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六零婆婆1
快穿:我家衛生間是時空中轉地 作者:金靈湖的羅刹公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主性別女,年齡40歲,家住小河村。丈夫早死,膝下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大兒子傅行爽,年齡22歲。大兒媳劉翠花,娘家在隔壁大河村。兩人有兩個兒子,4歲的傅明亮和2歲的傅明揚。
大女兒傅行平,年齡20歲,嫁給村裏的黃秋雨。有一個女兒,2歲的黃婷婷。
二兒子傅行朗,年齡18歲。二兒媳陸瓊,娘家在白楊村。有一個女兒,剛滿月的傅明婉。
三兒子傅行方,年齡15歲,未婚。
小女兒傅行琳,年齡10歲。
原主竭盡全力拉扯一家子,但天災來臨,糧食減產,地裏種不出糧食。一家人餓死了。
原主的願望是一家人生活平安,三兒子和小女兒成家。
1961年,深秋。
小河村。
斷炊斷糧的公共食堂正式解散了。
家裏的鐵鍋拿去煉鋼了,做飯隻有陶鍋。
韓彥祖一來看到土房子,隻歎了一口氣,默默準備午飯。午飯是紅薯稀飯,一碗鹹菜。
院子裏,兩個孫子坐在地上玩泥巴,手指甲裏滿是泥土,身上、臉上也是泥。
一陣鈴聲響起,地裏彎腰勞作的人直起身子,回家吃午飯。
韓彥祖聽到腳步聲,傅行爽、劉翠花、傅行朗、陸瓊、傅行方、傅行琳回家了。
木桌上,九個碗擺成三排,韓彥祖分稀飯。兒子、兒媳、女兒各一勺,兩個孫兒小半勺。
沉默的喝稀飯後,大兒媳劉翠花洗碗。二兒媳陸瓊回房給女兒喂奶。
韓彥祖對兒女說:“下午,我去山上砍柴,順便采野菜。琳琳,你和媽一塊去。”
傅行琳說:“知道了, 媽。”
下午,鈴聲再次響起。陸瓊在家裏看孩子,傅行爽、傅行朗等人下地掙工分。
韓彥祖和傅行琳背著竹背簍上山去了。
山腳的樹木隻剩光禿禿的一根杆,要砍柴需要往裏走。
韓彥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是遇到野豬就能加餐了。
兩人走到小溪旁,水很淺,看不到一條小魚。喝了一捧山泉水,韓彥祖坐在石頭上休息。
走了這麽久,山上一隻雞、一隻兔、野果子都沒看到。
韓彥祖難免有點失望。看來靠山吃山是不可能的,隻有借助空間的力量。
傅行琳說:“媽,我們下山吧。蘑菇、木耳早被村裏人采了,我們來晚了。”
韓彥祖說:“是來晚了。琳琳,我們再走一走,這裏有水,也許有新長出來的野菜。”
前方一百米,一塊濕潤的土壤上,突然出現了紅薯、土豆。葉子綠綠的,果實在地底下,沒有露頭。
傅行琳先看到紅薯葉子,興奮的叫起來,“媽,這邊,這邊有好東西!”
聽到聲音,韓彥祖過來了,“有什麽好東西?是蘑菇嗎?”
“不是,媽,是紅薯!長得很好的紅薯。”傅行琳用手扒拉泥土,將紅薯的上半部分挖出來。
傅行琳難掩激動,說:“媽,好大的紅薯,比我的手還大的紅薯!”
“小聲些,我們悄悄挖。”韓彥祖聲音壓低道。
“媽,我太激動了。”傅行琳壓低聲音道。
挖了一背簍,兩人就停下來。記住地方,下次再來。
下山途中,韓彥祖看到一個野雞窩,裏麵有五個雞蛋。兩人將雞蛋放在褲子口袋帶回家。
柴火將紅薯、土豆掩蓋,兩人高興的下山。
晚飯是陸瓊做。一鍋水煮紅薯,炒紅薯葉,一小碟鹹菜。
相比午飯,晚飯的分量要大許多。
傅行爽和傅行朗兄弟有些疑惑,但是沒有說話。
夜晚來臨,韓彥祖、傅行爽、傅行朗背著背簍悄悄出門。
山腳下,少數村民默默上山。大家都有默契的不交談。
地裏的糧食是公家的。公糧占了大部分。要想吃飽飯,還得想辦法,特別是家裏孩子多的村民。
韓彥祖在前麵帶路,兩個兒子跟在後頭。
來到挖紅薯、土豆的地方,傅行爽和傅行朗驚呆了。這麽一大片紅薯地!
