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隨萬捕頭來到縣衙,鄭縣尉早早在衙門口翹首為盼,“哎呀,張小哥可算來了,快請,快請,諸位貴人久候多時了。”
正堂中,縣君下座陪著諸位貴客閑談,隻見鄭縣尉領著張青進來便連忙起身,熱情拉著麻子來到諸位貴客麵前,笑道“這位便是張青張童生,我河陽縣臨河人士。”
一位白須老者未著官衣一身便服於上座起身施禮道:“老夫驗封司事中陳昭策,受內廷委派,特來給張青學子嘉獎,額,吾等此行倡行事簡略,便免去了那些儀節,還望張青諒解了。
“哪裏,哪裏,勞煩諸位貴人遠途奔波,晚間我在天一閣備下水酒以解諸貴人乏困。”麻子上前施禮道。
“哈哈,不必張童生勞心了,本縣業已安排妥當。”縣君聞此便朗聲笑道。
“好好,那請張青學子聽是。”老者手托一幅敕書肅聲道。
“學生張青敬聞。”
現接敕令:樺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聞河陽嘉子張青,弱冠錦繡,大善鄉裏,性情謙和,居功謙遜,特賜名宣德郎,以滋純心。望德行鄉裏,恩雨郡州。宣德郎,恭喜了。”便衣老者笑容滿麵宣讀完後,將一束明黃絹遞給躬身的麻子。
連主官都未穿官服,剩下的那幾位也未著,更不在意這不倫不類的官儀了,一切從簡,旁邊籍勳司的文書把麻子的戶籍家庭信息登記入冊後便回立一旁。
緊接著郡府一長史受孫都督陸刺史兩位貴人委托,授“君子劍”一柄,由郡城千機堂煉製的匠造極品利刃,“溪泉”,是孫都督親自到郡庫中挑選的珍藏,常言文士佩劍,當佩君子劍。
一幹事務理罷,縣君拉著麻子手笑道:“哎呀,宣德郎可是與我這般小官品秩差不多的七品啊,可喜可賀啊。”
“哪裏哪裏,怎能相比,縣君大人是號稱百裏侯的父母官,我這散官階,從七品的微末小卒而已,攤不得啊。”麻子謙虛著。
諸位貴人看到麻子小小年紀並未持名示狂,反而謙遜得體更是眼中充滿了笑意。
縣衙早早擺筵,河陽縣作為上縣,排麵不錯,縣衙各司頭麵人物也隨筵,麻子在席間連連向諸位貴人敬酒寒暄,甚至提前見到了縣學學正書院教諭諸位,在同幾位從郡府來的貴人閑聊中才得知自己這禦賜功名來由。
麻子耿直性情令諸位貴人心折,也讓內廷郡府決定,雖有功之人言明啥也不要但不可涼天下賢士之心。這類散官恩蔭虛銜並不影響科考,不過在麻子看來,小小書生倒可以光明正大的佩劍了。
筵散,諸位貴人公務在身不便久留,便回身複命。麻子也被縣君的熱情熏熱了,隻剩得河陽縣衙幾人後,麻子更是被迫豪飲。還好修為在身,跟著一起拚酒的縣尉捕頭到底是拚他不過,酒量過人雖未頭暈失態,但縣君大人鐵定是喝高了,麵紅耳赤,舌頭打結已被左右侍奉休息。
下巴留有小叢黑須的學正,知命之年,正八品上階,細看下還能看出年輕時美男子的痕跡,文氣彬彬,竟也與麻子連連拚酒,酒量不淺,豪態四溢。
北魏疆土廣域,官階分九品共三十六階,品級分正從兩級,品階又分上輔兩階。常言道升階易,跨品難,河陽縣君磨堪多年熬得一上縣縣君從六品上階,而這位新晉的宣德郎張麻子則是從七品上階。
學正與麻子連連敬酒飲勝,有慶賀書院學子賜名大喜之由,但更含自身的莫大謝意。
青年時中舉人功名,得正九品輔,後屢試不中,未取進士,入書院育人碌碌十多年苦功,賜及同進士出身熬得正八品上,其中艱辛難以言表,這次因麻子有大功在前,雖不明立何功,但學正為人謹慎不會再去深談試問,再加上麻子是縣學書院學子,學正所轄,作為學正勞苦清為,自然也要升一升。
適才拜別的郡府貴人裏,其中有一是學正的同年摯友透信兒,不出幾日,學正也會收到一份嘉獎信,從七品穩穩的,要知道取中進士及第,甲科才授從七品銜,功名難得啊。
學正豪興暢懷,借此宴一吐心中多年鬱結不快,拉著書院教諭與麻子杯不斷酒不停,直到麵紅耳赤,略顯失態,想用文氣逼退時未成想酒氣反衝入腦,一下子被衝懵了,醉意濃重轉而酣睡,幸虧麻子機智一把抓住,不然堂堂一縣學正喝醉鑽到桌子底下,那可真是斯文掃地,糗大發了。
深知學正性情的書院教諭與麻子招呼一聲,便喊左右扶著學正辭席。途間書院教諭提醒麻子萬不可私自處理禦賜劍器,此類府庫登錄在冊的劍器同功名一般都是難得之物,萬萬珍之惜之,麻子連連稱是,將幾位送至縣衙門口惜別。
回身拿起一幹賜物,麻子不搭理桌席上幾位邊拚酒邊胡言耍賴的武夫無賴,與縣衙幾位文書打了聲招呼後便離去歸家了。
歸家後已是黃昏時分,夕陽漸下。
書房中,麻子把那卷黃絹存放得當,便在書桌旁摸索這柄名為溪泉的利劍。緩緩抽劍,隻見清冽亮熒的劍身被拔出,書房中似乎亮堂了許多,再看劍身似有清泉流光而過,熒熒華光明暗閃爍,劍刃雲紋飄逸流轉,劍格古樸夔紋。靜觀此劍,端的是好一口溪泉飲入喉,清冽氣爽,溪泉,名副其實,好劍!
