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朱允熥布置的任務!
大明:打造海上帝國,奪回皇位! 作者:朝朝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之上,氣氛沉悶的壓抑。
官員們如同被寒霜打過的茄子,一個個低垂著頭,眼睛死死地盯著地麵。
整個朝堂安靜得隻能聽到偶爾的呼吸聲,那呼吸聲也是小心翼翼的。
朱允熥見狀,嘴角微微上揚,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浮現在他的臉上。
他緩緩開口:“眾愛卿為何一言不發?”
他掃視著眾官員,眼神中透著一種明知故問的戲謔。
他當然知道這些官員為什麽不說話,就一個原因,被殺的怕了。
朱允熥就是故意這樣問的。
他深知之前自己的手段有些強硬,官員們對他的決策往往不敢輕易發表意見,生怕說錯話引來殺身之禍。
官員們內心此時正如同翻江倒海一般,五味雜陳。
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想:“這皇太孫明知故問,可我們哪敢輕易開口。”
“之前那些因為說錯話而丟了性命的官員仿佛就在眼前,那血腥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
“我們可不想因為一時的口舌之快,就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一個膽小的官員,身子微微顫抖著,心裏默默念叨著:“還是閉嘴為妙,千萬不能引起注意。”
還有些官員心中暗自抱怨:“以往朝堂雖說也有威嚴君主,但像如今這樣壓抑的氛圍實在罕見。”
“想我等飽讀詩書,本應在朝堂上暢所欲言,為大明的發展出謀劃策,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可現在呢?隻能瑟縮在角落裏,因為害怕而不敢吭聲,實在是可悲。這到底是怎麽了?難道這就是為官之道嗎?”
一位老臣皺著眉頭,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無奈和悲哀,心中思索著:“這皇太孫的手段太過強硬。”
“雖說可能是為了整頓朝堂風氣,但也讓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如履薄冰。”
“這樣下去,朝堂之上哪還有什麽直言敢諫之人?”
朱允熥見狀,笑著說道:“既然大家都不說,那咱就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都回家寫自己想要推薦的遷都地點,然後寫出優缺點和金陵做對比。”
他的笑容依然掛在臉上,卻又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的聲音不高不低,卻每一個字都清晰地鑽進官員們的耳朵裏。
官員們一聽,全都愣住了。
他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任務安排。
一位年輕官員心裏想:“這皇太孫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這任務可真是奇特,不過不用在朝堂上當場表態,倒也讓我鬆了口氣。”
“現在隻要回家寫東西就好,至少可以斟酌再三,不用擔心一時衝動說錯話了。”
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但又有一絲慶幸。
他微微抬起頭,偷偷看了一眼朱允熥,又趕忙低下頭,生怕被發現自己的小動作。
一位比較有經驗的官員則在思考:“這個辦法看似古怪,實則巧妙。”
“既給了我們表達意見的機會,又避免了朝堂上可能的衝突。”
“看來皇太孫也並非一味地強硬,還是希望我們能積極參與朝政的。”
“這或許是一個轉機,一個讓我們重新在朝堂上發揮作用的機會。”
他微微點了點頭,像是在肯定自己的想法。
還有官員心裏犯嘀咕:“這任務可不好辦,要推薦遷都地點,還得詳細對比。”
“這要是寫得不好,會不會還是會觸怒皇太孫?”
