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易水?
大秦:治粟內史的狂想宏圖 作者:瘋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去稷下學宮吧,見見我的師弟們,或許他們有所了解。”
自從經曆淳於越事件之後,伏勝不知道自己能否再被齊地儒家學人接納。
稷下學宮,曾經由齊王讚助的知名學術中心,現在卻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雖然秦滅齊後沒有直接關閉稷下學宮,但也幾乎不問其事,同時把許多學者調至鹹陽博士館。
伏勝是其中之一。
並且,秦國也不向稷下學宮撥款,而是依靠齊地的一些富有家庭和商賈資助,才能勉強維持。
其中最重要的秘密支持者就是齊王室後裔——田家。
因此稷下學宮還沒有解散,不過日漸冷清已是事實。
以往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如今已罕有人跡,大部分地方開始顯露出破敗。
不過也正因這種蕭條狀況,反而成為一些人藏身避難的好去處。
目前替代稷下學宮的是鹹陽博士館。
過去的齊魯儒家學人起初並不屑博士館,但如今形勢改變了:書籍需嚴格審查才能允許存在,並且還要使用指定教科書。
在如此強製規定下,即便是稷下學宮表麵也開始使用合規的教科書和教材。
這讓他們邊罵邊用。
更令他們焦慮不安的是,博士館已經開始在各地開展教學體係:
從縣級、縣級學,一直到 博士館,吸引著全國的人才前往鹹陽。
這裏有諸多名師賢才,無盡的書籍資源,更有秦皇資助全部路費和食宿開支!凡是學業有成者,便可以入朝為官。
人們還聽說,在張黷武的提議下,朝廷將舉辦考試。
依次在縣、郡層層選拔,最終優秀者將在鹹陽獲得官職!
這仿佛讓天下所有人都看到了一條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
誰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算秦皇如何又如何?
秦滅六國之前,不也已有不少六國之人慕名前來投奔嗎?那時候連這樣的晉升機會都沒有呢!
於是,即使齊國和魯國的儒生再怎麽固執地責罵,依舊有人悄悄離開了稷下學宮。
這種矛盾的情緒,伏勝早有預料。
從淳於越被齊魯老儒借口寫信大罵時,就顯示出他們內心的動搖了。
因此,伏勝站在稷下學宮門口時,已做好了承受責罵的心理準備。
“唉,稷下學宮變得越來越冷清了。”伏勝不禁歎了口氣。
一切也都顯得有些破舊不堪,死氣沉沉,令人感到不安。
“嗬嗬,師兄,生死輪回,花草榮枯,這些都是天地萬物的規律,稷下學宮自然也不過如此。”
“子房!”伏勝眼前一亮。
他急切地拉著張良的手,想讓他一起進去,可張良卻停了下來不動。
“師兄,學宮裏的師兄弟們不願意見你。” 伏勝臉色僵硬了起來。
本以為張良現身,能改變這一狀況。
顯然,並不是這樣。
“我弟弟在哪裏?”
張良微笑著回答:“他出去雲遊去了。”
“嗯?”伏勝眉頭一皺,長歎了一口氣,“罷了!罷了!”然後拉著張良往外麵走去幾步,來到大街上。
看著伏勝這般舉動,張良心中隱隱不悅。
他在關中似乎已經打算全力為秦國效力?
“子房,我問你,臨淄最近糧價上漲,這是何故?是不是有什麽前因後果?”
張良稍作思考,還是把消息告訴了他。
“三四個月前,齊魯一帶的一個縣城遭遇了一夥 ……”
“不可能!”伏勝打斷了他,“按照秦律嚴厲的程度,即使是地處偏遠之地,也不會有 膽敢公開襲擊城鎮。”
張良略帶驚訝地看著他,不明白伏勝為什麽會反應如此激烈。
似乎是他的認知中, 之下不可能存在 。
“子房,你繼續說。”
伏勝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深吸了口氣以保持鎮定。
可能確實遠離關中之地還有些亂象。
張良凝視著伏勝:“劫後,當地百姓傷亡慘重,大量財糧也被搶掠一空,農田損毀過半。
然而在這個時候,太守卻並未下令開倉賑災。”
伏勝皺起了眉頭:“不對勁啊,鹹陽應該不會不知道這個情況,就連張上卿也沒有收到任何風聲。”
張上卿?