廢話不多說,三人開始幹活。先割紅薯藤,放在一邊,然後挖紅薯。土豆簡單一些,因為土豆葉子不能吃,直接挖。
三人的背簍滿滿的,路上遇到村民。韓彥祖指了一下方向,能找到是他們的運氣。
那片地,他們挖了絕大部分,總要給其他人一些湯湯水水,不然容易出事。
第二天,早飯是水煮蛋、土豆稀飯。每個雞蛋分成兩半,五個雞蛋分了十份。
大人小孩都有半個雞蛋。剛滿月的傅明婉不能吃,親媽陸瓊代替她吃了。
肚子吃飽後下地,大家明顯有力氣多了。
下工回家路上,王強湊到傅行爽身邊,低聲說:“爽哥,今晚上山嗎?昨天我們去的時候人多,隻收獲幾個小土豆。家裏人分一分就沒了。今晚一起上山,人多遇到野豬也好對付。”
傅行爽回道:“強子,昨天是運氣好,不是每晚都有好運氣。我回去問問我媽,要是我媽同意就一起。”
午飯後,傅行爽給韓彥祖說了王強的請求。韓彥祖點頭同意了。
空間裏糧食多,多幾十斤不是問題。
晚上,韓彥祖、傅行爽、傅行朗、傅行方四人出門。王強家三個人跟在後麵。
韓彥祖隨手指了一個方向,一行人上山。在一個山溝裏,傅行方發現了玉米和大豆。
王強一家三人目瞪口呆,山裏竟然有玉米!是誰種的?以往上山怎麽沒有看到?
到了玉米地,玉米沒有規律的排列,大豆夾在其中。看著像是隨意生長。
驚喜之後,眾人眼疾手快的收獲玉米棒和大豆。
玉米背回家,曬幹後,磨成玉米麵。大豆可以榨油、磨豆腐,也可以下鍋炒、燉。
傅行爽的背簍滿了,但他沒有放棄,縫隙裏使勁塞。
一旁的韓彥祖看不下去了,從褲子口袋拿出一個麻布袋子,“用這個裝。下山不會掉。”
接過麻布袋子,傅行爽沒有時間驚訝,繼續裝玉米。
一行人收獲滿滿,此時山溝裏還有不少玉米和大豆。一趟是搬不完的。
韓彥祖帶頭離開,路上遇到村民,和昨晚一樣,她指了方向。
這樣兩次之後,韓彥祖和兒子夜裏上山的時候,背後會有村民自發跟上。每次都有收獲。
村民們默契的沒有宣揚。
王強的娘很好奇,為什麽隻有傅家人上山才能看到糧食?她們白天上山一次都沒遇到過。
這種疑問擴大的時候,韓彥祖用係統道具造夢機,給上山的村民造了一個夢。
夢中韓彥祖的丈夫傅家南,在地府看到妻兒生活困苦,食不飽腹,祈求土地爺。他的誠心感動了土地爺,傅家人上山會看到糧食。
夢醒之後,村民們私下討論,他們原來是沾了傅家人的光。傅家人心善,願意將土地爺恩賜的糧食分給他們。
山上的土地爺神龕,突然間多了很多香火。村民們路過時,虔誠的磕三個響頭。
韓彥祖看到的時候,會在山上安排一些驚喜。比如一個大南瓜藏在灌木中,一棵玉米杆兩個玉米。
氣溫逐漸降低,冬天來了。
這天,韓彥祖帶著小女兒去城裏供銷社買東西。
大兒子背著玉米去公社,打玉米麵。
大兒媳、二兒子、二兒媳和三兒子在家裏做紅薯粉。
紅薯粉工序多,需要的人多。雖然辛苦,但是紅薯粉耐存放。
家中有糧心裏不慌。眾人也就不覺得累了。
供銷社前,韓彥祖這是從村裏第一次進城,卻感覺特別熟悉。打了醬油和醋,買布、油、鹽等東西。
棉花供應緊張。每人每年2兩,做一床6斤的棉花被完全不夠。
大兒子傅行爽,年齡22歲。大兒媳劉翠花,娘家在隔壁大河村。兩人有兩個兒子,4歲的傅明亮和2歲的傅明揚。
