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加封朱允熥,朱元璋決定暗中去桂林府!
大明:打造海上帝國,奪回皇位! 作者:朝朝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陵皇宮內,朝堂之上。
高大的宮殿莊嚴肅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麵帶笑容,環視了一圈朝堂下的文武百官,然後緩緩開口說道:
“諸位愛卿,靖江王朱允熥此次在封地作為非凡。”
“不僅成功推廣雜交水稻,讓糧食有望大增,還親自帶兵平定了廣西叛亂。”
“此等功績,實乃我大明之幸。”
“咱決定加封朱允熥為親王,就封為‘桂王’,以彰其功。”
朱元璋的話語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一部分官員都麵露驚訝之色。
他們顯然沒有預料到朱元璋會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
而另一些官員則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權衡這個決定的利弊。
這可是第一位皇孫獲得親王的封賞!
朱元璋話音剛落,藍玉等淮西勳貴們便紛紛麵露喜色。
藍玉更是大聲說道:“皇爺聖明!”
“靖江王確實是年少有為,這等封賞,實至名歸!”
他們這些武將本就看重戰功,更何況他們這一批淮西勳貴本就親近朱允熥。
此刻聽聞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自然是極力讚同。
然而,劉三吾等文官們卻是眉頭緊皺,麵露難色。
劉三吾站出來,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禮,然後說道:“皇上,此舉恐不妥。”
“按照我大明律法,加封親王需遵循諸多規製。”
“靖江王雖有功勞,但如此倉促加封,且封為‘桂王’,這在程序上不符合律法要求。”
“再者,親王之位尊貴非常,這般輕易賜予,恐日後會引發諸多效仿之舉,擾亂我朝禮製。”
劉三吾的表情嚴肅,眼神中充滿了擔憂。
他對於朱元璋這看似隨性的加封決定,實在是難以認同。
朝堂一側的朱允炆,聽到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為桂王的消息,瞬間失神的愣在原地。
他暗忖道:“朱允熥怎會如此幸運?”
“不過是在封地做了些事,竟能得皇爺爺如此青睞,這親王之位豈是這般容易就能得到的?”
“如今他地位不斷攀升,那我這皇太孫之位豈不是岌岌可危?”
“不行,我絕不能坐視不管,但此刻又不能公然反對,該如何是好?”
朱允炆的臉色微微發白,眼神中流露出不安。
可是,他又不敢像劉三吾那樣公然站出來反對。
隻能將滿心的不滿和擔憂深埋在心底。
他低著頭,眼神中閃過一絲陰霾,暗自握緊了拳頭,心裏的危機感再次加重。
朱元璋聽了劉三吾的話,臉色頓時一沉,眼中閃過一絲不悅。
整個朝堂的溫度仿佛瞬間降了下來。
一些膽小的官員不禁縮了縮脖子,生怕被朱元璋的怒火波及。
他站起身來,走到朝堂前方,看著劉三吾等文官,語氣嚴肅地說道:“劉愛卿,你口口聲聲說律法、禮製。”
“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能比咱大明的百姓吃飽飯更重要嗎?”
“能比平定叛亂、保我大明江山社稷安穩更重要嗎?”
朱元璋的聲音如洪鍾一般,在朝堂上回蕩。
“允熥那孩子發現的雜交水稻,一旦在全國推廣開來,我大明的百姓還用得著餓肚子嗎?”
“這可是關乎萬千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
“再說說這平定叛亂,要是沒有允熥挺身而出,廣西那地方得亂成什麽樣?”
“到時候百姓受苦,國家動蕩。”
“你們這些文官難道能拿著刀上戰場去平叛嗎?”
朝堂上的官員們聽了朱元璋的話,神色各異。
一些原本支持劉三吾的文官們也開始動搖起來,他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得有道理。
而那些武將們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朱元璋的決定。
劉三吾還是小心翼翼地說道:“皇上,靖江王確實功績斐然。”
“但這加封親王之事,是否可以再斟酌一下程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說道:“有何可斟酌的?”
“朕意已決,朱允熥當得起這個親王之位。”
“若事事都要拘泥於程序,那我大明何時才能有進取之心?”
眾人見朱元璋態度堅決,也不敢再出言反對。
朱允炆站在一旁,心中滿是苦澀。
他知道自己此刻無論說什麽都無濟於事。
隻能暗暗盤算著以後該如何應對朱允熥的崛起。
見劉三吾等人無言以對,朱元璋冷哼了一聲。
他略作思考後,再次開口說道:“既然諸位愛卿對咱的加封決定有異議。”
“那咱就再給允熥一些封賞,也好讓你們看看咱對有功之臣的態度。”
朱元璋目光掃視全場,然後鄭重宣布:“咱決定調離韓觀。”
“讓朱允熥擔任廣西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全麵掌管廣西的軍事事務。”
“同時,咱要擴大朱允熥的封地,將周邊一些地區也劃歸其名下。”
“並且,咱給予他相應的自主權。”
“在關鍵時候,比如遇到叛亂等緊急情況,他可以主動出兵,無需事先奏請,可先斬後奏!”
