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新的消息
末世:開局建造地鐵核戰庇護所 作者:天豕魁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話一出,不僅是何海聽的一愣一愣的,不遠處正在“打醬油”的沈寒舟也是一愣一愣的。不得不說,不愧是留下傳說的刺頭,這“歪理”說起來是一套一套的,讓人無法辯駁。
當然,何海他們也不需要去辯駁什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71說的就是對的。
因為當年建立起這個國家的人,他們的初衷,也是這樣的。
何海與沈寒舟對視了一眼,兩人心照不宣,隨後他轉頭看向271,正想說些什麽,卻突然聽到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他轉頭一看,隻見幾名身穿製服的士兵正朝著他們這邊跑來。
“報告!”士兵先是對著何海敬了一個軍禮,隨後說道,“武安那邊來了一個新的消息,林所指示,如果我們的戰鬥隊伍還有餘力的話,可以派遣至太湖一帶偵查一下。
根據林所所說,他收到最新消息,太湖地帶有一個特級避難所,探索價值非常高,如果能得到這個特級避難所,武安的生產力將會提升一大截。”
“太湖?”何海一臉疑惑地接過士兵遞過來的文件,隨後一邊翻閱一邊說,“湖底下還能有特級避難所,真是匪夷所思。”
在這裏,何海突然停下了話語,因為他通過這份文件看見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事兒猶如醍醐灌頂,令他倍感震撼。
——火種計劃實行版本的全貌。
人口密集區(東部地區),每4萬平方km為一個核戰避難區塊,區塊當中以三個特級避難所的所在地為中心城,其餘各城為衛星城。
人口稀疏區(西部地區),每20萬平方km為一個核戰避難區塊,隻設一個特級避難所,其餘城市為衛星城。
比如在滬杭一帶,蘇、杭、滬三城為中心城,夾雜在其中的無錫、昆山、湖州、嘉興等地為衛星城。
通常來說,三個中心城當中會有一個是“政治中樞”性質的避難所,負責統領和治理一個區塊在核戰後大大小小的事務。
不過,滬杭這塊土地的性質它就比較特殊,三省交界處,又極為發達,所以當初在定城的時候誰都不願意服誰。
最終的敲定方案是這三個中心城各自在核戰後管轄自己的衛星城,各自擁有平等的行政權,具體的扯皮過程就不清楚了,總而言之,結果就是這麽個結果。
滬區的天空之城分得的資源最多,幾十萬的頂級工人加上全套的生產設備,配備1000人的軍隊以及可以武裝一個軍的武備。
除此之外還有各類生產所需的原料,比如核戰後難以恢複生產的各類化工製品和優質的金屬原材料。
杭區分到的則是糧食、人口,杭區的人口比之滬區和蘇區都更多,所以在分配的時候,杭區分得了足夠幾百萬人吃一整年的糧食儲備。
不僅如此,在當初建設特級避難所的時候,它的建設規劃就是朝著“糧倉”這個概念去走的。
杭區的特級避難所背靠杭州灣,內置多台“氕氘氚”核聚變發電機與人造澱粉生產機器,如果有充足的“催化劑”,理論上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糧食。
避難所的設計容量可供超200萬人避難。
這200萬人涵蓋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從販夫走卒到達官貴人,從老人到嬰幼兒應有盡有。可以說,滬杭經濟特區內的大部分行政人員都被安置在了杭區的特級避難所裏。
而蘇區,分到的是“科技”,太湖的底下建造了一個全智能化的生態係統,由伏羲·伊始(超級計算機)所搭載的超人工智能為主導,控製整個生態係統運作。
生態係統內大多數都是機器、機器人、智能自動化模塊,隻供養極少數人在其中生活。
原本設立三個中心城的出發點是相輔相成,這樣分配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一家做大,逼著三個城市之間建立聯係,互相合作。
滬區有軍備但沒有足夠的人口去使用,杭區有足夠的人口但沒有軍備,蘇區有最好的生產技術但沒有原料。隻需要三個城市在核戰後互相合作,穩住一個地區在戰後快速救災是沒有什麽太大問題的。
這就是中央下達給地方的指令,中央把控全場,地方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完善細枝末節,實現戰後的自救、自管、自建。
不過,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目前三個中心城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式地展開合作和聯絡。
具體緣由,何海不知道,他也沒必要去知道什麽緣由,他隻需要知道現在結果就是這麽個結果就行了,根據現有的結果去執行最優的行動方案才是最正確的事。
看到這裏,何海突然又注意到了一個關鍵的信息,除了“核戰避難區塊”的中心城與衛星城之外,火種計劃還有規劃一種特殊的避難所。
——孤星城。
所謂孤星城,顧名思義,就是不屬於“核戰避難區塊”管轄範圍內的特別避難所。它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比之一般的一級避難所要多,比之特級避難所又要少一些。
中心城無權幹涉孤星城的任何事情,理論上來說,孤星城的直屬上級隻有中央,隻有中央才有權限插手孤星城的事情。
在這份文件所指出的所有孤星城中,比較讓何海熟悉的,就是271所在的087基地,那兒就是一個“孤星城”避難所。
其次,就是最近一直都在偵查的那個生物實驗室,它也同樣是一個孤星城。
除此之外,何海還看到,在杭區,甚至是滬區還有好幾個孤星城避難所,杭區的他倒是沒什麽感覺好奇怪的,畢竟那麽大個城市,有幾個額外的避難所也沒什麽稀奇的。
主要是滬區的孤星城讓他微微有些吃驚,沒想到已經被他們差不多用掘地三尺的方式搜了個上上下下的滬區竟然還有“漏網之魚”。