“我得好好想想,可不能掉以輕心。”
“金陵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要找出能與之對比的地方談何容易。”
“而且每個地方都有它的複雜性,這可真是個燙手山芋。”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擔憂,眼神中帶著不安。
不過,在短暫的驚愕之後,他們仔細一想,又覺得這個辦法不錯。
下朝後,朱允熥來到朱元璋這邊。
朱元璋的書房彌漫著淡淡的墨香,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古籍。
朱元璋正坐在書桌後的太師椅上,手中拿著一本古籍,看得津津有味。
朱允熥恭敬地行禮後,將朝堂上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布置的任務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聽到朱允熥的辦法後,先是一愣,眼睛微微睜大,像是聽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
隨後,他便大笑起來,他放下手中的古籍,站起身來,看著朱允熥,眼神中滿是讚許。
“大孫,你這個辦法甚是巧妙。”
“讓官員們能夠充分思考遷都之事,又避免了他們因為害怕而不敢發言的情況。”
朱元璋一邊說,一邊點頭,他的胡須隨著點頭的動作輕輕晃動。
朱允熥微微欠身,謙遜地說:“皇爺爺過獎了,孫兒隻是想讓官員們能夠積極參與到遷都之事的討論中來,畢竟這是關係到大明國運的大事,需要集思廣益。”
他的表情誠懇,眼神中透著對朱元璋的敬重。
朱元璋微笑著說:“嗯,你能如此考慮,實在是大明之福。”
“希望官員們能給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期待。
在京城的各個角落,官員們都在為朱允熥布置的任務而忙碌著。
他們認真思考著各個古城與金陵之間的優缺點,彼此之間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那些認為北平適合作為遷都地點的官員們聚在一處靜謐的庭院中討論著。
其中一位到過北平的官員率先打破了庭院中的寧靜。
他清了清嗓子,眼神中透著難以抑製的興奮,說道:“我覺得北平甚是合適。”
“諸位大人且聽我細細道來,北平地勢雄偉壯闊,北倚群山。”
“山脈高聳入雲,山峰險峻,實乃天然的絕佳屏障。”
“外敵若想入侵,必先翻山越嶺,這等艱難險阻,足以讓敵軍望而卻步,從而保我大明江山安穩無虞。”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著山脈的走勢。
另一位官員緊接著點頭稱是,他沉穩地說道:“兄台所言極是。”
“北平的交通亦是十分便利,道路寬闊平坦。”
“向北可直達邊境,直指北方大地,向南則能順暢地通往中原大地。”
“這對於我大明的軍事調動和物資運輸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優勢。”
他的聲音充滿自信,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
官員們如同被寒霜打過的茄子,一個個低垂著頭,眼睛死死地盯著地麵。
整個朝堂安靜得隻能聽到偶爾的呼吸聲,那呼吸聲也是小心翼翼的。
朱允熥見狀,嘴角微微上揚,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浮現在他的臉上。
他緩緩開口:“眾愛卿為何一言不發?”
他掃視著眾官員,眼神中透著一種明知故問的戲謔。
他當然知道這些官員為什麽不說話,就一個原因,被殺的怕了。
朱允熥就是故意這樣問的。
他深知之前自己的手段有些強硬,官員們對他的決策往往不敢輕易發表意見,生怕說錯話引來殺身之禍。
官員們內心此時正如同翻江倒海一般,五味雜陳。
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想:“這皇太孫明知故問,可我們哪敢輕易開口。”
“之前那些因為說錯話而丟了性命的官員仿佛就在眼前,那血腥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
“我們可不想因為一時的口舌之快,就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一個膽小的官員,身子微微顫抖著,心裏默默念叨著:“還是閉嘴為妙,千萬不能引起注意。”
還有些官員心中暗自抱怨:“以往朝堂雖說也有威嚴君主,但像如今這樣壓抑的氛圍實在罕見。”
“想我等飽讀詩書,本應在朝堂上暢所欲言,為大明的發展出謀劃策,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可現在呢?隻能瑟縮在角落裏,因為害怕而不敢吭聲,實在是可悲。這到底是怎麽了?難道這就是為官之道嗎?”
一位老臣皺著眉頭,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無奈和悲哀,心中思索著:“這皇太孫的手段太過強硬。”
“雖說可能是為了整頓朝堂風氣,但也讓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如履薄冰。”
“這樣下去,朝堂之上哪還有什麽直言敢諫之人?”
