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入滇路線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在鬆穀草堂的藏書閣裏看到一本在我現代的家裏也有的書張來儀的《靜居集》,即拿來看,果然從裏邊掉出一張紙條,上邊有正在時間裏雲遊的父親的留言。我把這本書收入懷中。
我讓二哥淩轅抱著我,繼續在書架間瀏覽。
我記得明代有一本書叫《一統路程圖記》,是明代一位商人編寫的,很是出名,是明代士商旅行必備的程圖路引。
程圖路引就是現代的交通地圖。
現代人用電子產品的導航軟件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靠紙質的交通地圖。
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的道路、高鐵、動車飛速發展,很多時候,紙質版都更新不及;加上導航軟件多數都能自動在線更新,出錯率大為降低;人們在現代就極少使用紙質地圖了。
我在藏書閣的書架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那本《一統路程圖記》。
我看見二哥淩轅抱我抱得累了,我就作罷了。
隨便找了一本書,站在窗邊看。
傍晚的時候,老道長、三叔、淩軒他們回來了。
我透過窗欞看到他們從老道長的房間出來並走下樓,我就叫上二哥淩轅,一起下樓跟他們匯合。
大概是被溶洞的神奇刺激著了,他們個個神色興奮。
他們應該是從方丈房間進入秘道,走到大路後,再把我們昨天走過的路,走了一個遍,就隻差沒有從瀑布那裏跳下來了。
蕭遙劍轉身向三名打手說了些話,三名打手就先行下山回家了。
老道長看到我後,對我說:山坑的巨型蕨類植物是桫欏樹。
我聽了,也很興奮!
桫欏樹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活化石”,迄今超過3億年了,當年的它,可是跟恐龍一起在地球生活過。
桫欏樹在現代也有,但是很罕見,還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想不到在明代的黃山,我得以親眼看到。
老道長知道我剛才在藏書閣,就問我:找到合用的書麽?
我說:道長,我想找《一統路程圖記》,但怎麽也找不著!
老道長說:你當然找不到!《一統路程圖記》到現在為止,還未麵世。
我一聽,不由得“嚇”了一聲。
老道長示意三叔、蕭遙劍、淩軒、淩轅和我一起到後院側廳走過去。
老道長邊行邊對我說:這本書由明代黃汴於1570年寫成,他可是嘉靖年間的商人,他也是你們安徽休寧人啊!黃汴還是少年時,就隨兄長外出經商,常年出行在外,感受到人生地不熟的無助,他就留心收藏記錄各地的程圖路引、風土人情、交通狀況等等;這本書對明清兩代商旅人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我聽了,很是失望。
老道長又說:你是想看看書中的入滇路線吧?
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說:這本書我看過,有印象。
哈哈哈,老道長跟我賣了個關子!
老道長說:明代有國野之道,即國道。在《一統路程圖記》裏說,明代入滇,一般有三條官路。
我問:道長,有哪三條路?
老道長說:
從四川馬湖府到雲南嵩明州、四川的會川衛至雲南武定府,這是北路。
從廣西田州府至雲南廣南府,再由廣南府至廣西府,這是南路。
自湖廣常德府入貴州鎮遠府,再達雲南的曲靖府,這是中路。
北路和南路少有人走,雖不至於荒廢,但也不安全。
上任的官員和差役都是走中路為主,走中路較為安全。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了後院側廳裏。
我們在側廳的蒲團坐下來,老道長示意跟著進來的小道士,為我們搬來一張矮幾和筆墨。
老道長對我說:瑤瑤,你可要記住一點,剛才跟你說的,隻是嘉靖年間的地圖。你要想一想,現在隻是明初,可能道路還沒有那麽完善。
我點了點頭說:我是剛好想到,想從中參考路線。
老道長說:
我們之前不是討論過用明軍收複雲南的路線作為淩家族人入滇的路線嗎?我反而覺得那條路線適合淩家族人入滇使用。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明軍挺軍收複雲南的行軍路線,稱為普安道。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朝廷在普安道沿途專門設置貴州都司,在雲南設置了近二十個衛的護衛兵力,來保證西南大後方的穩定,也為了保證南下交通一路順暢。
我說:道長,你能說一說普安道的沿途路線麽?
老道長說:
可以啊!實際上普安道早在元朝中後期,就是連接湖廣與雲南的一條重要驛道。
普安道自辰州出發,經沅州、新晃、進入貴州的玉屏、鎮遠、偏橋、興隆、清平、平越、新添、龍裏、貴州(指貴陽)、威清、平壩、普定、安莊、關嶺、查城、安南、普安、亦資孔,就到了雲南的平夷、交水、南寧(指雲南曲靖)、馬龍、楊林,到達中慶(即昆明)。
普安道驛道沿線,貴州境內多為苗疆,明朝在貴州遍設衛所,遷徙是安全的。
老道長一邊講,淩軒一邊一字不漏地記下來了。
老道長說:經普安道入滇,計有5000多裏陸路。沿途有驛站供補給、休息,雖然簡陋,但也算安全之所。
我說:道長,我們這樣經陸路走的話,大概要走多長時間?
