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耒在新世界根據地圖進行過對比,去年夏天,他還親自到這個地方查看過一次。這個地方不能稱之為山口,隻是兩個土丘之間相對比較平坦低矮的區域,大概有兩裏地寬,車馬可以通過,其他地方戰車或者馬很難通行。
木耒決定在這兩個土丘之間修建一道城牆,因為這是封地重要的隘口,如果以後有敵人來襲,這裏將是他們的第一道防線。
當夜,木耒和章臘談到很晚,他要求在這個隘口留下約 800 青壯,當然以家庭為準,大約是 200~300 戶的樣子吧。這批人留在這裏首先是開墾土地,在農閑之時,整個封地的閑人都會來這裏修築城牆。
第二天啟程沒多久,隊伍就到達了窄窄的隘口。這個地方實際的寬度大概也就兩裏地,中間還有一條河,並沒有像之前那個裏長描述的那麽寬,不過這個地方確實比較容易防守。
隊伍到了這裏就沒有繼續前進,章臘挑選出了大約八百人,準備留在這裏駐守。其實這個地方並不是特別適合耕作,平地少,大部分是緩坡,緩坡上根本沒辦法灌溉。
其他人則幫忙搭建簡易的定居點。由於蓋房子來不及,木耒按照後世的方法,教他們搭建所謂的地窩子或是地窨子。就是在地上挖一道長長的坑,把土堆在兩側,上麵找一些竹木搭一個簡易的頂子,用來居住。這種地窩子\/地窨子在新中國開荒的時候曾被大範圍使用過。
在搭建地窖子的時候,木耒和章臘又好好規劃了一下,劃定了防禦牆的位置和農田的位置。因為兩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所以不用擔心水源問題。所有的農田都在小河兩側,而定居點在距離小河約 200 米的地方,這樣可以防止以後洪水來襲淹沒村子。
距離這裏最近的是白馬裏的南馬聚落,這個聚落距離這裏三四裏地遠,木耒將這個放馬的聚落也遷移到這裏,一是監視這些奴隸,二是互相有個照應,一旦有敵情也能迅速的向裏麵傳遞信息。
那些被典婦功罷職的人,有三分之一留了下來,大約有150多人。木耒給這些人都安排了奴隸,名義上是借用給這些人的,要求在一年內,開出足夠的荒地,蓋上足夠的房子,包括那些奴隸也要給自己蓋房子,防禦牆的事在農閑時一起來建造。
剩餘的隊伍臨走之前,木耒對留所有人發表了一番演講。
大致的內容是:“爾等皆為吾之奴隸與封民,當於此地為吾建設一座村莊,且務必守護好兩山之間之隘口。若有敵人來襲,須即刻前去通報,吾自會即刻派遣軍隊前來支援。
即便是奴隸,吾亦會分予爾等耕種之地。待爾等向我繳納足夠年限之賦稅後,便可將自身贖回,成為庶民。我木耒,乃此世間最為良善之奴隸主。
爾等隨我,便無需再食那難以下咽之豆麥飯,吾會讓爾等吃上美味且能飽腹之食物。若有不忠、叛逃之人,唯有死路一條。然若努力幹活、用心種糧,用不多久便能成為庶民,不再為奴隸之身。
然後,木耒給每家發了一個白麵饃,看著他們當場把饃分食吃掉,又說道:“此乃爾等明年之口糧。若不用心勞作,則複食爾等之豆飯。”
木耒留下了足夠的工具、種子以及一些匠人,此地暫且交給蠶館的府人繪綺打理,還留下了五十個軍士,又交代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大隊在此耽誤了三四天,準備明天一早接著前進。
這種恩威並施的講話是否有效,木耒並不清楚,但那些嚐過白麵饃的奴隸們,內心則是無比震驚。心想:如果努力幹活,以後真的每天都能吃到這樣的東西嗎?哪怕一月能吃上一次也好啊。
在到達這個隘口的第五天,隊伍又繼續開拔,向西北走去,又走了大約一日,在經過兩個養馬的聚落之後,他們終於到達了這次行程的終點——弓邑。
邢君給木耒的封地不是弓車邑和白馬裏嗎,怎麽終點成了弓邑?原來弓邑和車邑是兩個獨立的小邑,弓邑約400戶,車邑約300戶,白馬裏共四個聚落150戶,其他散居的還有幾個小裏約百十戶。
邢國的基礎組織是這樣的,五家為鄰、五鄰為小裏、四小裏為正裏(100戶),四正裏為鄉(鄉邑四百戶),五鄉為邑(2000戶),五邑為城(萬戶)。
