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淩家人從安徽休寧出發的第三十天下午,來到了蒲圻,也就是現代的赤壁市,即三國時期發生赤壁之戰的地方。


    蒲圻,原指長滿蒲草之湖岸。


    圻,古漢字通假“碕”,指曲岸。


    當我們來到此地,可以看到長江彎曲的張臂環抱著蒲圻,江岸非常廣闊。


    我們的船,直接進入蒲圻的內河,船夫告訴我們,蒲圻外有長江圍抱,內有河流通過。


    一條大河從東而來,流過蒲圻,向西匯入長江中;到了刀環口,即蒲磯口的地方,分成東西兩條河流。


    東邊的一條叫陸水河,西邊的一條叫玉帶河。


    我問船夫:我們現在行駛在哪一條河?


    船夫說:我們正在陸水河上。陸水河與陸遜有關。三國的時候,陸遜代呂蒙屯兵刀環口,孫權為了彰其功,將刀環口賜名為陸溪口,在鳳山監東邊流入長江的河流就叫作陸水河,在鳳山監城西邊的流入長江的河流就叫作玉帶河。為了清楚區分,陸水河流入長江的地方叫作江口;玉帶河流入長江的地方,叫作河口。


    船夫又指著陸水河的東岸說,那邊就是蒲磯洲,轉過身來,指著陸水河的西岸的一座城池說,這邊就是鳳山監。


    我們看到船夫所說的鳳山監,是一座有著四門城牆的城池。


    遠遠看見前邊的北岸上,臨江有一座靖江王廟,廟對開位置的河流中間,有一座小島。


    船夫指了指那座小島,對我們說:那裏就是刀環口,又叫蒲磯口,也叫陸溪口。


    當我們看見陸溪口的時候,船卻拐彎向南行進。


    船一直向南行駛,在一座簡易的木橋前,停泊靠岸。


    我們帶著簡單的行李上了岸。


    在這個位置,一直到了明朝崇禎年間,由陸溪秀才馬玉龍倡議在玉帶河上興建了龍珠橋,才有了現代的那座明代石橋,橋名:龍珠橋。


    我們走過木橋,就看見船夫剛才口中所說的叫鳳山監的城池。


    木橋正對著的是南門,穿過城門,進入城中,隻見城中筆直的主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人來人往,十分興旺。


    我們找了客棧住下後,太陽也近西。


    由於連續幾天都住在船上,舟車勞頓,吃得也相對簡單,家人們就通知說,放下行李,先吃飯。


    吃飽飯,天色尚早,年輕人又滿血複活了。


    長輩們回客棧休息和洗浴,我們就找了客棧的店小二帶路,逛一逛鳳山監。


    其實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這座城池為何取名鳳山監。


    店小二說:鳳山監原本是一處長江衝積而成的沙洲,初時隻有禽鳥在此生息,後來有漁民定居此處。三國爭戰之後,在此建“呂蒙城”;唐朝時,在這裏設立了漁業監征課,對漁業進行管理;又因沙洲多禽鳥,故取名鳳山監。


    原來這樣,我們聽了都紛紛點頭。


    店小二說:鳳山監的城牆還是唐朝時候建築的,現在還保留得十分完整。


    走在鳳山監城內,發現城內的道路十分規整簡單,主幹道路成十字將整個內城劃分四份;十字對應的四角,分別是東南西北四道城門。


    木橋連接的是南門,進入南城門後,左手邊是一個倘大的廣場,右手邊是商鋪;再往前走,十字的上半部分都是商鋪、客棧、人家,走到盡頭,就是北門,北門出去就是涉臨長江。


    我們看到如此大的廣場,都覺得有點奇怪。


    店小二卻說:每天午後,廣場這裏都有漁民有在此交易。


    淩軒問:官方監課也在這裏嗎?


    店小二說:官方的人不在這裏。剛才你們不是從橋那邊進城的嗎?


    我們說:對!