老道長說:這我真沒有聽說過的。不過,我曾看過一些資料,明朝時用沿途有驛站的陸路交通傳遞公文函件,接力式傳遞,用馬騎行,一日一夜可以走300裏。更有加急行程的,會將十天的行程,折成兩天就可以到達了。
是啊!5000裏路雲和月,淩家族人人數眾多,拖家帶口的,指不定邊行邊看看沿途風景,真的很難說什麽時候才能到達雲南。
目前來看,由湖廣經貴州入滇的路線,應該是最安全的了。
前邊講到我在鬆穀草堂的藏書閣裏看到一本在我現代的家裏也有的書張來儀的《靜居集》,即拿來看,果然從裏邊掉出一張紙條,上邊有正在時間裏雲遊的父親的留言。我把這本書收入懷中。
我讓二哥淩轅抱著我,繼續在書架間瀏覽。
我記得明代有一本書叫《一統路程圖記》,是明代一位商人編寫的,很是出名,是明代士商旅行必備的程圖路引。
程圖路引就是現代的交通地圖。
現代人用電子產品的導航軟件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靠紙質的交通地圖。
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的道路、高鐵、動車飛速發展,很多時候,紙質版都更新不及;加上導航軟件多數都能自動在線更新,出錯率大為降低;人們在現代就極少使用紙質地圖了。
我在藏書閣的書架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那本《一統路程圖記》。
我看見二哥淩轅抱我抱得累了,我就作罷了。
隨便找了一本書,站在窗邊看。
傍晚的時候,老道長、三叔、淩軒他們回來了。
我透過窗欞看到他們從老道長的房間出來並走下樓,我就叫上二哥淩轅,一起下樓跟他們匯合。
大概是被溶洞的神奇刺激著了,他們個個神色興奮。
他們應該是從方丈房間進入秘道,走到大路後,再把我們昨天走過的路,走了一個遍,就隻差沒有從瀑布那裏跳下來了。
蕭遙劍轉身向三名打手說了些話,三名打手就先行下山回家了。
老道長看到我後,對我說:山坑的巨型蕨類植物是桫欏樹。
我聽了,也很興奮!
桫欏樹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活化石”,迄今超過3億年了,當年的它,可是跟恐龍一起在地球生活過。
桫欏樹在現代也有,但是很罕見,還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想不到在明代的黃山,我得以親眼看到。
老道長知道我剛才在藏書閣,就問我:找到合用的書麽?
我說:道長,我想找《一統路程圖記》,但怎麽也找不著!
老道長說:你當然找不到!《一統路程圖記》到現在為止,還未麵世。
我一聽,不由得“嚇”了一聲。
老道長示意三叔、蕭遙劍、淩軒、淩轅和我一起到後院側廳走過去。
老道長邊行邊對我說:這本書由明代黃汴於1570年寫成,他可是嘉靖年間的商人,他也是你們安徽休寧人啊!黃汴還是少年時,就隨兄長外出經商,常年出行在外,感受到人生地不熟的無助,他就留心收藏記錄各地的程圖路引、風土人情、交通狀況等等;這本書對明清兩代商旅人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我聽了,很是失望。
老道長又說:你是想看看書中的入滇路線吧?
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說:這本書我看過,有印象。
哈哈哈,老道長跟我賣了個關子!
老道長說:明代有國野之道,即國道。在《一統路程圖記》裏說,明代入滇,一般有三條官路。
我問:道長,有哪三條路?
老道長說:
從四川馬湖府到雲南嵩明州、四川的會川衛至雲南武定府,這是北路。
從廣西田州府至雲南廣南府,再由廣南府至廣西府,這是南路。
自湖廣常德府入貴州鎮遠府,再達雲南的曲靖府,這是中路。
北路和南路少有人走,雖不至於荒廢,但也不安全。
上任的官員和差役都是走中路為主,走中路較為安全。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了後院側廳裏。
我們在側廳的蒲團坐下來,老道長示意跟著進來的小道士,為我們搬來一張矮幾和筆墨。
老道長對我說:瑤瑤,你可要記住一點,剛才跟你說的,隻是嘉靖年間的地圖。你要想一想,現在隻是明初,可能道路還沒有那麽完善。
我點了點頭說:我是剛好想到,想從中參考路線。
老道長說:
我們之前不是討論過用明軍收複雲南的路線作為淩家族人入滇的路線嗎?我反而覺得那條路線適合淩家族人入滇使用。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明軍挺軍收複雲南的行軍路線,稱為普安道。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朝廷在普安道沿途專門設置貴州都司,在雲南設置了近二十個衛的護衛兵力,來保證西南大後方的穩定,也為了保證南下交通一路順暢。
我說:道長,你能說一說普安道的沿途路線麽?
老道長說:
可以啊!實際上普安道早在元朝中後期,就是連接湖廣與雲南的一條重要驛道。
普安道自辰州出發,經沅州、新晃、進入貴州的玉屏、鎮遠、偏橋、興隆、清平、平越、新添、龍裏、貴州(指貴陽)、威清、平壩、普定、安莊、關嶺、查城、安南、普安、亦資孔,就到了雲南的平夷、交水、南寧(指雲南曲靖)、馬龍、楊林,到達中慶(即昆明)。
普安道驛道沿線,貴州境內多為苗疆,明朝在貴州遍設衛所,遷徙是安全的。
老道長一邊講,淩軒一邊一字不漏地記下來了。
老道長說:經普安道入滇,計有5000多裏陸路。沿途有驛站供補給、休息,雖然簡陋,但也算安全之所。
我說:道長,我們這樣經陸路走的話,大概要走多長時間?
老道長說:這我真沒有聽說過的。不過,我曾看過一些資料,明朝時用沿途有驛站的陸路交通傳遞公文函件,接力式傳遞,用馬騎行,一日一夜可以走300裏。更有加急行程的,會將十天的行程,折成兩天就可以到達了。
是啊!5000裏路雲和月,淩家族人人數眾多,拖家帶口的,指不定邊行邊看看沿途風景,真的很難說什麽時候才能到達雲南。
目前來看,由湖廣經貴州入滇的路線,應該是最安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