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群島之間
末世:開局建造地鐵核戰庇護所 作者:天豕魁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106年,10月12日,14點22分,共和國阿留申群島前線基地。
無數的士兵正在海島上聚集,海岸邊的臨時港口停靠著幾百艘大大小小的軍艦,時不時地,一些軍艦上冒出滋滋火花,那是工兵和工程機械在對艦船進行臨時改造。
阿留申群島一共有70多座小島和300多座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長1900公裏,總麵積km2,在核大戰之前,這裏一直是聯邦與美帝的拉鋸區域。
聯邦聲稱,阿留申群島以及阿拉斯加區域都屬於聯邦,美帝當然不認,雙方在這個區塊打的是你死我活,一直到核大戰前,這裏一直都是勢力交錯的區域。
西部以及部分東部群島還有阿拉斯加的部分區域都被聯邦實控,不過這個狀況卻在現在發生了一點點變化。
由於華夏的加入,阿留申群島的極西部部分群島已經被華夏實控,而極東部群島則是被美帝部隊實控,中部部分群島目前處於爭奪狀態,大部分是聯邦實控。
根據現有的情報來看,聯邦的計劃是在57座火山中和部分海底火山中埋入大量工程核彈,將這一串火山來個“新春80響”。
不過現在聯邦的計劃隻能暫緩了,因為他們的部隊沒辦法直接進入敵軍實控區域去安裝工程核彈。
“大體的計劃和我們的戰術就是這樣,你們都了解了麽?”
一座前線指揮中心中,一名兩鬢微霜的男人對著眾人說道。
他叫藍城禹,戰前是負責京冀一帶的本土戰區防禦工作的元帥。
“嗯,差不多都了解了。”璟安·賽乃衛點了點頭,隨後眉頭又微微一皺,“我剛來的時候,看見這麽多戰艦,還以為局勢已經穩定了。沒想到,卻是這麽個情況。”
聯邦,一個在核大戰前被泛亞和nato戲稱為超大號沙特的“弱國”。在泛亞壓著nato打,並且在背靠泛亞的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拿個阿拉斯加都沒辦法徹底拿下來!
控製了近東將近一百五十年,結果現在,除了當cp的幾個加盟國還在聯邦的影響範圍內,那些中東的國家都脫離了它的控製,成立伊斯蘭聯盟了。
一個挨著它疆域的國家都影響不了,可見它的實力到底有多“弱”了。除了有幾個核彈,有一點重工業之外,它就沒啥別的了。
在22世紀,泛亞和nato都進入軍事電子化,ai化時代的時候,聯邦還在玩電子管和行波管。
聯邦的第五和第六代坦克芯片,還有艦船、飛機的芯片,甚至得靠大量買泛亞的才行。一個國家的軍工,直接被卡脖子卡的死死的。
這主要是當cp點錯科技樹了。而俄聯邦因為自身實力的原因,沒辦法再進行晶體管技術的追趕。
而且在ai化之前,芯片也沒那麽重要,芯片能幹的事情,電子管也能做。所以俄聯邦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重視晶體管技術,把真空電子管小型化卻做到了極致。
畢竟電子管在軍用領域又不是不能用,反正就是搞幾個簡單的數據顯示屏,大不了我就把設備造大一點,材料用紮實一點。
可等到ai開始大麵積應用在軍事領域,電子管再也沒辦法完成晶體管才能做到的事情了,這時,當他們回過頭來想搞晶體管的時候,已經是要資源沒資源,要技術沒技術了。
被卡脖子,也是一件沒辦法的事情。
相比較之下,泛亞,或者說華夏的處境就比它好得多。當年同樣也是麵臨電子管和晶體管的抉擇,上頭大手一揮,選什麽選,老子全都要!
於是,華夏走的十全武功的路子,晶體管牛逼,那就加重晶體管的資源傾斜,電子管牛逼,那就加重電子管的資源傾斜。而不是像聯邦那樣隻修一種。
所以,對於華夏來說,聯邦,真的很遜啦。在核大戰前,泛亞要真的想打聯邦,隻需要把出口芯片卡一卡,讓聯邦迫不得已隻能用老式裝備進行對抗。(甚至連部分電子管都要進口。)
新裝備打老裝備,那不就是大人打小孩麽?
就拿99a這個三代坦克和現在列裝的最新101五代坦克來說,三代坦克的炮塔是有人的,所以它的炮塔轉向速度,遠低於五代坦克的無人炮塔的炮塔轉向速度。
三代隻能慢慢轉,五代的炮塔可以轉的像陀螺一樣!
