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品雲霧茶
我是九世單傳的天才幸運糖寶 作者:風疏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子弟在黃山的第五天,在鬆穀草堂休整一天。
這天的上午,有的淩家子弟需要自行修補走破的鞋和被荊棘勾爛了的衣服,就坐在回廊邊的連接廊柱的長椅上縫補。
有的淩家子弟主動找道長要活幹。
三叔四叔、大哥及我,則和一個老道長,圍坐在回廊中間的四方天井中央的石台石櫈旁,一起品嚐黃山雲霧茶。
隻見石台上已罷放好大小兩個茶壺、一隻公道杯、一隻茶夾、幾隻茶杯和茶托等茶具,石台旁的碳爐上燃著鬆木炭火,上放一個鐵壺,泉水已在壺內燒開,氤氳的水蒸汽徐徐上升。
老道長拿出一個裝著茶葉的小瓦罐,把茶葉倒在茶則上,用茶匙量取適量茶葉投入小茶壺中。
老道長邊投入邊說:黃山雲霧茶的濃度高,宜選用腹大的茶壺衝泡,可避免茶湯過濃。茶壺以陶壺、紫砂壺為佳,在泡茶時,切記不要將蓋子蓋死,否則可能會將茶悶壞,衝泡不出雲霧茶應有的口感與香氣,衝泡時投放的茶葉份量占壺身二成就夠了。
老道長將鐵壺中燒開的泉水倒入大壺中,老道長說:雲霧茶不適宜用剛燒開的水,要稍微放涼一下,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湯色明亮,醇厚味甘。
我坐在大哥身邊,很自然地接了老道長這句話,我說道:對,泡茶的水溫最好是85度。
老道長聽了一怔,不由自主地看了我一眼。
我這才想起,明代對具體的溫度並無概念。*
過了一會,老道長用手輕觸大壺的溫度後,認為水溫降到適合的溫度了,就將大壺的水往小茶壺裏倒,接著道長手持小茶壺晃了晃,停留2秒後,倒掉茶湯。
老道長說:“此工序叫做洗茶”。
老道長洗茶後,再往小茶壺倒入大壺的熱泉水。
老道長對我們說:“這才叫泡茶”。
在茶葉被水浸泡的同時,老道長手持鐵壺,將燒滾的水往公道杯和茶杯上澆洗,再用茶夾夾住小茶杯,將它擺放到我們麵前每人一隻的茶托上。
在等待十數秒後,老道長把茶漏放在公道杯上,將小茶壺中的茶水通過茶漏注入公道杯中,隨後拿起公道杯,按順時針的方向將茶水平均倒入我們麵前的小茶杯裏。
隻見小白瓷茶杯中,茶湯色清澈碧綠,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
此時老道長右手向旁一擺,像是在打太極,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傳過來:各位,請用茶。
我們用兩隻指頭拾起小茶杯喝茶,雲霧茶香氣清鮮、優雅,有著濃鬱的青蘭花香氣。
老道長說:每年清明過半月,鬆穀草堂前的山坡上,長滿各類灌木,櫻花、桃花爭奇鬥豔,枝頭喜鵲跳躍,不斷催促著道長采茶;此時的茶樹開始長出新葉,嬌嫩的茶葉略顯清秀,不似山下茶樹般肥大;道長們采擷嫩綠的茶頭,加上一片茶葉,親手炒製頂級黃山雲霧茶,這種茶葉叫“一旗一槍”。
老道長邊說,邊用茶夾從小茶壺中夾出一小撮茶葉,放在一隻白色的大茶碗中,注滿水,此時大茶碗裏的茶葉,上下沉浮,舒展遊動,老道長說:“這就是茶舞”。
我們看到幹茶吸足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
老道長細心地給我們講解,我們普通人喝茶隻為解渴,道長們則認為喝茶、乃至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無不都在悟道,所以才會一絲不苟,嚴格踐行著茶藝的每一個微小的步驟。
道長們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中國的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曆史淵源深遠流長,自成一派。
唐代煮茶,多用薑鹽添味,稱薑鹽茶。
宋代初期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色白如乳。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明代泡茶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並經後人認真研究、發揚光大。
我能在明代親嚐隻在古籍裏見過的著名的“黃山雲霧茶”!且全程觀看到明代正宗的茶藝表演,真是三生有幸!
