想不到的是,日行300裏路的快遞速度,放在古代,也隻算排列第三位。
據有史可證,古代的官方快遞速度,有四個檔位。
第一檔是日行500裏路,第二檔是日行400裏路,第三檔是日行300裏路,第四檔是日行200裏路。
舉一個較直觀的例子:如遇軍情險峻等十萬火急的文件,平時十天的行程,最大可能是壓縮成兩天。
說起來,許多人都不知道:
古代傳遞公文最快的方式不是馬!而是人!俗稱“飛毛腿”!
說到“飛毛腿”,人們也許就恍然大悟!
因為現代人最為熟悉的長跑運動馬拉鬆的出處,就是一個關於“飛毛腿”的故事。
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鬆海邊打了起來,史上稱為“希波戰爭”。
最終,雅典人成功抵抗了侵略者,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雅典統帥米勒狄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指派部隊裏有名的“飛毛腿”、一個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跑步回去報信。
菲迪皮茨從出發地馬拉鬆,一路不停,當到達目的地雅典時,總共跑了42.193公裏。
當菲迪皮茨到達目的地,對雅典人說了一句話:我們勝利了!
此話說完,倒地而死!
人們為了紀念此事,後來就設立了一項挑戰身體極限的運動叫“馬拉鬆”,馬拉鬆設定的公裏數,就是42.193公裏。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前邊說到,古代快遞最快是用人力的“飛毛腿”而非馬,每當發生戰事,每個通往京城的官方驛站裏,必備“飛毛腿”。
“飛毛腿”按規定日行五百裏,這五百裏路,當然不是光靠一個人全程走完,而是由每個驛站的“飛毛腿”接力跑完。
古代的“飛毛腿”,才是最高級別的快遞。
如果涉及危急軍情,皇帝要給前方將領下達的命令,由“飛毛腿”手持“金牌”,腰纏文書,飛跑而過。
說起“金牌”,大家都不陌生,民間傳說中,嶽飛嶽元帥在前方抵抗金兵時,就是收到來自宋朝皇帝的加急十二道金牌,召回朝廷、秘密處死。
這些金牌,並非是真正的黃金製造的金牌,而是一塊手持木牌,上邊描有朱漆金字,當持有人手舉金牌,代表的就是皇帝。
凡是涉及金牌,均與戰事相關。
金牌有兩檔,上檔是上金牌,傳遞的速度最快,為日行五百裏路;下檔是下金牌,傳遞的速度次快,為日行四百裏路。
快遞的第三檔,才是馬遞,日行三百裏路。
快遞的第四檔,是步遞,日行二百裏路。
步遞也不是慢慢行,而是背著文書快步走,一般通過步遞的文書,是不列入急件的。
使用驛館的人,第二類是政府官員和軍人。
軍人是執行軍令調動,這不用多說。
各地官員的任命,是由皇帝統一任命;那些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得了功名後,就有機會入仕。
到各地任命的官員,帶著任命書,曉行夜宿,白天走官道,晚上住驛站,在有限期內到達上任的地方報到。
有新上任的官員,當然也有任期結束的官員。
任期結束的官員在完成與新一任官員的交接後,要前往朝廷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等候朝廷的下一個任命,或自己選擇退出仕途、歸隱江湖。
入住驛站的官員,還有很多是朝廷向各地派出的巡視組,這種巡視小組,在唐朝被叫作監察禦史,在明代,被叫作巡按禦史。
巡視小組直接對皇帝負責,自從任命後,就開始在全國各地到處奔波,專職負責監督各地官員的履職情況。
巡視小組一般在某個地方停留三到四年,工作任務是將檢查的所見所得形成報告,向皇帝匯報。
這些來來往往的官員,古代稱之為宦遊。
唐朝時的王勃,寫過一首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裏,就說過: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古代許多名仕風流,也都是在驛站裏遇上、認識,神聊後,結為知己!
