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君說完,萬餘士卒皆熱血沸騰,雙目似乎要燃起熊熊烈火。
隨後房直振臂高呼:“破敵!”
而後便是聲震雲霄,“破敵!破敵!” 之吼聲響徹天際,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衝破了蒼穹,震撼著腳下的大地。
士卒們或是緊握旌旗,或是緊握兵刃,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仿佛已迫不及待要與敵軍廝殺。
緊接著便是鼓樂齊鳴,如滾滾驚雷,衝破雲霄,士卒們胸中迸發出的豪邁之音,響徹天地。
他們所唱的乃是邢國的詩歌,此歌是邢國立國初期,大敗北方的戎狄所作。初名為《邢侯搏戎於軧》,又名為《邢侯擊戎》或《邢侯搏戎》。
邢侯擊戎:
邢侯擊戎,有士將征。其心烈烈,夙夜匪寧。
彼旆揚揚,於彼泜南。
黍稷青青,雉肥雁鳴。戈矛既利,甲胄既精。
之子於征,翼翼其行。
邢侯擊戎,有士將行。征途迢迢,風高路長。
殘陽如殤,其勢湯湯。
炙暑燔燃,風櫛雨沐。山川嵯峨,曠野茫茫。
之子於征,慷慨彭彭。
邢侯擊戎,有士將兵。鼓角聲聲,士氣崢嶸。
旗旐央央,血沃沙壑。
蟋蟀在野,唧唧聲悲。金戈相擊,狄塵霏霏。
之子於征,有死無生。
邢侯擊戎,有士將旋。車轔馬蕭,旌旄蔽天。
王師赫赫,凱歌高吭。
風雨載途,白雪雱雱。戈矛耀日,戰甲凝霜。
之子於歸,簞食壺漿。
歌聲整齊而渾厚,氣勢磅礴。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熱血與忠誠,每一句詞都傳遞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
歌聲越發激昂,似洶湧澎湃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有的士卒緊握著拳頭;有的士卒則眼中淚光閃爍。
整個軍陣沉浸在這豪邁的歌聲中,氣勢如虹。仿佛這歌聲能賦予了他們無窮的力量,讓他們無懼死亡,一心隻願為了家國、為了榮譽,奮勇殺敵,共赴生死。
初聽他們吟唱這詩歌時,木耒也是深受感染,說實話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首詩歌。
他用餘光瞥見身旁的司徒、司空都在一起吟唱。於是,木耒也張開嘴,裝腔作勢起來。
“邢侯擊戎,有士將行。……”
“邢侯擊戎,有士將兵。鼓角聲聲,士氣崢嶸……”
“……之子於征,有死無生。”
……
這歌詞真特麽帶勁!尤其是萬人齊聲吟唱,更具感染力。
木耒未曾想到,邢地竟有如此的虎狼之詞,心中更是不禁感歎,昔日那如虎狼般的邢國,如今怎變成了這般模樣?怎會走到這般田地?哎!
曲終之後,又是陣陣“破敵!”之聲傳入耳中。
如今木耒也想明白了,為何不讓那一萬名輔兵、雜兵參與出征儀式。這近萬精銳中半數以上是識字的,而那一萬多雜兵、輔兵又哪裏懂得這些詩歌?
這不到一萬的精兵才是對抗狄兵的真正主力,並且上陣殺敵、建功立業早已深植於他們的骨髓。
隨後邢君並下令開拔,而後大軍便緩緩前行,前方有上百輛戎車開道,接著是邢君的座駕,再往後依次是戎車、步甲、弓卒,最後仍有戎車斷後。
這浩浩蕩蕩的隊伍,足有五六裏長,望著他們遠去的身影,木耒滿心渴望他們能夠大勝歸來。
他太期望打這場大勝仗了,他是真心希望邢國,能平安度過此次大劫。
……
按照作戰計劃,大軍行進到距邢都約五十裏之處便紮營,然後靜候敵兵。五十裏地約合兩日行程,大軍在此駐紮約兩天後,就能等來狄兵。
果不其然,在大軍在此地駐紮了2天後,軍斥候便送來了狄兵將至的消息。
趁著狄兵剛到,立足未穩之時便發令攻擊,這種事情在當時是做不出來。
雖然木耒一而再,再而三的對邢君建言:對戎狄無須客氣,隻要是能取勝就行,無須講是什麽君子禮儀。
什麽先下手時為強、夜襲、半路襲擾、火攻、打完就跑這些招兒隨便用,但是邢君不以為然,當時所有的人的觀念都是兩軍大決戰。
其實不隻是邢君和邢國的卿大夫,就連長狄也是這樣的想法,隻有在他們處於劣勢時他們才那樣幹。
這次兩軍還是早早的就談妥,約了一塊地方進行大決戰。
大決戰就粗略的講一下吧。
兩軍對壘,戰車在前。邢國在戰車數量上略占優勢,即便如此,司馬臨崎還是采納了木耒的一個小建議。
他將多出的 200 架戎車布置在大軍兩側,準備伺機攻擊狄兵兩翼,或許能讓狄兵方陣大亂。
