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茶馬古道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族人上黃山的第八天早上,老道長讓淩軒請三叔四叔到側廳。
老道長叮囑我和淩軒,要對昨晚的對話內容保密。
但為得到三叔四叔的信任,老道長對我們說,賈仁當初雲遊至黃山時,曾提及淩家;老道長在黃山上,經常遇到四方雲遊的有識之士,聽到很多關雲南的消息;希望能對淩家族人遷居入滇提供有用的幫助。
老道長此話一出,迅速拉近了三叔四叔與他的心理距離。
我心裏想,老道長不愧是大學教授,接受過專業的學生心理學的培訓,短短幾句話,就讓三叔四叔非常樂意聽他繼續講下去。
老道長將昨晚跟我和淩軒說的關於淩家族人遷居雲南的說話,重複說了一遍,將重點放在以下四點:
1、響應朝廷號召,安全、合法入滇。
2、享受朝廷關於入滇移民的政策優惠,接受種子、資金,並獲劃分地畝、充分享受朝廷稅糧優惠政策。
3、以“商屯”的形式入滇,盡可能選擇昆明、大理附近居住發展。
4、一定要爭取族人抱團聚居。
三叔聽了後說:道長,我們淩家世代經商,行市買賣就比較精通,耕田種地這個活,我們不擅長啊!
老道長說:今年朝廷會就下詔書,你們學耕種,是來不及了!
三叔四叔一聽,不由得怔住了,異口同聲地問道:道長收到朝廷下詔的消息了麽?
淩軒趕忙打圓場說:道長聽到了風聲。
三叔四叔這才釋然。
老道長接著說:
耕種不是熟讀書本知識就行的,需要投入時間實踐,就算你們在這邊有耕種常識,到了雲南,氣候條件不同,都必須重新適應和調整方法,這也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但是,不用害怕,也不用焦慮。
孔子說過“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你們到了雲南後,該享受的福利優惠,全部爭取;族人要選擇聚居到一起,最好能形成一個起到自我保護的村落。
耕種的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
你們可以付資請當地人耕種,從旁學習具體方法;不過,當地人可能自己也有田地,自顧不暇呢!還有一個方法,你們可以從中原過去的農民中,雇用他們代為耕種。
我明白你們一心想以營商為生,技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
耕種農作的確辛苦,但有收成就可能保證全族人的溫飽問題。
先向當地人學習,或請當地人從最簡單、最保收成的農作物開始,族人一定要學會耕種常識,到了異鄉,多一項生存保障總歸是好的。
漁樵耕讀,再加上營商亨通,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家族向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聽了紛紛點頭。
這時三叔問:道長,對我們到了雲南,從事營商方麵,有何建議?
老道長說:
雲南經曆了軍屯、民屯、商屯後,漢人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會超過當地少數民族的數量。
漢人不但帶了禮儀習俗過去,到了當地,漢人的吃穿用度、消費習慣,與中原無異,這為營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許多人留戀中原繁華不同,淩家族人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先行入滇,朝廷的優惠政策,也僅是麵對明初期的新入滇移民。
明初,朝廷出台了一係列措施,鼓勵商人納米中鹽。
你們到了雲南後,一定要從此項優惠政策著手營商。
淩軒不解地問:道長,什麽叫納米中鹽?
老道長說:
納米中鹽是明代的一種鹽業政策。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貴州曾因自然災害欠收,嚴重缺糧,朝廷為鼓勵商人運糧至貴州,政府以運銷食鹽的權利作交換,就是“納米中鹽”。
當時的商人販運糧食到邊疆以及邊遠山區,由政府登記繳糧的數量,付給價款後,按一定比例,折算應支鹽的數量,發給運銷憑證,由商人到指定的食鹽產地購鹽,運至指定地區銷售。
“納米中鹽”的鹽業政策,在洪武十五年,更由朝廷正式製訂條例。
納米中鹽,不但讓邊遠地方保證糧食供應,還大大刺激了商人販運糧食的積極性。
四叔聽了說:我們可以販糧販鹽出去,帶回其他山貨藥材。
老道長說:對,營商這回事,你們比我懂得多。
此時,老道長舉起茶杯,示意大家喝茶,我們就都拿起茶杯喝了口鬆針茶。
老道長又繼續說:
雲南地多人少,山林眾多,你們選擇的居住地,最好有山有水,到了那邊後,可從內地招募勞動力到雲南墾荒屯種,廣種茶樹,以後兼營茶業。
雲南的茶馬古道,不知大家有無聽過?
