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朱棣被朱允熥折服!北伐!北伐!北伐!
大明:打造海上帝國,奪回皇位! 作者:朝朝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微微點頭,說道:“你剛剛還提到了文化製度,這應該是教育方麵,說說你的看法。”
朱允熥說道:“在北方草原地區每一個盟旗設立學堂。”
“讓那些草原上的孩子,無論是牧民的孩子還是部落首領的子弟,都能學習到大明的文化、禮儀和知識。”
“知識能改變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更加理解和認同大明的統治。”
“我們可以從大明的學府中選拔一些有學識、有抱負的學子前往任教。”
“任期幾年,回來之後可以擇優錄取!”
“同時,也可以在當地培養一些有文化基礎的人,讓他們逐步成為學堂的先生。”
“至於那些孩子是否願意學習,孫兒覺得,隻要我們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好處。”
“比如我們可以選拔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管理盟旗。”
“讓他們看到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能夠在部落中有更高的地位,他們自然會願意學習的。”
“而且,我們可以在學堂中融入一些草原文化的元素,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朱元璋聽著朱允熥的回答,心中越發滿意。
他覺得,自己這大孫早就把這些處理方案想好。
對此,朱元璋並沒有覺得朱允熥這樣的想法有什麽逾越之舉。
相反,他倒覺得自己大孫兒這是在未雨綢繆。
朱允熥繼續說道:“而且,孫兒出征海外時,發現了幾種適合那邊種植的高產作物。”
“這些作物耐旱、耐寒、高產。”
“如果能在北方草原地區推廣種植,能極大地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
“人人都能吃飽飯,也就不想著過打打殺殺的日子了。”
朱元璋聽著朱允熥的這一係列建議,心中滿是驚喜。
他沒想到朱允熥能有如此全麵且具有創新性的想法。
這些想法不僅考慮到了軍事、政治,還涉及到經濟、文化和民生等多個方麵。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這個孫兒的能力和見識,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所應有的水平。
朱元璋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大聲說道:“大孫兒啊,你這些想法真是讓咱大開眼界。”
“既然如此,那事後打下來的北方地區的事情也全都交給你。”
“咱讓你三個叔叔在一旁輔佐你。”
朱元璋心中此時已經傾向於將皇位交給朱允熥。
朱允熥這段時間以來的表現,無論是清查貪官汙吏,還是應對北元的威脅。
以及現在對北方地區治理提出的這些建議,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所應具備的素質。
朱元璋看著朱允熥,仿佛看到了大明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他相信,在朱允熥的治理下,大明不僅能在中原地區繼續保持繁榮,北方邊境也能實現長治久安。
還能開拓更加廣闊的海外土地!
燕王府中,朱棣正在書房內查看地圖,思考著即將到來的北伐戰事。
這時,一名親信匆匆走進書房,行禮之後,將從金陵傳來的消息告知朱棣:
“王爺,屬下剛剛得到消息,此次北伐的錢糧竟然全都是桂王一人所出。”
朱棣聽聞此言,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震驚。
他怎麽也沒想到,朱允熥竟然有如此雄厚的財力。
“我這大侄子,到底還要帶來多少驚嚇?”
過了幾日,當朱棣看到那一批批運往北方的錢糧時,他再次被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一輛輛裝滿錢糧的馬車,如同長龍一般,浩浩蕩蕩地朝著北方行進。
那堆積如山的糧草和一箱箱的金銀,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站在朱棣身旁的姚廣孝,也同樣被眼前的景象嚇到。
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驚訝,“王爺,這桂王殿下可真是不簡單。”
朱棣眼神中帶著一絲複雜的情緒,“本王原以為對這位大侄子已經有所了解。”
“沒想到他還有這麽多讓本王意想不到的地方。
“這錢糧之事,怕是會讓他在老爺子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不說這些了,有了這些錢糧,這次能夠好好的打個痛快的仗。”
“這北伐之事,本王定要全力以赴。”
北方邊境的一座堅固城池之中。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這大明塞王之中最強的三人組匯聚到了一起。
他們所在的營帳內,中間的大案上攤著北方的軍事地圖。
秦王朱樉率先打破沉默,說道:“此次北伐,關係到我大明的邊境安危,我們必須好好商討一番作戰計劃。”
晉王朱棡點頭說道:“沒錯,不過此次北伐,咱們那桂王大侄子可是出了大力氣。”
“不僅承擔了所有的錢糧,還提出了不少對付北元的良策。”
燕王朱棣說道:“到現在想起來那些錢糧,我都非常的震驚。”
秦王朱樉感歎道:“咱們這個大侄子可不簡單!”
