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牟尼院
紅樓:黛玉手握主神空間 作者:金九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牟尼院在神京城的西門外,是專供女尼清修之所,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因為傳說其中有著貝葉經的真跡,所以也是相當有名的佛門聖地。
黛玉這次打算替賈敏做足七日七夜的法事,帶上了不少布施之物,再加上自己一行人的吃穿用度,足足塞滿了兩輛馬車。
前麵的馬車上是王嬤嬤和四個小丫頭,黛玉和紫鵑的馬車緊隨其後,每輛車上除了車夫之外,又有一個小廝壓陣。
賈府原本就靠近西城門,這一路上又都是王公大臣的府邸,沒有多少閑雜人等,因此一路行來相當順暢。
隻是到了城外之後,道路卻突然擁擠起來,馬車在其中行走變得相當困難。
黛玉放出神識一看,麵色不禁變得慎重起來。
隻見道路的兩旁,擠擠挨挨的全是狀似乞丐的流民,一個個破衣爛衫、麵黃肌瘦,一眼掃過去,至少也有幾百人。
這些人隻要看到大路上有車馬經過,就會豔羨不已的抬頭張望,膽子大的甚至還會湊近乞討。
不過絕大部分的過往行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有些脾氣暴躁的,甚至還會直接甩他們幾鞭子,把他們驅趕到一旁。
賈府的車夫也是如此行事。
一邊揮舞著鞭子恐嚇這些流民,一邊嘴裏罵罵咧咧。
這些流民多是一些老弱婦孺,見賈府的馬車上有勳貴的徽記,再加上車夫又如此飛揚跋扈,知道不是自己能夠招惹得起的人家,急忙都閃避了開來,馬車這才能夠順利通行。
黛玉微一皺眉。
雖然並不喜歡車夫的做法,但想想自己這一行多是女子,若是真被這些流民給圍了上來,也的確是個麻煩。
往日在揚州的時候,偶爾也會聽父親說一些為官之道、管理地方的心得體會,因此黛玉也知道,當出現流民的時候,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安置好他們,相當考驗地方官的能力。
流民們上無片瓦遮頭,下無衣食飽暖果腹,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一群暴民,因此就算同情他們、有心施舍,也要先確保自己處於絕對安全的地位。
僅有好心,非但不能成事,甚至還可能會害了自己。
因此,她想了一想,隻讓紫鵑告訴外麵的車夫和小廝,稍微嚇嚇這些流民就好,不可再出手打罵,少生事端,盡快通過流民匯聚的區域就是。
受到警告的車夫心裏有些不以為然,不過隻是些賤民罷了,就算是在神京城裏,路上遇見了他也是想打就打,誰叫他們擋住了貴人的馬車呢?
何況現在隻是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民,比神京城裏的乞丐都不如。
不過黛玉畢竟是主子,既然發了話,他也隻好聽命行事。
兩輛馬車很快就在流民們失望的眼神中遠去。
牟尼院距離西城門隻有幾裏路,馬車剛剛擺脫攔路的流民,轉眼間就來到了通向牟尼院的岔路口。
牟尼院依山而建,地勢跟黛玉的那個溫泉田莊倒是有幾分相似,隻是背靠的山峰更加陡峭一些,從山腰再往上越發崎嶇難行,除了身手矯捷的獵戶之外,平常人很難攀爬而上。
因此,牟尼院隻是建在山腰地勢稍微平坦開闊之處 ,院牆圍起了連綿起伏的好大一片建築,樹影婆娑之間,舍利塔、大雄寶殿之類的建築若隱若現,看上去相當的樸實無華。
上山隻有唯一的一條道路,青石砌成的台階曲折蜿蜒,僅可容兩三人並肩而行,一直通向牟尼院的大門。
山腳下有偌大的一片荷塘,自山頂流下的泉水潺潺而來,匯聚成小溪流經一片村舍,最終匯入荷塘。
可供馬車通過的道路,沿著村莊的一側連通到了山腳下,到這裏再想繼續前行,就隻能乘轎或者步行。
旁邊的村莊規模並不大,頂多隻有二、三十戶人家,沿著山腳開墾出了上百畝田地,應該是依附著牟尼院而生的佃戶。