可是這匠造極品的話就超製了些,據麻子所知,七品散官禦賜劍應是匠造中品。麻子不知道的是,他這兩箱子華錦一上交,從郡府州府到縣府,三大主官都被內廷大嘉獎一次,連帶著那位早早退仕的劉大先生還直接跨升了一品,賜朝列大夫從四品上階,不過作為閑野文士的劉老頭可不稀罕這虛名。
君子佩劍,故稱君子劍。可惜人心不古,那來那麽些君子,但君子佩劍這傳統被官府慢慢形成定儀定製列為國體,讀書人非秀才功名以上不得佩劍遊曆出入四方,而官家賜劍須取中甲榜方可,不在名列者,得自討腰包買把劍。
各郡財力不一,但秋考的甲榜總是寥寥數人,俗稱廩生,廩生相公的佩劍具是禦賜佩劍。
官家禦賜的佩劍均是各郡府州府的匠坊千機堂打造,擇優存入郡庫府庫。書生佩劍可不是胡亂來的,若是未取功名卻堂而皇之佩劍,隻會惹人嘲笑遠離。功名乃國之名節大事,豈能嬉耍,佩劍逐漸成為功名的象征。
可苦了那些取中秀才又不是廩生的書生了,家境殷實還好,家徒四壁書侵坐隻是自嘲,最便宜的劍器也要幾兩銀子。當然也有不少窮書生“機靈”,到鐵匠鋪當苦力抵工錢賺柄劍器的也有,可惜誰能吃下這舉錘打鐵的苦。
正堂中,縣君下座陪著諸位貴客閑談,隻見鄭縣尉領著張青進來便連忙起身,熱情拉著麻子來到諸位貴客麵前,笑道“這位便是張青張童生,我河陽縣臨河人士。”
一位白須老者未著官衣一身便服於上座起身施禮道:“老夫驗封司事中陳昭策,受內廷委派,特來給張青學子嘉獎,額,吾等此行倡行事簡略,便免去了那些儀節,還望張青諒解了。
“哪裏,哪裏,勞煩諸位貴人遠途奔波,晚間我在天一閣備下水酒以解諸貴人乏困。”麻子上前施禮道。
“哈哈,不必張童生勞心了,本縣業已安排妥當。”縣君聞此便朗聲笑道。
“好好,那請張青學子聽是。”老者手托一幅敕書肅聲道。
“學生張青敬聞。”
現接敕令:樺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聞河陽嘉子張青,弱冠錦繡,大善鄉裏,性情謙和,居功謙遜,特賜名宣德郎,以滋純心。望德行鄉裏,恩雨郡州。宣德郎,恭喜了。”便衣老者笑容滿麵宣讀完後,將一束明黃絹遞給躬身的麻子。
連主官都未穿官服,剩下的那幾位也未著,更不在意這不倫不類的官儀了,一切從簡,旁邊籍勳司的文書把麻子的戶籍家庭信息登記入冊後便回立一旁。
緊接著郡府一長史受孫都督陸刺史兩位貴人委托,授“君子劍”一柄,由郡城千機堂煉製的匠造極品利刃,“溪泉”,是孫都督親自到郡庫中挑選的珍藏,常言文士佩劍,當佩君子劍。
一幹事務理罷,縣君拉著麻子手笑道:“哎呀,宣德郎可是與我這般小官品秩差不多的七品啊,可喜可賀啊。”
“哪裏哪裏,怎能相比,縣君大人是號稱百裏侯的父母官,我這散官階,從七品的微末小卒而已,攤不得啊。”麻子謙虛著。
諸位貴人看到麻子小小年紀並未持名示狂,反而謙遜得體更是眼中充滿了笑意。
縣衙早早擺筵,河陽縣作為上縣,排麵不錯,縣衙各司頭麵人物也隨筵,麻子在席間連連向諸位貴人敬酒寒暄,甚至提前見到了縣學學正書院教諭諸位,在同幾位從郡府來的貴人閑聊中才得知自己這禦賜功名來由。
麻子耿直性情令諸位貴人心折,也讓內廷郡府決定,雖有功之人言明啥也不要但不可涼天下賢士之心。這類散官恩蔭虛銜並不影響科考,不過在麻子看來,小小書生倒可以光明正大的佩劍了。
