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圖紙是木耒仿照從網上的示意圖所畫。並且,他還查閱過相關的 1958 年大煉鋼鐵的一些圖片和方法。雖說在 1958 年大煉鋼鐵時,煉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廢鐵,但在這個時代,隻要是鐵就行。
建高爐、風幹,可能需要十多天時間。在此期間,木耒從頭到尾將資料查閱了好幾遍,工藝流程也梳理了好幾遍,結果發現還是有個東西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 鼓風機,簡單來說就是風箱。
實際上,春秋時期就已經有鼓風設備了。這種鼓風設備是用獸皮紮成口袋,在外麵鑲嵌一個個環形竹環將獸皮口袋撐成圓形。
先打開口袋灌入氣體,然後紮緊口袋,再迅速將口袋壓扁,就能產生一定風量,不過這種鼓風方式效率很低。
現代有手搖鼓風機,但以春秋時代的工藝水平而言,也很難實現。當下之急,木耒決定來製作風箱。
沐雷的奶奶家做飯,原來用的是鍋台加風箱。隻是近年來,河北地區刮起了做抽灶的風,沐雷奶奶家的灶台已經改成抽灶了。
什麽是抽灶呢?抽灶就是不用風箱的灶台。在以前,沐雷和奶奶做飯時,奶奶總是讓他燒火拉風箱,他對此很熟悉。用風箱時,屋子裏全是煙氣,熏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但自從改成了抽灶,隻需往裏填柴就行,不用風箱了。煙通過煙筒往外排,自帶抽風火還燒的很旺,做飯的室內也就沒什麽煙了。
沐雷從網上找了一些風箱內部構造的圖片,然後照著畫了幾張圖紙。閑置下來的破風箱被扔在角落裏,為了更好的理解它的構造原理。沐雷把風箱拆得七零八落,仔細查看裏麵的構造,在拆的過程中,還拍了一些圖片。
拆解完後,沐雷歎氣道:“原來這東西的構造這麽簡單,我拆這玩意有點白費功夫了。”
……
等木耒醒來,他的手中已經有捂著的,畫好了的圖紙了。不等吃朝食,木耒就吩咐仆人去找章臘,然後把製作風箱的事交代給章臘。
交代完畢,木耒又對章臘說:“你去尋十名木匠,奴隸亦可,在我府邸之東,為他們蓋數間房屋與一院子,作為木作坊。日後我若欲作何物件,便徑直往彼處尋之即可,亦不煩擾你矣。”
木耒覺得現在該進行部門細分了。像現在這樣,每次要製作一樣東西,不是去找石匠,就是得去找木匠或者銅匠,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他想在自己府邸旁邊建立幾個工坊,按照職業的不同,給他們一些的土地和房屋。這樣一來,他們既能夠各司其職,又能夠專職的做每一樣副業或是研究。
木坊的負責人,木耒也有了人選,是蠶館中的一個匠人,名叫柏楊,原來是個竹木匠人。
要說他的手藝,隻能算是勉強夠用,不過對於這種工作,重要的不是手藝有多高超,而是一個自己熟悉且信得過的人。
製作風箱本身較為容易,難點在於保證其氣密性。老祖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中間的風板上添加雞毛,木耒打算還是沿用這個方法。
如果做得過於緊實,風箱拉動時就會很費力。所以,中間那片風板的鬆緊程度,決定了風箱的密閉性以及使用時拉動的輕重。
為了這個木作坊做風箱,木耒還特地帶來一套刨子刀片、鑿子等工具,這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僅僅三兩天時間,他們就做出了一個小風箱。
木耒上手拉了拉、試了試,感覺拉動的輕重比較合適,而且出風量也不小。於是,木耒讓他們按照這個風箱的比例做四個更大的風箱。當然,這個大風箱拉起來肯定更費力,可能需要兩個人一起拉才行。
還有鐵礦石的粉碎問題,原本粉碎鐵礦石需要用石錘一點點砸,自從木耒發明了石碓後,粉碎鐵礦石的工作量減輕了許多。
而且木耒發現古人很有頭腦,他自己嚐試砸過鐵礦石,非常費力,還經常把石錘敲碎。
但燒窯的奴工發現,把鐵礦石放在火上燒一下,然後趁熱就能很容易砸開。所以粉碎鐵礦石的工作進展很快,幾天就積攢了好幾萬斤鐵礦石粉,現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了。
時間過得飛快,十來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木耒輔導班的課已經上完了,這邊的高爐也建造完成,他們還燒了些木柴來加速高爐幹燥。現在就等著開爐試煉了。
木耒選了個天氣好的日子,準備在這天開始煉鐵,而且這次他還去了現場一直盯著。木耒沒想到,這次竟然看到了祭祀占卜環節。
以前無論是燒生石灰還是燒焦炭時,都有這種儀式,隻是木耒之前隻是簡單交代事情,並沒有去現場,所以沒見過。
這種儀式其實很簡單,隻有一個桌案正對著高爐,桌上擺著 3 個高盞,分別裝著野果、饅頭和一隻宰殺的大公雞。
負責的幾個匠人都站在桌案前,嘴裏念念有詞,然後磕頭拜了三拜。其中一人進行占卜,連續占卜三次後,便說吉時已到,可以點火燒爐了。
隨後絡繕高聲命令道:“點火!”