弓邑400戶,就是一個鄉,稱為鄉邑。如果理解成這是一個400戶的村子,其實那就錯了,弓邑是算上他周圍的散居的小村莊,或者稱為小裏,才勉強湊夠400戶,真正的弓邑駐地,也就100戶多點。車邑也是這麽個情況,隻是更小了點。
封邑千戶,不是一座千戶的城邑,而是一大堆加在一起,湊個一千來戶,一個散裝的千戶城主。
而此時,弓邑的三老早已經在路邊迎接木耒 。三老是什麽,一般是鄉三老或者是族三老,因為這個弓邑的人全姓張,所以鄉三老就完全等於是族三老。
鄉三老又是誰呢?一般是族內具有較高威望或影響力的人,分別是鄉司徒、鄉司寇(馬)和鄉司空。也就是分別管理著土地,人口,治安,征兵,還有徭役的征發。
鄉三老將木耒迎進了弓邑之內,他的住處便是木耒的祖父,即邢弓公的原來的宅邸。對於木耒來說,這個住所還算不錯,至少他今夜不用在外露營了,而且比他在邢都的宅邸要好得多。
木耒坐於廳堂之上,鄉司徒馬上向木耒獻上了弓邑的文冊,就是記錄著土地人口的竹簡和文牘。
木耒將那些書卷交給章臘,對鄉司徒說道:“此乃吾之家宰章臘,爾後有事皆可報之於他,勿直尋吾。”
那鄉司徒隨後便向章臘行了一禮。
木耒又接著說道:“吾至此地,一切如舊。汝等依舊管你等族人,當耕則耕,當製弓則製弓,我不過問。然此地餘未墾之地,皆為吾之土。我所攜之奴與士徒,我當分田與之。“
實際上,所有人都明白,無論這塊封地劃分給誰,他們都照常繳納賦稅。作為一族之長,不管是誰得到封地,都需要倚仗他們來管理弓邑的人口。
隻要不是頭腦不清醒的人,絕對不會動搖他們族長的地位。木耒這樣一說,鄉三老也放寬了心。他們最怕的是那種一來就來個下馬威的主人,相安無事、一切照舊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
土地嘛,就是另一種情況了,比較容易耕種的地,這張氏都已經占完了,剩下的地不是貧瘠就是坡地,或者是不易於灌溉的土地,再有就是那些土丘和石山,那些都是國君的,誰也無權占有,既然公子說是他的,那便山頭便是他的。
既然這樣,土地等於也沒動他們什麽利益。有了主人,權利和土地都沒變化,一切照舊,那便是好主人。
木耒決定在這兩個土丘之間修建一道城牆,因為這是封地重要的隘口,如果以後有敵人來襲,這裏將是他們的第一道防線。
當夜,木耒和章臘談到很晚,他要求在這個隘口留下約 800 青壯,當然以家庭為準,大約是 200~300 戶的樣子吧。這批人留在這裏首先是開墾土地,在農閑之時,整個封地的閑人都會來這裏修築城牆。
第二天啟程沒多久,隊伍就到達了窄窄的隘口。這個地方實際的寬度大概也就兩裏地,中間還有一條河,並沒有像之前那個裏長描述的那麽寬,不過這個地方確實比較容易防守。
隊伍到了這裏就沒有繼續前進,章臘挑選出了大約八百人,準備留在這裏駐守。其實這個地方並不是特別適合耕作,平地少,大部分是緩坡,緩坡上根本沒辦法灌溉。
其他人則幫忙搭建簡易的定居點。由於蓋房子來不及,木耒按照後世的方法,教他們搭建所謂的地窩子或是地窨子。就是在地上挖一道長長的坑,把土堆在兩側,上麵找一些竹木搭一個簡易的頂子,用來居住。這種地窩子\/地窨子在新中國開荒的時候曾被大範圍使用過。
在搭建地窖子的時候,木耒和章臘又好好規劃了一下,劃定了防禦牆的位置和農田的位置。因為兩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所以不用擔心水源問題。所有的農田都在小河兩側,而定居點在距離小河約 200 米的地方,這樣可以防止以後洪水來襲淹沒村子。
距離這裏最近的是白馬裏的南馬聚落,這個聚落距離這裏三四裏地遠,木耒將這個放馬的聚落也遷移到這裏,一是監視這些奴隸,二是互相有個照應,一旦有敵情也能迅速的向裏麵傳遞信息。
那些被典婦功罷職的人,有三分之一留了下來,大約有150多人。木耒給這些人都安排了奴隸,名義上是借用給這些人的,要求在一年內,開出足夠的荒地,蓋上足夠的房子,包括那些奴隸也要給自己蓋房子,防禦牆的事在農閑時一起來建造。
剩餘的隊伍臨走之前,木耒對留所有人發表了一番演講。