“能毫不猶豫地拿出錢糧支持北伐,此前拿下了不少海外的土地,更是滅了倭國。”
“這等魄力和手段,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燕王朱棣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本王覺得,允熥比起允炆,要強上許多。”
他也是思索了許久,才決定在今天說出這句話。
這也代表了他徹底被大侄子朱允熥折服。
秦王朱樉深表讚同,說道:“沒錯,允熥本就是大哥嫡子,而且他當皇帝,對我們來說是好事。”
晉王朱棡問道:“二哥,為何這麽說?”
秦王朱樉解釋道:“允熥的能力和軍事實力都足夠強。”
“若是他當了皇帝,必定不會那般輕易地對我們這些塞王動手。”
“我們也就不用擔心被針對,能夠安心地守衛大明的邊境。”
燕王朱棣微微點頭,說道:“二哥說得有理。”
晉王朱棡笑著說:“看來我們三人的想法倒是一致。”
“不過,我們也不能光在這兒說朱允熥的好話。”
“目前還是得把精力放在這北伐之事上。”
接著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三人商議著對策。
秦王朱樉手指在地圖上劃過,說道:“本王以為,我們兵分三路朝著草原進發最為妥當。”
“我從西路進軍,三弟你從中路,四弟你從東路,這樣我們可以對北元形成三麵夾擊之勢。”
晉王朱棡點頭稱是:“二哥此計甚好,我們三路大軍齊發,定能讓北元應接不暇。”
燕王朱棣也表示讚同:“那我們就這麽定了。”
此次不僅他們三個,而是大明幾大塞王一起出手。
他們三個是主力,其餘的塞王附屬,聽從他們的指揮。
三人商議完畢,各自回到自己的營地,開始調兵遣將,準備朝著草原進發。
一時間,北方邊境大軍雲集,軍旗飄揚。
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充滿了鬥誌。
朱允熥說道:“在北方草原地區每一個盟旗設立學堂。”
“讓那些草原上的孩子,無論是牧民的孩子還是部落首領的子弟,都能學習到大明的文化、禮儀和知識。”
“知識能改變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更加理解和認同大明的統治。”
“我們可以從大明的學府中選拔一些有學識、有抱負的學子前往任教。”
“任期幾年,回來之後可以擇優錄取!”
“同時,也可以在當地培養一些有文化基礎的人,讓他們逐步成為學堂的先生。”
“至於那些孩子是否願意學習,孫兒覺得,隻要我們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好處。”
“比如我們可以選拔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管理盟旗。”
“讓他們看到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能夠在部落中有更高的地位,他們自然會願意學習的。”
“而且,我們可以在學堂中融入一些草原文化的元素,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朱元璋聽著朱允熥的回答,心中越發滿意。
他覺得,自己這大孫早就把這些處理方案想好。
對此,朱元璋並沒有覺得朱允熥這樣的想法有什麽逾越之舉。
相反,他倒覺得自己大孫兒這是在未雨綢繆。
朱允熥繼續說道:“而且,孫兒出征海外時,發現了幾種適合那邊種植的高產作物。”
“這些作物耐旱、耐寒、高產。”
“如果能在北方草原地區推廣種植,能極大地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
“人人都能吃飽飯,也就不想著過打打殺殺的日子了。”
朱元璋聽著朱允熥的這一係列建議,心中滿是驚喜。
他沒想到朱允熥能有如此全麵且具有創新性的想法。
這些想法不僅考慮到了軍事、政治,還涉及到經濟、文化和民生等多個方麵。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這個孫兒的能力和見識,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所應有的水平。
朱元璋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大聲說道:“大孫兒啊,你這些想法真是讓咱大開眼界。”
“既然如此,那事後打下來的北方地區的事情也全都交給你。”
“咱讓你三個叔叔在一旁輔佐你。”
朱元璋心中此時已經傾向於將皇位交給朱允熥。
朱允熥這段時間以來的表現,無論是清查貪官汙吏,還是應對北元的威脅。
以及現在對北方地區治理提出的這些建議,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所應具備的素質。
朱元璋看著朱允熥,仿佛看到了大明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他相信,在朱允熥的治理下,大明不僅能在中原地區繼續保持繁榮,北方邊境也能實現長治久安。
還能開拓更加廣闊的海外土地!
