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感慨道:生在這樣一個處處充斥著變態資本的大家庭中,咱也算得上是個畜牲了,隻待到二十幾年後進化成人接過先輩們的擔子繼續嗬斥畜牲們了,總不至於一輩子都是畜牲罷!
因此也總算是知道,為什麽家長們總是說“怕你活不成人咧”。
想來那隻是前半句,完整的話應該是:怕你活不成人繼續當畜牲去咧!
如此想來,倒也得好好感謝一下家長們的良苦用心了。
這般說來,賀炎討厭他這位大姑的原因便無需再多嘴了,心甘情願當資本的奴隸,隻為著一句“符合我國國情”。
多餘的話賀炎也不想多費筆墨和口舌了,隻因自己也身在資本的殺豬盤中苟且,萬一哪個字哪句話說得不對了,殺豬刀就要架在自己脖子上了……
……
到底是自作多情,還得再用些許的文字來稱讚一下我們的“祖國母親”。
明麵上叫著是社會主義,這卻是用資本主義美化而來的,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說成白的,男人說成女人,畜牲說成人類,跪著磕頭是日常禮節,徇私枉法也是屢見不鮮。
好啊!
好一個社會主義!!
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關於賀華,賀炎能給出的評價除過“虔誠的努力與忠心的孝女”便再無其它了,奴隸便已說過,“孝女”二字,卻是在農村普遍傳來的,在這一大幫家子裏頭,除過賀守,最“孝”的莫過於賀華了。
二姑賀麗,一個小時候與賀炎交集不多,但映像也不算好的人。
賀炎小時候,他爺爺奶奶的那些子女們每次回來探望總會帶一大堆的蔬菜瓜果,麵包餅幹,大包小包的,各式各樣,也可以說,賀炎小時候吃的零食,大多數都是從這裏頭搜刮來的。
因為自己是孫子輩的老大,自是備受矚目,所受的關注也是不少,又因為小時候成績名列前茅,也是長輩們的心頭肉。
那些拿回來的吃的喝的,基本上都放在裏間的紅櫃子上,畢竟炕上也差不多都擺滿了其它來者的禮品。
隻是那些蔬菜瓜果是老人們愛吃的,牛奶也是有了就喝著,至於那些什麽餅幹零食什麽的,老人們卻是不愛吃的,要麽是嫌調味料放得太多味重,要麽是酸的甜的太過頭,拆開包裝,吃上一口覺得味太重吃不住,便擱置了。
皺著眉頭說:“哎呀!怎甜成這的咧?買下這給誰吃咧?”
賀炎的大姑趕忙接話,“買下就是給你們吃的麽,平常覺得口裏寡淡的時候就吃上點兒。”
王蓮卻略顯得抗拒,“快不不不……吃上一口這甜成這的,放了多少糖咧?怕吃出糖尿病來咧。”
賀華堅持道:“哎呀沒事,吃兩口又甜不成甚的,就是給口裏頭添點兒味麽,又不是當飯吃的,想起來了就吃上點兒。”
“你買點兒餅幹奶奶(方言,牛奶)甚的還行,買回這來就純粹是浪費錢麽,貴巴巴的就一丁點兒,還甜成這的,吃倆口還膩得不能咧。”
卻是因為是子女們花錢買的,舍不得浪費,便也一會兒走過來吃一口,在一會兒之後再吃一口,很長時間才能勉強吃完一份。
所以每次從老家離開時總少不了孫子輩的孩童們瓜分零食這一情節。
而賀華為爭一個“孝女”的名頭,從不讓她兒子拿一丁點東西,還小的女兒嘴饞,便也隻是從爺爺奶奶拆開的零食袋裏麵拿幾個。
二叔賀才便不一樣了,女兒兒子要拿便去拿著,也不多說什麽,畢竟買的東西裏頭也有自己家的份。
賀炎卻是從小地就嘴饞,見到什麽看起來好吃的都想要,那一次似乎也是中秋節,臨走前賀炎去裏間拿了一些零食準備帶走,興許是拿的多了吧!當時在外間和其他人說話的賀麗看見了,便嗔怪道:“拿這麽多作甚咧?你爺爺奶奶不吃了?少拿點吧麽!”
當時賀炎倒是挺受打擊的,便把東西全都放回去了,去時張霞問道:“不是說拿吃的?怎不拿啦咧?”