張良微微驚訝於師兄對張落如此敬重的稱呼。
也許是因為張落的行為,換成是他也可能會對他心生敬意。
可惜……
“上報的原因我不清楚,不過最後是田家拿出大量的錢糧來救濟受災的百姓,這之後物價就開始攀升了。” 張良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為它也影響到了他。
在齊地,人們靠著海洋為生,貿易繁榮。
目前秦朝的賦稅也不比齊國時代更高,因此百姓尚有一些餘錢,對於最近上漲數十錢的物價還算能夠接受。
大家大不了不買那些非必需品。
然而稷下學宮的情況並不樂觀,甚至可能比普通百姓更加窘迫。
他們不僅需要飲食開銷,還有書籍等各項支出。
編撰文獻所用的是竹簡,而且 們的學費也越來越少,每位學生隻給十條臘肉作為束修。
此外,很多 住在稷下學宮內,吃飯也成為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聽到這裏,伏勝微微動容。
“田家……”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麽,聯想到為什麽臨淄郡守不敢讓他查看糧倉,以及匪徒、田家和郡守之間的關係。
莫非臨淄的糧倉已經空無一物?這真是嚴重的問題!“子房,今日多謝你告知!” 伏勝感到焦慮起來,拱手作別就要離去。
然而張良趕忙將他拉住,說道:“師兄,我的子師兄已去燕地易水遊覽。
不知道你有沒有東西要交給他,可以留在這邊由我代轉。”
“易水?”伏勝心中一緊,意識到弟弟或許已經決心反秦到底。
他點頭道:“易水確實是因燕國太子丹及其義士荊軻、高漸離而聞名的地方。” 張良的眼神閃爍著感慨:“太子丹可惜了。”
“的確很遺憾,但既已逝者,還是要向前看。” 伏勝拍了拍張良的肩膀,表示理解並寬慰。
畢竟如今局勢穩定,並沒有那麽殘酷。
秦國並非傳言那般暴虐,單單看張落一個人就能救活許多人,若是秦人真的厭憎六國之人就麻煩了。
自從經曆淳於越事件之後,伏勝不知道自己能否再被齊地儒家學人接納。
稷下學宮,曾經由齊王讚助的知名學術中心,現在卻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雖然秦滅齊後沒有直接關閉稷下學宮,但也幾乎不問其事,同時把許多學者調至鹹陽博士館。
伏勝是其中之一。
並且,秦國也不向稷下學宮撥款,而是依靠齊地的一些富有家庭和商賈資助,才能勉強維持。
其中最重要的秘密支持者就是齊王室後裔——田家。
因此稷下學宮還沒有解散,不過日漸冷清已是事實。
以往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如今已罕有人跡,大部分地方開始顯露出破敗。
不過也正因這種蕭條狀況,反而成為一些人藏身避難的好去處。
目前替代稷下學宮的是鹹陽博士館。
過去的齊魯儒家學人起初並不屑博士館,但如今形勢改變了:書籍需嚴格審查才能允許存在,並且還要使用指定教科書。
在如此強製規定下,即便是稷下學宮表麵也開始使用合規的教科書和教材。
這讓他們邊罵邊用。
更令他們焦慮不安的是,博士館已經開始在各地開展教學體係:
從縣級、縣級學,一直到 博士館,吸引著全國的人才前往鹹陽。
這裏有諸多名師賢才,無盡的書籍資源,更有秦皇資助全部路費和食宿開支!凡是學業有成者,便可以入朝為官。
人們還聽說,在張黷武的提議下,朝廷將舉辦考試。
依次在縣、郡層層選拔,最終優秀者將在鹹陽獲得官職!
這仿佛讓天下所有人都看到了一條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
誰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算秦皇如何又如何?
秦滅六國之前,不也已有不少六國之人慕名前來投奔嗎?那時候連這樣的晉升機會都沒有呢!