黃山雲霧茶,產自明代黃山的半山腰,也隻有黃山半山腰獨特的地理小氣候,才可以造就茶葉芽嫩、汁多,香氣清新、口感順滑,聞名遐邇。
到了現代,黃山變成風景名勝,防火育林的關係,山上已禁止勞動生產,茶株因無人維護,早已散落於黃山大山之中,不得其蹤跡、亦難以尋覓,這種茶就失傳了。
現代的黃山邊上也有茶園,生產的名茶叫“黃山毛峰”。
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候,大哥淩軒拉著我的手,在鬆穀草堂附近散步。
隻有大哥和我,一高一矮的兩兄妹,手拉著手,迎著金色的夕陽,走在青色的古道上。
遠處群峰環繞、雲霧繚繞、楓鬆相間、五彩繽紛,兩人躊躇而行,背後拖著兩條長長的影子。
大哥早已習慣了我這麽一個小孩,口吐未來言。
淩軒身處明代,對我所講的很多現代詞語和信息,用他從古籍中學到的四書五經,是不能解釋的,但是他卻像和藹的家長對待自己家胡言亂語的小孩子一樣,寵溺地聽著我講,從來不會對我的話,發出辯駁。
這是真正具備大智慧的聰明人才有的海量包容。
我經常會在兩人單獨相處時,把現代生活趣事講給大哥聽,他聽得津津有味。
現在此刻,我們走在黃山夕陽古道上,我把我在現代幾上黃山的趣事,講給大哥聽。
大哥聽到我獨自一人登黃山,他很擔心地問:黃山上那麽多野獸動物的,你不怕嗎?
我告訴大哥,現代的黃山,遊人如織,每隔一段路,會有供遊客使用的服務點,根本不用擔心。
大哥聽了非常羨慕。
當大哥聽到現代的黃山有索道時,感到非常稀奇,他問我,索道具體是怎麽運轉的?人在運送箱不怕掉下山麽?
我都一一為他作了解釋。
正是: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前邊講到淩家子弟在黃山的第五天,在鬆穀草堂休整一天。
這天的上午,有的淩家子弟需要自行修補走破的鞋和被荊棘勾爛了的衣服,就坐在回廊邊的連接廊柱的長椅上縫補。
有的淩家子弟主動找道長要活幹。
三叔四叔、大哥及我,則和一個老道長,圍坐在回廊中間的四方天井中央的石台石櫈旁,一起品嚐黃山雲霧茶。
隻見石台上已罷放好大小兩個茶壺、一隻公道杯、一隻茶夾、幾隻茶杯和茶托等茶具,石台旁的碳爐上燃著鬆木炭火,上放一個鐵壺,泉水已在壺內燒開,氤氳的水蒸汽徐徐上升。
老道長拿出一個裝著茶葉的小瓦罐,把茶葉倒在茶則上,用茶匙量取適量茶葉投入小茶壺中。
老道長邊投入邊說:黃山雲霧茶的濃度高,宜選用腹大的茶壺衝泡,可避免茶湯過濃。茶壺以陶壺、紫砂壺為佳,在泡茶時,切記不要將蓋子蓋死,否則可能會將茶悶壞,衝泡不出雲霧茶應有的口感與香氣,衝泡時投放的茶葉份量占壺身二成就夠了。
老道長將鐵壺中燒開的泉水倒入大壺中,老道長說:雲霧茶不適宜用剛燒開的水,要稍微放涼一下,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湯色明亮,醇厚味甘。
我坐在大哥身邊,很自然地接了老道長這句話,我說道:對,泡茶的水溫最好是85度。
老道長聽了一怔,不由自主地看了我一眼。
我這才想起,明代對具體的溫度並無概念。*
過了一會,老道長用手輕觸大壺的溫度後,認為水溫降到適合的溫度了,就將大壺的水往小茶壺裏倒,接著道長手持小茶壺晃了晃,停留2秒後,倒掉茶湯。
老道長說:“此工序叫做洗茶”。
老道長洗茶後,再往小茶壺倒入大壺的熱泉水。
老道長對我們說:“這才叫泡茶”。
在茶葉被水浸泡的同時,老道長手持鐵壺,將燒滾的水往公道杯和茶杯上澆洗,再用茶夾夾住小茶杯,將它擺放到我們麵前每人一隻的茶托上。
在等待十數秒後,老道長把茶漏放在公道杯上,將小茶壺中的茶水通過茶漏注入公道杯中,隨後拿起公道杯,按順時針的方向將茶水平均倒入我們麵前的小茶杯裏。
隻見小白瓷茶杯中,茶湯色清澈碧綠,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
