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悔之晚矣
紅樓:黛玉手握主神空間 作者:金九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管是喜也好,悔也好,事情已成定局,皇後的賞賜也已經送了過來。
就算賈家的男丁再想用同樣的方法投其所好,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得到同樣的榮耀了。
畢竟今天的事情傳出去之後,京城裏的那些勳貴之家必然也會紛紛聞風而動,賈家無論是在錢財還是權勢上都比不上別人,想要在救濟災民上繼續大做文章、再次弄出能讓皇家眼前一亮的功績,那可就太不容易了。
黛玉和三春也是占了個巧字,京城裏的達官貴人主動出麵賑災的本來就少,不是隨便交給下人處置、而是由主子親身上陣的,更是絕無僅有。
因此才能被皇家作為表率大肆褒獎。
後來者即使照葫蘆畫瓢,也不過是東施效顰,無法掀起更大的風浪了。
除非舍得拿出富可敵國的財富,一次性的幫朝廷解決災民安置的問題,如此大的功勞,才有可能入了皇家的眼。
隻不過,誰的銀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又怎舍得就這樣花在不相幹的人身上呢?
再說若是錢花了出去,卻還是得不到皇家的褒獎和賞賜,不就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嗎?
所以黛玉和三春的經曆其實是不可複製的。
得知此事的人,也隻有偷偷的羨慕罷了,頂多有眼紅的私底下抱怨幾句,陰陽怪氣的說她們隻是運氣好,但這也改變不了黛玉和三春一時間在京城貴婦圈中聲名鵲起、風頭無兩。
賈府後宅的風向也立刻隨之轉變。
之前在某些人的暗中操縱之下,不少碎嘴的下人都把寶釵誇成了一朵花,同時又拉踩黛玉和三春作為陪襯。
被黛玉等人的丫鬟重拳出擊,口頭和物理雙重說服之後,雖然沒人再敢說黛玉和三春的不是,但拿了小恩小惠的那些下人,還是會隨時隨地找機會讚美寶釵,令得她在賈府後宅之中,成了風頭最盛的姑娘。
可現在黛玉和三春都得到了皇後的褒獎和賞賜,對於下人們來說,這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天大的榮耀。
既然連高高在上的皇後都如此稱讚黛玉和三春,認為她們堪為天下貴女的表率,那自家的這幾位姑娘,自然就是那天上的月亮、人間的仙子,渾身都閃閃發亮的讓人不敢逼視了。
就算賈府的下人們再碎嘴、再貪財,也不敢公然跟皇後的懿旨對著幹。
所以既然皇後說黛玉和三春是好的,那這些下人在提起黛玉和三春的時候,也都是沒口子的稱讚,絕不再說一句壞話,頗有些與有榮焉的感覺。
與此同時,或許是因為前段時間寶釵的風頭太勁,現在下人們在稱讚黛玉和三春的時候,又免不了自然而然的拉出寶釵來作為對比。
於是暗地裏又有些下人鄙視起了寶釵。
“聽說那寶姑娘家裏可是有著金山銀海的,怎麽說也掛著個皇商的名頭,出手闊綽不是應該的嗎?隻是這麽多的銀子,卻沒想著去做做好事、救濟災民。果然商女就是商女,隻顧著眼前的蠅頭小利,哪裏像我們賈家的姑娘識大體?”
“可不是嗎?想那林姑娘還是孤身一人,入京投奔我們府上的呢。當時誰又能想到,短短一年的工夫,她就硬是把之前半死不活的店鋪,改成了全京城首屈一指的書鋪?聽說如今用來救濟災民的那些糧食,也都是林姑娘名下的田莊出產。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眼光、見識、手段都是一等一的,難怪老太太把她當成眼珠子般寵著。”
諸如此類的議論隨處可見,讓得到消息的薛家母女臉上都有些難堪,為了耳根清淨,這段時間索性就呆在梨香院裏不露頭,免得不小心聽見了這些風言風語,把自己氣出個好歹。
薛姨媽免不了埋怨寶釵幾句,怪她沒有跟黛玉和三春盡快打好關係,否則若是能提前知道眾人打算賑災的事情,薛家怎麽說也要插上一腳。
隨便從自家的鋪子裏調撥一些物資又有何難?