於是,即使齊國和魯國的儒生再怎麽固執地責罵,依舊有人悄悄離開了稷下學宮。
這種矛盾的情緒,伏勝早有預料。
從淳於越被齊魯老儒借口寫信大罵時,就顯示出他們內心的動搖了。
因此,伏勝站在稷下學宮門口時,已做好了承受責罵的心理準備。
“唉,稷下學宮變得越來越冷清了。”伏勝不禁歎了口氣。
一切也都顯得有些破舊不堪,死氣沉沉,令人感到不安。
“嗬嗬,師兄,生死輪回,花草榮枯,這些都是天地萬物的規律,稷下學宮自然也不過如此。”
“子房!”伏勝眼前一亮。
他急切地拉著張良的手,想讓他一起進去,可張良卻停了下來不動。
“師兄,學宮裏的師兄弟們不願意見你。” 伏勝臉色僵硬了起來。
本以為張良現身,能改變這一狀況。
顯然,並不是這樣。
“我弟弟在哪裏?”
張良微笑著回答:“他出去雲遊去了。”
“嗯?”伏勝眉頭一皺,長歎了一口氣,“罷了!罷了!”然後拉著張良往外麵走去幾步,來到大街上。
看著伏勝這般舉動,張良心中隱隱不悅。
他在關中似乎已經打算全力為秦國效力?
“子房,我問你,臨淄最近糧價上漲,這是何故?是不是有什麽前因後果?”
張良稍作思考,還是把消息告訴了他。
“三四個月前,齊魯一帶的一個縣城遭遇了一夥 ……”
“不可能!”伏勝打斷了他,“按照秦律嚴厲的程度,即使是地處偏遠之地,也不會有 膽敢公開襲擊城鎮。”
張良略帶驚訝地看著他,不明白伏勝為什麽會反應如此激烈。
似乎是他的認知中, 之下不可能存在 。
“子房,你繼續說。”
伏勝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深吸了口氣以保持鎮定。
可能確實遠離關中之地還有些亂象。
張良凝視著伏勝:“劫後,當地百姓傷亡慘重,大量財糧也被搶掠一空,農田損毀過半。
然而在這個時候,太守卻並未下令開倉賑災。”
伏勝皺起了眉頭:“不對勁啊,鹹陽應該不會不知道這個情況,就連張上卿也沒有收到任何風聲。”
張上卿?
張良微微驚訝於師兄對張落如此敬重的稱呼。
也許是因為張落的行為,換成是他也可能會對他心生敬意。
可惜……
“上報的原因我不清楚,不過最後是田家拿出大量的錢糧來救濟受災的百姓,這之後物價就開始攀升了。” 張良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為它也影響到了他。
在齊地,人們靠著海洋為生,貿易繁榮。
目前秦朝的賦稅也不比齊國時代更高,因此百姓尚有一些餘錢,對於最近上漲數十錢的物價還算能夠接受。
大家大不了不買那些非必需品。
然而稷下學宮的情況並不樂觀,甚至可能比普通百姓更加窘迫。
他們不僅需要飲食開銷,還有書籍等各項支出。
編撰文獻所用的是竹簡,而且 們的學費也越來越少,每位學生隻給十條臘肉作為束修。
此外,很多 住在稷下學宮內,吃飯也成為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聽到這裏,伏勝微微動容。
“田家……”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麽,聯想到為什麽臨淄郡守不敢讓他查看糧倉,以及匪徒、田家和郡守之間的關係。
莫非臨淄的糧倉已經空無一物?這真是嚴重的問題!“子房,今日多謝你告知!” 伏勝感到焦慮起來,拱手作別就要離去。
然而張良趕忙將他拉住,說道:“師兄,我的子師兄已去燕地易水遊覽。
不知道你有沒有東西要交給他,可以留在這邊由我代轉。”
“易水?”伏勝心中一緊,意識到弟弟或許已經決心反秦到底。
他點頭道:“易水確實是因燕國太子丹及其義士荊軻、高漸離而聞名的地方。” 張良的眼神閃爍著感慨:“太子丹可惜了。”
“的確很遺憾,但既已逝者,還是要向前看。” 伏勝拍了拍張良的肩膀,表示理解並寬慰。
畢竟如今局勢穩定,並沒有那麽殘酷。
秦國並非傳言那般暴虐,單單看張落一個人就能救活許多人,若是秦人真的厭憎六國之人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