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咱這亭長不想當了?
大秦:九皇子的全能逆襲 作者:吃愛蝦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呂老爺買了新宅院,準備後天喬遷,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此事?”
“屬下知道這事!這座宅院還是我們幫呂老爺買的呢。”蕭何和曹參點了點頭,據實相告。
“呂老爺搬家是個大喜事。我和陳縣令商量過了,打算辦一場盛大的慶祝會,請些沛縣的知名人物熱鬧一下!聽說你們是本地人,應該認識不少名人義士吧?”
王福拐彎抹角地問到了重點——因為他不想驚動任何可疑之人,確保不影響太子的大計。這關乎他們的安全,不可疏忽。
“大人放心,沛縣的各種人物我們都了如指掌,包括有多少富豪人家也一清二楚!”蕭何和曹參拍著胸脯保證。
“那麽,沛縣具體有哪些能人義士呢?”王福假裝興致盎然,並且強調:“尤其需要那些講義氣的豪傑,大家一起聚會才有意思!”
兩人原想提到一些富商,聽到這裏卻皺起了眉。真正講義氣的確實有不少,但都不是知名人士或者富豪,不太合適。
“亭長劉邦還算仗義,喜歡交遊,也算是沛縣的一個有名之士。”兩人略加思考後試探性地提了個人名,並不忘看了縣令一眼,畢竟他們直屬上司的認可很重要。
陳縣令聽了名字便皺眉:“這個劉邦太過狂妄,言語不遜……”
劉邦倚仗結交了不少不三不四的朋友,平時講話特別狂妄。如果不是考慮到讓他穩住沛縣民心的問題,他這個小亭長早就被撤了。
陳縣令擔憂免去劉邦的職務後,那些不靠譜的朋友會來找自己的麻煩。所以盡管他極不喜歡劉邦的性格和行為,卻還是留他當著亭長。
“好!就把他算上吧!”
然而,陳縣令話還未說完,就被王福打斷了。王福正絞盡腦汁想怎麽把那些人都召集在一起,第一個就想到了劉邦。於是他立刻做了決定:
“既然大人喜歡義士,那就把他也算上,回去你們務必提醒他不要惹事生非,否則我不會輕饒他的!”
見王福如此堅持要請劉邦,陳縣令也不再阻攔。而站在旁邊的呂公表現得無動於衷,不管是誰都無所謂,隻要場麵熱鬧且能夠讓郡守管家滿意就好。更不用說這位管家已捐贈了上百兩黃金,足夠舉辦一個大型宴席。也就是說,這場喬遷宴會實際上是由王管家出資舉辦的。因此,他根本不在意請誰。
“是!”
“屬下定會叮囑劉邦不可鬧出 。”
聽到縣令吩咐,兩人趕快頷首應命。接著王福指了指身邊的李由,並示意呂公和陳縣令往裏麵走:“二位請隨我去後麵商量,這種瑣事讓他們來辦就可以了。”
“好,好……王大人請先!”
覺得沒有必要為這等小事勞心,陳縣令趕忙在前引路前往後院品茶聊天。與此同時,李由則跟蕭何和曹參返回前堂,開始討論賓客名單。衙門的大廳正好備有筆墨紙硯可以寫字記錄。
“坦白說,沛縣的土豪鄉紳屈指可數,連兩桌都不夠湊,三位大人又都愛好熱鬧。要不這樣,兩位把自己的朋友喊一些來,填補空缺吧!”
“他們願意獻禮就給些,不送也行。總之都可來一起喝酒吃肉。我們大人體麵愛麵子,如果沒有人捧場會顯得尷尬,還請二位邀請些誌同道合之人助興就好!”
一到前堂,李由用了一個簡單的理由開始了對他們的探詢。“這點簡單,交給我們倆吧!”
聽聞隻是為了增加人數,兩個官員十分高興——他們交往廣泛,幾乎人人都相識且關係不錯。正好最近一直在發愁沒錢請朋友們聚餐。現在居然遇到這麽好的事:別人出錢自己請客。隻有蠢貨才會拒絕!
“好,二位快報些名字給我!”
“我現在就開始記錄,然後每人發出正式請柬,到時大家都能憑請柬赴宴。” 李由說著拿出紙筆準備記名,“原來是這樣啊,明白了!”