不過這倒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因為那兩個孤星城的位置確確實實是有點稍微的“偏僻”了些。
當然,何海他們也不需要去辯駁什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71說的就是對的。
因為當年建立起這個國家的人,他們的初衷,也是這樣的。
何海與沈寒舟對視了一眼,兩人心照不宣,隨後他轉頭看向271,正想說些什麽,卻突然聽到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他轉頭一看,隻見幾名身穿製服的士兵正朝著他們這邊跑來。
“報告!”士兵先是對著何海敬了一個軍禮,隨後說道,“武安那邊來了一個新的消息,林所指示,如果我們的戰鬥隊伍還有餘力的話,可以派遣至太湖一帶偵查一下。
根據林所所說,他收到最新消息,太湖地帶有一個特級避難所,探索價值非常高,如果能得到這個特級避難所,武安的生產力將會提升一大截。”
“太湖?”何海一臉疑惑地接過士兵遞過來的文件,隨後一邊翻閱一邊說,“湖底下還能有特級避難所,真是匪夷所思。”
在這裏,何海突然停下了話語,因為他通過這份文件看見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事兒猶如醍醐灌頂,令他倍感震撼。
——火種計劃實行版本的全貌。
人口密集區(東部地區),每4萬平方km為一個核戰避難區塊,區塊當中以三個特級避難所的所在地為中心城,其餘各城為衛星城。
人口稀疏區(西部地區),每20萬平方km為一個核戰避難區塊,隻設一個特級避難所,其餘城市為衛星城。
比如在滬杭一帶,蘇、杭、滬三城為中心城,夾雜在其中的無錫、昆山、湖州、嘉興等地為衛星城。
通常來說,三個中心城當中會有一個是“政治中樞”性質的避難所,負責統領和治理一個區塊在核戰後大大小小的事務。
不過,滬杭這塊土地的性質它就比較特殊,三省交界處,又極為發達,所以當初在定城的時候誰都不願意服誰。
最終的敲定方案是這三個中心城各自在核戰後管轄自己的衛星城,各自擁有平等的行政權,具體的扯皮過程就不清楚了,總而言之,結果就是這麽個結果。
滬區的天空之城分得的資源最多,幾十萬的頂級工人加上全套的生產設備,配備1000人的軍隊以及可以武裝一個軍的武備。
除此之外還有各類生產所需的原料,比如核戰後難以恢複生產的各類化工製品和優質的金屬原材料。
杭區分到的則是糧食、人口,杭區的人口比之滬區和蘇區都更多,所以在分配的時候,杭區分得了足夠幾百萬人吃一整年的糧食儲備。
不僅如此,在當初建設特級避難所的時候,它的建設規劃就是朝著“糧倉”這個概念去走的。
杭區的特級避難所背靠杭州灣,內置多台“氕氘氚”核聚變發電機與人造澱粉生產機器,如果有充足的“催化劑”,理論上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糧食。
避難所的設計容量可供超200萬人避難。
這200萬人涵蓋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從販夫走卒到達官貴人,從老人到嬰幼兒應有盡有。可以說,滬杭經濟特區內的大部分行政人員都被安置在了杭區的特級避難所裏。
而蘇區,分到的是“科技”,太湖的底下建造了一個全智能化的生態係統,由伏羲·伊始(超級計算機)所搭載的超人工智能為主導,控製整個生態係統運作。
生態係統內大多數都是機器、機器人、智能自動化模塊,隻供養極少數人在其中生活。
原本設立三個中心城的出發點是相輔相成,這樣分配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一家做大,逼著三個城市之間建立聯係,互相合作。
滬區有軍備但沒有足夠的人口去使用,杭區有足夠的人口但沒有軍備,蘇區有最好的生產技術但沒有原料。隻需要三個城市在核戰後互相合作,穩住一個地區在戰後快速救災是沒有什麽太大問題的。
這就是中央下達給地方的指令,中央把控全場,地方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完善細枝末節,實現戰後的自救、自管、自建。
不過,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目前三個中心城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式地展開合作和聯絡。
具體緣由,何海不知道,他也沒必要去知道什麽緣由,他隻需要知道現在結果就是這麽個結果就行了,根據現有的結果去執行最優的行動方案才是最正確的事。
看到這裏,何海突然又注意到了一個關鍵的信息,除了“核戰避難區塊”的中心城與衛星城之外,火種計劃還有規劃一種特殊的避難所。
——孤星城。
所謂孤星城,顧名思義,就是不屬於“核戰避難區塊”管轄範圍內的特別避難所。它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比之一般的一級避難所要多,比之特級避難所又要少一些。
中心城無權幹涉孤星城的任何事情,理論上來說,孤星城的直屬上級隻有中央,隻有中央才有權限插手孤星城的事情。
在這份文件所指出的所有孤星城中,比較讓何海熟悉的,就是271所在的087基地,那兒就是一個“孤星城”避難所。
其次,就是最近一直都在偵查的那個生物實驗室,它也同樣是一個孤星城。
除此之外,何海還看到,在杭區,甚至是滬區還有好幾個孤星城避難所,杭區的他倒是沒什麽感覺好奇怪的,畢竟那麽大個城市,有幾個額外的避難所也沒什麽稀奇的。
主要是滬區的孤星城讓他微微有些吃驚,沒想到已經被他們差不多用掘地三尺的方式搜了個上上下下的滬區竟然還有“漏網之魚”。
不過這倒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因為那兩個孤星城的位置確確實實是有點稍微的“偏僻”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