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木耒的封地便忙碌起來,頰戎和白駟再次開啟了練兵模式。由於正值臘月,沒什麽農事可做,木耒盡可能多地征召封地內的可戰之兵。


    此次共征召了約 2500 人,其中 1500 人作為作戰士兵進行訓練,其餘的則按照木耒的要求分為幾類。


    一類是由工匠組成的工兵,負責伐木、修築工事、做飯等事情;另一類是由牧民組成的,負責隨軍牲畜的飼養;還有一類是輜重兵,主要負責運輸各類物資以及後勤相關事宜。


    除了訓練,工兵還得在兩個隘口旁挖掘工事,並為寒氏建造定居點。


    此次征召並未對很多工坊造成影響,尤其是鐵坊,木耒命令絡繕加緊打造武器刀箭以及鎧甲。


    木耒現今有充足的棉花,打算仿製一批類似明清時期的棉甲,這棉甲並非過渡用的,而是準備長期使用。況且此時正值冬季,棉甲的保溫效果也非常,也更適合騎兵使用。


    棉甲不僅防禦力良好,重量也不算重,據說還能抵禦一定的火器,當然目前唯一的火器在木耒手中。


    除了棉甲,還有鱗甲,木耒所想的鱗甲就是鐵鎧甲,由上百片鐵片製成,這是為重步兵準備的。


    木耒也曾在電腦上看到過紙甲,隻是沒想到紙也能製成甲胄。他搜索到的圖片顯示,紙甲類似於由一個個竹片、木片般的小紙板穿製而成,據說重量很輕,穿著非常輕便,隻是不知防禦效果如何。


    以後紙坊可能會閑下來,因為衛國被狄兵占了,封地所生產的紙,大部分也沒了銷路。


    不如先讓紙坊製作一批紙甲試試,如果效果良好,可以供特定兵種使用,比如弓弩兵;如果效果一般,就分配給工兵、輜重兵等後勤人員;要是效果不怎麽樣,那就算了,至少也不浪費。


    這幾種鎧甲雖都是手工製品,但不完全依賴各類獸皮,相比皮甲,製作速度更快,也不受材料限製,都是封地目前能夠自行生產的。


    此外,木耒還想給部分馬匹配備鎧甲,這樣重騎兵就成型了。


    重騎兵堪稱除戰車之外的陸戰坦克,當然,這些馬鎧隻能裝備那些身材高大、強壯有力的馬匹。


    在火器尚未普及之前,重騎兵幾乎無敵,基本無懼普通箭矢。隻是現在騎兵數量太少,若能擁有三五千持長槍的重騎兵,和三五千持弓箭的輕騎兵,那他在這個春秋時代便能橫著走了。


    但實際情況是,木耒連這兩個兵種各 300 人的規模都湊不出來,若是達到那種規模,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三兩天過去了,寒氏又傳來消息,赤狄的甲氏部落已東出太行山,不久將抵達寒氏邑。寒氏打算將所有非戰鬥人員,全部遷移到木耒的封地,這些人總計約 5000 人。