我看見淩軒搖了搖頭,三叔說:我曾聽過,但不知究竟。
老道長說:那麽我簡單說一說吧!
茶馬古道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邊疆的茶馬互市;西北地區不產茶,當地人民發現茶可以讓他們少生病,所以對茶的需求很大。
到了唐代形成固定的商道,唐宋時,“以茶易馬”,就是用茶葉換回馬匹,唐宋時期將此商道,稱作“茶馬古道”。
明代會達到極盛,淩家剛好趕上了!
明代的茶馬貿易, 主要還是與北部與西部的蒙、藏等少數民族間進行。
所易之茶, 唐宋以傳統的“ 巴茶”為主,後來逐漸為物美價廉的湖南伏茶所取代。
茶馬古道分為南、北兩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我們今天隻講與我們相關的滇藏道。
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為雲南的大理、普洱一帶,終點為西藏拉薩,後經中轉到達緬甸、尼泊爾,終點為印度。
明朝很重視茶馬互市,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
洪武初年,朝廷相繼在秦州、河州、洮州、莊浪、西寧、甘州設立茶馬司,負責用四川、漢中等地出產的茶,換取西寧衛、河州衛、甘州衛等地所產的馬。
以後還會立法例,對西北各“納馬之族”發以金牌,作為納馬的憑證。
淩軒,我不是給了一本陸羽《茶經》你麽?這本書日後會用得上的。
淩軒聽了後點頭。
老道長說:茶馬古道,運送的遠遠不止是茶葉與鹽,更有布匹、五金、日用百貨等等。
老道長繼續說:雲南的銅、錫、鉛、銀等礦產儲藏量豐富,日後時機成熟,你們可以參與投資開礦,這可以迅速積累家族財富。
這時,三叔四叔對老道長說:道長,這麽多內容,都記不住了。
淩軒說:不怕,三叔四叔,我們有瑤瑤呢!她可是過目不忘、過耳成誦的。
老道長聽後,微微一笑。
前邊講到淩家族人上黃山的第八天早上,老道長讓淩軒請三叔四叔到側廳。
老道長叮囑我和淩軒,要對昨晚的對話內容保密。
但為得到三叔四叔的信任,老道長對我們說,賈仁當初雲遊至黃山時,曾提及淩家;老道長在黃山上,經常遇到四方雲遊的有識之士,聽到很多關雲南的消息;希望能對淩家族人遷居入滇提供有用的幫助。
老道長此話一出,迅速拉近了三叔四叔與他的心理距離。
我心裏想,老道長不愧是大學教授,接受過專業的學生心理學的培訓,短短幾句話,就讓三叔四叔非常樂意聽他繼續講下去。
老道長將昨晚跟我和淩軒說的關於淩家族人遷居雲南的說話,重複說了一遍,將重點放在以下四點:
1、響應朝廷號召,安全、合法入滇。
2、享受朝廷關於入滇移民的政策優惠,接受種子、資金,並獲劃分地畝、充分享受朝廷稅糧優惠政策。
3、以“商屯”的形式入滇,盡可能選擇昆明、大理附近居住發展。
4、一定要爭取族人抱團聚居。
三叔聽了後說:道長,我們淩家世代經商,行市買賣就比較精通,耕田種地這個活,我們不擅長啊!
老道長說:今年朝廷會就下詔書,你們學耕種,是來不及了!
三叔四叔一聽,不由得怔住了,異口同聲地問道:道長收到朝廷下詔的消息了麽?
淩軒趕忙打圓場說:道長聽到了風聲。
三叔四叔這才釋然。
老道長接著說:
耕種不是熟讀書本知識就行的,需要投入時間實踐,就算你們在這邊有耕種常識,到了雲南,氣候條件不同,都必須重新適應和調整方法,這也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但是,不用害怕,也不用焦慮。
孔子說過“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你們到了雲南後,該享受的福利優惠,全部爭取;族人要選擇聚居到一起,最好能形成一個起到自我保護的村落。
耕種的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
你們可以付資請當地人耕種,從旁學習具體方法;不過,當地人可能自己也有田地,自顧不暇呢!還有一個方法,你們可以從中原過去的農民中,雇用他們代為耕種。
我明白你們一心想以營商為生,技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
耕種農作的確辛苦,但有收成就可能保證全族人的溫飽問題。
先向當地人學習,或請當地人從最簡單、最保收成的農作物開始,族人一定要學會耕種常識,到了異鄉,多一項生存保障總歸是好的。
漁樵耕讀,再加上營商亨通,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家族向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聽了紛紛點頭。
這時三叔問:道長,對我們到了雲南,從事營商方麵,有何建議?