大女兒傅行平,年齡20歲,嫁給村裏的黃秋雨。有一個女兒,2歲的黃婷婷。
二兒子傅行朗,年齡18歲。二兒媳陸瓊,娘家在白楊村。有一個女兒,剛滿月的傅明婉。
三兒子傅行方,年齡15歲,未婚。
小女兒傅行琳,年齡10歲。
原主竭盡全力拉扯一家子,但天災來臨,糧食減產,地裏種不出糧食。一家人餓死了。
原主的願望是一家人生活平安,三兒子和小女兒成家。
1961年,深秋。
小河村。
斷炊斷糧的公共食堂正式解散了。
家裏的鐵鍋拿去煉鋼了,做飯隻有陶鍋。
韓彥祖一來看到土房子,隻歎了一口氣,默默準備午飯。午飯是紅薯稀飯,一碗鹹菜。
院子裏,兩個孫子坐在地上玩泥巴,手指甲裏滿是泥土,身上、臉上也是泥。
一陣鈴聲響起,地裏彎腰勞作的人直起身子,回家吃午飯。
韓彥祖聽到腳步聲,傅行爽、劉翠花、傅行朗、陸瓊、傅行方、傅行琳回家了。
木桌上,九個碗擺成三排,韓彥祖分稀飯。兒子、兒媳、女兒各一勺,兩個孫兒小半勺。
沉默的喝稀飯後,大兒媳劉翠花洗碗。二兒媳陸瓊回房給女兒喂奶。
韓彥祖對兒女說:“下午,我去山上砍柴,順便采野菜。琳琳,你和媽一塊去。”
傅行琳說:“知道了, 媽。”
下午,鈴聲再次響起。陸瓊在家裏看孩子,傅行爽、傅行朗等人下地掙工分。
韓彥祖和傅行琳背著竹背簍上山去了。
山腳的樹木隻剩光禿禿的一根杆,要砍柴需要往裏走。
韓彥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是遇到野豬就能加餐了。
兩人走到小溪旁,水很淺,看不到一條小魚。喝了一捧山泉水,韓彥祖坐在石頭上休息。
走了這麽久,山上一隻雞、一隻兔、野果子都沒看到。
韓彥祖難免有點失望。看來靠山吃山是不可能的,隻有借助空間的力量。
傅行琳說:“媽,我們下山吧。蘑菇、木耳早被村裏人采了,我們來晚了。”
韓彥祖說:“是來晚了。琳琳,我們再走一走,這裏有水,也許有新長出來的野菜。”
前方一百米,一塊濕潤的土壤上,突然出現了紅薯、土豆。葉子綠綠的,果實在地底下,沒有露頭。
傅行琳先看到紅薯葉子,興奮的叫起來,“媽,這邊,這邊有好東西!”
聽到聲音,韓彥祖過來了,“有什麽好東西?是蘑菇嗎?”
“不是,媽,是紅薯!長得很好的紅薯。”傅行琳用手扒拉泥土,將紅薯的上半部分挖出來。
傅行琳難掩激動,說:“媽,好大的紅薯,比我的手還大的紅薯!”
“小聲些,我們悄悄挖。”韓彥祖聲音壓低道。
“媽,我太激動了。”傅行琳壓低聲音道。
挖了一背簍,兩人就停下來。記住地方,下次再來。
下山途中,韓彥祖看到一個野雞窩,裏麵有五個雞蛋。兩人將雞蛋放在褲子口袋帶回家。
柴火將紅薯、土豆掩蓋,兩人高興的下山。
晚飯是陸瓊做。一鍋水煮紅薯,炒紅薯葉,一小碟鹹菜。
相比午飯,晚飯的分量要大許多。
傅行爽和傅行朗兄弟有些疑惑,但是沒有說話。
夜晚來臨,韓彥祖、傅行爽、傅行朗背著背簍悄悄出門。
山腳下,少數村民默默上山。大家都有默契的不交談。
地裏的糧食是公家的。公糧占了大部分。要想吃飽飯,還得想辦法,特別是家裏孩子多的村民。
韓彥祖在前麵帶路,兩個兒子跟在後頭。
來到挖紅薯、土豆的地方,傅行爽和傅行朗驚呆了。這麽一大片紅薯地!
