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薛家的盤算
紅樓:黛玉手握主神空間 作者:金九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王夫人內心深處,壓根就不想幫助寶釵入宮。
但平日裏她把自己的想法掩飾的很好,對待薛姨媽母女也相當親熱,時不時的會把雙方的親戚關係拿出來說上一說,流露出隻要薛家有需要、自己定會鼎力相助的意思。
就是為了先打好關係,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借助薛家的財力。
現在因為賑災的事情,突如其來的多了幾千兩銀子的缺口,王夫人思前想後,不得不去找薛姨媽求助。
薛家雖然不得不收攏產業、逃離金陵,頗有些斷尾求生的意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區區幾千兩銀子,還是不被薛姨媽放在眼裏的。
因此在得到了王夫人的口頭承諾,表示今後寶釵想要入宮參選的話,賈家一定會動用自己的人脈,暗中推上一把,薛姨媽就爽快的借出了五千兩銀子。
王夫人心滿意足地離去。
一直躲在後麵沒有出來的寶釵,這才有些懷疑的同薛姨媽私下商議了起來。
寶釵不敢相信的是,偌大的榮國府,居然會在正月還沒有過去的時候,就落到了連幾千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的窘迫地步。
由此可見,榮國府從外表看起來雖然仍是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內裏卻不知已經被侵蝕成了何等模樣。
這樣的賈府,真的還能助她們一臂之力,讓寶釵乘風而起嗎?
薛姨媽心裏雖然也有幾分忐忑,但還是安慰了寶釵幾句。
雖然賈家的後人不善經營,因此坐吃山空,漸漸弄得囊中羞澀,但曾經兩代國公打下來的赫赫威名,還是能夠庇護闔府上下一段時間的。
寧國公和榮國公的門生故舊遍布各地,有不少昔日在他們手下做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如今也都已經占據了相當好的位置。
所以別看賈家在經濟上有些舉步維艱,到處都千瘡百孔,真要是動用起自己所有的人脈關係來,卻仍然還是可以凝聚起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像是他們薛家,在薛蟠和寶釵的父親過世之後,在金陵的生意就處處掣肘,明裏暗裏總是會遇到一些阻力,再不像以前那樣一帆風順。
可是壯士斷腕、決定拋棄金陵的產業遷移到京城之後,在賈家的庇護之下,之前那種無時無刻都在被人針對算計的感覺頓時一掃而空,在京城置辦的幾家店鋪,也經營的相當順利,總算讓薛家回了點血。
要不是因為薛家跟賈家和王家都有層親戚關係,在外麵經營的時候能夠扯著兩家的虎皮做大旗,京城的這些地頭蛇們,哪裏會對他們這麽客氣?
光衝著這一點,薛家就有必要跟賈家打好關係。
再說王夫人開口借的隻是幾千兩銀子的小錢,對薛家來說,遠遠談不上傷筋動骨。
雖然看在親戚的麵上,薛姨媽連借據都沒有要王夫人的,最後這筆錢能不能回到自己的手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疑問。
但就算拿不回來,隻要能夠繼續依附賈家,在京城站穩腳跟,這筆錢花的也算是值得。
總比惡了王夫人被趕出賈家,自家的生意和產業都沒了靠山護持要來的好吧?