賀炎鬱悶地嗯了一聲,“不啦。”
也佩服他小小年紀就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後來貌似是王蓮跑出來給賀炎拿了點吃的,又或許是賀麗,總之記不清了。
也罷!不過是臨時想起來還有這麽一檔子事罷了,放到現在也是十幾年前的陳詞濫調了。
於賀炎而言,不管是什麽聽過沒聽過的,但凡是個節日,就總是這個家群魔亂舞的時候,各種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如戲台上的角兒一般,生旦淨末醜,各種臉譜變著法子輪番登台演出,一唱一和,驚鑼響鼓,唱得台底下的人眼花繚亂。
……
幼時的賀炎最愛吃月餅,總得花十塊錢去小店裏買一袋子月餅回來吃,一袋子裏麵有十一個,賀炎經常半個半個地掰開來吃,卻也夠吃許久,於是到了烙月餅的時候,賀炎總會擠進去,不管是否是賀守要求的。
等月餅出烤箱的時候能第一個拿到手品嚐。
王蓮,張霞,賀華,賀麗,連帶著他二叔的媳婦張曉華,五個女人一台戲,先從鍋裏拿出麵來,金黃的色澤好是勾人心魄。
但是這時候的麵團還不能用來包餡料,得出鍋後再揉上一會兒,等到了用手拍兩下,或者是用手指戳一下,掌印子或者凹下去的洞能漸漸脹起來的時候,麵餅就能用來做月餅了。
從一大盆子的麵團裏掐出一大塊來,分成幾個麵劑用擀麵杖擀開了,像包餃子似的把麵皮放在手中,盛上幾大勺子的餡料,便急忙扔下勺子去捏麵皮的邊,掐著邊緣一點點地收著,合上口之後再揉兩下,便往麵板上一放,剩下的便於她們無關了。
女人們爭著搶著,手中的麵團換了一個又一個,燈光下,裹了糖餡的麵團泛著光,放在麵板的一邊。
男人們負責給麵團“定形”,拿一個模具出來,兩隻手的大拇指按在模具背麵的中間部分,剩餘的手指各扒著模具兩邊,找準位置倒扣上去,用力按壓下去,手指迅速抽出來,些許時間之後把模具拿起來,先是反過來,看看麵餅和模具的大小如何,有沒有露餡的情況。
倘若沒有,那便將模具繼續翻過去,一個角抵住麵板,另一隻手放在小麵拖住麵餅,菱角處輕輕磕著麵板,把已經壓了印花的月餅磕出來。
倘若是麵團多了出來,就得把多出來的部分掐掉,遞給正在擀麵包餡的女人們,女人們則從沒包餡的麵板上同樣掐下一點來遞給男人們,給他們補缺口用。
接過麵塊的男人們便把麵團塞在缺口處,繼續按壓一遍,再給磕出來。
賀炎接過了第三道工序,拿著一根和自己胳膊一樣長的不鏽鋼針,往放在托盤上的月餅咚咚咚地紮著窟窿,這是為了防止月餅在烤箱中膨脹爆炸,一邊又拿起旁邊裝了芝麻的撒調料的瓶子,在月餅上方甩著手腕,便是撒下了芝麻。
然而賀炎也不知道這是在做什麽,芝麻又沒有多少味道,而且吃一次月餅上麵的芝麻能掉一身,實在是搞不懂。
月餅上撒了不少,四周的托盤上也落了不少,一個盤子上能放六張月餅,戳好了洞,撒好了芝麻,便能送進烤箱了。
烤箱裏,金黃的燈光垂落在月餅上,便是開始烤了,不多時,淡淡的香甜氣味便從烤箱玻璃門的縫隙中氤氳蕩漾開來,籠罩在玻璃門外的熱空氣烘托著這夢幻般甜美的味道,不用多久,還在給月餅通氣加裝飾的賀炎便靈敏地回過頭去,把目光死死地鎖定在了烤箱上。
越是盯著看越覺得月餅在引誘自己,那馨香的甜味闖入自己的鼻腔,早已激動不已的心情徹底掙脫牢籠。
一連紮了幾盤的月餅,撒空了半瓶的芝麻,日思夜想饞了許久的月餅終於是出烤箱了,橙黃色的餅皮被烤成了金黃色,表麵的油光也不見了,燈光落在上麵,隻是靜靜地泛著啞光。
一口咬下去軟糯糯的,絲毫不像溫度冷卻變硬之後的那般脆,還來不及凝固的糖水餡料便這麽流下來了,幸福的味道黏在口腔內壁上,久久不散。
再接上大大幾口,一個月餅就這麽吃盡了。
當然,這也隻是能想想而已,卻是不能真的這麽吃了。
剛出爐的月餅,裏麵裹著的餡是很燙嘴的,也很容易流出來,一個不小心燙到了舌頭,後麵吃月餅也沒味了,或者是滴落到了衣服上,擦也擦不掉,還弄髒了幹淨的衣服,那是得煞不少風景。
一回的月餅剛出來,便聽見王蓮在院裏喊道:“快快快,賀炎,賀婷……月亮出來啦,來看呀!”