田地雖然不算多,但放在牟尼院的名下,能夠免去朝廷的賦稅,因此隻要牟尼院收取的田租不算太高,佃戶們就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此時有不少佃戶都在田地中勞作,看上去精氣神還算不錯,瞧見道路上有車馬經過,隻是好奇的瞥來一眼,就繼續做著手上的活計。
倒是有幾個在村子裏奔跑嬉鬧的頑童,嘻嘻笑著在路邊駐足觀望了良久。
還有兩條村裏人養的土狗,倒也算得上膘肥體壯,警惕的站在孩童們身邊不遠處,如同士兵似的巡視著路過的這些陌生人。
由此看來,這村子裏的人生活的還算不錯,否則不會把狗也養得如此健壯。
黛玉對於自己尚未到訪的牟尼院,情不自禁的也生出了幾分好感。
能庇護著手下的佃戶們不至於饑寒交迫,至少說明院裏的住持還算是心地良善之輩。
畢竟黛玉可是聽說過,有許多佛寺道觀,表麵上眾生平等、清淨無為,暗地裏卻藏汙納垢,搜刮起民脂民膏來,比起那些地主豪紳也毫不遜色。
馬車停在了山腳下,黛玉戴上帷帽,在紫鵑的攙扶下下了馬車,緩緩拾階而上。
後麵自有王嬤嬤,指揮著車夫、小廝和小丫頭們,將眾人所帶的行李物品全都從馬車中搬了出來,這才給了車夫和小廝一點碎銀作為賞賜,把他們打發回了賈府。
小丫頭們身強力健,一個頂倆,每人拎起幾個包袱,輕飄飄的恍若無物,不多時就跟著黛玉一起來到了牟尼院前。
之前賈府已經遣人來打過招呼,因此牟尼院門前早就有比丘尼在此恭候,見了黛玉之後合什行禮,恭恭敬敬的將她們請入院內。
在大雄寶殿見到了主持師太,黛玉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慈眉善目的主持聽了之後,稍微有些為難的道:“在小院落腳的比丘尼人數不多,加起來也不到半百之數,況且近日還要分出些人手救濟災民。若是善信想要替亡母做規模盛大的法事,恐怕小院力有未逮,倒不如另尋他處,免得誤了善信的孝心。”
黛玉這次打算替賈敏做足七日七夜的法事,帶上了不少布施之物,再加上自己一行人的吃穿用度,足足塞滿了兩輛馬車。
前麵的馬車上是王嬤嬤和四個小丫頭,黛玉和紫鵑的馬車緊隨其後,每輛車上除了車夫之外,又有一個小廝壓陣。
賈府原本就靠近西城門,這一路上又都是王公大臣的府邸,沒有多少閑雜人等,因此一路行來相當順暢。
隻是到了城外之後,道路卻突然擁擠起來,馬車在其中行走變得相當困難。
黛玉放出神識一看,麵色不禁變得慎重起來。
隻見道路的兩旁,擠擠挨挨的全是狀似乞丐的流民,一個個破衣爛衫、麵黃肌瘦,一眼掃過去,至少也有幾百人。
這些人隻要看到大路上有車馬經過,就會豔羨不已的抬頭張望,膽子大的甚至還會湊近乞討。
不過絕大部分的過往行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有些脾氣暴躁的,甚至還會直接甩他們幾鞭子,把他們驅趕到一旁。
賈府的車夫也是如此行事。
一邊揮舞著鞭子恐嚇這些流民,一邊嘴裏罵罵咧咧。
這些流民多是一些老弱婦孺,見賈府的馬車上有勳貴的徽記,再加上車夫又如此飛揚跋扈,知道不是自己能夠招惹得起的人家,急忙都閃避了開來,馬車這才能夠順利通行。
黛玉微一皺眉。
雖然並不喜歡車夫的做法,但想想自己這一行多是女子,若是真被這些流民給圍了上來,也的確是個麻煩。
往日在揚州的時候,偶爾也會聽父親說一些為官之道、管理地方的心得體會,因此黛玉也知道,當出現流民的時候,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安置好他們,相當考驗地方官的能力。
流民們上無片瓦遮頭,下無衣食飽暖果腹,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一群暴民,因此就算同情他們、有心施舍,也要先確保自己處於絕對安全的地位。
僅有好心,非但不能成事,甚至還可能會害了自己。
因此,她想了一想,隻讓紫鵑告訴外麵的車夫和小廝,稍微嚇嚇這些流民就好,不可再出手打罵,少生事端,盡快通過流民匯聚的區域就是。
受到警告的車夫心裏有些不以為然,不過隻是些賤民罷了,就算是在神京城裏,路上遇見了他也是想打就打,誰叫他們擋住了貴人的馬車呢?