    店小二說:未過橋,就是官府的漁業監征課,那裏還是水師駐紮。同時鳳山監城內也有水師的辦公之地。


    我印象中,明朝的靖江王,不是封地在桂林麽?在明代,湖北鹹寧的蒲圻,隸屬武昌府管轄,是楚王朱楨的封地範圍。


    我就問店小二:剛才我們一路過來,看見陸水河的東岸有一座靖江王廟,為什麽靖江王廟會出現在楚王的地頭?


    店小二說:靖江王廟供奉的是三國時東吳的名將丁奉;嘉魚縣陸溪口是長江邊上一個重要的水運交通要塞,三國時,東吳的丁奉就駐紮在此,守護此水域一方平安;丁奉死後,被人們尊稱為“水神”;靖江王廟原來是叫丁奉廟;宋朝皇帝逃難到了蒲圻段,橫渡長江到江心之時,遇上巨風大浪,船快要沉沒時,宋朝皇帝嚇得趕緊祈禱,這時一顆巨大的玄石落入江中,江水一下子回複了平靜,宋朝皇帝得以平安渡江。皇帝感恩,問船夫附近可有神明?船夫回答說,附近有丁奉廟,今天剛好是丁奉老爺的生辰之日。皇帝一聽,認為剛才壓住風浪的天降玄珠是定風神珠,丁奉老爺顯靈了!皇帝立即帶領眾人趕至丁奉廟,多謝神靈護佑,並取來筆墨,賜名靖江王;此後,丁奉廟就叫靖江王廟了。


    我恍然大悟,原來此處的靖江王,為宋朝皇帝賜名的東吳大將丁奉,非明朝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


    說起明朝的靖江王,是有一個故事的。


    朱元璋從小家貧,生活艱難,在16歲時,更是遇上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更是死於此瘟疫。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義軍時,碰見了大哥的兒子朱文正,劫後餘生,朱元璋自然十分痛惜這個侄兒。


    後來,朱文正怪朱元璋賞罰不明,一氣之下投奔了朱元璋的對頭張士誠,朱元璋很生氣,但派人把朱文正捉了回來後,本想把他殺了,馬皇後為之求情,說朱文正始終都是自己人。


    朱元璋沒有殺朱文正,但是把他的官職罷免了,並且軟禁了他;不料朱文正病死了,留下兒子朱鐵柱。


    朱元璋把朱鐵柱帶入宮中,由馬皇後親自調教,並好言安慰他說:你父過錯,與汝無關!待汝長大,定封你侯爵。


    朱元璋將朱鐵柱的名字改為朱守謙。


    洪武二年時,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分封諸子,果然把大哥的孫子,即朱文正的兒子,十歲的朱守謙封為靖江王,藩地為廣西桂林。


    朱守謙一直到長大成人後的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時年16歲,才到桂林就藩。


    不過這位年輕的侯爵並不太懂事,年輕氣盛,到處惹事生非,因“淫虐於市”,也就是經常在街市當眾施虐,讓當地民眾怨聲載道,很快消息傳到朝廷,朱元璋一氣之下,把朱守謙的爵位削了,把他貶為平民。


    不由得說,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朱守謙被廢後,在公元1392年,才32歲就英年早逝。


    朱元璋一見親侄孫早死,又念及大哥,就讓朱守謙的兒子朱讚儀重新承襲了靖江王的爵位。


    也許是總結了朱守謙年少無知的經驗教訓,朱讚儀直到22歲的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才到桂林就藩。


    朱讚儀明顯的與祖輩不同,他在桂林用心經營,靖江王的爵位,不但在此後的明朝代代相傳,還延長至清朝的順治七年。


    靖江王的爵位,自公元1370年起,到公元1650年終結,存在了280年,比明朝存在的276年還多出四年之久,而且靖江王也是中國曆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也許是山高皇帝遠的原因吧?


    靖江王藩地遠在桂林,遠離中原政治權利紛爭,隻要安守本分,自然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此是後話。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