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合法遷居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老道長與我和淩軒三更約會,老道長說隻為履20年前答應賈仁的諾言。
老道長想不到的是,等來的一男一女竟是淩家子弟數十人中的兩位;而且其中一個是自己在穿越前的現代讀大學的學生。
老道長教導淩軒,在人生中要好好運用乾卦的潛、現、惕、躍、飛、亢這六字密碼,另外,要勇當淩家的中流砥柱,肩負起家族興旺的責任;在家族經營上,謹記乾卦的元、亨、利、貞這四個字。
老道長特別叮囑我,既來之,則安之,要懂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記住自己身負上天賦予的使命,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做好坤的角色,好好配合乾的淩軒,實現共同的理想。
其時,老道長並不知道賈仁當年為什麽如此重視這兩個摯友的後人,以致於早在20年前就托付任務。
我是信任老道長的,一則他是我在現代讀大學時十分信賴的導師,二則他亦是明代道院裏受人尊重的方丈。
或許在明朝的此時,知道我的真實身份、理解我當下心態的人,也隻有老道長了。
老道長在現代時,不但知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是一個令人敬愛的曆史教授,我覺得如果有他的意見,將會對淩家的未來有所幫助。
我對老道長說:遊教授,嗯、嗯,我還是稱呼你為道長吧!淩家族人有一個計劃,不知當不當講。
我扭頭望向淩軒,淩軒想了想,對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說:此處無旁人,你且說來,讓我看看能否參詳一番。
我就將淩家準備一族人遷居雲南的計劃講了出來。
老道長認真地聽完,然後告訴我和淩軒說:家族遷居雲南,尋找休養生息之地,這個想法非常好!中原地帶,日後難免有更多的戰亂和朝代的更迭,很難不被波及;但是遷居之事,你們無需秘密而行,反而要主動報備官府實行。
我和淩軒聽了,都覺得非常奇怪。
我問道:明朝不是吸取了元代的經驗教訓,人口管理非常嚴苛嗎?現在我們父輩走南闖北、出外營生,都需要經由官府出具路引,方可以通過地方盤查。
老道長說:正如你所說的,現在走南闖北、出外營生均需持官方路引,你們淩家準備用何口徑遷居雲南?
我說:我曾給父親一個意見,就是以行商的方式,將家族中人,分批出行;以貿易方式,漸行漸進;到了雲南後,尋找適合的市鎮,設鋪經營,留守長居。
老道長說:
明朝初年的確對人口流動管理嚴格,不準人口自由流動;但是,瑤瑤,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雲南一直是明朝統治者的心中擔憂,無非,就是地處偏遠,鞭長難及,雲南卻又能牽一發,觸動朝廷的全身。
明朝初建的時候,並未收複雲南。當時在昆明的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是前元的遺臣,占據著雲南與北方的前元勢力遙遙相望,一直是太祖皇帝的心腹大患。
太祖皇帝數次派人勸降失敗,就動了殺心。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皇帝派出傅友德任征南大將軍、藍玉任左副將軍,沐英任右副將軍,從南京出發,揮軍南下,劍指昆明。
洪武十五年,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倉皇逃離昆明,後跳入滇池溺亡,明朝正式收複了雲南。
瑤瑤,這個曆史,你應該讀過的。
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繼續說:
太祖皇帝在平定雲南後,製定了“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守”的策略,鎮守雲南。
當年三十萬的征南大軍,在收複了雲南後,留了九萬士兵,由沐英帶領,留守雲南,用屯兵的形式,在當地屯民。
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自殺,但他的族人三百餘人押解南京後,得到太祖皇帝的厚待,給了財物,讓他們這族人到了現代韓國的濟州島上生活。
說起來,現代的韓國,從前叫高麗,高麗王李成桂建立政權後,派使者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為朝鮮。朝鮮半島後來分裂成兩半,一半還是叫朝鮮,另一半叫韓國。嗯,朝鮮的國名,還是我們明太祖皇帝起的。
老道長說得正興起,忽然發現自己扯遠了。
我和淩軒都不由得抿嘴而笑了。
是啊!一個人的腦海裏有很多資料就會這樣,一不注意就會旁征博引,嗯,就像現代的電腦,輸入關鍵詞一搜,屏幕立即將有關或無關的資料都彈出來了。
老道長自己也笑了,舉起茶杯,示意我們喝茶。
這個時候,雖然夜已深沉,但是我們三人,毫無睡意,越聊越精神。
老道長繼續說:
雲南雖然平定了前元的殘餘勢力,但在雲南內地以白族和彝族為首的土官勢力依然很強大,他們並不願意臣服於明王朝的統治,一有機會,就伺機利用自己的地方武裝勢力和在本民族中的影響力來發動叛亂。
在平定雲南後的1383年到1386年間,雲南各處不斷有當地民族的土官的叛亂,這讓朝廷很是頭痛,朝廷就決定從中原往雲南屯民。
我看過相關的曆史資料,在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朝廷就發了詔書,號召湖廣常德、辰州二府,隻要家中有三個兒子以上的,必須出一個,往雲南屯田。
在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朝廷會再頒發詔書,由沐英帶領江南、江西人民,約二百五十餘萬入滇。
現在不正是1389年秋天麽,你們上黃山前未聽聞此消息,應該回家就能收到消息了。
你們這個時候想遷居雲南,不是時機正好麽?