    這對木耒的封地也是巨大的考驗,5000 多人在沐雷那邊也是個較大的村子,在春秋時期,這算得上是一座像模像樣的小城池的人口。


    雖說木耒已派出工兵前往隘口為寒氏挖掘地窨子過冬,但這才兩三天得時間,工程也才剛開工,而且現在正值臘月,雖說天氣不算太冷,但土地也凍了一兩寸厚啊。


    盡管工兵配備了新的鐵鍬、鐵鎬等工具,挖掘速度較快,但要建成能滿足四五千人居住的地窨子,至少需要 5 到 10 天。


    實際上時間還是夠用的,正常情況下,寒氏的人員遷移過來,五六天都完不成。


    但如今情況特殊,在赤狄的步步緊逼下,寒氏幾乎 24 小時不間斷地遷移,夜間也不停,最終用了三四天時間,將絕大多數老弱婦孺遷移到了木耒的封地。


    單純的人口遷移速度還快些,主要是海量的物資拖慢了速度。


    幾萬擔糧食、數十車銅錢,以及數不清的各類皮貨、上等陶器、漆器、青銅器、布匹、牲畜。


    還有數十車原本來自木耒封地的紙張、毛衣、鐵錠等也都被拉了回來。


    蹇叔看到這些直搖頭,敢情從封地買走的東西又都拉了回來,他們這完全是囤貨的模式,而不是買走後立即出手銷售。


    那些鐵錠多達幾萬斤,至少是木耒封地三四個月給他們的交付量。


    寒氏家主的直係親屬,搬到了弓邑的商棧居住,那裏有比較好的房子。在西南隘口居住的都是些庶民、奴隸以及地位低下的士徒等人。


    等寒氏的人員基本遷移完畢,赤狄的甲氏部落也從山中出來了,他們出山的地方是太行山的滏口陘,就在寒氏邑南邊幾十裏處。


    甲氏部落出兵共有六七千人,一出山便圍了寒氏邑。


    寒氏邑是個較小的城池,圍城兩天,攻城兩次均未占到便宜,便有四五千人向東而去,圍了邯鄲城。


    由於提前做了準備,寒氏邑周邊的很多鄉野之民,都遷往了木耒的封地,邯鄲城周邊的鄉野民眾也都撤入城內,甲氏部落出山後,一直都沒有搶到什麽,也沒有得到任何補給。


    這種清鄉僻野的方式,對出山的赤狄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打擊作用。


    甲氏的頭領鼓動眾人東出時曾說,衛國人個個都是待宰的羔羊,到處都有吃不完的糧食、用不完的青銅器械、毛皮絲綢以及享用不盡的女人等等。


    然而事與願違,東出的甲氏部落這一支,運氣遠不如潞氏和留籲兩部。甲氏部落如入無人之境,卻未獲得任何補給,現在隻能餓著肚子攻城。


    倘若再過幾天攻不下城池、掠奪不到糧食,他們恐怕就得吃自己的戰馬了。


    寒氏邑是小城池,邯鄲是大城池。所以甲氏部落將大部分兵力派去攻打大城池。


    餓極了的甲氏部落像餓狼一般,瘋狂進攻這兩座城池,可這兩座城池也如銅牆鐵壁般屹立不倒,雙方不斷消耗著彼此的力量。


    大家現在都密切關注著這兩座城池,因為它們距離木耒的封地太近了。


    此時,又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衛君率領的衛軍與長狄大戰,衛軍大敗,長狄俘虜了眾多參戰的大夫和將領,連衛君也被長狄斬殺,屍體還被長狄給分食了。


    現在,長狄王將此戰中俘虜的大夫卿士裝入囚車,聯合剛剛攻破中牟的潞氏和留籲兩部,浩浩蕩蕩地開往朝歌城。


    這消息一方麵來自甲氏部落,另一方麵封地派出的斥候,也得到了相同的消息。


    聽到這個消息,對寒氏邑和邯鄲這兩座城池中的衛人打擊極大,但對圍城的甲氏部落卻是極大的鼓舞。


    現在甲氏部落加緊了對這兩座城池的進攻,尤其是大城邯鄲。


    甲氏部落對兩地進行了十幾天的激烈戰鬥之後,邯鄲城最終被攻破。


    寒氏在得知邯鄲城破的消息後,終於坐不住了,在一天深夜,他們焚燒了城中大部分的房屋,掩埋了所有可用的物資,趁夜向北撤退。


    這是一招險棋,但寒氏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們沒有直接向北前往封地,而是先向東行進,在距離邯鄲不到三五裏的地方再向北,接著又折返,碰巧第二天下起大雪,又將他們的痕跡全部掩蓋。


    原本 50 裏的路程,他們走了 150 裏,終於在三天後,抵達了封地的西南隘口,沒有將甲氏部落引到木耒的封地。


    在寒氏徹底撤到封地後,木耒要求頰戎和白駟,一人駐守西南隘口,一人駐守東南隘口,而他自己則率領百餘騎兵,直奔邢都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發明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逐夢的中年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逐夢的中年人並收藏春秋發明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