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以武而昌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的船經過古武昌,即現代的湖北省鄂州市,我們看到了砥柱中流的觀音閣。
古武昌隔著長江與黃州府對望,黃州府即現代的黃岡。
這裏水流湍急,船夫們都在奮力工作。
傍晚時分,船到了江城。
江城,就是現代的武漢市。
現代的武漢市有三大重鎮,分別是武昌、漢口、漢陽。
現代的武昌,要與觀音閣所在的古武昌區分開來。
三國時,孫權因江心觀音閣下的龍蟠磯上現龍鳳呈祥之帝王兆,就將龍蟠磯南邊之地的鄂城,因“以武而昌”之義,取名武昌;此為古武昌由來。
孫權自公安遷來古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後代又將都城回遷古武昌,但最後還是遷到建業。
孫權有見蛇山一帶,說此地“依山傍水、開勢明遠、憑墉藉險、高觀枕流”,決定在此築城,該城稱為“夏口”。
“夏口”之名,與“江夏郡”有關。
早在漢朝時,今湖北東部、河南南部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十分重要區域,設江夏郡,屬荊州刺史管轄。
三國時,魏、吳是各有各的江夏郡。
孫權在古武昌稱帝,遷都建業後,將古武昌劃歸吳國的江夏郡管理。
公元280年,晉滅吳,晉朝將吳國的江夏郡改名武昌郡,魏國原來的江夏郡,仍稱江夏郡。
直到此時,武昌才被正名。
不過,滄海桑田,爭來爭去、改來改去,到了隋平陳後,江夏郡、武昌郡都廢止,並入鄂州管轄。
現代的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足,分踞長江三邊。
但是明朝初年,當我們來到江城,還隻有武昌、漢陽兩城。
武昌位於長江東南岸,漢陽位於長江西北岸。
漢陽之所以稱為漢陽,是因為它在漢水之陽,東南鄰長江,與武昌隔江相望。
三國時,漢陽為吳國所踞。
那麽,現代的武漢三鎮又是怎麽一回事?
這是因為在明朝的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了嘉靖年間,漢水新河道的北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這時武漢三鎮才成鼎足而立之勢。
前邊說及孫權在蛇山築城,該城稱為“夏口”。
蛇山位於長江東岸,又名黃鵠山,蛇頭臨大江、蛇尾插鬧市、綿亙蜿蜒,形如伏蛇。
漢水自沔陽,即今天的湖北仙桃,開始稱為夏水;夏水流入長江的地域,在蛇山之下,孫權在此建築城池,就稱之為夏口;夏口城就是今天的武昌城。
孫權又讓人在夏口城西南角的蛇山之巔,建一座用於了望守戍的軍事樓,就是黃鶴樓。
蛇山山體斜陡狹長,形勢十分險惡;蛇山與漢陽的龜山隔江相望,兩山之間,長江滔滔而過,象一把鎖一樣,素有“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之稱。
後世的人們在東邊的武昌蛇山與西北邊的漢陽龜山之間,建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越東西,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傍晚,我們來到了江城,即現代的武漢,船就停泊在蛇山山麓、武昌城南邊的避風港灣。
船的管事對三叔說:船到了武昌城,要整修檢查一天,後天才可以繼續啟程出發,讓我們在武昌城好好休息一天兩夜。
明初的武昌城與現代的武昌城不同,現代的武昌城,長江沿岸河堤修整得很直,蛇山南北麓都是土地和房屋建築;但是在明初,蛇山上有黃鶴樓臨江而立,蛇山的南麓是一個避風港灣;港灣的南岸,才是武昌城。
港灣很開闊,停滿了各色大小船隻,十分繁華。
我們下船時,回頭眺望蛇山之巔的黃鶴樓,我的心裏盤算著明天一定要上去看看。
我們帶著貴重物品和必需的行李,步上碼頭台階,向武昌城走過去。
隻見武昌城的城牆很高,目測有近十米高,走近一看,牆體均為陶磚砌就,沒有滄桑的感覺,反而覺得城牆有點新。
進入武昌城內,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百業興旺。
這時,城內華燈初上,紅紅的燈籠,映照著幹淨整潔的青石板道,古樸沉實。
我們在城裏找了客棧住下,就先去吃飯。
在飯館坐下來,找店小二一問,果然武昌城的城牆有三丈高,是在明朝洪武四年的時候,由當時的江夏候周德興增拓建成,武昌城有9個城門,方圓達二十餘裏。
三丈高,也就是約10米高。
到了現代,明朝的武昌城已不複見,隻保留起義門的一小段城牆。
江城在明朝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楚王朱楨的封地,朱元璋將此楚地封給備受重用的第六子朱楨,可見此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昌本義,就是以武而昌。
武昌城,曆來就是屢見兵戎之地;古有三國紛爭,現代有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起義。