何況拿了這麽多錢之後,王夫人多少也要按照她所承諾的那樣,在日後寶釵參選的時候出份力。
雖然元春入宮多年,至今也不過是個小小的女史,但薛家母女都覺得,那是元春自己時運不濟。
若是換成寶釵,憑她的美貌和聰慧,就算隻是入宮做一個小小的宮女,也絕對能夠想方設法的抓住機會,用最短的時間出人頭地。
所以隻要賈家能夠在寶釵入宮的時候幫上忙就行了。
薛家母女並不指望在寶釵進宮之後,還能繼續依靠賈家的勢力向上爬,卻相當自信和樂觀的認為,隻要寶釵能夠進宮,就絕對有辦法青雲直上。
為了日後的美好的前景,現在就算要被王夫人騙走許多銀子,母女倆也隻能暫時忍耐下來。
隻要王夫人做的不是太過分,她們不僅不能跟賈家翻臉,反而還得繼續奉承巴結著賈家。
這其實都是為了更遠大的利益和野心而暫時蟄伏,身為商人,這筆賬她們算的清楚明白著呢。
就這樣,王夫人和薛姨媽也算是各取所需。
王夫人暫時解決了賈府的財政危機,薛姨媽也得到了賈家支持寶釵入宮的承諾,雙方暫時都相當滿意。
王夫人自然不會把自己所借的五千兩銀子,全都砸進賑災中去。
她先是指使手下在庫房裏仔仔細細的搜羅了好幾遍,把一些存放多年、已經快要沒了藥性的藥材,顏色已經不再鮮亮、甚至被蟲子蛀出了破洞的普通布料,總之都是一些存放了好些年頭、自家用不上也不值幾個錢的東西,全都整理了出來,登記造冊,作為捐贈給災民的物資。
之後又讓所有的下人,全都拿出自家的舊衣服、被褥之類的東西,同樣也塞進了救災物資中。
如此林林總總,拿出來的東西的真正價值,頂多隻有幾百兩銀子,在賬冊上卻誇張虛報了一番,直接折算成了一千多兩銀子的物資。
再加上王夫人相當肉疼的拿出來的兩千兩的現銀,便算作榮國府捐贈的財物了。
至於從薛姨媽處拿到的銀子裏還剩下的三千兩,自然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落入了王夫人自己的私房,過段時間正好可以送進宮中,給元春上下打點之用。
被王夫人這麽殫精竭慮的糊弄了一番,雖然榮國府捐贈的數量算不上多,但光從賬麵上看,勉強也能說的過去了。
四王八公中,其他的那些跟賈家有世交的勳貴之家,這一波所捐贈的財物,也都是幾千上萬兩不等。
對於這些已經絕大多數不再掌握軍中實權的老牌勳貴來說,算得上是大出血了。
百官和勳貴這邊,就算有錢,也舍不得全都砸在災民的身上,無非是響應朝廷的號召,拿點銀子出來應景罷了,免得日後被人說三道四。
倒是京城裏的那些豪商巨賈們,為了得到皇帝禦筆親書、親口褒獎的殊榮,更為了讓子孫後代中有出息的人能夠參加科舉、改變命運,玩了命的調動起自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大筆的物資不眨眼的砸下去,就是為了奪得前三名的殊榮。
但平日裏她把自己的想法掩飾的很好,對待薛姨媽母女也相當親熱,時不時的會把雙方的親戚關係拿出來說上一說,流露出隻要薛家有需要、自己定會鼎力相助的意思。
就是為了先打好關係,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借助薛家的財力。
現在因為賑災的事情,突如其來的多了幾千兩銀子的缺口,王夫人思前想後,不得不去找薛姨媽求助。
薛家雖然不得不收攏產業、逃離金陵,頗有些斷尾求生的意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區區幾千兩銀子,還是不被薛姨媽放在眼裏的。
因此在得到了王夫人的口頭承諾,表示今後寶釵想要入宮參選的話,賈家一定會動用自己的人脈,暗中推上一把,薛姨媽就爽快的借出了五千兩銀子。
王夫人心滿意足地離去。
一直躲在後麵沒有出來的寶釵,這才有些懷疑的同薛姨媽私下商議了起來。
寶釵不敢相信的是,偌大的榮國府,居然會在正月還沒有過去的時候,就落到了連幾千兩銀子都拿不出來的窘迫地步。
由此可見,榮國府從外表看起來雖然仍是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內裏卻不知已經被侵蝕成了何等模樣。
這樣的賈府,真的還能助她們一臂之力,讓寶釵乘風而起嗎?
薛姨媽心裏雖然也有幾分忐忑,但還是安慰了寶釵幾句。
雖然賈家的後人不善經營,因此坐吃山空,漸漸弄得囊中羞澀,但曾經兩代國公打下來的赫赫威名,還是能夠庇護闔府上下一段時間的。
寧國公和榮國公的門生故舊遍布各地,有不少昔日在他們手下做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如今也都已經占據了相當好的位置。
所以別看賈家在經濟上有些舉步維艱,到處都千瘡百孔,真要是動用起自己所有的人脈關係來,卻仍然還是可以凝聚起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像是他們薛家,在薛蟠和寶釵的父親過世之後,在金陵的生意就處處掣肘,明裏暗裏總是會遇到一些阻力,再不像以前那樣一帆風順。
可是壯士斷腕、決定拋棄金陵的產業遷移到京城之後,在賈家的庇護之下,之前那種無時無刻都在被人針對算計的感覺頓時一掃而空,在京城置辦的幾家店鋪,也經營的相當順利,總算讓薛家回了點血。
要不是因為薛家跟賈家和王家都有層親戚關係,在外麵經營的時候能夠扯著兩家的虎皮做大旗,京城的這些地頭蛇們,哪裏會對他們這麽客氣?
