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信神不等於信教
末世:開局建造地鐵核戰庇護所 作者:天豕魁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宗教常常是愚昧、蒙昧、封建落後的代名詞,盡管宗教在處理人的精神和心理問題上大有作為,但這依舊擺脫不了封建迷信四個字。
而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進步思想,是科學的、嚴謹的。
華夏推行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有近兩百年了,在日複一日的辯證法思維影響下,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盲目地相信一人之言、一書之言。
所以,黃禕萱自然也不可能又是天主教虔誠的信徒,又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隻能從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這個最終的結果就是——傳統宗教中的上帝不存在,而以更高形式存在的造物主是存在的。
小到原子、粒子,大到行星、銀河係,整個宇宙都還存在某種運行規律。方向、組合、構成、距離等等,就像是被刻意編排過一樣。
有些事情刨根問底下來就會細思恐極,比如,為什麽原子的結構是負電荷的電子與正電荷的原子核?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為什麽又是h=6.x10-34 j·s?
這些結構是誰“規定”的,這些數值又是誰“製定”的?
當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我們會說,這是因為萬有引力。可,當操作一個遊戲角色從高處一躍而下,這還是萬有引力嗎?
對於最前沿的物理學家來說,現實與遊戲,似乎分別並不大。因為整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而更像是,刻意為之。
於是“主”便誕生了,或者更準確的說,這個“主”與過去的“主”是同一個“主”,隻不過現在的人用更準確的、精準的、更符合邏輯的概念去稱呼“主”。
“主”平等地愛著世上每一個人,因為“主”壓根就不在乎世人。造物主與人的差異,比螞蟻和人的差異更大。
若是用比喻,人在造物主的眼中或許連一粒原子都不如,也許整個星係也隻是造物主的一口唾沫星子。
像這樣的神隻,直到人類解開宇宙的終極奧秘之前,永遠無法否定祂。
“所以,隻要人類無法掌握和改變宇宙的物理法則,你的神……不,你的‘主’便一直存在。
無論宗教是否消亡,‘主’永遠都是‘主’?這個充滿哲學概念的問題讓林少瑾感覺有些頭大,但此時此刻他也大概明白了黃禕萱的意思。
她信的是‘造物主’,而不是天主教。造物主存在不是基於教典,而是基於人類認知水平與邏輯係統。
人格化的神是不存在的,而一個不可知的“造物主”是存在的。
“沒那麽誇張。”黃禕萱回道,“萬事萬物總是在變化的,一成不變的事物終究會被曆史淘汰。
我相信世上有‘造物主’,人也是‘造物主’的子民,但對於宗教的教義,我持保留態度。
目前世界上宗教千千萬,清規戒律也是千千萬萬。但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是從誕生至今從來沒有改變過的。
或許現存的宗教終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亡,但‘宗教’本身並不會。”
黃禕萱話落,電梯門又開了,她腳步輕盈走出電梯,徒留林少瑾一人還在思索和咀嚼著她的話。
“咯咯~別想了,先上地鐵吧。”
林少瑾點點頭跟上了黃禕萱,不過身體雖然跟上了,但思維仍舊還停留在剛剛討論的事情上。
不知不覺,兩人已經走到了站台,看了一眼站台的時刻表,下一趟列車還有12分鍾,林少瑾便又開口問道:
“那,如果現在的宗教消亡,新誕生的宗教就會是以你所說的這個‘造物主’的形式嗎?”
見林少瑾仍舊糾結,黃禕萱隻好耐心解釋道:
“它究竟會變成什麽樣我不知道,或許人會信仰一種新的事物,又或者繼續延續‘至高神’的形式。
不過不管是以什麽樣的方式誕生出的新信仰,我想它的本質一定是會以教導人‘正向’回饋社會的形式。也許會融合多個宗教好的教義。
現在武安不就是有這個苗頭麽,許多的人一邊信著道教的‘算命’,另一邊又去老方丈那裏求個加持的平安符。我聽說還有些比較誇張的探險隊員會要求神父給他‘開個光’。
除此之外,我想未來信仰神明的人和現在信仰神明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其信仰的神明將會更符合邏輯性!
宗教不再成為某一小部分人斂財和獲取權力的工具,而是全身心地成為教導人類向善的精神食糧。
還有,過去人類在教義的解釋上總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對‘神’的描述上也常常以人自身為基礎。
比如曾經有無神論者詢問,上帝是男人還是女人?上帝既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麽他是否能創造出一塊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
而在結合了現代思想後,我想宗教將會徹底與過去割裂,再也不會被這些問題所問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消亡吧。”
“這麽說來,以前的宗教大師都是大哲學家,頂尖的心理輔導師。未來的宗教大師還可能要兼任物理學家?”在問出這句話後,林少瑾不由得想起一個偉人,或者說一個劃時代的物理學家說的一句話。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腿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眼的。
“可能吧,這問題太深遠了,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回答。”黃禕萱捏著下巴,似乎是在思索,“不過我有一個個人的看法。”
“什麽看法?”
