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通軍營,行軍司馬
走司馬懿的路,讓司馬懿無路可走 作者:五分音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司空府書房中,曹操手中拿著一卷竹簡。
“垕公子到了!”侍女稟報。
“讓他進來!”
王垕在門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領,將發髻扶了扶,這才踏入書房。
看著似乎又長高了一點點,且身材比起四個月前結實了不少的王垕,曹操眼神微微一亮。
是的,現在的王垕,又長了兩公分,身高已經有167公分,而且每天練習武藝,讓他的整個氣質顯得格外精神,上嘴唇的那一小撮胡子也梳理得整整齊齊,已然不再那麽顯老。
從眼神可以看出,曹操甚是滿意。
“孩兒見過義父!”
“免禮!坐吧!”
“謝義父!”
曹操起身,將手中的竹簡放在案幾上,上下打量著王垕:“我聽說你最近都沒出門,隻顧在家中苦讀?”
“是的,孩兒以前沒有機會讀書,現在有機會,自是抓緊每一刻,不說能夠追上那些名士,但至少也要能夠辨事明理,不能給義父丟臉。”
王垕的回答,曹操顯然頗為滿意,當下問道:“這四個月,你可有心得?”
“回義父!孩兒將《漢誌》中有書的皆讀了三遍,不過卻著重在讀《食貨誌》與兵法十家。”
“《食貨誌》?此卷關係到國計民生,倒也可以多多研習,兵法十家你在重點研讀,那我考考你,所謂兵法十家分為哪幾派,你如何理解?”
“回義父!所謂兵法十家,可囊括為兵家四派或者說兵家四勢,指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其義最廣,從多方麵闡述戰勝之法。代表有《孫子兵法》、《吳子》等,代表人物為孫武。
兵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製敵者也。”其要旨乃戰術運用。代表有《尉繚子》。巔峰人物為項羽,其將“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發揮到了極致,無人能出其右。
兵陰陽者,“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戰場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環境因素,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天時” .\"地利\",代表有《孫臏兵法》。
兵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指士兵單兵訓練、武器裝備等的創新發明和使用方法等。甚至包括,征兵對士兵的選拔.部隊的日常管理方法,軍紀,帶兵心理學.甚至與戰馬的飼養,軍事醫療.軍糧開發後勤保障等一切軍事基礎。軍技巧乃兵事中最具體的部分,如《墨家城守篇》。”
曹操微微一愣,他想到王垕能夠讀懂,但卻沒想到能夠對答如流。
接下來,他又問了幾個關於兵法的問題,王垕原文照搬,一絲不差。
不過當問到《漢誌》中的其他問題,王垕卻有很多不甚明了。
“很好!這才四個月時間,你不僅能夠將所有字認全,且能有自己見解,著實不易。你此前乃是管糧官,對於後勤較為熟知,振威中郎將李通屯駐汝南郡西界,其軍中尚缺一行軍司馬,你即刻赴任吧!”
“謝義父!”
王垕大喜拜謝,退出了曹操書房。
說起李通的那一支兵馬,王垕已經心裏有底,這跟直接參戰沒有區別。
因為汝南郡西部旁邊,正是張繡所鎮守的南陽郡。
曹操征張繡,這次可並不順利,而且最終以失敗告終。雙方對峙了五六個月,這期間曹操就調了李通這支兵馬來支援。
隻不過李通這支兵馬是中後期才參戰而已。
“進入了李通的軍中,這次過關就有希望了。我記得這次曹操征張繡時劉表兵援張繡,在曹洪接戰不利的情況下,就是李通帶著士卒連夜地趕來,補充了曹操的兵員。後來曹操聽聞袁紹要攻許都,所以撤軍,正是以李通斷後,張繡追擊,被大破之,這李通便參與了此戰。不過張繡聽了賈詡的建議,在曹操破張繡之後,再次追擊。這次李通被張繡反破,大敗而歸。”
“我這次進入李通軍中,隻需要針對性的說服李通,做出部署,破解賈詡之計,就事情就成功了大半。”
“至於能不能徹底擊敗張繡,並將其降服,這就要再行謀算。”
行軍司馬本屬幕職,無品級,多以文士出任,為主帥主要佐屬之一,參與謀議,協統戎務,在軍中還是能說上話的。
當然,行軍司馬事繁任重,所有的軍需,器械,錢糧,賞罰都要管。也就是軍中的後勤大總管。
甚至有時候還要參與練甲兵,修軍備,預軍機,掌軍法。
曹操大軍還沒開拔,王垕就已經帶著任命書去赴任。
他這一走,家中便是空空如也。
他沒有侍女,也沒有購買傭人,就隻有十一名親兵。
行軍司馬當然沒有配親兵的,但架不住王垕還是司空的假公子,有特權在。
他騎著他的小黑馬,高宏才他們自然是隻能走路,抵達汝南李通的大營時,已經是二月底。
進入李通的大營,王垕並沒有急著進入中軍大帳,而是一邊走一邊看著李通軍營的布局,輜重、糧草等布置。
“這李通是野戰軍啊!”
經過一番觀察,他發現李通對於營地的建設,稍微有些亂,跟曹操自己行軍時大營的井井有條,還是有些差距。
“難怪曹操命我來李通軍中做行軍司馬,看來這也是他對我的考驗。或者說,曹操也是善於用人的。”
原來李通是遊俠出身,曾經以遊俠身份聞名於江汝地區,治軍不專業,這很正常。
就在王垕左顧右盼時,中軍大帳中走出一條身披黑甲的大漢,不用猜,看表情和氣質,王垕就知道此人正是李通。
隻見李通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甲胄黑亮光鮮,腰間掛一把三尺餘古樸長劍,腰背筆挺,一雙眼睛不大,卻端的有神,走起路來哢哢作響。
“垕公子到了!”侍女稟報。
“讓他進來!”
