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木耒的糧食是肯定夠吃的,寒氏還在源源不斷地送糧食過來,在秋收完成不久,寒氏也終於湊夠了木耒的十萬擔糧。
還有就是麵粉的交易,與寒氏是以麥子換麵粉的方式進行的,兩擔半的麥子換一擔的麵粉,無形中也慢慢增加這封地的存糧。
木耒這裏的存糧,現在應該有十萬擔了,理論上,這些糧食夠封地的人吃兩年的時間了。
當然,這裏所說的 “封地的人”,不包含弓邑、車邑,還有白馬裏的那些人,僅僅包含跟隨自己的 800 來人,以及近 4000 的奴隸。
還有一個,尚有幾百畝地的紅薯沒有收獲,這東西要是收獲了,應該也有幾百噸。
不過,紅薯不能完全當作主糧食用。木耒親身體會過,這玩意烤著還算好吃,但是絕對不能當主糧,吃多了會脹肚,而且屎還多,還算憋不住的那種。
比較讓木耒意外的是,高粱的產量非常高。
那高產的那種高粱,每畝(300多平)產量基本上是 2.5 擔左右,而那種甜杆高粱,畝產也基本將近兩擔。
高粱不怎麽好吃,沐雷的爺爺奶奶小時候都吃過,現在讓他們吃高粱米,他們也不願意吃。
具體怎麽個難吃,木耒也不清楚。他命人把高粱去殼,決定自己嚐嚐。結果不知道是沒煮熟,還是高粱就那樣。
香味還行,略帶甜味,微微帶澀,但是嚼起來很帶勁,和吃麥飯的感覺差不多,肚子有一種難以描述的飽腹感。
作為主糧也不是不行,不過讓木耒選的話,他肯定不會把高粱當主糧,這玩意也就是賣相看著還行。
用這玩意釀酒或者做馬、牛的飼料,也是不錯的。高產,就是它最大的優點。如果發生饑荒,也是很好的預備儲糧,保證餓不死人。
既然高粱這麽高產,木耒決定將今年的高粱全部留存,用做來年的種子,而且高粱耐貧瘠不挑地。
今年的高粱,隻種了幾畝地,兩種高粱的產量,總共加起來也就一噸多重,明年至少能種幾百畝地,甚至能到上千畝。
那個甜杆高粱的高粱杆,至少收了有十幾噸,隻是不知道能榨出多少糖,要是有幾百公斤,木耒就很知足了。
至於棉花,有兩個品種,總共種了 10 多畝地,約合後世的 5 畝多地。產量不高,一是因為蟲害,還有地力不足。
實際畝產相當於後世畝產二三百斤的樣子,這 5 畝地總共收了不到 1500 斤棉花。
木耒覺得產量有點少,畢竟在後世,這個產量畝產在 800 斤左右,這 5 畝地的收獲還不如那邊兩畝地收得多。
……
天氣漸漸冷了起來,新年也快到了。在封地內,所有的奴隸都住進了土屋,當然,有不少是那種一間屋子住10個人的土屋。
按照章臘的建議,一些表現較好的奴工,都給配發了媳婦。當然,有了媳婦就需要單獨的房子。
已婚配的奴隸都能分到 1 間房子,但這已是莫大的恩賜。因為在很多地方,即便奴隸有妻子,也不能常住在一起。
此外,天氣漸漸變冷,後園試驗田的工作完成了,計吏籌開始正式投身教育。
最先接受培訓的,是跟隨木耒來到封地的人,包括大婦和絡繕在內的識字的人,計吏籌為這些人,進行了一次簡化字培訓。
識字的人約 200 來個,平均每 10 人能分到一本,計吏籌親自抄寫的《篆簡對照》。在熟悉了簡體字的書寫之後,他們每個人都要抄寫一份。
與計吏籌類似的,曾經的那些史人、管庫的庫人等原本就識字的人,是最先開始培訓的。
這些史人、庫人還需要擔負起對孩童教育的任務,當然,對孩童的識字完全是簡化字了。
這些教育逐步開始後,木耒特地找來了刀筆吏,耗費了幾天的時間,終於刻了第一塊印刷用的雕版。首先雕刻的是木耒自己編寫的課文、兒歌。
如今紙非常珍貴,每學新課,就給孩童發一篇拓印的課文。印刷紙的大小通常較小,約 32 開紙大小,即便這樣,計吏籌都覺得有些奢侈。
對於這些孩童,肯定是不能在紙上練字的,那是包括木耒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的。