在陣中前方的戰車後麵,是整齊列陣的甲兵。甲兵手持盾牌和兩丈多長的長矛、戈等列陣,在長矛陣周圍夾雜著弓卒。
按照臨崎他們的作戰方案,在戰車相互衝撞之後,狄兵的戰車必然會朝著己方方陣衝來,他們決定先徹底解決狄兵的戰車,然後再全力攻擊步卒方陣。
在戎車互相衝撞之後,邢國的戎車迅速掉頭,從後麵攻擊狄兵戰車。與此同時,前方的甲兵則正麵迎擊狄兵的衝撞。
這隻是個粗略的戰術規劃,具體要視情況而定。兩側那 200 輛戎車是增援己方戰車,還是直接衝擊對方兩翼方陣,得看實際戰況。
一聲令下,邢國的戰車仿若離弦之箭,疾馳而出,而狄兵的戰車早已咆哮著,朝邢國戰車猛衝過來。
讓衝撞地點距離己方方陣近些是既定方案,所以邢軍的戰車比狄兵的戰車起步較晚。
上千輛戎車齊聲咆哮,車輪飛速旋轉,大地仿佛都跟著顫抖起來。待到兩車轟然相撞,馬匹長嘶,木屑四處飛濺,金屬撞擊聲更是尖銳刺耳至極。
戰車上的士卒們被震得氣血翻湧,有的甚至就被甩出幾丈遠。即便如此,但凡能從地上爬起來的,依舊怒吼著揮舞長戟,向狄兵的戰車展開反擊。
衝撞過後,雙方的戰車大概隻有半數還能繼續前進。就如同預先規劃的那般,邢國的戰車開始減速掉頭,打算回頭攻擊狄兵戎車尾部。
而此時,狄兵的戰車,距離邢軍的甲兵方陣已不足百步。列陣的甲士們此刻同樣也是氣血翻湧,緊張地等待著馬車與長槍的撞擊。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捏了一把汗,畢竟一旦被擊中,十有八九不是身亡就是殘疾。
在狄兵戎車距甲士方陣不足 30 步的地方,弓卒趕忙射出了一批箭。再射出第兩輪箭的時候,有的戎車已經和戰陣相撞了。
隨後弓卒們便立刻後退,將陣地交給了那些手持長槍、長戈的甲士們。
隨後房直振臂高呼:“破敵!”
而後便是聲震雲霄,“破敵!破敵!” 之吼聲響徹天際,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衝破了蒼穹,震撼著腳下的大地。
士卒們或是緊握旌旗,或是緊握兵刃,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仿佛已迫不及待要與敵軍廝殺。
緊接著便是鼓樂齊鳴,如滾滾驚雷,衝破雲霄,士卒們胸中迸發出的豪邁之音,響徹天地。
他們所唱的乃是邢國的詩歌,此歌是邢國立國初期,大敗北方的戎狄所作。初名為《邢侯搏戎於軧》,又名為《邢侯擊戎》或《邢侯搏戎》。
邢侯擊戎:
邢侯擊戎,有士將征。其心烈烈,夙夜匪寧。
彼旆揚揚,於彼泜南。
黍稷青青,雉肥雁鳴。戈矛既利,甲胄既精。
之子於征,翼翼其行。
邢侯擊戎,有士將行。征途迢迢,風高路長。
殘陽如殤,其勢湯湯。
炙暑燔燃,風櫛雨沐。山川嵯峨,曠野茫茫。
之子於征,慷慨彭彭。
邢侯擊戎,有士將兵。鼓角聲聲,士氣崢嶸。
旗旐央央,血沃沙壑。
蟋蟀在野,唧唧聲悲。金戈相擊,狄塵霏霏。
之子於征,有死無生。
邢侯擊戎,有士將旋。車轔馬蕭,旌旄蔽天。
王師赫赫,凱歌高吭。
風雨載途,白雪雱雱。戈矛耀日,戰甲凝霜。
之子於歸,簞食壺漿。
歌聲整齊而渾厚,氣勢磅礴。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熱血與忠誠,每一句詞都傳遞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
歌聲越發激昂,似洶湧澎湃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有的士卒緊握著拳頭;有的士卒則眼中淚光閃爍。
整個軍陣沉浸在這豪邁的歌聲中,氣勢如虹。仿佛這歌聲能賦予了他們無窮的力量,讓他們無懼死亡,一心隻願為了家國、為了榮譽,奮勇殺敵,共赴生死。
初聽他們吟唱這詩歌時,木耒也是深受感染,說實話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首詩歌。
他用餘光瞥見身旁的司徒、司空都在一起吟唱。於是,木耒也張開嘴,裝腔作勢起來。
“邢侯擊戎,有士將行。……”
“邢侯擊戎,有士將兵。鼓角聲聲,士氣崢嶸……”
“……之子於征,有死無生。”
……
這歌詞真特麽帶勁!尤其是萬人齊聲吟唱,更具感染力。
木耒未曾想到,邢地竟有如此的虎狼之詞,心中更是不禁感歎,昔日那如虎狼般的邢國,如今怎變成了這般模樣?怎會走到這般田地?哎!