關鍵是機會難得啊。
寶釵心裏也是有些憋屈。
她才來賈府幾天?哪有這麽快就能夠跟黛玉和三春親密無間的?
除非放下身段,也每天早上跟著黛玉一起修煉,或許才能慢慢的同眾人打成一片。
但她可是要進宮選秀的人,如何能做這種粗魯的事情?
再說薛姨媽又一直叮囑她要好好的拉攏寶玉,這不同樣也要花時間去耐心維係?
顧得了寶玉那頭,就顧不得黛玉和三春這頭。
誰又知道黛玉和三春,竟然能夠不聲不響的做出這番事業來呢?
總之,同其他的人一樣,薛家母女也是悔之晚矣,除了繼續拉近跟黛玉和三春的關係,看看能不能沾點光之外,也就沒有旁的法子可想了。
就在皇後對黛玉和三春的嘉獎和賞賜,震驚整個京城上流圈子的時候,朝廷所頒布的賑災公告,也如同冷水入油鍋似的,掀起了更大的風浪。
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有人奔走相告,議論紛紛,為朝廷所提出的前所未見的賑災之策而驚歎不已。
百官和勳貴們看了公告之後,有不少都在心裏暗暗罵娘。
向全天下公布捐贈名單、甚至刻石留念這一招,實在是其心可誅。
如此一來,就算他們不想對那些災民伸出援手,也架不住朝廷這種公然的道德綁架。
若真是一毛不拔、榜上無名的話,以後他們還好意思出去風花雪月、賭錢鬥富嗎?
到時候隻要隨便來個宿敵,陰陽怪氣的說上一句,連幾兩的賑災銀都出不起,這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所,也不是你能來的地方。
那豈不是把幾輩子的臉都丟光了?
所以就算再鐵公雞的人,此時也不得不在心裏暗自盤算,究竟該拿出多少賑災銀,才能夠既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又不至於讓自己太過肉疼。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欣喜若狂。
那自然就是在京城中有名有姓的富商巨賈了。
看了公告之後,他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捐!這錢,必須得捐!
唯一困擾他們的問題,就是該捐多少,才能拿下可以得到皇家單獨嘉獎的前三個名額。
就算賈家的男丁再想用同樣的方法投其所好,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得到同樣的榮耀了。
畢竟今天的事情傳出去之後,京城裏的那些勳貴之家必然也會紛紛聞風而動,賈家無論是在錢財還是權勢上都比不上別人,想要在救濟災民上繼續大做文章、再次弄出能讓皇家眼前一亮的功績,那可就太不容易了。
黛玉和三春也是占了個巧字,京城裏的達官貴人主動出麵賑災的本來就少,不是隨便交給下人處置、而是由主子親身上陣的,更是絕無僅有。
因此才能被皇家作為表率大肆褒獎。
後來者即使照葫蘆畫瓢,也不過是東施效顰,無法掀起更大的風浪了。
除非舍得拿出富可敵國的財富,一次性的幫朝廷解決災民安置的問題,如此大的功勞,才有可能入了皇家的眼。
隻不過,誰的銀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又怎舍得就這樣花在不相幹的人身上呢?
再說若是錢花了出去,卻還是得不到皇家的褒獎和賞賜,不就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嗎?
