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族人上黃山的第八天早上,老道長讓淩軒請三叔四叔到側廳。


    老道長叮囑我和淩軒,要對昨晚的對話內容保密。


    但為得到三叔四叔的信任,老道長對我們說,賈仁當初雲遊至黃山時,曾提及淩家;老道長在黃山上,經常遇到四方雲遊的有識之士,聽到很多關雲南的消息;希望能對淩家族人遷居入滇提供有用的幫助。


    老道長此話一出,迅速拉近了三叔四叔與他的心理距離。


    我心裏想,老道長不愧是大學教授,接受過專業的學生心理學的培訓,短短幾句話,就讓三叔四叔非常樂意聽他繼續講下去。


    老道長將昨晚跟我和淩軒說的關於淩家族人遷居雲南的說話,重複說了一遍,將重點放在以下四點:


    1、響應朝廷號召,安全、合法入滇。


    2、享受朝廷關於入滇移民的政策優惠,接受種子、資金,並獲劃分地畝、充分享受朝廷稅糧優惠政策。


    3、以“商屯”的形式入滇,盡可能選擇昆明、大理附近居住發展。


    4、一定要爭取族人抱團聚居。


    三叔聽了後說:道長,我們淩家世代經商,行市買賣就比較精通,耕田種地這個活,我們不擅長啊!


    老道長說:今年朝廷會就下詔書,你們學耕種,是來不及了!


    三叔四叔一聽,不由得怔住了,異口同聲地問道:道長收到朝廷下詔的消息了麽?


    淩軒趕忙打圓場說:道長聽到了風聲。


    三叔四叔這才釋然。


    老道長接著說:


    耕種不是熟讀書本知識就行的,需要投入時間實踐,就算你們在這邊有耕種常識,到了雲南,氣候條件不同,都必須重新適應和調整方法,這也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但是,不用害怕,也不用焦慮。


    孔子說過“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你們到了雲南後,該享受的福利優惠,全部爭取;族人要選擇聚居到一起,最好能形成一個起到自我保護的村落。


    耕種的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


    你們可以付資請當地人耕種,從旁學習具體方法;不過,當地人可能自己也有田地,自顧不暇呢!還有一個方法,你們可以從中原過去的農民中,雇用他們代為耕種。


    我明白你們一心想以營商為生,技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


    耕種農作的確辛苦,但有收成就可能保證全族人的溫飽問題。


    先向當地人學習,或請當地人從最簡單、最保收成的農作物開始,族人一定要學會耕種常識,到了異鄉,多一項生存保障總歸是好的。


    漁樵耕讀,再加上營商亨通,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家族向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聽了紛紛點頭。


    這時三叔問:道長,對我們到了雲南,從事營商方麵,有何建議?


    老道長說:


    雲南經曆了軍屯、民屯、商屯後,漢人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會超過當地少數民族的數量。


    漢人不但帶了禮儀習俗過去,到了當地,漢人的吃穿用度、消費習慣,與中原無異,這為營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許多人留戀中原繁華不同,淩家族人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先行入滇,朝廷的優惠政策,也僅是麵對明初期的新入滇移民。


    明初,朝廷出台了一係列措施,鼓勵商人納米中鹽。


    你們到了雲南後,一定要從此項優惠政策著手營商。


    淩軒不解地問:道長,什麽叫納米中鹽?


    老道長說:


    納米中鹽是明代的一種鹽業政策。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貴州曾因自然災害欠收,嚴重缺糧,朝廷為鼓勵商人運糧至貴州,政府以運銷食鹽的權利作交換,就是“納米中鹽”。


    當時的商人販運糧食到邊疆以及邊遠山區,由政府登記繳糧的數量,付給價款後,按一定比例,折算應支鹽的數量,發給運銷憑證,由商人到指定的食鹽產地購鹽,運至指定地區銷售。


    “納米中鹽”的鹽業政策,在洪武十五年,更由朝廷正式製訂條例。


    納米中鹽,不但讓邊遠地方保證糧食供應,還大大刺激了商人販運糧食的積極性。


    四叔聽了說:我們可以販糧販鹽出去,帶回其他山貨藥材。


    老道長說:對,營商這回事,你們比我懂得多。


    此時,老道長舉起茶杯,示意大家喝茶,我們就都拿起茶杯喝了口鬆針茶。


    老道長又繼續說:


    雲南地多人少,山林眾多,你們選擇的居住地,最好有山有水,到了那邊後,可從內地招募勞動力到雲南墾荒屯種,廣種茶樹,以後兼營茶業。


    雲南的茶馬古道,不知大家有無聽過?


    我看見淩軒搖了搖頭,三叔說:我曾聽過,但不知究竟。


    老道長說:那麽我簡單說一說吧!


    茶馬古道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邊疆的茶馬互市;西北地區不產茶,當地人民發現茶可以讓他們少生病,所以對茶的需求很大。


    到了唐代形成固定的商道,唐宋時,“以茶易馬”,就是用茶葉換回馬匹,唐宋時期將此商道,稱作“茶馬古道”。


    明代會達到極盛,淩家剛好趕上了!


    明代的茶馬貿易, 主要還是與北部與西部的蒙、藏等少數民族間進行。


    所易之茶, 唐宋以傳統的“ 巴茶”為主,後來逐漸為物美價廉的湖南伏茶所取代。


    茶馬古道分為南、北兩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我們今天隻講與我們相關的滇藏道。


    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為雲南的大理、普洱一帶,終點為西藏拉薩,後經中轉到達緬甸、尼泊爾,終點為印度。


    明朝很重視茶馬互市,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


    洪武初年,朝廷相繼在秦州、河州、洮州、莊浪、西寧、甘州設立茶馬司,負責用四川、漢中等地出產的茶,換取西寧衛、河州衛、甘州衛等地所產的馬。


    以後還會立法例,對西北各“納馬之族”發以金牌,作為納馬的憑證。


    淩軒,我不是給了一本陸羽《茶經》你麽?這本書日後會用得上的。


    淩軒聽了後點頭。


    老道長說:茶馬古道,運送的遠遠不止是茶葉與鹽,更有布匹、五金、日用百貨等等。


    老道長繼續說:雲南的銅、錫、鉛、銀等礦產儲藏量豐富,日後時機成熟,你們可以參與投資開礦,這可以迅速積累家族財富。


    這時,三叔四叔對老道長說:道長,這麽多內容,都記不住了。


    淩軒說:不怕,三叔四叔,我們有瑤瑤呢!她可是過目不忘、過耳成誦的。


    老道長聽後,微微一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疏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疏竹並收藏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