武昌城,生來就擔負著改天變運的曆史使命。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我們的船經過古武昌,即現代的湖北省鄂州市,我們看到了砥柱中流的觀音閣。
古武昌隔著長江與黃州府對望,黃州府即現代的黃岡。
這裏水流湍急,船夫們都在奮力工作。
傍晚時分,船到了江城。
江城,就是現代的武漢市。
現代的武漢市有三大重鎮,分別是武昌、漢口、漢陽。
現代的武昌,要與觀音閣所在的古武昌區分開來。
三國時,孫權因江心觀音閣下的龍蟠磯上現龍鳳呈祥之帝王兆,就將龍蟠磯南邊之地的鄂城,因“以武而昌”之義,取名武昌;此為古武昌由來。
孫權自公安遷來古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後代又將都城回遷古武昌,但最後還是遷到建業。
孫權有見蛇山一帶,說此地“依山傍水、開勢明遠、憑墉藉險、高觀枕流”,決定在此築城,該城稱為“夏口”。
“夏口”之名,與“江夏郡”有關。
早在漢朝時,今湖北東部、河南南部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十分重要區域,設江夏郡,屬荊州刺史管轄。
三國時,魏、吳是各有各的江夏郡。
孫權在古武昌稱帝,遷都建業後,將古武昌劃歸吳國的江夏郡管理。
公元280年,晉滅吳,晉朝將吳國的江夏郡改名武昌郡,魏國原來的江夏郡,仍稱江夏郡。
直到此時,武昌才被正名。
不過,滄海桑田,爭來爭去、改來改去,到了隋平陳後,江夏郡、武昌郡都廢止,並入鄂州管轄。
現代的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足,分踞長江三邊。
但是明朝初年,當我們來到江城,還隻有武昌、漢陽兩城。
武昌位於長江東南岸,漢陽位於長江西北岸。
漢陽之所以稱為漢陽,是因為它在漢水之陽,東南鄰長江,與武昌隔江相望。
三國時,漢陽為吳國所踞。
那麽,現代的武漢三鎮又是怎麽一回事?
這是因為在明朝的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了嘉靖年間,漢水新河道的北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這時武漢三鎮才成鼎足而立之勢。
前邊說及孫權在蛇山築城,該城稱為“夏口”。
蛇山位於長江東岸,又名黃鵠山,蛇頭臨大江、蛇尾插鬧市、綿亙蜿蜒,形如伏蛇。
漢水自沔陽,即今天的湖北仙桃,開始稱為夏水;夏水流入長江的地域,在蛇山之下,孫權在此建築城池,就稱之為夏口;夏口城就是今天的武昌城。
孫權又讓人在夏口城西南角的蛇山之巔,建一座用於了望守戍的軍事樓,就是黃鶴樓。
蛇山山體斜陡狹長,形勢十分險惡;蛇山與漢陽的龜山隔江相望,兩山之間,長江滔滔而過,象一把鎖一樣,素有“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之稱。
後世的人們在東邊的武昌蛇山與西北邊的漢陽龜山之間,建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越東西,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傍晚,我們來到了江城,即現代的武漢,船就停泊在蛇山山麓、武昌城南邊的避風港灣。
船的管事對三叔說:船到了武昌城,要整修檢查一天,後天才可以繼續啟程出發,讓我們在武昌城好好休息一天兩夜。
明初的武昌城與現代的武昌城不同,現代的武昌城,長江沿岸河堤修整得很直,蛇山南北麓都是土地和房屋建築;但是在明初,蛇山上有黃鶴樓臨江而立,蛇山的南麓是一個避風港灣;港灣的南岸,才是武昌城。
港灣很開闊,停滿了各色大小船隻,十分繁華。
我們下船時,回頭眺望蛇山之巔的黃鶴樓,我的心裏盤算著明天一定要上去看看。
我們帶著貴重物品和必需的行李,步上碼頭台階,向武昌城走過去。
隻見武昌城的城牆很高,目測有近十米高,走近一看,牆體均為陶磚砌就,沒有滄桑的感覺,反而覺得城牆有點新。
進入武昌城內,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百業興旺。
這時,城內華燈初上,紅紅的燈籠,映照著幹淨整潔的青石板道,古樸沉實。
我們在城裏找了客棧住下,就先去吃飯。
在飯館坐下來,找店小二一問,果然武昌城的城牆有三丈高,是在明朝洪武四年的時候,由當時的江夏候周德興增拓建成,武昌城有9個城門,方圓達二十餘裏。
三丈高,也就是約10米高。
到了現代,明朝的武昌城已不複見,隻保留起義門的一小段城牆。
江城在明朝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楚王朱楨的封地,朱元璋將此楚地封給備受重用的第六子朱楨,可見此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昌本義,就是以武而昌。
武昌城,曆來就是屢見兵戎之地;古有三國紛爭,現代有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起義。
武昌城,生來就擔負著改天變運的曆史使命。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