聞言,小家夥們便人手拿了一張月餅,興衝衝地跑出去了,一抬頭,便看見了當頭皎潔如碧玉的明月,深紫色的夜空上蒙了層淡淡的銀色的紗,眼中映著一輪清淒而寂靜的圓月,如翡翠般光色流螢,漫天的光暈似乎都暗淡了下來,讀將這一夜的星空留給了這寄托了古今無數遊子與遠方思念的親人的祝願的望舒了。
群星在月輝下靜靜地閃著光電,布滿了山村上空的方寸星河,襯著那神秘的月光愈發璀璨。
搬著小凳子,孩童們坐在院子裏,捧著剛出爐的“小月亮”,咬開一個小口,輕輕地朝著小口中吹氣,把裏麵滾燙的糖漿吹得涼了些,甜汁卻不至於凝固,再一小口咬下去,那便是整個中秋夜最幸福的時刻了,借著月亮,孩童們的歡喜與熱望便接著這月餅,一同給了那天上住在月宮裏的兔子,今晚,便許它一夜好夢吧!
房子裏還在忙不更多做月餅的大人們聞言,也一同跑出來,有的探出頭來,抬起頭來,或者是透過窗戶,仰望著掛在小院頭頂的一輪玉盤,清輝悠悠落下,蔥鬱的樹葉上也垂掛了銀色的光電,眼神與月光相接,老人們敘述著歲月的滄桑,供養著家庭和子女的大人們訴說著生活的不易,還在成長路上奔跑的少年也片刻駐足,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裏輕聲說著年少的輕狂與悵然。
唯孩童的天真是永遠耀眼的星芒。
看罷,男人們女人們便繼續做月餅去了,戛然而止的談話聲音再次興起,越過了上一輪的交談,更加熱鬧。
等到皓月不知在天空掛了多久,月餅都已出爐,便是來供神仙了。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財神爺,不知是否還有供其它的,亦不知中秋節供的是到底哪路神仙,從小到大雖說過了不少的節日,但哪個節日是用來供哪個神仙的,賀炎卻是不甚了解。
農村人有一套自己供神仙的法子,在做飯的火炕旁邊,把神仙的畫像用米糊糊粘在牆上,擺上香與蠟燭,過年時擺的花饅頭,從大人們的話裏揪出幾個字來,說這供的是灶馬爺爺。
反正大人們是這麽說的。
似乎還有什麽麥芽糖,把神仙的嘴巴用麥芽糖塗上一層,意思就是說讓神仙到天上向玉帝複命的時候隻說好話。
這個是賀炎早忘了不知道從哪裏聽說來的了,但是每次回老家時總能在院子的窗台上看到一盒麥芽糖,興許這說得也是真的吧!
……
屋子外邊的窗戶和門框邊上也得供一個神仙,香、蠟燭、花饅頭……
農村的屋子不知是何原因,房子的外牆總要突出那麽一塊來,連著地,與屋子一齊高,不知道是叫石柱子還是什麽,(姑且就叫柱子吧!)在這柱子的上邊掏一個四四方方的洞,把神仙的畫像貼上去,在洞的最裏麵的牆上,待到該拜的時候,把香爐和其他貢品擺在洞口(這是大年過年時做的)。
這也是個好東西,大過年的寒風吹得人跳腳,打火機根本打不著,好不容易點燃的蠟燭還沒來得及把主芯燒開便又給吹滅了去。
有這麽一個小地方,雖然是放在洞口,卻也能供蠟燭燒一些時間了。
中秋節的高潮便是在這裏了,人手拿著一張月餅,聚在一處,賞著月,閑聊著……
難得的一幅其樂融融的家庭合照。
因此也總算是知道,為什麽家長們總是說“怕你活不成人咧”。
想來那隻是前半句,完整的話應該是:怕你活不成人繼續當畜牲去咧!