老道長說:
雲南經曆了軍屯、民屯、商屯後,漢人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會超過當地少數民族的數量。
漢人不但帶了禮儀習俗過去,到了當地,漢人的吃穿用度、消費習慣,與中原無異,這為營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許多人留戀中原繁華不同,淩家族人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先行入滇,朝廷的優惠政策,也僅是麵對明初期的新入滇移民。
明初,朝廷出台了一係列措施,鼓勵商人納米中鹽。
你們到了雲南後,一定要從此項優惠政策著手營商。
淩軒不解地問:道長,什麽叫納米中鹽?
老道長說:
納米中鹽是明代的一種鹽業政策。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貴州曾因自然災害欠收,嚴重缺糧,朝廷為鼓勵商人運糧至貴州,政府以運銷食鹽的權利作交換,就是“納米中鹽”。
當時的商人販運糧食到邊疆以及邊遠山區,由政府登記繳糧的數量,付給價款後,按一定比例,折算應支鹽的數量,發給運銷憑證,由商人到指定的食鹽產地購鹽,運至指定地區銷售。
“納米中鹽”的鹽業政策,在洪武十五年,更由朝廷正式製訂條例。
納米中鹽,不但讓邊遠地方保證糧食供應,還大大刺激了商人販運糧食的積極性。
四叔聽了說:我們可以販糧販鹽出去,帶回其他山貨藥材。
老道長說:對,營商這回事,你們比我懂得多。
此時,老道長舉起茶杯,示意大家喝茶,我們就都拿起茶杯喝了口鬆針茶。
老道長又繼續說:
雲南地多人少,山林眾多,你們選擇的居住地,最好有山有水,到了那邊後,可從內地招募勞動力到雲南墾荒屯種,廣種茶樹,以後兼營茶業。
雲南的茶馬古道,不知大家有無聽過?
我看見淩軒搖了搖頭,三叔說:我曾聽過,但不知究竟。
老道長說:那麽我簡單說一說吧!
茶馬古道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邊疆的茶馬互市;西北地區不產茶,當地人民發現茶可以讓他們少生病,所以對茶的需求很大。
到了唐代形成固定的商道,唐宋時,“以茶易馬”,就是用茶葉換回馬匹,唐宋時期將此商道,稱作“茶馬古道”。
明代會達到極盛,淩家剛好趕上了!
明代的茶馬貿易, 主要還是與北部與西部的蒙、藏等少數民族間進行。
所易之茶, 唐宋以傳統的“ 巴茶”為主,後來逐漸為物美價廉的湖南伏茶所取代。
茶馬古道分為南、北兩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我們今天隻講與我們相關的滇藏道。
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為雲南的大理、普洱一帶,終點為西藏拉薩,後經中轉到達緬甸、尼泊爾,終點為印度。
明朝很重視茶馬互市,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
洪武初年,朝廷相繼在秦州、河州、洮州、莊浪、西寧、甘州設立茶馬司,負責用四川、漢中等地出產的茶,換取西寧衛、河州衛、甘州衛等地所產的馬。
以後還會立法例,對西北各“納馬之族”發以金牌,作為納馬的憑證。
淩軒,我不是給了一本陸羽《茶經》你麽?這本書日後會用得上的。
淩軒聽了後點頭。
老道長說:茶馬古道,運送的遠遠不止是茶葉與鹽,更有布匹、五金、日用百貨等等。
老道長繼續說:雲南的銅、錫、鉛、銀等礦產儲藏量豐富,日後時機成熟,你們可以參與投資開礦,這可以迅速積累家族財富。
這時,三叔四叔對老道長說:道長,這麽多內容,都記不住了。
淩軒說:不怕,三叔四叔,我們有瑤瑤呢!她可是過目不忘、過耳成誦的。
老道長聽後,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