孩童練字的方法是,一個小陶碗,裝上河沙,用木棍在裏麵寫,寫完後拿小竹板刮平,所有的孩童都是如此練習。
等到他們能在紙上練字,估計得是一兩年以後了,估計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在紙上寫字的機會。
木耒的教材編寫得差不多了,分為初、中、上三篇。
初篇課本是初次學習的人用的,約 40 篇詩歌,皆為木耒編撰,木耒要求一年內學完,學完後,孩童識字約五六百個。
中篇所學是春秋時代的一些詩歌,也約 40 篇,這部分學完,孩童識字基本超過了一千字。
上篇的內容木耒正在編寫,內容全是從《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家的名言改編而來。
這上篇估計學完至少得兩到三年時間,目前木耒隻編寫了一部分,還沒給計吏籌看,裏麵的很多名言名句,木耒都想改成是自己說的,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現在的木耒,經常在恰當的場合,總會冒出幾句孔子的名言。
比如在培訓班上,木耒曾對人們說:“學必勤,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下,有人討論簡體字的時候,木耒則說:“學習非某一人所言即為對。
計吏籌為汝等之師,然其所言,汝等當持疑之態,他人之行止,必有值汝我可學者。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此為不假。但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除此之外,木耒還準備了一個屠龍技—兵法。他準備將《孫子兵法》也照搬來,當然,這個僅限於內部的人才能閱讀,比如白駟和頰戎,當然作者肯定是木耒了。
還有就是麵粉的交易,與寒氏是以麥子換麵粉的方式進行的,兩擔半的麥子換一擔的麵粉,無形中也慢慢增加這封地的存糧。
木耒這裏的存糧,現在應該有十萬擔了,理論上,這些糧食夠封地的人吃兩年的時間了。
當然,這裏所說的 “封地的人”,不包含弓邑、車邑,還有白馬裏的那些人,僅僅包含跟隨自己的 800 來人,以及近 4000 的奴隸。
還有一個,尚有幾百畝地的紅薯沒有收獲,這東西要是收獲了,應該也有幾百噸。
不過,紅薯不能完全當作主糧食用。木耒親身體會過,這玩意烤著還算好吃,但是絕對不能當主糧,吃多了會脹肚,而且屎還多,還算憋不住的那種。
比較讓木耒意外的是,高粱的產量非常高。
那高產的那種高粱,每畝(300多平)產量基本上是 2.5 擔左右,而那種甜杆高粱,畝產也基本將近兩擔。
高粱不怎麽好吃,沐雷的爺爺奶奶小時候都吃過,現在讓他們吃高粱米,他們也不願意吃。
具體怎麽個難吃,木耒也不清楚。他命人把高粱去殼,決定自己嚐嚐。結果不知道是沒煮熟,還是高粱就那樣。
香味還行,略帶甜味,微微帶澀,但是嚼起來很帶勁,和吃麥飯的感覺差不多,肚子有一種難以描述的飽腹感。
作為主糧也不是不行,不過讓木耒選的話,他肯定不會把高粱當主糧,這玩意也就是賣相看著還行。
用這玩意釀酒或者做馬、牛的飼料,也是不錯的。高產,就是它最大的優點。如果發生饑荒,也是很好的預備儲糧,保證餓不死人。
既然高粱這麽高產,木耒決定將今年的高粱全部留存,用做來年的種子,而且高粱耐貧瘠不挑地。
今年的高粱,隻種了幾畝地,兩種高粱的產量,總共加起來也就一噸多重,明年至少能種幾百畝地,甚至能到上千畝。
那個甜杆高粱的高粱杆,至少收了有十幾噸,隻是不知道能榨出多少糖,要是有幾百公斤,木耒就很知足了。
至於棉花,有兩個品種,總共種了 10 多畝地,約合後世的 5 畝多地。產量不高,一是因為蟲害,還有地力不足。