兩人立刻回應並開始提供一些合適的人名,而李由則認真地將他們的名字一一寫下。
“樊噲此人,盡管是個殺狗的,但力量無窮,為人忠誠可靠!” “還有盧綰,他和劉邦形影不離,人也很不錯!”
“周勃雖然是個樂師,但自幼習武,也是沛縣知名的義士!” “另外,還有趕馬車的夏侯嬰、灌嬰、彭越、任敖、審食其……”
蕭何和曹參一口氣列出了數十個人的名字,李由心中暗喜。這些人大多是太子殿下要找的人。
於是,他趕緊寫下請柬,不久竟寫了五十多份! 李由不管這些人是否真是太子殿下想找的人,隻要有名字便記錄並發出請柬。之後,隻需將名單與太子殿下的名單對照即可。
\"基本上就這麽多了!”
蕭、曹二人報完所有能想到的人名後,實在想不出來了,這才停住。
“很好,先記下這些,如果我家大人認為還不夠,我會再來找二位!”
“這是請柬,請確保他們後天來赴宴時攜帶!”
“勞煩二位跑一趟了!”
蕭何和曹參喜滋滋地接過請柬離開了,心裏盤算著可以享受這場免費的盛宴。
而在一個破敗的小院中,劉邦把碗裏未吃完的粟米一吐而出,扔下筷子表示不滿:“這飯菜真難吃!”
“我已經三天沒吃到肉了,嘴裏都快淡出酸味兒來了!”他的兄弟紛紛表示不滿。
“大哥,咱這亭長不想當了?”
“任務太多,攤派徭役、征收稅糧的事情不少,每月的報酬卻那麽少,還不及喝兩頓酒的錢!”
另一位兄弟說:“我聽說那些落草為寇的日子天天有肉吃、喝酒痛快極了。”
在秦代,十裏設一亭,每個亭有一亭長管轄大約十個人。
亭長職位類似於現今派出所所長,主管小範圍治安事務,但實際上多是在處理徭役分配及稅糧收繳等瑣碎工作,並不是一個正式官職,而是兼職性質的小吏,一般由當地德高望重者擔任。
樊噲建議:“大哥,我們去抓隻狗來燉了吧?”
“現在就行動,找不到狗偷幾隻雞也行,我們喝光酒連肉星都看不到,我都快餓死了!”盧綰說著抄起家夥準備出門。
“屬下知道這事!這座宅院還是我們幫呂老爺買的呢。”蕭何和曹參點了點頭,據實相告。
“呂老爺搬家是個大喜事。我和陳縣令商量過了,打算辦一場盛大的慶祝會,請些沛縣的知名人物熱鬧一下!聽說你們是本地人,應該認識不少名人義士吧?”
王福拐彎抹角地問到了重點——因為他不想驚動任何可疑之人,確保不影響太子的大計。這關乎他們的安全,不可疏忽。
“大人放心,沛縣的各種人物我們都了如指掌,包括有多少富豪人家也一清二楚!”蕭何和曹參拍著胸脯保證。
“那麽,沛縣具體有哪些能人義士呢?”王福假裝興致盎然,並且強調:“尤其需要那些講義氣的豪傑,大家一起聚會才有意思!”
兩人原想提到一些富商,聽到這裏卻皺起了眉。真正講義氣的確實有不少,但都不是知名人士或者富豪,不太合適。
“亭長劉邦還算仗義,喜歡交遊,也算是沛縣的一個有名之士。”兩人略加思考後試探性地提了個人名,並不忘看了縣令一眼,畢竟他們直屬上司的認可很重要。
陳縣令聽了名字便皺眉:“這個劉邦太過狂妄,言語不遜……”
劉邦倚仗結交了不少不三不四的朋友,平時講話特別狂妄。如果不是考慮到讓他穩住沛縣民心的問題,他這個小亭長早就被撤了。
陳縣令擔憂免去劉邦的職務後,那些不靠譜的朋友會來找自己的麻煩。所以盡管他極不喜歡劉邦的性格和行為,卻還是留他當著亭長。
“好!就把他算上吧!”
然而,陳縣令話還未說完,就被王福打斷了。王福正絞盡腦汁想怎麽把那些人都召集在一起,第一個就想到了劉邦。於是他立刻做了決定:
“既然大人喜歡義士,那就把他也算上,回去你們務必提醒他不要惹事生非,否則我不會輕饒他的!”