我和淩軒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
怎會這麽巧呢?
這時,老道長嚴肅地對我說:
瑤瑤,你出任何主意前,要謹記一個要點,就是必須合法。
記住,“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隻要是符合天道的事情,上天一定會讓你做得很順利;但是你有正途不走,偏偏要投機取巧,可能反而會得不償失。
我聽了,不禁臉紅耳熱,也暗自慶幸能得到老道長的及時提醒。
這時,淩軒問老道長說:道長,我們私下遷居雲南與應詔遷居雲南有何差別?
老道長嚴肅地說:差別大了!
如果你們私下遷居,且不說路途遙遠、山高水長,水土不服、諸多險阻;即便你們到達雲南後,也隻能用自己資源,艱難創業和發展。
如果你們是應詔前往,正大光明;不用分批,可以全族人一起出行;不但有官方文書,一路入滇,還會有士兵保護。
關鍵的一點是,當你們到達雲南後,還會由官方給予種子、資金、劃分地畝,如此一來,你們的家族遷居不但是合法受到保護,還能擁有很多官方優惠政策。
據我所知,明初鼓勵民屯,朝廷頒布規定,從中原過去的移民,屯田免去三年租糧,讓新移民有個良好的適應過程。
三年後的稅糧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享有官府給予的耕牛、種子,交納百分之五十的租稅。另一種是移民自備耕牛種子,交納百分之三十的租稅。
這是洪武年間,朝廷對全國範圍內漢族移民的優惠政策。
對於從江南地區遷移到雲南屯田的平民百姓,初入滇,水土不熟,如果沒有以上這些優惠減免政策的話,他們是很難在雲南生存下去的。
淩家族人可能曆代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是要注意的是,財富花出去容易,想賺回來困難;而錢財始終是身外之物,極容易散失殆盡。
遷居,不能僅憑一時之勇。
在中原經商能賺錢,是因為中原人民習慣了以錢易物,而且地方性的差價讓有利可圖;但是當你們到了地大人稀、山高林密的雲南,當地人早已習慣了自給自足,你們僅靠經商,一時難有發展的!更何況,你們有數十人每天均需飲食消耗,不能不積穀防饑。
一定要多渠道發展,製定多一點的生存策略,進可攻,退可守。
前邊講到老道長與我和淩軒三更約會,老道長說隻為履20年前答應賈仁的諾言。
老道長想不到的是,等來的一男一女竟是淩家子弟數十人中的兩位;而且其中一個是自己在穿越前的現代讀大學的學生。
老道長教導淩軒,在人生中要好好運用乾卦的潛、現、惕、躍、飛、亢這六字密碼,另外,要勇當淩家的中流砥柱,肩負起家族興旺的責任;在家族經營上,謹記乾卦的元、亨、利、貞這四個字。
老道長特別叮囑我,既來之,則安之,要懂得活在當下的重要性;記住自己身負上天賦予的使命,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做好坤的角色,好好配合乾的淩軒,實現共同的理想。
其時,老道長並不知道賈仁當年為什麽如此重視這兩個摯友的後人,以致於早在20年前就托付任務。
我是信任老道長的,一則他是我在現代讀大學時十分信賴的導師,二則他亦是明代道院裏受人尊重的方丈。
或許在明朝的此時,知道我的真實身份、理解我當下心態的人,也隻有老道長了。
老道長在現代時,不但知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是一個令人敬愛的曆史教授,我覺得如果有他的意見,將會對淩家的未來有所幫助。
我對老道長說:遊教授,嗯、嗯,我還是稱呼你為道長吧!淩家族人有一個計劃,不知當不當講。
我扭頭望向淩軒,淩軒想了想,對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說:此處無旁人,你且說來,讓我看看能否參詳一番。
我就將淩家準備一族人遷居雲南的計劃講了出來。
老道長認真地聽完,然後告訴我和淩軒說:家族遷居雲南,尋找休養生息之地,這個想法非常好!中原地帶,日後難免有更多的戰亂和朝代的更迭,很難不被波及;但是遷居之事,你們無需秘密而行,反而要主動報備官府實行。
我和淩軒聽了,都覺得非常奇怪。
我問道:明朝不是吸取了元代的經驗教訓,人口管理非常嚴苛嗎?現在我們父輩走南闖北、出外營生,都需要經由官府出具路引,方可以通過地方盤查。
老道長說:正如你所說的,現在走南闖北、出外營生均需持官方路引,你們淩家準備用何口徑遷居雲南?