何況現在隻是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民,比神京城裏的乞丐都不如。
不過黛玉畢竟是主子,既然發了話,他也隻好聽命行事。
兩輛馬車很快就在流民們失望的眼神中遠去。
牟尼院距離西城門隻有幾裏路,馬車剛剛擺脫攔路的流民,轉眼間就來到了通向牟尼院的岔路口。
牟尼院依山而建,地勢跟黛玉的那個溫泉田莊倒是有幾分相似,隻是背靠的山峰更加陡峭一些,從山腰再往上越發崎嶇難行,除了身手矯捷的獵戶之外,平常人很難攀爬而上。
因此,牟尼院隻是建在山腰地勢稍微平坦開闊之處 ,院牆圍起了連綿起伏的好大一片建築,樹影婆娑之間,舍利塔、大雄寶殿之類的建築若隱若現,看上去相當的樸實無華。
上山隻有唯一的一條道路,青石砌成的台階曲折蜿蜒,僅可容兩三人並肩而行,一直通向牟尼院的大門。
山腳下有偌大的一片荷塘,自山頂流下的泉水潺潺而來,匯聚成小溪流經一片村舍,最終匯入荷塘。
可供馬車通過的道路,沿著村莊的一側連通到了山腳下,到這裏再想繼續前行,就隻能乘轎或者步行。
旁邊的村莊規模並不大,頂多隻有二、三十戶人家,沿著山腳開墾出了上百畝田地,應該是依附著牟尼院而生的佃戶。
田地雖然不算多,但放在牟尼院的名下,能夠免去朝廷的賦稅,因此隻要牟尼院收取的田租不算太高,佃戶們就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此時有不少佃戶都在田地中勞作,看上去精氣神還算不錯,瞧見道路上有車馬經過,隻是好奇的瞥來一眼,就繼續做著手上的活計。
倒是有幾個在村子裏奔跑嬉鬧的頑童,嘻嘻笑著在路邊駐足觀望了良久。
還有兩條村裏人養的土狗,倒也算得上膘肥體壯,警惕的站在孩童們身邊不遠處,如同士兵似的巡視著路過的這些陌生人。
由此看來,這村子裏的人生活的還算不錯,否則不會把狗也養得如此健壯。
黛玉對於自己尚未到訪的牟尼院,情不自禁的也生出了幾分好感。
能庇護著手下的佃戶們不至於饑寒交迫,至少說明院裏的住持還算是心地良善之輩。
畢竟黛玉可是聽說過,有許多佛寺道觀,表麵上眾生平等、清淨無為,暗地裏卻藏汙納垢,搜刮起民脂民膏來,比起那些地主豪紳也毫不遜色。
馬車停在了山腳下,黛玉戴上帷帽,在紫鵑的攙扶下下了馬車,緩緩拾階而上。
後麵自有王嬤嬤,指揮著車夫、小廝和小丫頭們,將眾人所帶的行李物品全都從馬車中搬了出來,這才給了車夫和小廝一點碎銀作為賞賜,把他們打發回了賈府。
小丫頭們身強力健,一個頂倆,每人拎起幾個包袱,輕飄飄的恍若無物,不多時就跟著黛玉一起來到了牟尼院前。
之前賈府已經遣人來打過招呼,因此牟尼院門前早就有比丘尼在此恭候,見了黛玉之後合什行禮,恭恭敬敬的將她們請入院內。
在大雄寶殿見到了主持師太,黛玉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慈眉善目的主持聽了之後,稍微有些為難的道:“在小院落腳的比丘尼人數不多,加起來也不到半百之數,況且近日還要分出些人手救濟災民。若是善信想要替亡母做規模盛大的法事,恐怕小院力有未逮,倒不如另尋他處,免得誤了善信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