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皇帝召見
抄家後,第一美人被權臣強取豪奪 作者:楊姒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全忠是斜倒著看畫,畫上人的五官隻畫出了眉眼,不作他想張全忠就以為公主畫的是陛下。
在陛下身邊伺候最久的是張全忠,最熟悉陛下的也是張全忠。
張全忠都能認錯,那雙眼睛定然是極為相似。
平常看人不會隻看眼睛,滿朝上下也沒有哪個臣子敢與皇帝對視。
“除了眼睛,容卿還有哪裏肖似朕。”魏明帝龍目下瞥,斂住神色繼續批閱奏章。
無論是在弘文館,還是在政事堂,或是在太極殿單獨召見容寂,張全忠都侍立在魏明帝左右。
張全忠不僅熟悉陛下的長相,對容大人的長相也十分熟悉。
“容大人的相貌與陛下天差地別,不是今日看到公主的畫,奴才都沒注意過容大人的眼睛與陛下有幾分相似。”說人與陛下長相肖似是大忌,張全忠失言,但他之前當真沒看出容大人肖似陛下。
陛下龍威,一雙眼睛肅穆莊嚴,而容大人麵上時常帶笑,一雙眼睛平靜溫和,任誰都不會想到這兩雙眼睛實際長得很像,更何況能近距離觀察陛下的人少之又少。
太子殿下和肅王殿下長相都肖似陛下,龍章鳳姿,器宇軒昂,唯獨眼睛都更像其母。
容大人除了眼睛像陛下,其餘都不像,容大人的相貌與太子、肅王也是天差地別。
普天之下,人有相似物有相同,張全忠心中這麽想,可這話他不敢對陛下說道。
肅王的生性多疑便是從魏明帝身上遺傳來,任何一絲可疑之處,魏明帝都不會輕易放過。
容寂每日上朝,進出尚書台和政事堂,身為百官之首,六部、九寺、五監、禦史台他都偶爾會走動,暫無別的事,近來原本魏明帝很少在太極殿單獨召見他。
今日魏明帝召見,為的不過一件小事。
北門學士設立已有六七年,起初科舉取士沒被士族當回事,皇帝設科舉,士族官員自有法暗箱操作,魏明帝選納北門學士也不通過科舉,而是暗中從民間挑選,以編書的名義接進宮成為皇帝背後的智囊。
容寂是第一個通過了科舉,沒直接做官,反而入了弘文館的進士。
當時他若直接做官,能給他的官位隻能是最低等的,連六品都夠不到,不會得到皇帝的重視。
皇帝在弘文館不似身處朝堂,底下朝臣林立,隔了很高的台階。
弘文館裏,文人學子席地坐在編書的小案幾邊,皇帝就坐在不遠處,距離拉得很近,議政的方式較為平和。
魏明帝在禦案前批閱奏章,容寂席地坐在魏明帝左側不遠處低矮的條案邊上,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長久以來君臣很正常的相處。
三年前容寂在魏明帝授意的吏部選拔中拔得頭籌,那時魏明帝還未對他另眼相看。
兩年間,他在弘文館一點一點展露出的超越他人的能力,針砭朝政時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和大膽提出的應對策略,才是魏明帝挑中他成為手中利刃的真正原因。
魏明帝設北門學士便是為了聽真話,幹實事,弘文館裏的文人學子不必學阿諛奉承那一套,在皇帝麵前提出的諫言,無論皇帝愛不愛聽,都必須照實以稟。
久而久之,魏明帝麵對容寂就宛如在照鏡子,所有的政令在私下裏,容寂就早已與魏明帝有過商議,隻是實行的階段後移。
皇帝不能明麵與世家對抗,容寂就自請成為眾矢之的,慢慢幫皇帝達成宏圖。
魏明帝在看到那幅畫像之前,對容寂沒有過疑心,今日近距離觀察過容寂的長相,確也不肖似他。
將容寂留在太極殿一炷香後,魏明帝便讓他去做別的事。
容寂的心思不比魏明帝淺,魏明帝的每一次召見他都有留心,稍有不同他就能察覺。
這一次魏明帝統共問了幾句話都隻與朝政有關,但魏明帝似有若無從他臉上瞥過的視線,全部被容寂敏銳感知到了。
*
不單肅王用容寂之前派人去查過容寂的籍貫背景,魏明帝同樣在容寂初入弘文館就派人去調查過他的身世。
對容寂產生懷疑後,魏明帝又派人去調查了一次,得到的結果仍是一樣。
容寂來自豫章故郡,如今的江南西道,準確來說是江州人士,在號稱“天下第一書院”的鴻山書院求過學,進京趕考之前,他一直都在江州。
查到的信息裏隻有他本人,無父母親族。
先前魏明帝隻是派人例行調查,不夠深入,這次派人去查了十多日,依舊隻查到江州,不免會加深魏明帝對他的懷疑。
科考兩個月後,吏部侍郎在家中突然病故,官職有了空缺,有世家助力,尚書右仆射向皇帝舉薦,提拔趙國公府三公子、新科狀元李瑾瑜為吏部侍郎。
先前魏明帝對世家和士族多次打壓,是時候恩威並施,給世家一點甜頭,便準允了尚書右仆射的上書。
在極短的時間內,李瑾瑜就擺脫了被邊緣化的處境,從從六品一躍升至正四品。