王垕在門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領,將發髻扶了扶,這才踏入書房。
看著似乎又長高了一點點,且身材比起四個月前結實了不少的王垕,曹操眼神微微一亮。
是的,現在的王垕,又長了兩公分,身高已經有167公分,而且每天練習武藝,讓他的整個氣質顯得格外精神,上嘴唇的那一小撮胡子也梳理得整整齊齊,已然不再那麽顯老。
從眼神可以看出,曹操甚是滿意。
“孩兒見過義父!”
“免禮!坐吧!”
“謝義父!”
曹操起身,將手中的竹簡放在案幾上,上下打量著王垕:“我聽說你最近都沒出門,隻顧在家中苦讀?”
“是的,孩兒以前沒有機會讀書,現在有機會,自是抓緊每一刻,不說能夠追上那些名士,但至少也要能夠辨事明理,不能給義父丟臉。”
王垕的回答,曹操顯然頗為滿意,當下問道:“這四個月,你可有心得?”
“回義父!孩兒將《漢誌》中有書的皆讀了三遍,不過卻著重在讀《食貨誌》與兵法十家。”
“《食貨誌》?此卷關係到國計民生,倒也可以多多研習,兵法十家你在重點研讀,那我考考你,所謂兵法十家分為哪幾派,你如何理解?”
“回義父!所謂兵法十家,可囊括為兵家四派或者說兵家四勢,指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其義最廣,從多方麵闡述戰勝之法。代表有《孫子兵法》、《吳子》等,代表人物為孫武。
兵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製敵者也。”其要旨乃戰術運用。代表有《尉繚子》。巔峰人物為項羽,其將“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發揮到了極致,無人能出其右。
兵陰陽者,“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戰場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環境因素,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天時” .\"地利\",代表有《孫臏兵法》。
兵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指士兵單兵訓練、武器裝備等的創新發明和使用方法等。甚至包括,征兵對士兵的選拔.部隊的日常管理方法,軍紀,帶兵心理學.甚至與戰馬的飼養,軍事醫療.軍糧開發後勤保障等一切軍事基礎。軍技巧乃兵事中最具體的部分,如《墨家城守篇》。”
曹操微微一愣,他想到王垕能夠讀懂,但卻沒想到能夠對答如流。
接下來,他又問了幾個關於兵法的問題,王垕原文照搬,一絲不差。
不過當問到《漢誌》中的其他問題,王垕卻有很多不甚明了。
“很好!這才四個月時間,你不僅能夠將所有字認全,且能有自己見解,著實不易。你此前乃是管糧官,對於後勤較為熟知,振威中郎將李通屯駐汝南郡西界,其軍中尚缺一行軍司馬,你即刻赴任吧!”
“謝義父!”
王垕大喜拜謝,退出了曹操書房。
說起李通的那一支兵馬,王垕已經心裏有底,這跟直接參戰沒有區別。
因為汝南郡西部旁邊,正是張繡所鎮守的南陽郡。
曹操征張繡,這次可並不順利,而且最終以失敗告終。雙方對峙了五六個月,這期間曹操就調了李通這支兵馬來支援。
隻不過李通這支兵馬是中後期才參戰而已。
“進入了李通的軍中,這次過關就有希望了。我記得這次曹操征張繡時劉表兵援張繡,在曹洪接戰不利的情況下,就是李通帶著士卒連夜地趕來,補充了曹操的兵員。後來曹操聽聞袁紹要攻許都,所以撤軍,正是以李通斷後,張繡追擊,被大破之,這李通便參與了此戰。不過張繡聽了賈詡的建議,在曹操破張繡之後,再次追擊。這次李通被張繡反破,大敗而歸。”
“我這次進入李通軍中,隻需要針對性的說服李通,做出部署,破解賈詡之計,就事情就成功了大半。”
“至於能不能徹底擊敗張繡,並將其降服,這就要再行謀算。”
行軍司馬本屬幕職,無品級,多以文士出任,為主帥主要佐屬之一,參與謀議,協統戎務,在軍中還是能說上話的。
當然,行軍司馬事繁任重,所有的軍需,器械,錢糧,賞罰都要管。也就是軍中的後勤大總管。
甚至有時候還要參與練甲兵,修軍備,預軍機,掌軍法。
曹操大軍還沒開拔,王垕就已經帶著任命書去赴任。
他這一走,家中便是空空如也。
他沒有侍女,也沒有購買傭人,就隻有十一名親兵。
行軍司馬當然沒有配親兵的,但架不住王垕還是司空的假公子,有特權在。
他騎著他的小黑馬,高宏才他們自然是隻能走路,抵達汝南李通的大營時,已經是二月底。
進入李通的大營,王垕並沒有急著進入中軍大帳,而是一邊走一邊看著李通軍營的布局,輜重、糧草等布置。
“這李通是野戰軍啊!”
經過一番觀察,他發現李通對於營地的建設,稍微有些亂,跟曹操自己行軍時大營的井井有條,還是有些差距。
“難怪曹操命我來李通軍中做行軍司馬,看來這也是他對我的考驗。或者說,曹操也是善於用人的。”
原來李通是遊俠出身,曾經以遊俠身份聞名於江汝地區,治軍不專業,這很正常。
就在王垕左顧右盼時,中軍大帳中走出一條身披黑甲的大漢,不用猜,看表情和氣質,王垕就知道此人正是李通。
隻見李通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甲胄黑亮光鮮,腰間掛一把三尺餘古樸長劍,腰背筆挺,一雙眼睛不大,卻端的有神,走起路來哢哢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