百官們頓時驚得目瞪口呆!
直接讓親王擔任都指揮使,這在大明可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就連秦晉燕等塞王都未曾有過如此待遇。
藍玉先是一愣,隨後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他覺得朱元璋這決定實在是太英明了,朱允熥有這樣的能力,就該給予這樣的權力。
而劉三吾等人則是滿臉的驚愕。
這完全打破了他們心中一貫堅守的規製和秩序。
朱元璋掃視了一圈眾人,說道:“此事就這麽定了,退朝!”
說完,朱轉身離去,留下一眾官員麵麵相覷。
在前往禦書房的路上,朱元璋一邊走一邊琢磨著。
他心裏想著,朱允熥在封地搞出的這些名堂。
尤其是那據說畝產破千斤的雜交水稻,他實在是好奇得很。
他雖然貴為皇帝,但內心深處始終還是個農民,對土地和莊稼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很想親眼去看看,那畝產破千斤的水稻的田地到底是個什麽樣子。
是不是真如奏疏裏所描述的那般神奇。
於是,他暗暗決定,要暗中去桂林府查看一番。
也好對朱允熥的功績有更真切的了解。
……
桂林府。
朱允熥正坐在書桌前,神色專注地看著麵前係統界麵上的地圖。
隻見地圖上,安南地區那一片的亮點越來越多。
朱允熥摸著下巴,眼睛緊緊盯著地圖,心中暗自思索著。
自己這次在廣西平叛中立了大功,被賞賜那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但光靠賞賜可不行,得趁機多要點東西,為日後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他的眼睛在地圖上掃來掃去,大腦飛速運轉著。
“如果能把瓊州府、廉州府和雷州府封給我,再加上拿下安南地區。”
“那我開啟大航海就有了足夠的出海口。”
“也有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
“這樣一來,無論是發展商業還是擴充勢力,都將更加便利。”
做好決定,朱允熥開始寫起了奏疏。
寫好後,他派遣信使把奏疏送入金陵。
朱元璋接到朱允熥的奏疏,想都沒想,就直接同意。
新追加的封賞,跟著加封的欽差一起去了桂林府。
高大的宮殿莊嚴肅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麵帶笑容,環視了一圈朝堂下的文武百官,然後緩緩開口說道:
“諸位愛卿,靖江王朱允熥此次在封地作為非凡。”
“不僅成功推廣雜交水稻,讓糧食有望大增,還親自帶兵平定了廣西叛亂。”
“此等功績,實乃我大明之幸。”
“咱決定加封朱允熥為親王,就封為‘桂王’,以彰其功。”
朱元璋的話語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一部分官員都麵露驚訝之色。
他們顯然沒有預料到朱元璋會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
而另一些官員則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權衡這個決定的利弊。
這可是第一位皇孫獲得親王的封賞!
朱元璋話音剛落,藍玉等淮西勳貴們便紛紛麵露喜色。
藍玉更是大聲說道:“皇爺聖明!”
“靖江王確實是年少有為,這等封賞,實至名歸!”
他們這些武將本就看重戰功,更何況他們這一批淮西勳貴本就親近朱允熥。
此刻聽聞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自然是極力讚同。
然而,劉三吾等文官們卻是眉頭緊皺,麵露難色。
劉三吾站出來,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禮,然後說道:“皇上,此舉恐不妥。”
“按照我大明律法,加封親王需遵循諸多規製。”
“靖江王雖有功勞,但如此倉促加封,且封為‘桂王’,這在程序上不符合律法要求。”
“再者,親王之位尊貴非常,這般輕易賜予,恐日後會引發諸多效仿之舉,擾亂我朝禮製。”
劉三吾的表情嚴肅,眼神中充滿了擔憂。
他對於朱元璋這看似隨性的加封決定,實在是難以認同。
朝堂一側的朱允炆,聽到朱元璋要加封朱允熥為桂王的消息,瞬間失神的愣在原地。
他暗忖道:“朱允熥怎會如此幸運?”
“不過是在封地做了些事,竟能得皇爺爺如此青睞,這親王之位豈是這般容易就能得到的?”
“如今他地位不斷攀升,那我這皇太孫之位豈不是岌岌可危?”
“不行,我絕不能坐視不管,但此刻又不能公然反對,該如何是好?”