實際畝產相當於後世畝產二三百斤的樣子,這 5 畝地總共收了不到 1500 斤棉花。
木耒覺得產量有點少,畢竟在後世,這個產量畝產在 800 斤左右,這 5 畝地的收獲還不如那邊兩畝地收得多。
……
天氣漸漸冷了起來,新年也快到了。在封地內,所有的奴隸都住進了土屋,當然,有不少是那種一間屋子住10個人的土屋。
按照章臘的建議,一些表現較好的奴工,都給配發了媳婦。當然,有了媳婦就需要單獨的房子。
已婚配的奴隸都能分到 1 間房子,但這已是莫大的恩賜。因為在很多地方,即便奴隸有妻子,也不能常住在一起。
此外,天氣漸漸變冷,後園試驗田的工作完成了,計吏籌開始正式投身教育。
最先接受培訓的,是跟隨木耒來到封地的人,包括大婦和絡繕在內的識字的人,計吏籌為這些人,進行了一次簡化字培訓。
識字的人約 200 來個,平均每 10 人能分到一本,計吏籌親自抄寫的《篆簡對照》。在熟悉了簡體字的書寫之後,他們每個人都要抄寫一份。
與計吏籌類似的,曾經的那些史人、管庫的庫人等原本就識字的人,是最先開始培訓的。
這些史人、庫人還需要擔負起對孩童教育的任務,當然,對孩童的識字完全是簡化字了。
這些教育逐步開始後,木耒特地找來了刀筆吏,耗費了幾天的時間,終於刻了第一塊印刷用的雕版。首先雕刻的是木耒自己編寫的課文、兒歌。
如今紙非常珍貴,每學新課,就給孩童發一篇拓印的課文。印刷紙的大小通常較小,約 32 開紙大小,即便這樣,計吏籌都覺得有些奢侈。
對於這些孩童,肯定是不能在紙上練字的,那是包括木耒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的。
孩童練字的方法是,一個小陶碗,裝上河沙,用木棍在裏麵寫,寫完後拿小竹板刮平,所有的孩童都是如此練習。
等到他們能在紙上練字,估計得是一兩年以後了,估計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在紙上寫字的機會。
木耒的教材編寫得差不多了,分為初、中、上三篇。
初篇課本是初次學習的人用的,約 40 篇詩歌,皆為木耒編撰,木耒要求一年內學完,學完後,孩童識字約五六百個。
中篇所學是春秋時代的一些詩歌,也約 40 篇,這部分學完,孩童識字基本超過了一千字。
上篇的內容木耒正在編寫,內容全是從《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家的名言改編而來。
這上篇估計學完至少得兩到三年時間,目前木耒隻編寫了一部分,還沒給計吏籌看,裏麵的很多名言名句,木耒都想改成是自己說的,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現在的木耒,經常在恰當的場合,總會冒出幾句孔子的名言。
比如在培訓班上,木耒曾對人們說:“學必勤,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下,有人討論簡體字的時候,木耒則說:“學習非某一人所言即為對。
計吏籌為汝等之師,然其所言,汝等當持疑之態,他人之行止,必有值汝我可學者。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此為不假。但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除此之外,木耒還準備了一個屠龍技—兵法。他準備將《孫子兵法》也照搬來,當然,這個僅限於內部的人才能閱讀,比如白駟和頰戎,當然作者肯定是木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