如此想來,倒也得好好感謝一下家長們的良苦用心了。
這般說來,賀炎討厭他這位大姑的原因便無需再多嘴了,心甘情願當資本的奴隸,隻為著一句“符合我國國情”。
多餘的話賀炎也不想多費筆墨和口舌了,隻因自己也身在資本的殺豬盤中苟且,萬一哪個字哪句話說得不對了,殺豬刀就要架在自己脖子上了……
……
到底是自作多情,還得再用些許的文字來稱讚一下我們的“祖國母親”。
明麵上叫著是社會主義,這卻是用資本主義美化而來的,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說成白的,男人說成女人,畜牲說成人類,跪著磕頭是日常禮節,徇私枉法也是屢見不鮮。
好啊!
好一個社會主義!!
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關於賀華,賀炎能給出的評價除過“虔誠的努力與忠心的孝女”便再無其它了,奴隸便已說過,“孝女”二字,卻是在農村普遍傳來的,在這一大幫家子裏頭,除過賀守,最“孝”的莫過於賀華了。
二姑賀麗,一個小時候與賀炎交集不多,但映像也不算好的人。
賀炎小時候,他爺爺奶奶的那些子女們每次回來探望總會帶一大堆的蔬菜瓜果,麵包餅幹,大包小包的,各式各樣,也可以說,賀炎小時候吃的零食,大多數都是從這裏頭搜刮來的。
因為自己是孫子輩的老大,自是備受矚目,所受的關注也是不少,又因為小時候成績名列前茅,也是長輩們的心頭肉。
那些拿回來的吃的喝的,基本上都放在裏間的紅櫃子上,畢竟炕上也差不多都擺滿了其它來者的禮品。
隻是那些蔬菜瓜果是老人們愛吃的,牛奶也是有了就喝著,至於那些什麽餅幹零食什麽的,老人們卻是不愛吃的,要麽是嫌調味料放得太多味重,要麽是酸的甜的太過頭,拆開包裝,吃上一口覺得味太重吃不住,便擱置了。
皺著眉頭說:“哎呀!怎甜成這的咧?買下這給誰吃咧?”
賀炎的大姑趕忙接話,“買下就是給你們吃的麽,平常覺得口裏寡淡的時候就吃上點兒。”
王蓮卻略顯得抗拒,“快不不不……吃上一口這甜成這的,放了多少糖咧?怕吃出糖尿病來咧。”
賀華堅持道:“哎呀沒事,吃兩口又甜不成甚的,就是給口裏頭添點兒味麽,又不是當飯吃的,想起來了就吃上點兒。”
“你買點兒餅幹奶奶(方言,牛奶)甚的還行,買回這來就純粹是浪費錢麽,貴巴巴的就一丁點兒,還甜成這的,吃倆口還膩得不能咧。”
卻是因為是子女們花錢買的,舍不得浪費,便也一會兒走過來吃一口,在一會兒之後再吃一口,很長時間才能勉強吃完一份。
所以每次從老家離開時總少不了孫子輩的孩童們瓜分零食這一情節。
而賀華為爭一個“孝女”的名頭,從不讓她兒子拿一丁點東西,還小的女兒嘴饞,便也隻是從爺爺奶奶拆開的零食袋裏麵拿幾個。
二叔賀才便不一樣了,女兒兒子要拿便去拿著,也不多說什麽,畢竟買的東西裏頭也有自己家的份。
賀炎卻是從小地就嘴饞,見到什麽看起來好吃的都想要,那一次似乎也是中秋節,臨走前賀炎去裏間拿了一些零食準備帶走,興許是拿的多了吧!當時在外間和其他人說話的賀麗看見了,便嗔怪道:“拿這麽多作甚咧?你爺爺奶奶不吃了?少拿點吧麽!”
當時賀炎倒是挺受打擊的,便把東西全都放回去了,去時張霞問道:“不是說拿吃的?怎不拿啦咧?”