曲終之後,又是陣陣“破敵!”之聲傳入耳中。
如今木耒也想明白了,為何不讓那一萬名輔兵、雜兵參與出征儀式。這近萬精銳中半數以上是識字的,而那一萬多雜兵、輔兵又哪裏懂得這些詩歌?
這不到一萬的精兵才是對抗狄兵的真正主力,並且上陣殺敵、建功立業早已深植於他們的骨髓。
隨後邢君並下令開拔,而後大軍便緩緩前行,前方有上百輛戎車開道,接著是邢君的座駕,再往後依次是戎車、步甲、弓卒,最後仍有戎車斷後。
這浩浩蕩蕩的隊伍,足有五六裏長,望著他們遠去的身影,木耒滿心渴望他們能夠大勝歸來。
他太期望打這場大勝仗了,他是真心希望邢國,能平安度過此次大劫。
……
按照作戰計劃,大軍行進到距邢都約五十裏之處便紮營,然後靜候敵兵。五十裏地約合兩日行程,大軍在此駐紮約兩天後,就能等來狄兵。
果不其然,在大軍在此地駐紮了2天後,軍斥候便送來了狄兵將至的消息。
趁著狄兵剛到,立足未穩之時便發令攻擊,這種事情在當時是做不出來。
雖然木耒一而再,再而三的對邢君建言:對戎狄無須客氣,隻要是能取勝就行,無須講是什麽君子禮儀。
什麽先下手時為強、夜襲、半路襲擾、火攻、打完就跑這些招兒隨便用,但是邢君不以為然,當時所有的人的觀念都是兩軍大決戰。
其實不隻是邢君和邢國的卿大夫,就連長狄也是這樣的想法,隻有在他們處於劣勢時他們才那樣幹。
這次兩軍還是早早的就談妥,約了一塊地方進行大決戰。
大決戰就粗略的講一下吧。
兩軍對壘,戰車在前。邢國在戰車數量上略占優勢,即便如此,司馬臨崎還是采納了木耒的一個小建議。
他將多出的 200 架戎車布置在大軍兩側,準備伺機攻擊狄兵兩翼,或許能讓狄兵方陣大亂。
在陣中前方的戰車後麵,是整齊列陣的甲兵。甲兵手持盾牌和兩丈多長的長矛、戈等列陣,在長矛陣周圍夾雜著弓卒。
按照臨崎他們的作戰方案,在戰車相互衝撞之後,狄兵的戰車必然會朝著己方方陣衝來,他們決定先徹底解決狄兵的戰車,然後再全力攻擊步卒方陣。
在戎車互相衝撞之後,邢國的戎車迅速掉頭,從後麵攻擊狄兵戰車。與此同時,前方的甲兵則正麵迎擊狄兵的衝撞。
這隻是個粗略的戰術規劃,具體要視情況而定。兩側那 200 輛戎車是增援己方戰車,還是直接衝擊對方兩翼方陣,得看實際戰況。
一聲令下,邢國的戰車仿若離弦之箭,疾馳而出,而狄兵的戰車早已咆哮著,朝邢國戰車猛衝過來。
讓衝撞地點距離己方方陣近些是既定方案,所以邢軍的戰車比狄兵的戰車起步較晚。
上千輛戎車齊聲咆哮,車輪飛速旋轉,大地仿佛都跟著顫抖起來。待到兩車轟然相撞,馬匹長嘶,木屑四處飛濺,金屬撞擊聲更是尖銳刺耳至極。
戰車上的士卒們被震得氣血翻湧,有的甚至就被甩出幾丈遠。即便如此,但凡能從地上爬起來的,依舊怒吼著揮舞長戟,向狄兵的戰車展開反擊。
衝撞過後,雙方的戰車大概隻有半數還能繼續前進。就如同預先規劃的那般,邢國的戰車開始減速掉頭,打算回頭攻擊狄兵戎車尾部。
而此時,狄兵的戰車,距離邢軍的甲兵方陣已不足百步。列陣的甲士們此刻同樣也是氣血翻湧,緊張地等待著馬車與長槍的撞擊。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捏了一把汗,畢竟一旦被擊中,十有八九不是身亡就是殘疾。
在狄兵戎車距甲士方陣不足 30 步的地方,弓卒趕忙射出了一批箭。再射出第兩輪箭的時候,有的戎車已經和戰陣相撞了。
隨後弓卒們便立刻後退,將陣地交給了那些手持長槍、長戈的甲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