不過這次他被邊緣化,算是徹底記恨上了容寂。
世家左右不了皇帝,但太子一黨必須要下手清除肅王黨羽,讓肅王無力與太子相爭。
在陛下身邊伺候最久的是張全忠,最熟悉陛下的也是張全忠。
張全忠都能認錯,那雙眼睛定然是極為相似。
平常看人不會隻看眼睛,滿朝上下也沒有哪個臣子敢與皇帝對視。
“除了眼睛,容卿還有哪裏肖似朕。”魏明帝龍目下瞥,斂住神色繼續批閱奏章。
無論是在弘文館,還是在政事堂,或是在太極殿單獨召見容寂,張全忠都侍立在魏明帝左右。
張全忠不僅熟悉陛下的長相,對容大人的長相也十分熟悉。
“容大人的相貌與陛下天差地別,不是今日看到公主的畫,奴才都沒注意過容大人的眼睛與陛下有幾分相似。”說人與陛下長相肖似是大忌,張全忠失言,但他之前當真沒看出容大人肖似陛下。
陛下龍威,一雙眼睛肅穆莊嚴,而容大人麵上時常帶笑,一雙眼睛平靜溫和,任誰都不會想到這兩雙眼睛實際長得很像,更何況能近距離觀察陛下的人少之又少。
太子殿下和肅王殿下長相都肖似陛下,龍章鳳姿,器宇軒昂,唯獨眼睛都更像其母。
容大人除了眼睛像陛下,其餘都不像,容大人的相貌與太子、肅王也是天差地別。
普天之下,人有相似物有相同,張全忠心中這麽想,可這話他不敢對陛下說道。
肅王的生性多疑便是從魏明帝身上遺傳來,任何一絲可疑之處,魏明帝都不會輕易放過。
容寂每日上朝,進出尚書台和政事堂,身為百官之首,六部、九寺、五監、禦史台他都偶爾會走動,暫無別的事,近來原本魏明帝很少在太極殿單獨召見他。
今日魏明帝召見,為的不過一件小事。
北門學士設立已有六七年,起初科舉取士沒被士族當回事,皇帝設科舉,士族官員自有法暗箱操作,魏明帝選納北門學士也不通過科舉,而是暗中從民間挑選,以編書的名義接進宮成為皇帝背後的智囊。
容寂是第一個通過了科舉,沒直接做官,反而入了弘文館的進士。
當時他若直接做官,能給他的官位隻能是最低等的,連六品都夠不到,不會得到皇帝的重視。
皇帝在弘文館不似身處朝堂,底下朝臣林立,隔了很高的台階。
弘文館裏,文人學子席地坐在編書的小案幾邊,皇帝就坐在不遠處,距離拉得很近,議政的方式較為平和。
魏明帝在禦案前批閱奏章,容寂席地坐在魏明帝左側不遠處低矮的條案邊上,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長久以來君臣很正常的相處。
三年前容寂在魏明帝授意的吏部選拔中拔得頭籌,那時魏明帝還未對他另眼相看。
兩年間,他在弘文館一點一點展露出的超越他人的能力,針砭朝政時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和大膽提出的應對策略,才是魏明帝挑中他成為手中利刃的真正原因。
魏明帝設北門學士便是為了聽真話,幹實事,弘文館裏的文人學子不必學阿諛奉承那一套,在皇帝麵前提出的諫言,無論皇帝愛不愛聽,都必須照實以稟。
久而久之,魏明帝麵對容寂就宛如在照鏡子,所有的政令在私下裏,容寂就早已與魏明帝有過商議,隻是實行的階段後移。
皇帝不能明麵與世家對抗,容寂就自請成為眾矢之的,慢慢幫皇帝達成宏圖。
魏明帝在看到那幅畫像之前,對容寂沒有過疑心,今日近距離觀察過容寂的長相,確也不肖似他。
將容寂留在太極殿一炷香後,魏明帝便讓他去做別的事。
容寂的心思不比魏明帝淺,魏明帝的每一次召見他都有留心,稍有不同他就能察覺。
這一次魏明帝統共問了幾句話都隻與朝政有關,但魏明帝似有若無從他臉上瞥過的視線,全部被容寂敏銳感知到了。
*
不單肅王用容寂之前派人去查過容寂的籍貫背景,魏明帝同樣在容寂初入弘文館就派人去調查過他的身世。
對容寂產生懷疑後,魏明帝又派人去調查了一次,得到的結果仍是一樣。
容寂來自豫章故郡,如今的江南西道,準確來說是江州人士,在號稱“天下第一書院”的鴻山書院求過學,進京趕考之前,他一直都在江州。
查到的信息裏隻有他本人,無父母親族。
先前魏明帝隻是派人例行調查,不夠深入,這次派人去查了十多日,依舊隻查到江州,不免會加深魏明帝對他的懷疑。
科考兩個月後,吏部侍郎在家中突然病故,官職有了空缺,有世家助力,尚書右仆射向皇帝舉薦,提拔趙國公府三公子、新科狀元李瑾瑜為吏部侍郎。
先前魏明帝對世家和士族多次打壓,是時候恩威並施,給世家一點甜頭,便準允了尚書右仆射的上書。
在極短的時間內,李瑾瑜就擺脫了被邊緣化的處境,從從六品一躍升至正四品。
不過這次他被邊緣化,算是徹底記恨上了容寂。
世家左右不了皇帝,但太子一黨必須要下手清除肅王黨羽,讓肅王無力與太子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