賀炎鬱悶地嗯了一聲,“不啦。”
也佩服他小小年紀就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後來貌似是王蓮跑出來給賀炎拿了點吃的,又或許是賀麗,總之記不清了。
也罷!不過是臨時想起來還有這麽一檔子事罷了,放到現在也是十幾年前的陳詞濫調了。
於賀炎而言,不管是什麽聽過沒聽過的,但凡是個節日,就總是這個家群魔亂舞的時候,各種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如戲台上的角兒一般,生旦淨末醜,各種臉譜變著法子輪番登台演出,一唱一和,驚鑼響鼓,唱得台底下的人眼花繚亂。
……
幼時的賀炎最愛吃月餅,總得花十塊錢去小店裏買一袋子月餅回來吃,一袋子裏麵有十一個,賀炎經常半個半個地掰開來吃,卻也夠吃許久,於是到了烙月餅的時候,賀炎總會擠進去,不管是否是賀守要求的。
等月餅出烤箱的時候能第一個拿到手品嚐。
王蓮,張霞,賀華,賀麗,連帶著他二叔的媳婦張曉華,五個女人一台戲,先從鍋裏拿出麵來,金黃的色澤好是勾人心魄。
但是這時候的麵團還不能用來包餡料,得出鍋後再揉上一會兒,等到了用手拍兩下,或者是用手指戳一下,掌印子或者凹下去的洞能漸漸脹起來的時候,麵餅就能用來做月餅了。
從一大盆子的麵團裏掐出一大塊來,分成幾個麵劑用擀麵杖擀開了,像包餃子似的把麵皮放在手中,盛上幾大勺子的餡料,便急忙扔下勺子去捏麵皮的邊,掐著邊緣一點點地收著,合上口之後再揉兩下,便往麵板上一放,剩下的便於她們無關了。
女人們爭著搶著,手中的麵團換了一個又一個,燈光下,裹了糖餡的麵團泛著光,放在麵板的一邊。
男人們負責給麵團“定形”,拿一個模具出來,兩隻手的大拇指按在模具背麵的中間部分,剩餘的手指各扒著模具兩邊,找準位置倒扣上去,用力按壓下去,手指迅速抽出來,些許時間之後把模具拿起來,先是反過來,看看麵餅和模具的大小如何,有沒有露餡的情況。
倘若沒有,那便將模具繼續翻過去,一個角抵住麵板,另一隻手放在小麵拖住麵餅,菱角處輕輕磕著麵板,把已經壓了印花的月餅磕出來。
倘若是麵團多了出來,就得把多出來的部分掐掉,遞給正在擀麵包餡的女人們,女人們則從沒包餡的麵板上同樣掐下一點來遞給男人們,給他們補缺口用。
接過麵塊的男人們便把麵團塞在缺口處,繼續按壓一遍,再給磕出來。
賀炎接過了第三道工序,拿著一根和自己胳膊一樣長的不鏽鋼針,往放在托盤上的月餅咚咚咚地紮著窟窿,這是為了防止月餅在烤箱中膨脹爆炸,一邊又拿起旁邊裝了芝麻的撒調料的瓶子,在月餅上方甩著手腕,便是撒下了芝麻。
然而賀炎也不知道這是在做什麽,芝麻又沒有多少味道,而且吃一次月餅上麵的芝麻能掉一身,實在是搞不懂。
月餅上撒了不少,四周的托盤上也落了不少,一個盤子上能放六張月餅,戳好了洞,撒好了芝麻,便能送進烤箱了。
烤箱裏,金黃的燈光垂落在月餅上,便是開始烤了,不多時,淡淡的香甜氣味便從烤箱玻璃門的縫隙中氤氳蕩漾開來,籠罩在玻璃門外的熱空氣烘托著這夢幻般甜美的味道,不用多久,還在給月餅通氣加裝飾的賀炎便靈敏地回過頭去,把目光死死地鎖定在了烤箱上。
越是盯著看越覺得月餅在引誘自己,那馨香的甜味闖入自己的鼻腔,早已激動不已的心情徹底掙脫牢籠。
一連紮了幾盤的月餅,撒空了半瓶的芝麻,日思夜想饞了許久的月餅終於是出烤箱了,橙黃色的餅皮被烤成了金黃色,表麵的油光也不見了,燈光落在上麵,隻是靜靜地泛著啞光。
一口咬下去軟糯糯的,絲毫不像溫度冷卻變硬之後的那般脆,還來不及凝固的糖水餡料便這麽流下來了,幸福的味道黏在口腔內壁上,久久不散。
再接上大大幾口,一個月餅就這麽吃盡了。
當然,這也隻是能想想而已,卻是不能真的這麽吃了。
剛出爐的月餅,裏麵裹著的餡是很燙嘴的,也很容易流出來,一個不小心燙到了舌頭,後麵吃月餅也沒味了,或者是滴落到了衣服上,擦也擦不掉,還弄髒了幹淨的衣服,那是得煞不少風景。
一回的月餅剛出來,便聽見王蓮在院裏喊道:“快快快,賀炎,賀婷……月亮出來啦,來看呀!”