所以黛玉和三春的經曆其實是不可複製的。
得知此事的人,也隻有偷偷的羨慕罷了,頂多有眼紅的私底下抱怨幾句,陰陽怪氣的說她們隻是運氣好,但這也改變不了黛玉和三春一時間在京城貴婦圈中聲名鵲起、風頭無兩。
賈府後宅的風向也立刻隨之轉變。
之前在某些人的暗中操縱之下,不少碎嘴的下人都把寶釵誇成了一朵花,同時又拉踩黛玉和三春作為陪襯。
被黛玉等人的丫鬟重拳出擊,口頭和物理雙重說服之後,雖然沒人再敢說黛玉和三春的不是,但拿了小恩小惠的那些下人,還是會隨時隨地找機會讚美寶釵,令得她在賈府後宅之中,成了風頭最盛的姑娘。
可現在黛玉和三春都得到了皇後的褒獎和賞賜,對於下人們來說,這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天大的榮耀。
既然連高高在上的皇後都如此稱讚黛玉和三春,認為她們堪為天下貴女的表率,那自家的這幾位姑娘,自然就是那天上的月亮、人間的仙子,渾身都閃閃發亮的讓人不敢逼視了。
就算賈府的下人們再碎嘴、再貪財,也不敢公然跟皇後的懿旨對著幹。
所以既然皇後說黛玉和三春是好的,那這些下人在提起黛玉和三春的時候,也都是沒口子的稱讚,絕不再說一句壞話,頗有些與有榮焉的感覺。
與此同時,或許是因為前段時間寶釵的風頭太勁,現在下人們在稱讚黛玉和三春的時候,又免不了自然而然的拉出寶釵來作為對比。
於是暗地裏又有些下人鄙視起了寶釵。
“聽說那寶姑娘家裏可是有著金山銀海的,怎麽說也掛著個皇商的名頭,出手闊綽不是應該的嗎?隻是這麽多的銀子,卻沒想著去做做好事、救濟災民。果然商女就是商女,隻顧著眼前的蠅頭小利,哪裏像我們賈家的姑娘識大體?”
“可不是嗎?想那林姑娘還是孤身一人,入京投奔我們府上的呢。當時誰又能想到,短短一年的工夫,她就硬是把之前半死不活的店鋪,改成了全京城首屈一指的書鋪?聽說如今用來救濟災民的那些糧食,也都是林姑娘名下的田莊出產。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眼光、見識、手段都是一等一的,難怪老太太把她當成眼珠子般寵著。”
諸如此類的議論隨處可見,讓得到消息的薛家母女臉上都有些難堪,為了耳根清淨,這段時間索性就呆在梨香院裏不露頭,免得不小心聽見了這些風言風語,把自己氣出個好歹。
薛姨媽免不了埋怨寶釵幾句,怪她沒有跟黛玉和三春盡快打好關係,否則若是能提前知道眾人打算賑災的事情,薛家怎麽說也要插上一腳。
隨便從自家的鋪子裏調撥一些物資又有何難?
關鍵是機會難得啊。
寶釵心裏也是有些憋屈。
她才來賈府幾天?哪有這麽快就能夠跟黛玉和三春親密無間的?
除非放下身段,也每天早上跟著黛玉一起修煉,或許才能慢慢的同眾人打成一片。
但她可是要進宮選秀的人,如何能做這種粗魯的事情?
再說薛姨媽又一直叮囑她要好好的拉攏寶玉,這不同樣也要花時間去耐心維係?
顧得了寶玉那頭,就顧不得黛玉和三春這頭。
誰又知道黛玉和三春,竟然能夠不聲不響的做出這番事業來呢?
總之,同其他的人一樣,薛家母女也是悔之晚矣,除了繼續拉近跟黛玉和三春的關係,看看能不能沾點光之外,也就沒有旁的法子可想了。
就在皇後對黛玉和三春的嘉獎和賞賜,震驚整個京城上流圈子的時候,朝廷所頒布的賑災公告,也如同冷水入油鍋似的,掀起了更大的風浪。
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有人奔走相告,議論紛紛,為朝廷所提出的前所未見的賑災之策而驚歎不已。
百官和勳貴們看了公告之後,有不少都在心裏暗暗罵娘。
向全天下公布捐贈名單、甚至刻石留念這一招,實在是其心可誅。
如此一來,就算他們不想對那些災民伸出援手,也架不住朝廷這種公然的道德綁架。
若真是一毛不拔、榜上無名的話,以後他們還好意思出去風花雪月、賭錢鬥富嗎?
到時候隻要隨便來個宿敵,陰陽怪氣的說上一句,連幾兩的賑災銀都出不起,這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所,也不是你能來的地方。
那豈不是把幾輩子的臉都丟光了?
所以就算再鐵公雞的人,此時也不得不在心裏暗自盤算,究竟該拿出多少賑災銀,才能夠既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又不至於讓自己太過肉疼。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欣喜若狂。
那自然就是在京城中有名有姓的富商巨賈了。
看了公告之後,他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捐!這錢,必須得捐!
唯一困擾他們的問題,就是該捐多少,才能拿下可以得到皇家單獨嘉獎的前三個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