此時老道長右手向旁一擺,像是在打太極,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傳過來:各位,請用茶。
我們用兩隻指頭拾起小茶杯喝茶,雲霧茶香氣清鮮、優雅,有著濃鬱的青蘭花香氣。
老道長說:每年清明過半月,鬆穀草堂前的山坡上,長滿各類灌木,櫻花、桃花爭奇鬥豔,枝頭喜鵲跳躍,不斷催促著道長采茶;此時的茶樹開始長出新葉,嬌嫩的茶葉略顯清秀,不似山下茶樹般肥大;道長們采擷嫩綠的茶頭,加上一片茶葉,親手炒製頂級黃山雲霧茶,這種茶葉叫“一旗一槍”。
老道長邊說,邊用茶夾從小茶壺中夾出一小撮茶葉,放在一隻白色的大茶碗中,注滿水,此時大茶碗裏的茶葉,上下沉浮,舒展遊動,老道長說:“這就是茶舞”。
我們看到幹茶吸足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
老道長細心地給我們講解,我們普通人喝茶隻為解渴,道長們則認為喝茶、乃至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無不都在悟道,所以才會一絲不苟,嚴格踐行著茶藝的每一個微小的步驟。
道長們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中國的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曆史淵源深遠流長,自成一派。
唐代煮茶,多用薑鹽添味,稱薑鹽茶。
宋代初期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色白如乳。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明代泡茶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並經後人認真研究、發揚光大。
我能在明代親嚐隻在古籍裏見過的著名的“黃山雲霧茶”!且全程觀看到明代正宗的茶藝表演,真是三生有幸!
黃山雲霧茶,產自明代黃山的半山腰,也隻有黃山半山腰獨特的地理小氣候,才可以造就茶葉芽嫩、汁多,香氣清新、口感順滑,聞名遐邇。
到了現代,黃山變成風景名勝,防火育林的關係,山上已禁止勞動生產,茶株因無人維護,早已散落於黃山大山之中,不得其蹤跡、亦難以尋覓,這種茶就失傳了。
現代的黃山邊上也有茶園,生產的名茶叫“黃山毛峰”。
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候,大哥淩軒拉著我的手,在鬆穀草堂附近散步。
隻有大哥和我,一高一矮的兩兄妹,手拉著手,迎著金色的夕陽,走在青色的古道上。
遠處群峰環繞、雲霧繚繞、楓鬆相間、五彩繽紛,兩人躊躇而行,背後拖著兩條長長的影子。
大哥早已習慣了我這麽一個小孩,口吐未來言。
淩軒身處明代,對我所講的很多現代詞語和信息,用他從古籍中學到的四書五經,是不能解釋的,但是他卻像和藹的家長對待自己家胡言亂語的小孩子一樣,寵溺地聽著我講,從來不會對我的話,發出辯駁。
這是真正具備大智慧的聰明人才有的海量包容。
我經常會在兩人單獨相處時,把現代生活趣事講給大哥聽,他聽得津津有味。
現在此刻,我們走在黃山夕陽古道上,我把我在現代幾上黃山的趣事,講給大哥聽。
大哥聽到我獨自一人登黃山,他很擔心地問:黃山上那麽多野獸動物的,你不怕嗎?
我告訴大哥,現代的黃山,遊人如織,每隔一段路,會有供遊客使用的服務點,根本不用擔心。
大哥聽了非常羨慕。
當大哥聽到現代的黃山有索道時,感到非常稀奇,他問我,索道具體是怎麽運轉的?人在運送箱不怕掉下山麽?
我都一一為他作了解釋。
正是: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