當然,俄聯邦也可以用四代坦克阿瑪塔t-14,或者不搭載ai的五代(4.5代)坦克,這樣炮塔旋轉速度是跟上來了,可沒有ai索敵火控係統,轉那麽快也沒啥用。
三代坦克的速度最高是75km\/h,四代可以輕輕鬆鬆到85km\/h左右,而五代主戰坦克可以輕輕鬆鬆上到110km\/h以上。這幾乎都達到了輕坦的速度了。
五代坦克有相控陣主動防禦係統對抗反坦克導彈,有可以360°旋轉的煙霧彈發射器,還有多個遙控機槍、導彈預警、激光對抗、磁偏轉護盾等等。
它還有一定的防雷達隱身功能和全地形迷彩。
其主炮口徑基本上在150-165mm左右,101主戰是165mm口徑電磁炮。裝甲厚度相當於1200毫米均質裝甲(不加掛反應式裝甲時)。
通常泛亞的坦克是加掛主動式電磁反應裝甲,聯邦的坦克是加掛爆反裝甲。
所有五代坦克的穿甲能力都在1000mm左右。
三代坦克重量是在50t左右,最輕的35t,最重的62t。四代是70t左右,而五代則又回到了60t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一些結構采用高強度塑料代替合金鋼材的緣故。
其他的減震、舒適性、發動機等等結構也是遠遠優於四代和三代坦克。
五代坦克的動力源是基於金屬重氫可控聚變產生的熱電效益的發電發動一體機。
坦克設備的供電和坦克的啟動都依賴這個動力源。除了ai係統外,這是四代和五代坦克最大的區別。
(四代仍舊是傳統的內燃機,炮彈仍舊是火藥推動。)
所有的五代坦克通常是安置一名駕駛操作員,特殊情況會安排兩名,一名駕駛員和一名操作員。
相比較過去的坦克動則五六個(二戰時期)、四五個(冷戰時期)、三四個(21世紀)駕駛員。一兩個人就能開坦克,這簡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ai的作用,理論上來說,安裝這麽多設備,沒有七八個人是操縱不過來的。但有了ai的輔助,一個人就能搞定了。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失去ai後,五代坦克基本上就等著趴窩了。或者派兩個人進去開,變成一台跑的快一點,裝甲強度高一點的3.5代坦克。
這就是核大戰前,泛亞一點都不把聯邦放在眼裏的原因。我把你芯片一掐,你的大多數先進裝備就沒什麽用了。畢竟裝備是會損耗的,在沒有芯片補充的情況下,壞掉一台就少一台。
而這也是璟安·賽乃衛來這裏之前所設想的情況。他覺得,聯邦唯一戰勝華夏與美帝聯軍的可能,也就是扔核彈了。
打常規戰,那不是把聯邦按在地上捶麽?理論上來說,他過來的時候,應該是打收尾戰爭了,可現在的情況卻並不是這樣。
聯邦居然在常規戰爭中,對抗住了華美聯軍!
無數的士兵正在海島上聚集,海岸邊的臨時港口停靠著幾百艘大大小小的軍艦,時不時地,一些軍艦上冒出滋滋火花,那是工兵和工程機械在對艦船進行臨時改造。
阿留申群島一共有70多座小島和300多座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長1900公裏,總麵積km2,在核大戰之前,這裏一直是聯邦與美帝的拉鋸區域。
聯邦聲稱,阿留申群島以及阿拉斯加區域都屬於聯邦,美帝當然不認,雙方在這個區塊打的是你死我活,一直到核大戰前,這裏一直都是勢力交錯的區域。
西部以及部分東部群島還有阿拉斯加的部分區域都被聯邦實控,不過這個狀況卻在現在發生了一點點變化。
由於華夏的加入,阿留申群島的極西部部分群島已經被華夏實控,而極東部群島則是被美帝部隊實控,中部部分群島目前處於爭奪狀態,大部分是聯邦實控。
根據現有的情報來看,聯邦的計劃是在57座火山中和部分海底火山中埋入大量工程核彈,將這一串火山來個“新春80響”。
不過現在聯邦的計劃隻能暫緩了,因為他們的部隊沒辦法直接進入敵軍實控區域去安裝工程核彈。
“大體的計劃和我們的戰術就是這樣,你們都了解了麽?”
一座前線指揮中心中,一名兩鬢微霜的男人對著眾人說道。
他叫藍城禹,戰前是負責京冀一帶的本土戰區防禦工作的元帥。
“嗯,差不多都了解了。”璟安·賽乃衛點了點頭,隨後眉頭又微微一皺,“我剛來的時候,看見這麽多戰艦,還以為局勢已經穩定了。沒想到,卻是這麽個情況。”
聯邦,一個在核大戰前被泛亞和nato戲稱為超大號沙特的“弱國”。在泛亞壓著nato打,並且在背靠泛亞的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拿個阿拉斯加都沒辦法徹底拿下來!