朱允炆的臉色微微發白,眼神中流露出不安。
可是,他又不敢像劉三吾那樣公然站出來反對。
隻能將滿心的不滿和擔憂深埋在心底。
他低著頭,眼神中閃過一絲陰霾,暗自握緊了拳頭,心裏的危機感再次加重。
朱元璋聽了劉三吾的話,臉色頓時一沉,眼中閃過一絲不悅。
整個朝堂的溫度仿佛瞬間降了下來。
一些膽小的官員不禁縮了縮脖子,生怕被朱元璋的怒火波及。
他站起身來,走到朝堂前方,看著劉三吾等文官,語氣嚴肅地說道:“劉愛卿,你口口聲聲說律法、禮製。”
“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能比咱大明的百姓吃飽飯更重要嗎?”
“能比平定叛亂、保我大明江山社稷安穩更重要嗎?”
朱元璋的聲音如洪鍾一般,在朝堂上回蕩。
“允熥那孩子發現的雜交水稻,一旦在全國推廣開來,我大明的百姓還用得著餓肚子嗎?”
“這可是關乎萬千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
“再說說這平定叛亂,要是沒有允熥挺身而出,廣西那地方得亂成什麽樣?”
“到時候百姓受苦,國家動蕩。”
“你們這些文官難道能拿著刀上戰場去平叛嗎?”
朝堂上的官員們聽了朱元璋的話,神色各異。
一些原本支持劉三吾的文官們也開始動搖起來,他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得有道理。
而那些武將們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朱元璋的決定。
劉三吾還是小心翼翼地說道:“皇上,靖江王確實功績斐然。”
“但這加封親王之事,是否可以再斟酌一下程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說道:“有何可斟酌的?”
“朕意已決,朱允熥當得起這個親王之位。”
“若事事都要拘泥於程序,那我大明何時才能有進取之心?”
眾人見朱元璋態度堅決,也不敢再出言反對。
朱允炆站在一旁,心中滿是苦澀。
他知道自己此刻無論說什麽都無濟於事。
隻能暗暗盤算著以後該如何應對朱允熥的崛起。
見劉三吾等人無言以對,朱元璋冷哼了一聲。
他略作思考後,再次開口說道:“既然諸位愛卿對咱的加封決定有異議。”
“那咱就再給允熥一些封賞,也好讓你們看看咱對有功之臣的態度。”
朱元璋目光掃視全場,然後鄭重宣布:“咱決定調離韓觀。”
“讓朱允熥擔任廣西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全麵掌管廣西的軍事事務。”
“同時,咱要擴大朱允熥的封地,將周邊一些地區也劃歸其名下。”
“並且,咱給予他相應的自主權。”
“在關鍵時候,比如遇到叛亂等緊急情況,他可以主動出兵,無需事先奏請,可先斬後奏!”
百官們頓時驚得目瞪口呆!
直接讓親王擔任都指揮使,這在大明可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就連秦晉燕等塞王都未曾有過如此待遇。
藍玉先是一愣,隨後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他覺得朱元璋這決定實在是太英明了,朱允熥有這樣的能力,就該給予這樣的權力。
而劉三吾等人則是滿臉的驚愕。
這完全打破了他們心中一貫堅守的規製和秩序。
朱元璋掃視了一圈眾人,說道:“此事就這麽定了,退朝!”
說完,朱轉身離去,留下一眾官員麵麵相覷。
在前往禦書房的路上,朱元璋一邊走一邊琢磨著。
他心裏想著,朱允熥在封地搞出的這些名堂。
尤其是那據說畝產破千斤的雜交水稻,他實在是好奇得很。
他雖然貴為皇帝,但內心深處始終還是個農民,對土地和莊稼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很想親眼去看看,那畝產破千斤的水稻的田地到底是個什麽樣子。
是不是真如奏疏裏所描述的那般神奇。
於是,他暗暗決定,要暗中去桂林府查看一番。
也好對朱允熥的功績有更真切的了解。
……
桂林府。
朱允熥正坐在書桌前,神色專注地看著麵前係統界麵上的地圖。
隻見地圖上,安南地區那一片的亮點越來越多。
朱允熥摸著下巴,眼睛緊緊盯著地圖,心中暗自思索著。
自己這次在廣西平叛中立了大功,被賞賜那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但光靠賞賜可不行,得趁機多要點東西,為日後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他的眼睛在地圖上掃來掃去,大腦飛速運轉著。
“如果能把瓊州府、廉州府和雷州府封給我,再加上拿下安南地區。”
“那我開啟大航海就有了足夠的出海口。”
“也有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
“這樣一來,無論是發展商業還是擴充勢力,都將更加便利。”
做好決定,朱允熥開始寫起了奏疏。
寫好後,他派遣信使把奏疏送入金陵。
朱元璋接到朱允熥的奏疏,想都沒想,就直接同意。
新追加的封賞,跟著加封的欽差一起去了桂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