隨後,奴工們便點燃爐中的木柴。當木柴完全燃燒變成紅熾狀態的木炭時,再加入煤炭、焦炭,接著逐步添加礦粉。
絡繕站在木耒身旁,木耒向絡繕問道:“何以在開爐之前,他竟要占卜三次?”
絡繕說:“恐是前二次未占得吉卦吧?第三次為吉卦,乃可開爐矣。”
接著木耒心想:“這前後就差兩三分鍾,兩分鍾前不吉利,兩三分鍾後就能開爐,這算哪門子占卜?”
木耒原以為,如果第一次占卜得到凶卦,那就意味著當天不能開爐了,他萬萬沒想到,過了兩三分鍾就是吉卦,就能點火開工了。
這不是自欺欺人嘛,不過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一個問題:中華民族的祖先傾向於,喜歡美好的事物。這種占卜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或是借神靈的力量為自己鼓勁。
木耒又問絡繕:“若占卜了五六次皆為凶卦呢?”
“則再占卜第七次、第八次,終會現吉卦也。”
臥槽!這番話把木耒整的不會了。木耒這下算是明白了,中國自古為什麽就有 “信則有,不信則無” 這句話,原來就是這麽回事。
建高爐、風幹,可能需要十多天時間。在此期間,木耒從頭到尾將資料查閱了好幾遍,工藝流程也梳理了好幾遍,結果發現還是有個東西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 鼓風機,簡單來說就是風箱。
實際上,春秋時期就已經有鼓風設備了。這種鼓風設備是用獸皮紮成口袋,在外麵鑲嵌一個個環形竹環將獸皮口袋撐成圓形。
先打開口袋灌入氣體,然後紮緊口袋,再迅速將口袋壓扁,就能產生一定風量,不過這種鼓風方式效率很低。
現代有手搖鼓風機,但以春秋時代的工藝水平而言,也很難實現。當下之急,木耒決定來製作風箱。
沐雷的奶奶家做飯,原來用的是鍋台加風箱。隻是近年來,河北地區刮起了做抽灶的風,沐雷奶奶家的灶台已經改成抽灶了。
什麽是抽灶呢?抽灶就是不用風箱的灶台。在以前,沐雷和奶奶做飯時,奶奶總是讓他燒火拉風箱,他對此很熟悉。用風箱時,屋子裏全是煙氣,熏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但自從改成了抽灶,隻需往裏填柴就行,不用風箱了。煙通過煙筒往外排,自帶抽風火還燒的很旺,做飯的室內也就沒什麽煙了。
沐雷從網上找了一些風箱內部構造的圖片,然後照著畫了幾張圖紙。閑置下來的破風箱被扔在角落裏,為了更好的理解它的構造原理。沐雷把風箱拆得七零八落,仔細查看裏麵的構造,在拆的過程中,還拍了一些圖片。
拆解完後,沐雷歎氣道:“原來這東西的構造這麽簡單,我拆這玩意有點白費功夫了。”
……
等木耒醒來,他的手中已經有捂著的,畫好了的圖紙了。不等吃朝食,木耒就吩咐仆人去找章臘,然後把製作風箱的事交代給章臘。
交代完畢,木耒又對章臘說:“你去尋十名木匠,奴隸亦可,在我府邸之東,為他們蓋數間房屋與一院子,作為木作坊。日後我若欲作何物件,便徑直往彼處尋之即可,亦不煩擾你矣。”
木耒覺得現在該進行部門細分了。像現在這樣,每次要製作一樣東西,不是去找石匠,就是得去找木匠或者銅匠,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他想在自己府邸旁邊建立幾個工坊,按照職業的不同,給他們一些的土地和房屋。這樣一來,他們既能夠各司其職,又能夠專職的做每一樣副業或是研究。
木坊的負責人,木耒也有了人選,是蠶館中的一個匠人,名叫柏楊,原來是個竹木匠人。