“唔,我覺得過去的人類像是人類的兒童時期,現在的人類更像是青少年邁入成年的階段。”
“為什麽這麽說?”聽到這話,林少瑾的麵上微微展現出驚訝,因為這樣的話他也在別的地方聽過。
根據何海帶領的338團從漕湖生物研究實驗所傳過來的情報來看,該實驗所負責人——閆樅,也同樣表達過類似的想法。
原始時代的人類是嬰幼兒,大航海時代的人類是孩童,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人類是青少年,而現在的人類即將邁入成年。
而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進步思想,是科學的、嚴謹的。
華夏推行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有近兩百年了,在日複一日的辯證法思維影響下,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盲目地相信一人之言、一書之言。
所以,黃禕萱自然也不可能又是天主教虔誠的信徒,又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隻能從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這個最終的結果就是——傳統宗教中的上帝不存在,而以更高形式存在的造物主是存在的。
小到原子、粒子,大到行星、銀河係,整個宇宙都還存在某種運行規律。方向、組合、構成、距離等等,就像是被刻意編排過一樣。
有些事情刨根問底下來就會細思恐極,比如,為什麽原子的結構是負電荷的電子與正電荷的原子核?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為什麽又是h=6.x10-34 j·s?
這些結構是誰“規定”的,這些數值又是誰“製定”的?
當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我們會說,這是因為萬有引力。可,當操作一個遊戲角色從高處一躍而下,這還是萬有引力嗎?
對於最前沿的物理學家來說,現實與遊戲,似乎分別並不大。因為整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而更像是,刻意為之。
於是“主”便誕生了,或者更準確的說,這個“主”與過去的“主”是同一個“主”,隻不過現在的人用更準確的、精準的、更符合邏輯的概念去稱呼“主”。
“主”平等地愛著世上每一個人,因為“主”壓根就不在乎世人。造物主與人的差異,比螞蟻和人的差異更大。
若是用比喻,人在造物主的眼中或許連一粒原子都不如,也許整個星係也隻是造物主的一口唾沫星子。
像這樣的神隻,直到人類解開宇宙的終極奧秘之前,永遠無法否定祂。
“所以,隻要人類無法掌握和改變宇宙的物理法則,你的神……不,你的‘主’便一直存在。
無論宗教是否消亡,‘主’永遠都是‘主’?這個充滿哲學概念的問題讓林少瑾感覺有些頭大,但此時此刻他也大概明白了黃禕萱的意思。
她信的是‘造物主’,而不是天主教。造物主存在不是基於教典,而是基於人類認知水平與邏輯係統。
人格化的神是不存在的,而一個不可知的“造物主”是存在的。
“沒那麽誇張。”黃禕萱回道,“萬事萬物總是在變化的,一成不變的事物終究會被曆史淘汰。
我相信世上有‘造物主’,人也是‘造物主’的子民,但對於宗教的教義,我持保留態度。
目前世界上宗教千千萬,清規戒律也是千千萬萬。但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是從誕生至今從來沒有改變過的。
或許現存的宗教終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亡,但‘宗教’本身並不會。”
黃禕萱話落,電梯門又開了,她腳步輕盈走出電梯,徒留林少瑾一人還在思索和咀嚼著她的話。
“咯咯~別想了,先上地鐵吧。”
林少瑾點點頭跟上了黃禕萱,不過身體雖然跟上了,但思維仍舊還停留在剛剛討論的事情上。
不知不覺,兩人已經走到了站台,看了一眼站台的時刻表,下一趟列車還有12分鍾,林少瑾便又開口問道:
“那,如果現在的宗教消亡,新誕生的宗教就會是以你所說的這個‘造物主’的形式嗎?”
見林少瑾仍舊糾結,黃禕萱隻好耐心解釋道:
“它究竟會變成什麽樣我不知道,或許人會信仰一種新的事物,又或者繼續延續‘至高神’的形式。
不過不管是以什麽樣的方式誕生出的新信仰,我想它的本質一定是會以教導人‘正向’回饋社會的形式。也許會融合多個宗教好的教義。
現在武安不就是有這個苗頭麽,許多的人一邊信著道教的‘算命’,另一邊又去老方丈那裏求個加持的平安符。我聽說還有些比較誇張的探險隊員會要求神父給他‘開個光’。
除此之外,我想未來信仰神明的人和現在信仰神明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其信仰的神明將會更符合邏輯性!
宗教不再成為某一小部分人斂財和獲取權力的工具,而是全身心地成為教導人類向善的精神食糧。
還有,過去人類在教義的解釋上總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對‘神’的描述上也常常以人自身為基礎。
比如曾經有無神論者詢問,上帝是男人還是女人?上帝既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麽他是否能創造出一塊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
而在結合了現代思想後,我想宗教將會徹底與過去割裂,再也不會被這些問題所問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消亡吧。”
“這麽說來,以前的宗教大師都是大哲學家,頂尖的心理輔導師。未來的宗教大師還可能要兼任物理學家?”在問出這句話後,林少瑾不由得想起一個偉人,或者說一個劃時代的物理學家說的一句話。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腿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眼的。
“可能吧,這問題太深遠了,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回答。”黃禕萱捏著下巴,似乎是在思索,“不過我有一個個人的看法。”
“什麽看法?”
“唔,我覺得過去的人類像是人類的兒童時期,現在的人類更像是青少年邁入成年的階段。”
“為什麽這麽說?”聽到這話,林少瑾的麵上微微展現出驚訝,因為這樣的話他也在別的地方聽過。
根據何海帶領的338團從漕湖生物研究實驗所傳過來的情報來看,該實驗所負責人——閆樅,也同樣表達過類似的想法。
原始時代的人類是嬰幼兒,大航海時代的人類是孩童,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人類是青少年,而現在的人類即將邁入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