使用驛館的人,第三類是上京赴考或落榜的考生。
從隋唐到北宋前期,京城舉辦的國家級科舉考試是一年一次;到了北宋中期,變成三年一次,明朝也是三年一次。
在每三年間隔期間,各地會進行分級篩選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廷試。
第一年的春夏之交,鄉試在各省、府、州、縣輪流舉辦;通過了鄉試,才有資格進入到會試。
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會試在各省、府、州、縣輪流舉辦;通過了會試,才有資格上京赴廷試。
第三年的廷試時間,會在秋冬季節的京城舉辦;廷試才會誕生進士、榜眼、狀元。
這些忙於赴考穿梭各地的考生,也是入住驛站的人。
使用驛館的人,第四類人是走南闖北的商人。
商人各處營生,為利奔忙。
這不用多說。
使用驛館的人,第五類就是移居遷徙的人。
像我們淩家,為了尋找一個能讓族人安定安全之所,主動應朝廷號召,舉家遷徙雲南。
也有一些是朝廷強硬要求,以每一戶居民家庭住戶人口數,按比例抽調移民到某些地方進行開荒耕種。
更有一些觸犯了刑事,被政府貶謫到偏遠地區服役的官員及其家族成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前邊講到淩家一行人從安徽休寧出發的第44天,來到湖南常德的藥王溪村,夜宿官方的驛館:暖鋪。
驛館,又叫驛站,就是官方經營的旅店。
與民間的客棧相似,驛站自古就有。
孟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置,指的就是驛;郵,指的就是馹,傳命。
其中的驛,指用文書方式的傳達;馹,是指專門派人前往通知。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政權的有效管理,靠的是暢通無阻的上傳下達。
在明代之前,驛和馹,區分得很清楚;如果僅派送文書,還是正常有效的溝通狀態;如果專程派人前往,事情的性質就起了明顯的變化。
到了明代,驛和馹,漸漸不作區分,同等重要。
凡是與交通相關之事,明代統稱為“驛政”。
明代初期,驛遞之製,分為驛站、遞運所、急遞鋪。
驛站負責宣傳政令、傳送軍情、接待來往使客。
遞運所負責運送人員物資、貢品等。
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明代到了後來,急遞鋪並入驛站,郵傳的任務也歸由驛站承擔。
我回到大明的這一年,是公元1388年,即洪武十九年。
這個時候的明代,不但交通道路空前得到發展,每條官道上,都設置了驛站,驛站的設施也建設得十分完善。
但是,在古代是農耕社會,土地限製了大多數人遠行的腳步;就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樣,土地耕種成了綁定農民在某一個地方的有效工具。
古人常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難。
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醫藥保障不普遍,加上明代的戶籍管理製度,相比之前的宋元兩代,都要嚴厲得多,除非迫不得已,人們是不會出門的。
那麽,使用驛館的,主要都是些什麽人?
且聽我細細說來。
使用驛館的,首先是官方上傳消息、下達政令的人。
我們一行人今天下午剛走到暖鋪門口時,在等候三叔他們先行進入暖鋪登記時,就看見了一騎快馬從院子左邊馳入驛站,後又見一騎快馬從院子右邊飛馳而去,那就是官方的公文傳遞方式。
左邊進入的馬,跟右邊出來的馬,是不同的兩隻馬;而騎馬的人,視文件的重要程度,決定是否更換人,或幾站才更換一個人。
明朝的驛站建設布滿全國主要交通要道,就是為了保障上下消息的暢通。
驛站設有驛官、驛吏、驛卒、驛馬、驛船,還有專門喂養打理馬匹的馬夫。
在明代的中原腹地,馬是官方貴重的交通配置,平民百姓遇到騎馬經過的人,都會自然避讓。
負責傳遞文書的人員,是經過嚴格且專業的培訓,他們不但需要懂得分辨各類事情的輕重緩急,還需要十分注意行動效率。
加急文書的標誌就是快馬上的人,會手持雞毛一支或黑炭一塊,加上那聲聲“特特、特特、特特”由遠至近、飛馳而至的馬蹄聲,幾乎就等於現代那些響起了警號聲的警車。
急件,使用快馬的同時,每到一個驛站,立即換馬前行,中途不得停留,晝夜行走的距離達300裏路。
但是令現代人想不到的是,日行300裏路的快遞速度,放在古代,也隻算排列第三位。
據有史可證,古代的官方快遞速度,有四個檔位。
第一檔是日行500裏路,第二檔是日行400裏路,第三檔是日行300裏路,第四檔是日行200裏路。
舉一個較直觀的例子:如遇軍情險峻等十萬火急的文件,平時十天的行程,最大可能是壓縮成兩天。
說起來,許多人都不知道:
古代傳遞公文最快的方式不是馬!而是人!俗稱“飛毛腿”!
說到“飛毛腿”,人們也許就恍然大悟!