要說他的手藝,隻能算是勉強夠用,不過對於這種工作,重要的不是手藝有多高超,而是一個自己熟悉且信得過的人。
製作風箱本身較為容易,難點在於保證其氣密性。老祖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中間的風板上添加雞毛,木耒打算還是沿用這個方法。
如果做得過於緊實,風箱拉動時就會很費力。所以,中間那片風板的鬆緊程度,決定了風箱的密閉性以及使用時拉動的輕重。
為了這個木作坊做風箱,木耒還特地帶來一套刨子刀片、鑿子等工具,這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僅僅三兩天時間,他們就做出了一個小風箱。
木耒上手拉了拉、試了試,感覺拉動的輕重比較合適,而且出風量也不小。於是,木耒讓他們按照這個風箱的比例做四個更大的風箱。當然,這個大風箱拉起來肯定更費力,可能需要兩個人一起拉才行。
還有鐵礦石的粉碎問題,原本粉碎鐵礦石需要用石錘一點點砸,自從木耒發明了石碓後,粉碎鐵礦石的工作量減輕了許多。
而且木耒發現古人很有頭腦,他自己嚐試砸過鐵礦石,非常費力,還經常把石錘敲碎。
但燒窯的奴工發現,把鐵礦石放在火上燒一下,然後趁熱就能很容易砸開。所以粉碎鐵礦石的工作進展很快,幾天就積攢了好幾萬斤鐵礦石粉,現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了。
時間過得飛快,十來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木耒輔導班的課已經上完了,這邊的高爐也建造完成,他們還燒了些木柴來加速高爐幹燥。現在就等著開爐試煉了。
木耒選了個天氣好的日子,準備在這天開始煉鐵,而且這次他還去了現場一直盯著。木耒沒想到,這次竟然看到了祭祀占卜環節。
以前無論是燒生石灰還是燒焦炭時,都有這種儀式,隻是木耒之前隻是簡單交代事情,並沒有去現場,所以沒見過。
這種儀式其實很簡單,隻有一個桌案正對著高爐,桌上擺著 3 個高盞,分別裝著野果、饅頭和一隻宰殺的大公雞。
負責的幾個匠人都站在桌案前,嘴裏念念有詞,然後磕頭拜了三拜。其中一人進行占卜,連續占卜三次後,便說吉時已到,可以點火燒爐了。
隨後絡繕高聲命令道:“點火!”
隨後,奴工們便點燃爐中的木柴。當木柴完全燃燒變成紅熾狀態的木炭時,再加入煤炭、焦炭,接著逐步添加礦粉。
絡繕站在木耒身旁,木耒向絡繕問道:“何以在開爐之前,他竟要占卜三次?”
絡繕說:“恐是前二次未占得吉卦吧?第三次為吉卦,乃可開爐矣。”
接著木耒心想:“這前後就差兩三分鍾,兩分鍾前不吉利,兩三分鍾後就能開爐,這算哪門子占卜?”
木耒原以為,如果第一次占卜得到凶卦,那就意味著當天不能開爐了,他萬萬沒想到,過了兩三分鍾就是吉卦,就能點火開工了。
這不是自欺欺人嘛,不過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一個問題:中華民族的祖先傾向於,喜歡美好的事物。這種占卜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或是借神靈的力量為自己鼓勁。
木耒又問絡繕:“若占卜了五六次皆為凶卦呢?”
“則再占卜第七次、第八次,終會現吉卦也。”
臥槽!這番話把木耒整的不會了。木耒這下算是明白了,中國自古為什麽就有 “信則有,不信則無” 這句話,原來就是這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