筵散,諸位貴人公務在身不便久留,便回身複命。麻子也被縣君的熱情熏熱了,隻剩得河陽縣衙幾人後,麻子更是被迫豪飲。還好修為在身,跟著一起拚酒的縣尉捕頭到底是拚他不過,酒量過人雖未頭暈失態,但縣君大人鐵定是喝高了,麵紅耳赤,舌頭打結已被左右侍奉休息。
下巴留有小叢黑須的學正,知命之年,正八品上階,細看下還能看出年輕時美男子的痕跡,文氣彬彬,竟也與麻子連連拚酒,酒量不淺,豪態四溢。
北魏疆土廣域,官階分九品共三十六階,品級分正從兩級,品階又分上輔兩階。常言道升階易,跨品難,河陽縣君磨堪多年熬得一上縣縣君從六品上階,而這位新晉的宣德郎張麻子則是從七品上階。
學正與麻子連連敬酒飲勝,有慶賀書院學子賜名大喜之由,但更含自身的莫大謝意。
青年時中舉人功名,得正九品輔,後屢試不中,未取進士,入書院育人碌碌十多年苦功,賜及同進士出身熬得正八品上,其中艱辛難以言表,這次因麻子有大功在前,雖不明立何功,但學正為人謹慎不會再去深談試問,再加上麻子是縣學書院學子,學正所轄,作為學正勞苦清為,自然也要升一升。
適才拜別的郡府貴人裏,其中有一是學正的同年摯友透信兒,不出幾日,學正也會收到一份嘉獎信,從七品穩穩的,要知道取中進士及第,甲科才授從七品銜,功名難得啊。
學正豪興暢懷,借此宴一吐心中多年鬱結不快,拉著書院教諭與麻子杯不斷酒不停,直到麵紅耳赤,略顯失態,想用文氣逼退時未成想酒氣反衝入腦,一下子被衝懵了,醉意濃重轉而酣睡,幸虧麻子機智一把抓住,不然堂堂一縣學正喝醉鑽到桌子底下,那可真是斯文掃地,糗大發了。
深知學正性情的書院教諭與麻子招呼一聲,便喊左右扶著學正辭席。途間書院教諭提醒麻子萬不可私自處理禦賜劍器,此類府庫登錄在冊的劍器同功名一般都是難得之物,萬萬珍之惜之,麻子連連稱是,將幾位送至縣衙門口惜別。
回身拿起一幹賜物,麻子不搭理桌席上幾位邊拚酒邊胡言耍賴的武夫無賴,與縣衙幾位文書打了聲招呼後便離去歸家了。
歸家後已是黃昏時分,夕陽漸下。
書房中,麻子把那卷黃絹存放得當,便在書桌旁摸索這柄名為溪泉的利劍。緩緩抽劍,隻見清冽亮熒的劍身被拔出,書房中似乎亮堂了許多,再看劍身似有清泉流光而過,熒熒華光明暗閃爍,劍刃雲紋飄逸流轉,劍格古樸夔紋。靜觀此劍,端的是好一口溪泉飲入喉,清冽氣爽,溪泉,名副其實,好劍!
可是這匠造極品的話就超製了些,據麻子所知,七品散官禦賜劍應是匠造中品。麻子不知道的是,他這兩箱子華錦一上交,從郡府州府到縣府,三大主官都被內廷大嘉獎一次,連帶著那位早早退仕的劉大先生還直接跨升了一品,賜朝列大夫從四品上階,不過作為閑野文士的劉老頭可不稀罕這虛名。
君子佩劍,故稱君子劍。可惜人心不古,那來那麽些君子,但君子佩劍這傳統被官府慢慢形成定儀定製列為國體,讀書人非秀才功名以上不得佩劍遊曆出入四方,而官家賜劍須取中甲榜方可,不在名列者,得自討腰包買把劍。
各郡財力不一,但秋考的甲榜總是寥寥數人,俗稱廩生,廩生相公的佩劍具是禦賜佩劍。
官家禦賜的佩劍均是各郡府州府的匠坊千機堂打造,擇優存入郡庫府庫。書生佩劍可不是胡亂來的,若是未取功名卻堂而皇之佩劍,隻會惹人嘲笑遠離。功名乃國之名節大事,豈能嬉耍,佩劍逐漸成為功名的象征。
可苦了那些取中秀才又不是廩生的書生了,家境殷實還好,家徒四壁書侵坐隻是自嘲,最便宜的劍器也要幾兩銀子。當然也有不少窮書生“機靈”,到鐵匠鋪當苦力抵工錢賺柄劍器的也有,可惜誰能吃下這舉錘打鐵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