因為現代人最為熟悉的長跑運動馬拉鬆的出處,就是一個關於“飛毛腿”的故事。
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鬆海邊打了起來,史上稱為“希波戰爭”。
最終,雅典人成功抵抗了侵略者,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雅典統帥米勒狄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指派部隊裏有名的“飛毛腿”、一個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跑步回去報信。
菲迪皮茨從出發地馬拉鬆,一路不停,當到達目的地雅典時,總共跑了42.193公裏。
當菲迪皮茨到達目的地,對雅典人說了一句話:我們勝利了!
此話說完,倒地而死!
人們為了紀念此事,後來就設立了一項挑戰身體極限的運動叫“馬拉鬆”,馬拉鬆設定的公裏數,就是42.193公裏。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前邊說到,古代快遞最快是用人力的“飛毛腿”而非馬,每當發生戰事,每個通往京城的官方驛站裏,必備“飛毛腿”。
“飛毛腿”按規定日行五百裏,這五百裏路,當然不是光靠一個人全程走完,而是由每個驛站的“飛毛腿”接力跑完。
古代的“飛毛腿”,才是最高級別的快遞。
如果涉及危急軍情,皇帝要給前方將領下達的命令,由“飛毛腿”手持“金牌”,腰纏文書,飛跑而過。
說起“金牌”,大家都不陌生,民間傳說中,嶽飛嶽元帥在前方抵抗金兵時,就是收到來自宋朝皇帝的加急十二道金牌,召回朝廷、秘密處死。
這些金牌,並非是真正的黃金製造的金牌,而是一塊手持木牌,上邊描有朱漆金字,當持有人手舉金牌,代表的就是皇帝。
凡是涉及金牌,均與戰事相關。
金牌有兩檔,上檔是上金牌,傳遞的速度最快,為日行五百裏路;下檔是下金牌,傳遞的速度次快,為日行四百裏路。
快遞的第三檔,才是馬遞,日行三百裏路。
快遞的第四檔,是步遞,日行二百裏路。
步遞也不是慢慢行,而是背著文書快步走,一般通過步遞的文書,是不列入急件的。
使用驛館的人,第二類是政府官員和軍人。
軍人是執行軍令調動,這不用多說。
各地官員的任命,是由皇帝統一任命;那些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得了功名後,就有機會入仕。
到各地任命的官員,帶著任命書,曉行夜宿,白天走官道,晚上住驛站,在有限期內到達上任的地方報到。
有新上任的官員,當然也有任期結束的官員。
任期結束的官員在完成與新一任官員的交接後,要前往朝廷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等候朝廷的下一個任命,或自己選擇退出仕途、歸隱江湖。
入住驛站的官員,還有很多是朝廷向各地派出的巡視組,這種巡視小組,在唐朝被叫作監察禦史,在明代,被叫作巡按禦史。
巡視小組直接對皇帝負責,自從任命後,就開始在全國各地到處奔波,專職負責監督各地官員的履職情況。
巡視小組一般在某個地方停留三到四年,工作任務是將檢查的所見所得形成報告,向皇帝匯報。
這些來來往往的官員,古代稱之為宦遊。
唐朝時的王勃,寫過一首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裏,就說過: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古代許多名仕風流,也都是在驛站裏遇上、認識,神聊後,結為知己!
使用驛館的人,第三類是上京赴考或落榜的考生。
從隋唐到北宋前期,京城舉辦的國家級科舉考試是一年一次;到了北宋中期,變成三年一次,明朝也是三年一次。
在每三年間隔期間,各地會進行分級篩選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廷試。
第一年的春夏之交,鄉試在各省、府、州、縣輪流舉辦;通過了鄉試,才有資格進入到會試。
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會試在各省、府、州、縣輪流舉辦;通過了會試,才有資格上京赴廷試。
第三年的廷試時間,會在秋冬季節的京城舉辦;廷試才會誕生進士、榜眼、狀元。
這些忙於赴考穿梭各地的考生,也是入住驛站的人。
使用驛館的人,第四類人是走南闖北的商人。
商人各處營生,為利奔忙。
這不用多說。
使用驛館的人,第五類就是移居遷徙的人。
像我們淩家,為了尋找一個能讓族人安定安全之所,主動應朝廷號召,舉家遷徙雲南。
也有一些是朝廷強硬要求,以每一戶居民家庭住戶人口數,按比例抽調移民到某些地方進行開荒耕種。
更有一些觸犯了刑事,被政府貶謫到偏遠地區服役的官員及其家族成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