光衝著這一點,薛家就有必要跟賈家打好關係。
再說王夫人開口借的隻是幾千兩銀子的小錢,對薛家來說,遠遠談不上傷筋動骨。
雖然看在親戚的麵上,薛姨媽連借據都沒有要王夫人的,最後這筆錢能不能回到自己的手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疑問。
但就算拿不回來,隻要能夠繼續依附賈家,在京城站穩腳跟,這筆錢花的也算是值得。
總比惡了王夫人被趕出賈家,自家的生意和產業都沒了靠山護持要來的好吧?
何況拿了這麽多錢之後,王夫人多少也要按照她所承諾的那樣,在日後寶釵參選的時候出份力。
雖然元春入宮多年,至今也不過是個小小的女史,但薛家母女都覺得,那是元春自己時運不濟。
若是換成寶釵,憑她的美貌和聰慧,就算隻是入宮做一個小小的宮女,也絕對能夠想方設法的抓住機會,用最短的時間出人頭地。
所以隻要賈家能夠在寶釵入宮的時候幫上忙就行了。
薛家母女並不指望在寶釵進宮之後,還能繼續依靠賈家的勢力向上爬,卻相當自信和樂觀的認為,隻要寶釵能夠進宮,就絕對有辦法青雲直上。
為了日後的美好的前景,現在就算要被王夫人騙走許多銀子,母女倆也隻能暫時忍耐下來。
隻要王夫人做的不是太過分,她們不僅不能跟賈家翻臉,反而還得繼續奉承巴結著賈家。
這其實都是為了更遠大的利益和野心而暫時蟄伏,身為商人,這筆賬她們算的清楚明白著呢。
就這樣,王夫人和薛姨媽也算是各取所需。
王夫人暫時解決了賈府的財政危機,薛姨媽也得到了賈家支持寶釵入宮的承諾,雙方暫時都相當滿意。
王夫人自然不會把自己所借的五千兩銀子,全都砸進賑災中去。
她先是指使手下在庫房裏仔仔細細的搜羅了好幾遍,把一些存放多年、已經快要沒了藥性的藥材,顏色已經不再鮮亮、甚至被蟲子蛀出了破洞的普通布料,總之都是一些存放了好些年頭、自家用不上也不值幾個錢的東西,全都整理了出來,登記造冊,作為捐贈給災民的物資。
之後又讓所有的下人,全都拿出自家的舊衣服、被褥之類的東西,同樣也塞進了救災物資中。
如此林林總總,拿出來的東西的真正價值,頂多隻有幾百兩銀子,在賬冊上卻誇張虛報了一番,直接折算成了一千多兩銀子的物資。
再加上王夫人相當肉疼的拿出來的兩千兩的現銀,便算作榮國府捐贈的財物了。
至於從薛姨媽處拿到的銀子裏還剩下的三千兩,自然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落入了王夫人自己的私房,過段時間正好可以送進宮中,給元春上下打點之用。
被王夫人這麽殫精竭慮的糊弄了一番,雖然榮國府捐贈的數量算不上多,但光從賬麵上看,勉強也能說的過去了。
四王八公中,其他的那些跟賈家有世交的勳貴之家,這一波所捐贈的財物,也都是幾千上萬兩不等。
對於這些已經絕大多數不再掌握軍中實權的老牌勳貴來說,算得上是大出血了。
百官和勳貴這邊,就算有錢,也舍不得全都砸在災民的身上,無非是響應朝廷的號召,拿點銀子出來應景罷了,免得日後被人說三道四。
倒是京城裏的那些豪商巨賈們,為了得到皇帝禦筆親書、親口褒獎的殊榮,更為了讓子孫後代中有出息的人能夠參加科舉、改變命運,玩了命的調動起自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大筆的物資不眨眼的砸下去,就是為了奪得前三名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