見王福如此堅持要請劉邦,陳縣令也不再阻攔。而站在旁邊的呂公表現得無動於衷,不管是誰都無所謂,隻要場麵熱鬧且能夠讓郡守管家滿意就好。更不用說這位管家已捐贈了上百兩黃金,足夠舉辦一個大型宴席。也就是說,這場喬遷宴會實際上是由王管家出資舉辦的。因此,他根本不在意請誰。
“是!”
“屬下定會叮囑劉邦不可鬧出 。”
聽到縣令吩咐,兩人趕快頷首應命。接著王福指了指身邊的李由,並示意呂公和陳縣令往裏麵走:“二位請隨我去後麵商量,這種瑣事讓他們來辦就可以了。”
“好,好……王大人請先!”
覺得沒有必要為這等小事勞心,陳縣令趕忙在前引路前往後院品茶聊天。與此同時,李由則跟蕭何和曹參返回前堂,開始討論賓客名單。衙門的大廳正好備有筆墨紙硯可以寫字記錄。
“坦白說,沛縣的土豪鄉紳屈指可數,連兩桌都不夠湊,三位大人又都愛好熱鬧。要不這樣,兩位把自己的朋友喊一些來,填補空缺吧!”
“他們願意獻禮就給些,不送也行。總之都可來一起喝酒吃肉。我們大人體麵愛麵子,如果沒有人捧場會顯得尷尬,還請二位邀請些誌同道合之人助興就好!”
一到前堂,李由用了一個簡單的理由開始了對他們的探詢。“這點簡單,交給我們倆吧!”
聽聞隻是為了增加人數,兩個官員十分高興——他們交往廣泛,幾乎人人都相識且關係不錯。正好最近一直在發愁沒錢請朋友們聚餐。現在居然遇到這麽好的事:別人出錢自己請客。隻有蠢貨才會拒絕!
“好,二位快報些名字給我!”
“我現在就開始記錄,然後每人發出正式請柬,到時大家都能憑請柬赴宴。” 李由說著拿出紙筆準備記名,“原來是這樣啊,明白了!”
兩人立刻回應並開始提供一些合適的人名,而李由則認真地將他們的名字一一寫下。
“樊噲此人,盡管是個殺狗的,但力量無窮,為人忠誠可靠!” “還有盧綰,他和劉邦形影不離,人也很不錯!”
“周勃雖然是個樂師,但自幼習武,也是沛縣知名的義士!” “另外,還有趕馬車的夏侯嬰、灌嬰、彭越、任敖、審食其……”
蕭何和曹參一口氣列出了數十個人的名字,李由心中暗喜。這些人大多是太子殿下要找的人。
於是,他趕緊寫下請柬,不久竟寫了五十多份! 李由不管這些人是否真是太子殿下想找的人,隻要有名字便記錄並發出請柬。之後,隻需將名單與太子殿下的名單對照即可。
\"基本上就這麽多了!”
蕭、曹二人報完所有能想到的人名後,實在想不出來了,這才停住。
“很好,先記下這些,如果我家大人認為還不夠,我會再來找二位!”
“這是請柬,請確保他們後天來赴宴時攜帶!”
“勞煩二位跑一趟了!”
蕭何和曹參喜滋滋地接過請柬離開了,心裏盤算著可以享受這場免費的盛宴。
而在一個破敗的小院中,劉邦把碗裏未吃完的粟米一吐而出,扔下筷子表示不滿:“這飯菜真難吃!”
“我已經三天沒吃到肉了,嘴裏都快淡出酸味兒來了!”他的兄弟紛紛表示不滿。
“大哥,咱這亭長不想當了?”
“任務太多,攤派徭役、征收稅糧的事情不少,每月的報酬卻那麽少,還不及喝兩頓酒的錢!”
另一位兄弟說:“我聽說那些落草為寇的日子天天有肉吃、喝酒痛快極了。”
在秦代,十裏設一亭,每個亭有一亭長管轄大約十個人。
亭長職位類似於現今派出所所長,主管小範圍治安事務,但實際上多是在處理徭役分配及稅糧收繳等瑣碎工作,並不是一個正式官職,而是兼職性質的小吏,一般由當地德高望重者擔任。
樊噲建議:“大哥,我們去抓隻狗來燉了吧?”
“現在就行動,找不到狗偷幾隻雞也行,我們喝光酒連肉星都看不到,我都快餓死了!”盧綰說著抄起家夥準備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