我說:我曾給父親一個意見,就是以行商的方式,將家族中人,分批出行;以貿易方式,漸行漸進;到了雲南後,尋找適合的市鎮,設鋪經營,留守長居。
老道長說:
明朝初年的確對人口流動管理嚴格,不準人口自由流動;但是,瑤瑤,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雲南一直是明朝統治者的心中擔憂,無非,就是地處偏遠,鞭長難及,雲南卻又能牽一發,觸動朝廷的全身。
明朝初建的時候,並未收複雲南。當時在昆明的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是前元的遺臣,占據著雲南與北方的前元勢力遙遙相望,一直是太祖皇帝的心腹大患。
太祖皇帝數次派人勸降失敗,就動了殺心。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皇帝派出傅友德任征南大將軍、藍玉任左副將軍,沐英任右副將軍,從南京出發,揮軍南下,劍指昆明。
洪武十五年,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倉皇逃離昆明,後跳入滇池溺亡,明朝正式收複了雲南。
瑤瑤,這個曆史,你應該讀過的。
我點了點頭。
老道長繼續說:
太祖皇帝在平定雲南後,製定了“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守”的策略,鎮守雲南。
當年三十萬的征南大軍,在收複了雲南後,留了九萬士兵,由沐英帶領,留守雲南,用屯兵的形式,在當地屯民。
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自殺,但他的族人三百餘人押解南京後,得到太祖皇帝的厚待,給了財物,讓他們這族人到了現代韓國的濟州島上生活。
說起來,現代的韓國,從前叫高麗,高麗王李成桂建立政權後,派使者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為朝鮮。朝鮮半島後來分裂成兩半,一半還是叫朝鮮,另一半叫韓國。嗯,朝鮮的國名,還是我們明太祖皇帝起的。
老道長說得正興起,忽然發現自己扯遠了。
我和淩軒都不由得抿嘴而笑了。
是啊!一個人的腦海裏有很多資料就會這樣,一不注意就會旁征博引,嗯,就像現代的電腦,輸入關鍵詞一搜,屏幕立即將有關或無關的資料都彈出來了。
老道長自己也笑了,舉起茶杯,示意我們喝茶。
這個時候,雖然夜已深沉,但是我們三人,毫無睡意,越聊越精神。
老道長繼續說:
雲南雖然平定了前元的殘餘勢力,但在雲南內地以白族和彝族為首的土官勢力依然很強大,他們並不願意臣服於明王朝的統治,一有機會,就伺機利用自己的地方武裝勢力和在本民族中的影響力來發動叛亂。
在平定雲南後的1383年到1386年間,雲南各處不斷有當地民族的土官的叛亂,這讓朝廷很是頭痛,朝廷就決定從中原往雲南屯民。
我看過相關的曆史資料,在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朝廷就發了詔書,號召湖廣常德、辰州二府,隻要家中有三個兒子以上的,必須出一個,往雲南屯田。
在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朝廷會再頒發詔書,由沐英帶領江南、江西人民,約二百五十餘萬入滇。
現在不正是1389年秋天麽,你們上黃山前未聽聞此消息,應該回家就能收到消息了。
你們這個時候想遷居雲南,不是時機正好麽?
我和淩軒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
怎會這麽巧呢?
這時,老道長嚴肅地對我說:
瑤瑤,你出任何主意前,要謹記一個要點,就是必須合法。
記住,“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隻要是符合天道的事情,上天一定會讓你做得很順利;但是你有正途不走,偏偏要投機取巧,可能反而會得不償失。
我聽了,不禁臉紅耳熱,也暗自慶幸能得到老道長的及時提醒。
這時,淩軒問老道長說:道長,我們私下遷居雲南與應詔遷居雲南有何差別?
老道長嚴肅地說:差別大了!
如果你們私下遷居,且不說路途遙遠、山高水長,水土不服、諸多險阻;即便你們到達雲南後,也隻能用自己資源,艱難創業和發展。
如果你們是應詔前往,正大光明;不用分批,可以全族人一起出行;不但有官方文書,一路入滇,還會有士兵保護。
關鍵的一點是,當你們到達雲南後,還會由官方給予種子、資金、劃分地畝,如此一來,你們的家族遷居不但是合法受到保護,還能擁有很多官方優惠政策。
據我所知,明初鼓勵民屯,朝廷頒布規定,從中原過去的移民,屯田免去三年租糧,讓新移民有個良好的適應過程。
三年後的稅糧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享有官府給予的耕牛、種子,交納百分之五十的租稅。另一種是移民自備耕牛種子,交納百分之三十的租稅。
這是洪武年間,朝廷對全國範圍內漢族移民的優惠政策。
對於從江南地區遷移到雲南屯田的平民百姓,初入滇,水土不熟,如果沒有以上這些優惠減免政策的話,他們是很難在雲南生存下去的。
淩家族人可能曆代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是要注意的是,財富花出去容易,想賺回來困難;而錢財始終是身外之物,極容易散失殆盡。
遷居,不能僅憑一時之勇。
在中原經商能賺錢,是因為中原人民習慣了以錢易物,而且地方性的差價讓有利可圖;但是當你們到了地大人稀、山高林密的雲南,當地人早已習慣了自給自足,你們僅靠經商,一時難有發展的!更何況,你們有數十人每天均需飲食消耗,不能不積穀防饑。
一定要多渠道發展,製定多一點的生存策略,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