廢話不多說,三人開始幹活。先割紅薯藤,放在一邊,然後挖紅薯。土豆簡單一些,因為土豆葉子不能吃,直接挖。
三人的背簍滿滿的,路上遇到村民。韓彥祖指了一下方向,能找到是他們的運氣。
那片地,他們挖了絕大部分,總要給其他人一些湯湯水水,不然容易出事。
第二天,早飯是水煮蛋、土豆稀飯。每個雞蛋分成兩半,五個雞蛋分了十份。
大人小孩都有半個雞蛋。剛滿月的傅明婉不能吃,親媽陸瓊代替她吃了。
肚子吃飽後下地,大家明顯有力氣多了。
下工回家路上,王強湊到傅行爽身邊,低聲說:“爽哥,今晚上山嗎?昨天我們去的時候人多,隻收獲幾個小土豆。家裏人分一分就沒了。今晚一起上山,人多遇到野豬也好對付。”
傅行爽回道:“強子,昨天是運氣好,不是每晚都有好運氣。我回去問問我媽,要是我媽同意就一起。”
午飯後,傅行爽給韓彥祖說了王強的請求。韓彥祖點頭同意了。
空間裏糧食多,多幾十斤不是問題。
晚上,韓彥祖、傅行爽、傅行朗、傅行方四人出門。王強家三個人跟在後麵。
韓彥祖隨手指了一個方向,一行人上山。在一個山溝裏,傅行方發現了玉米和大豆。
王強一家三人目瞪口呆,山裏竟然有玉米!是誰種的?以往上山怎麽沒有看到?
到了玉米地,玉米沒有規律的排列,大豆夾在其中。看著像是隨意生長。
驚喜之後,眾人眼疾手快的收獲玉米棒和大豆。
玉米背回家,曬幹後,磨成玉米麵。大豆可以榨油、磨豆腐,也可以下鍋炒、燉。
傅行爽的背簍滿了,但他沒有放棄,縫隙裏使勁塞。
一旁的韓彥祖看不下去了,從褲子口袋拿出一個麻布袋子,“用這個裝。下山不會掉。”
接過麻布袋子,傅行爽沒有時間驚訝,繼續裝玉米。
一行人收獲滿滿,此時山溝裏還有不少玉米和大豆。一趟是搬不完的。
韓彥祖帶頭離開,路上遇到村民,和昨晚一樣,她指了方向。
這樣兩次之後,韓彥祖和兒子夜裏上山的時候,背後會有村民自發跟上。每次都有收獲。
村民們默契的沒有宣揚。
王強的娘很好奇,為什麽隻有傅家人上山才能看到糧食?她們白天上山一次都沒遇到過。
這種疑問擴大的時候,韓彥祖用係統道具造夢機,給上山的村民造了一個夢。
夢中韓彥祖的丈夫傅家南,在地府看到妻兒生活困苦,食不飽腹,祈求土地爺。他的誠心感動了土地爺,傅家人上山會看到糧食。
夢醒之後,村民們私下討論,他們原來是沾了傅家人的光。傅家人心善,願意將土地爺恩賜的糧食分給他們。
山上的土地爺神龕,突然間多了很多香火。村民們路過時,虔誠的磕三個響頭。
韓彥祖看到的時候,會在山上安排一些驚喜。比如一個大南瓜藏在灌木中,一棵玉米杆兩個玉米。
氣溫逐漸降低,冬天來了。
這天,韓彥祖帶著小女兒去城裏供銷社買東西。
大兒子背著玉米去公社,打玉米麵。
大兒媳、二兒子、二兒媳和三兒子在家裏做紅薯粉。
紅薯粉工序多,需要的人多。雖然辛苦,但是紅薯粉耐存放。
家中有糧心裏不慌。眾人也就不覺得累了。
供銷社前,韓彥祖這是從村裏第一次進城,卻感覺特別熟悉。打了醬油和醋,買布、油、鹽等東西。
棉花供應緊張。每人每年2兩,做一床6斤的棉花被完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