朱允熥見狀,笑著說道:“既然大家都不說,那咱就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都回家寫自己想要推薦的遷都地點,然後寫出優缺點和金陵做對比。”
他的笑容依然掛在臉上,卻又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的聲音不高不低,卻每一個字都清晰地鑽進官員們的耳朵裏。
官員們一聽,全都愣住了。
他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任務安排。
一位年輕官員心裏想:“這皇太孫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這任務可真是奇特,不過不用在朝堂上當場表態,倒也讓我鬆了口氣。”
“現在隻要回家寫東西就好,至少可以斟酌再三,不用擔心一時衝動說錯話了。”
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但又有一絲慶幸。
他微微抬起頭,偷偷看了一眼朱允熥,又趕忙低下頭,生怕被發現自己的小動作。
一位比較有經驗的官員則在思考:“這個辦法看似古怪,實則巧妙。”
“既給了我們表達意見的機會,又避免了朝堂上可能的衝突。”
“看來皇太孫也並非一味地強硬,還是希望我們能積極參與朝政的。”
“這或許是一個轉機,一個讓我們重新在朝堂上發揮作用的機會。”
他微微點了點頭,像是在肯定自己的想法。
還有官員心裏犯嘀咕:“這任務可不好辦,要推薦遷都地點,還得詳細對比。”
“這要是寫得不好,會不會還是會觸怒皇太孫?”
“我得好好想想,可不能掉以輕心。”
“金陵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要找出能與之對比的地方談何容易。”
“而且每個地方都有它的複雜性,這可真是個燙手山芋。”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擔憂,眼神中帶著不安。
不過,在短暫的驚愕之後,他們仔細一想,又覺得這個辦法不錯。
下朝後,朱允熥來到朱元璋這邊。
朱元璋的書房彌漫著淡淡的墨香,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古籍。
朱元璋正坐在書桌後的太師椅上,手中拿著一本古籍,看得津津有味。
朱允熥恭敬地行禮後,將朝堂上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布置的任務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聽到朱允熥的辦法後,先是一愣,眼睛微微睜大,像是聽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
隨後,他便大笑起來,他放下手中的古籍,站起身來,看著朱允熥,眼神中滿是讚許。
“大孫,你這個辦法甚是巧妙。”
“讓官員們能夠充分思考遷都之事,又避免了他們因為害怕而不敢發言的情況。”
朱元璋一邊說,一邊點頭,他的胡須隨著點頭的動作輕輕晃動。
朱允熥微微欠身,謙遜地說:“皇爺爺過獎了,孫兒隻是想讓官員們能夠積極參與到遷都之事的討論中來,畢竟這是關係到大明國運的大事,需要集思廣益。”
他的表情誠懇,眼神中透著對朱元璋的敬重。
朱元璋微笑著說:“嗯,你能如此考慮,實在是大明之福。”
“希望官員們能給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期待。
在京城的各個角落,官員們都在為朱允熥布置的任務而忙碌著。
他們認真思考著各個古城與金陵之間的優缺點,彼此之間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那些認為北平適合作為遷都地點的官員們聚在一處靜謐的庭院中討論著。
其中一位到過北平的官員率先打破了庭院中的寧靜。
他清了清嗓子,眼神中透著難以抑製的興奮,說道:“我覺得北平甚是合適。”
“諸位大人且聽我細細道來,北平地勢雄偉壯闊,北倚群山。”
“山脈高聳入雲,山峰險峻,實乃天然的絕佳屏障。”
“外敵若想入侵,必先翻山越嶺,這等艱難險阻,足以讓敵軍望而卻步,從而保我大明江山安穩無虞。”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著山脈的走勢。
另一位官員緊接著點頭稱是,他沉穩地說道:“兄台所言極是。”
“北平的交通亦是十分便利,道路寬闊平坦。”
“向北可直達邊境,直指北方大地,向南則能順暢地通往中原大地。”
“這對於我大明的軍事調動和物資運輸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優勢。”
他的聲音充滿自信,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