控製了近東將近一百五十年,結果現在,除了當cp的幾個加盟國還在聯邦的影響範圍內,那些中東的國家都脫離了它的控製,成立伊斯蘭聯盟了。
一個挨著它疆域的國家都影響不了,可見它的實力到底有多“弱”了。除了有幾個核彈,有一點重工業之外,它就沒啥別的了。
在22世紀,泛亞和nato都進入軍事電子化,ai化時代的時候,聯邦還在玩電子管和行波管。
聯邦的第五和第六代坦克芯片,還有艦船、飛機的芯片,甚至得靠大量買泛亞的才行。一個國家的軍工,直接被卡脖子卡的死死的。
這主要是當cp點錯科技樹了。而俄聯邦因為自身實力的原因,沒辦法再進行晶體管技術的追趕。
而且在ai化之前,芯片也沒那麽重要,芯片能幹的事情,電子管也能做。所以俄聯邦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重視晶體管技術,把真空電子管小型化卻做到了極致。
畢竟電子管在軍用領域又不是不能用,反正就是搞幾個簡單的數據顯示屏,大不了我就把設備造大一點,材料用紮實一點。
可等到ai開始大麵積應用在軍事領域,電子管再也沒辦法完成晶體管才能做到的事情了,這時,當他們回過頭來想搞晶體管的時候,已經是要資源沒資源,要技術沒技術了。
被卡脖子,也是一件沒辦法的事情。
相比較之下,泛亞,或者說華夏的處境就比它好得多。當年同樣也是麵臨電子管和晶體管的抉擇,上頭大手一揮,選什麽選,老子全都要!
於是,華夏走的十全武功的路子,晶體管牛逼,那就加重晶體管的資源傾斜,電子管牛逼,那就加重電子管的資源傾斜。而不是像聯邦那樣隻修一種。
所以,對於華夏來說,聯邦,真的很遜啦。在核大戰前,泛亞要真的想打聯邦,隻需要把出口芯片卡一卡,讓聯邦迫不得已隻能用老式裝備進行對抗。(甚至連部分電子管都要進口。)
新裝備打老裝備,那不就是大人打小孩麽?
就拿99a這個三代坦克和現在列裝的最新101五代坦克來說,三代坦克的炮塔是有人的,所以它的炮塔轉向速度,遠低於五代坦克的無人炮塔的炮塔轉向速度。
三代隻能慢慢轉,五代的炮塔可以轉的像陀螺一樣!
當然,俄聯邦也可以用四代坦克阿瑪塔t-14,或者不搭載ai的五代(4.5代)坦克,這樣炮塔旋轉速度是跟上來了,可沒有ai索敵火控係統,轉那麽快也沒啥用。
三代坦克的速度最高是75km\/h,四代可以輕輕鬆鬆到85km\/h左右,而五代主戰坦克可以輕輕鬆鬆上到110km\/h以上。這幾乎都達到了輕坦的速度了。
五代坦克有相控陣主動防禦係統對抗反坦克導彈,有可以360°旋轉的煙霧彈發射器,還有多個遙控機槍、導彈預警、激光對抗、磁偏轉護盾等等。
它還有一定的防雷達隱身功能和全地形迷彩。
其主炮口徑基本上在150-165mm左右,101主戰是165mm口徑電磁炮。裝甲厚度相當於1200毫米均質裝甲(不加掛反應式裝甲時)。
通常泛亞的坦克是加掛主動式電磁反應裝甲,聯邦的坦克是加掛爆反裝甲。
所有五代坦克的穿甲能力都在1000mm左右。
三代坦克重量是在50t左右,最輕的35t,最重的62t。四代是70t左右,而五代則又回到了60t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一些結構采用高強度塑料代替合金鋼材的緣故。
其他的減震、舒適性、發動機等等結構也是遠遠優於四代和三代坦克。
五代坦克的動力源是基於金屬重氫可控聚變產生的熱電效益的發電發動一體機。
坦克設備的供電和坦克的啟動都依賴這個動力源。除了ai係統外,這是四代和五代坦克最大的區別。
(四代仍舊是傳統的內燃機,炮彈仍舊是火藥推動。)
所有的五代坦克通常是安置一名駕駛操作員,特殊情況會安排兩名,一名駕駛員和一名操作員。
相比較過去的坦克動則五六個(二戰時期)、四五個(冷戰時期)、三四個(21世紀)駕駛員。一兩個人就能開坦克,這簡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ai的作用,理論上來說,安裝這麽多設備,沒有七八個人是操縱不過來的。但有了ai的輔助,一個人就能搞定了。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失去ai後,五代坦克基本上就等著趴窩了。或者派兩個人進去開,變成一台跑的快一點,裝甲強度高一點的3.5代坦克。
這就是核大戰前,泛亞一點都不把聯邦放在眼裏的原因。我把你芯片一掐,你的大多數先進裝備就沒什麽用了。畢竟裝備是會損耗的,在沒有芯片補充的情況下,壞掉一台就少一台。
而這也是璟安·賽乃衛來這裏之前所設想的情況。他覺得,聯邦唯一戰勝華夏與美帝聯軍的可能,也就是扔核彈了。
打常規戰,那不是把聯邦按在地上捶麽?理論上來說,他過來的時候,應該是打收尾戰爭了,可現在的情況卻並不是這樣。
聯邦居然在常規戰爭中,對抗住了華美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