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度還在等著王垕來攻遼東。


    為此,他還派出大量密探,於沿海每隔三十裏的烽火台蹲守,一旦有所發現,立刻調度兵馬。


    但他卻不知道,關羽領黃海水師傾巢而出,已經抵達三韓東南部最大河流,也就是後世半島漢江的河口東側。


    這裏有王垕去年建立的一個撫軍校尉部據點。


    根據撫軍校尉部的消息,王垕早就已經對三韓了如指掌。


    整個三韓之地,比之後世的棒子國還小,僅僅占半島南部不過幾萬平方公裏之地。


    也就是說,比大漢一個東萊郡還要小。


    而且城邦基本在漢江下遊的平原,北部山脈沿海也有一些,但數量不多。


    這次,撫軍校尉部已經畫出了整個七十六城邦的具體位置,交給了關羽。


    破浪號上,右軍師將軍郭駿與十二位水師校尉,全部集中議事。


    “諸位,我奉車騎將軍令,於二十日內滅三韓,今大軍已至,卻於路上遭遇風暴,已然過去了六日。如此,則原計劃有變。”


    正當眾人不知道會如何變化時,關羽繼續道:


    “三韓七十六城邦,兵馬最多不過八百,最小僅不足二百能戰之兵,最強者不過辰韓王城,其城牆不過丈餘,我當自領兵馬一千,突襲其國。


    其餘各部,將水師船隻與運輸司船隻皆分為四部,於三韓沿海四地登陸,後兵分十七路,爾等各有職責,需於十日內,全部完成。郭駿,你則坐鎮此處海港,領五百船員,兩艘主艦與三艘護衛船。十日後,四路戰艦皆於此地集結,再返回東牟!”


    眾人聽到這操作,頓時大驚。


    就連郭駿都不理解。


    “關將軍!如此連船隻亦分為四路,豈非連水手亦出戰,我隻留五百船員,若有敵襲,豈不斷了退路?”


    關羽見郭駿質疑,也不生氣,而是對郭駿和陳賢道:“有運輸司留有三條船於此,亦有船員五百,此處無需擔憂,不過卻小心謹慎便可。”


    既然關羽已經有了決定,其他人自不會再說什麽。


    此時十多名將校個個激動不已,關羽命眾人休整一夜,第二日大早出發。


    用王垕之言,便是從五個方向登陸,閃滅三韓,帶走所有城邦內人口和物資。


    至於零散在外的三韓人,他就管不了這麽多了。


    可能百十年後,這裏還會有人繁衍起來,但王垕下次來,估計要不了多久。


    那時再來,就不是劫掠,而是統治!


    為了這次閃滅三韓,王垕準備了很久。


    果然不出他所料,有了撫軍校尉部帶路,總共十八路兵馬,最少也是七八百人,突襲連城池都沒有的所謂城邦,簡直輕而易舉。


    這些城邦有的人口不過一二千,說是城邦,實則為村莊。


    連城牆都沒有,隻不過建了木柵欄的寨子,裏麵有一位部落大人,竟然就敢稱為一國。


    不過這些部落大人囤積的糧草倒是不少,多的達上萬石,少的卻隻有二三千石。


    部落大人之下,還有低一級的大人,人口的主要組成乃是奴隸。


    這些奴隸生活之悲慘,地位之低下,自是不用說。


    也難怪他們隻能臣服於公孫度,甚至公孫度都不願意跟他們各部落交易。


    要想取得與公孫度的交易資格,還得達到一定城邦規模。


    這三韓之地,有資格與公孫度交易物資的,不過數個城邦而已。


    關羽所派出的十多路兵馬,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數日便滅掉了所有城邦,將他們的人口和所有物資,全部按照計劃好的路線,以奴隸搬運到了四處登陸點,然後由船員裝船。


    不用十日,僅僅八日後,船隻便已然再次集結於最初的河口。


    公孫度做夢都不可能想到,在他還在等著王垕來攻遼東時,他的一個擁有十五萬人口的附屬國,已然在這個時空徹底消失。


    河口岸邊,四萬餘人被分割成數塊,皆被捆綁,擁擠不堪。


    關羽和陳賢二人則在指揮裝載糧草。


    “關將軍!東端海灣,還有兩萬餘人,六萬餘石糧,實在裝載不下。不如待在下先送一趟回去再來如何?”


    關羽想想,覺得不妥,人太多,他怕出亂子,其次,消息很快會傳到高句麗甚至公孫康處,萬一對方領軍來,他就有大麻煩。


    “既然裝載困難,我艦隊倒是可再安排五萬石,但也不夠。”


    就在這時,右軍師將軍郭駿道:“關將軍,可將老幼殺之,如此至少可減少近二萬口,既省糧草,又可騰出裝載空間,豈不正好?”


    郭駿開口就要殺近兩萬老幼,這裏麵可是有著萬餘幾歲孩童,如此大事,關羽也不敢做此決定。


    倉曹掾李信道:“不可如此,此舉有傷天和。況且,關將軍亦未獲殺老幼將令,回去後將軍問起,誰可承擔罪責?此處三十餘裏外,有一離島,不如將這些老弱暫且放逐於此,留數日之糧,待回程之後,再看將軍如何說,那時再做打算,豈非更好?”


    李信畢竟士族出身,不像郭駿這般野蠻。


    關羽聽李信之言,遂命將近兩萬老弱送至離島,並未留下船隻,卻留了六日之糧。


    僅僅三日後,大軍便返回了東牟港。


    這次總共擄回奴隸四萬三千餘人,並獲糧三十餘萬石,可謂是將整個三韓七十六城邦糧草全部搬了回來。


    王垕大喜,就在他要下令,將這些三韓人全部烙印為奴時,卻見一老者飛奔而來,鞋子都跑掉了也不在意,口中急切喊道:“將軍且慢!老朽有話說!”


    眾人定睛看時,此人正是倉曹掾李信之父,李敏。


    “李公?所為何來?”


    王垕不知道李敏有什麽事情急切要見自己。


    “將軍不可如此,萬萬不可啊!不可將全部俘虜皆烙印為奴啊!”


    王垕知道了,這是來了一位聖母,要勸阻自己將這些俘虜都打成奴籍,當下心中一冷。


    他知道這李敏也算大儒之士,莫非今日又要來勸自己仁義,說教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走司馬懿的路,讓司馬懿無路可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分音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分音符並收藏走司馬懿的路,讓司馬懿無路可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