大致的內容是:“爾等皆為吾之奴隸與封民,當於此地為吾建設一座村莊,且務必守護好兩山之間之隘口。若有敵人來襲,須即刻前去通報,吾自會即刻派遣軍隊前來支援。
即便是奴隸,吾亦會分予爾等耕種之地。待爾等向我繳納足夠年限之賦稅後,便可將自身贖回,成為庶民。我木耒,乃此世間最為良善之奴隸主。
爾等隨我,便無需再食那難以下咽之豆麥飯,吾會讓爾等吃上美味且能飽腹之食物。若有不忠、叛逃之人,唯有死路一條。然若努力幹活、用心種糧,用不多久便能成為庶民,不再為奴隸之身。
然後,木耒給每家發了一個白麵饃,看著他們當場把饃分食吃掉,又說道:“此乃爾等明年之口糧。若不用心勞作,則複食爾等之豆飯。”
木耒留下了足夠的工具、種子以及一些匠人,此地暫且交給蠶館的府人繪綺打理,還留下了五十個軍士,又交代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大隊在此耽誤了三四天,準備明天一早接著前進。
這種恩威並施的講話是否有效,木耒並不清楚,但那些嚐過白麵饃的奴隸們,內心則是無比震驚。心想:如果努力幹活,以後真的每天都能吃到這樣的東西嗎?哪怕一月能吃上一次也好啊。
在到達這個隘口的第五天,隊伍又繼續開拔,向西北走去,又走了大約一日,在經過兩個養馬的聚落之後,他們終於到達了這次行程的終點——弓邑。
邢君給木耒的封地不是弓車邑和白馬裏嗎,怎麽終點成了弓邑?原來弓邑和車邑是兩個獨立的小邑,弓邑約400戶,車邑約300戶,白馬裏共四個聚落150戶,其他散居的還有幾個小裏約百十戶。
邢國的基礎組織是這樣的,五家為鄰、五鄰為小裏、四小裏為正裏(100戶),四正裏為鄉(鄉邑四百戶),五鄉為邑(2000戶),五邑為城(萬戶)。
弓邑400戶,就是一個鄉,稱為鄉邑。如果理解成這是一個400戶的村子,其實那就錯了,弓邑是算上他周圍的散居的小村莊,或者稱為小裏,才勉強湊夠400戶,真正的弓邑駐地,也就100戶多點。車邑也是這麽個情況,隻是更小了點。
封邑千戶,不是一座千戶的城邑,而是一大堆加在一起,湊個一千來戶,一個散裝的千戶城主。
而此時,弓邑的三老早已經在路邊迎接木耒 。三老是什麽,一般是鄉三老或者是族三老,因為這個弓邑的人全姓張,所以鄉三老就完全等於是族三老。
鄉三老又是誰呢?一般是族內具有較高威望或影響力的人,分別是鄉司徒、鄉司寇(馬)和鄉司空。也就是分別管理著土地,人口,治安,征兵,還有徭役的征發。
鄉三老將木耒迎進了弓邑之內,他的住處便是木耒的祖父,即邢弓公的原來的宅邸。對於木耒來說,這個住所還算不錯,至少他今夜不用在外露營了,而且比他在邢都的宅邸要好得多。
木耒坐於廳堂之上,鄉司徒馬上向木耒獻上了弓邑的文冊,就是記錄著土地人口的竹簡和文牘。
木耒將那些書卷交給章臘,對鄉司徒說道:“此乃吾之家宰章臘,爾後有事皆可報之於他,勿直尋吾。”
那鄉司徒隨後便向章臘行了一禮。
木耒又接著說道:“吾至此地,一切如舊。汝等依舊管你等族人,當耕則耕,當製弓則製弓,我不過問。然此地餘未墾之地,皆為吾之土。我所攜之奴與士徒,我當分田與之。“
實際上,所有人都明白,無論這塊封地劃分給誰,他們都照常繳納賦稅。作為一族之長,不管是誰得到封地,都需要倚仗他們來管理弓邑的人口。
隻要不是頭腦不清醒的人,絕對不會動搖他們族長的地位。木耒這樣一說,鄉三老也放寬了心。他們最怕的是那種一來就來個下馬威的主人,相安無事、一切照舊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
土地嘛,就是另一種情況了,比較容易耕種的地,這張氏都已經占完了,剩下的地不是貧瘠就是坡地,或者是不易於灌溉的土地,再有就是那些土丘和石山,那些都是國君的,誰也無權占有,既然公子說是他的,那便山頭便是他的。
既然這樣,土地等於也沒動他們什麽利益。有了主人,權利和土地都沒變化,一切照舊,那便是好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