燕王府中,朱棣正在書房內查看地圖,思考著即將到來的北伐戰事。
這時,一名親信匆匆走進書房,行禮之後,將從金陵傳來的消息告知朱棣:
“王爺,屬下剛剛得到消息,此次北伐的錢糧竟然全都是桂王一人所出。”
朱棣聽聞此言,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震驚。
他怎麽也沒想到,朱允熥竟然有如此雄厚的財力。
“我這大侄子,到底還要帶來多少驚嚇?”
過了幾日,當朱棣看到那一批批運往北方的錢糧時,他再次被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一輛輛裝滿錢糧的馬車,如同長龍一般,浩浩蕩蕩地朝著北方行進。
那堆積如山的糧草和一箱箱的金銀,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站在朱棣身旁的姚廣孝,也同樣被眼前的景象嚇到。
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驚訝,“王爺,這桂王殿下可真是不簡單。”
朱棣眼神中帶著一絲複雜的情緒,“本王原以為對這位大侄子已經有所了解。”
“沒想到他還有這麽多讓本王意想不到的地方。
“這錢糧之事,怕是會讓他在老爺子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不說這些了,有了這些錢糧,這次能夠好好的打個痛快的仗。”
“這北伐之事,本王定要全力以赴。”
北方邊境的一座堅固城池之中。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這大明塞王之中最強的三人組匯聚到了一起。
他們所在的營帳內,中間的大案上攤著北方的軍事地圖。
秦王朱樉率先打破沉默,說道:“此次北伐,關係到我大明的邊境安危,我們必須好好商討一番作戰計劃。”
晉王朱棡點頭說道:“沒錯,不過此次北伐,咱們那桂王大侄子可是出了大力氣。”
“不僅承擔了所有的錢糧,還提出了不少對付北元的良策。”
燕王朱棣說道:“到現在想起來那些錢糧,我都非常的震驚。”
秦王朱樉感歎道:“咱們這個大侄子可不簡單!”
“能毫不猶豫地拿出錢糧支持北伐,此前拿下了不少海外的土地,更是滅了倭國。”
“這等魄力和手段,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燕王朱棣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本王覺得,允熥比起允炆,要強上許多。”
他也是思索了許久,才決定在今天說出這句話。
這也代表了他徹底被大侄子朱允熥折服。
秦王朱樉深表讚同,說道:“沒錯,允熥本就是大哥嫡子,而且他當皇帝,對我們來說是好事。”
晉王朱棡問道:“二哥,為何這麽說?”
秦王朱樉解釋道:“允熥的能力和軍事實力都足夠強。”
“若是他當了皇帝,必定不會那般輕易地對我們這些塞王動手。”
“我們也就不用擔心被針對,能夠安心地守衛大明的邊境。”
燕王朱棣微微點頭,說道:“二哥說得有理。”
晉王朱棡笑著說:“看來我們三人的想法倒是一致。”
“不過,我們也不能光在這兒說朱允熥的好話。”
“目前還是得把精力放在這北伐之事上。”
接著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三人商議著對策。
秦王朱樉手指在地圖上劃過,說道:“本王以為,我們兵分三路朝著草原進發最為妥當。”
“我從西路進軍,三弟你從中路,四弟你從東路,這樣我們可以對北元形成三麵夾擊之勢。”
晉王朱棡點頭稱是:“二哥此計甚好,我們三路大軍齊發,定能讓北元應接不暇。”
燕王朱棣也表示讚同:“那我們就這麽定了。”
此次不僅他們三個,而是大明幾大塞王一起出手。
他們三個是主力,其餘的塞王附屬,聽從他們的指揮。
三人商議完畢,各自回到自己的營地,開始調兵遣將,準備朝著草原進發。
一時間,北方邊境大軍雲集,軍旗飄揚。
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充滿了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