聞言,小家夥們便人手拿了一張月餅,興衝衝地跑出去了,一抬頭,便看見了當頭皎潔如碧玉的明月,深紫色的夜空上蒙了層淡淡的銀色的紗,眼中映著一輪清淒而寂靜的圓月,如翡翠般光色流螢,漫天的光暈似乎都暗淡了下來,讀將這一夜的星空留給了這寄托了古今無數遊子與遠方思念的親人的祝願的望舒了。
群星在月輝下靜靜地閃著光電,布滿了山村上空的方寸星河,襯著那神秘的月光愈發璀璨。
搬著小凳子,孩童們坐在院子裏,捧著剛出爐的“小月亮”,咬開一個小口,輕輕地朝著小口中吹氣,把裏麵滾燙的糖漿吹得涼了些,甜汁卻不至於凝固,再一小口咬下去,那便是整個中秋夜最幸福的時刻了,借著月亮,孩童們的歡喜與熱望便接著這月餅,一同給了那天上住在月宮裏的兔子,今晚,便許它一夜好夢吧!
房子裏還在忙不更多做月餅的大人們聞言,也一同跑出來,有的探出頭來,抬起頭來,或者是透過窗戶,仰望著掛在小院頭頂的一輪玉盤,清輝悠悠落下,蔥鬱的樹葉上也垂掛了銀色的光電,眼神與月光相接,老人們敘述著歲月的滄桑,供養著家庭和子女的大人們訴說著生活的不易,還在成長路上奔跑的少年也片刻駐足,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裏輕聲說著年少的輕狂與悵然。
唯孩童的天真是永遠耀眼的星芒。
看罷,男人們女人們便繼續做月餅去了,戛然而止的談話聲音再次興起,越過了上一輪的交談,更加熱鬧。
等到皓月不知在天空掛了多久,月餅都已出爐,便是來供神仙了。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財神爺,不知是否還有供其它的,亦不知中秋節供的是到底哪路神仙,從小到大雖說過了不少的節日,但哪個節日是用來供哪個神仙的,賀炎卻是不甚了解。
農村人有一套自己供神仙的法子,在做飯的火炕旁邊,把神仙的畫像用米糊糊粘在牆上,擺上香與蠟燭,過年時擺的花饅頭,從大人們的話裏揪出幾個字來,說這供的是灶馬爺爺。
反正大人們是這麽說的。
似乎還有什麽麥芽糖,把神仙的嘴巴用麥芽糖塗上一層,意思就是說讓神仙到天上向玉帝複命的時候隻說好話。
這個是賀炎早忘了不知道從哪裏聽說來的了,但是每次回老家時總能在院子的窗台上看到一盒麥芽糖,興許這說得也是真的吧!
……
屋子外邊的窗戶和門框邊上也得供一個神仙,香、蠟燭、花饅頭……
農村的屋子不知是何原因,房子的外牆總要突出那麽一塊來,連著地,與屋子一齊高,不知道是叫石柱子還是什麽,(姑且就叫柱子吧!)在這柱子的上邊掏一個四四方方的洞,把神仙的畫像貼上去,在洞的最裏麵的牆上,待到該拜的時候,把香爐和其他貢品擺在洞口(這是大年過年時做的)。
這也是個好東西,大過年的寒風吹得人跳腳,打火機根本打不著,好不容易點燃的蠟燭還沒來得及把主芯燒開便又給吹滅了去。
有這麽一個小地方,雖然是放在洞口,卻也能供蠟燭燒一些時間了。
中秋節的高潮便是在這裏了,人手拿著一張月餅,聚在一處,賞著月,閑聊著……
難得的一幅其樂融融的家庭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