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一凡產生去廣東打工想法的原因是因為一件事,一件讓所有男人想起都會覺得要立誌出人頭地的事。
一凡有工作,而且還是一份比較體麵的工作,在鎮中學當老師,按老家人來說就是“穿鞋襪尋食的人”、吃“國家糧的人”。
一凡是在廟裏長大的,據老人講,他出生沒幾個月就被父母扔到五顯廟門口,被小道士早早起來掃地時發現的,小道士抱著奄奄一息的他,抱到老道士到手上,老道士看他可憐,便收留了他,取名為一凡,意思是一粒小小的凡塵。
在老道士的精心哺育下,做爹又做媽,從嗷嗷待哺的小肉團,長成了精明能幹的英俊少年。
一凡印象最深的是從小小年紀開始,就坐在小道士旁邊聽老道士講“道”,跟著老道士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開始,學習那些陰陽八卦,觀地理風水,天天有念不完的咒語和讓人枯燥無味的符符篆篆,稍大一點就學習一些道醫之類的東西,每當山下的人來廟裏求醫問藥,老道士就叫他坐在旁邊學習道醫的治病知識。
待到一凡長大到七八歲時,老道士便把他送到山下的一戶無兒無女的人家,讓他到附近的學校去讀書念字,待老道士駕鶴西去,老道士除了留給一凡一些古書外,再沒有了值錢的東西,那對夫妻就成了一凡的養父養母,養父叫張仕期,養母叫王水荷。
養父母家家境貧寒,一生沒留一兒半女,一凡改姓張後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兒子,不管家境再貧寒,他們也不會讓一凡餓著,耕田種地就讓一凡坐在田埂上,臨時蓋一個雨篷,讓一凡淋不著雨,曬不著太陽。
養父母從來不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實在沒辦法時,就送到鄰居家叫他與小夥伴玩,一回到家就急匆匆地把他接回家。
一晃十幾年過去,一凡長成一個大小夥,身高差不多一米七八,眉目清秀,兩束眼光犀利,足可以殺傷身邊那些小迷妹,用現在的“帥呆了”概括不為過。
一凡學習很刻苦,也很有慧根,老師教過的東西,一兩遍他就能記在腦子裏,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很優異,順利地考進了市裏的一所師範大學,分配在鎮裏的一所中學教語文,同時分配在一起的還有同屆的兩位女同學。
二十幾歲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雖然在大學也有幾個女孩追過他,可他一門心思讀書,沒有伸手接過任何一個女孩拋來的橄欖枝。
教書的第二年冬與鎮裏一個做衣服的女孩叫陳豔青的看對了眼,從此兩人你儂我儂,情切切意綿綿地墜入了愛河。
起初陳豔青家裏不同意,說嫁給一個找不著根的男人做老公,連自己姓啥,自己祖宗在何方都不知道,特別是陳豔青的姐姐,好象是自己嫁老公一樣,走到一凡教書的學校大鬧了一通,說一些汙辱一凡的話,說什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學校老師都覺得這樣的女人太過份,在校長的勸說下,嘟噥幾句才離開學校。
不管陳豔青家裏同意不同意,反正兩人感情在他們的幹預下越發愛得死去活來。
最後陳豔青幹脆偷出戶口簿和一凡辦理了結婚證,兩人從此住在了一起,妻子陳豔青在街上做衣服,一凡在中學教書,兩人收入也算可以,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陳豔青父母氣得幾次差點吃藥、上吊,一家人走到陳豔青店裏破口大罵,說什麽敗壞風俗,給陳姓家庭摸黑,要一凡去陳家祠堂賠禮道歉,一凡鳥都不鳥他們,氣得他們捶胸、蹬腳。
最後沒辦法,硬是讓一凡過夠彩禮,把陳豔青娶回了家。
一凡的養父母遠在偏僻的鄉村裏,或多或少地聽說了這些事,走到親家家去說對不起,說都是一凡年輕不懂事,不懂禮數。
過完彩禮後,簡簡單單地舉行了一場婚禮,這場婚姻鬧劇才算結束。
從此一凡和妻子斷了與外氏的來往,即使再大的困難也不向外氏低頭,一凡一心一意教書,陳豔青一心一意在街上縫衣店裏賺錢。
有時陳豔青的家人也會遠遠地朝她店裏張望,通過外界打聽自己女兒過得怎麽樣,但就是死也不會踏進她店裏半步,遭遇那種心頭的痛。
轉眼一年過去,陳豔青身大羅索,懷孕有七八個月,實在無法再經營縫衣店的事,幹脆在一凡學校等待小孩的出生,陳豔青人緣好,性格開朗,對以後做母親的事向那些女老師取經,知道了生小孩的過程,學會了如何哺育小孩,沒事就做幾套嬰兒的衣服,為以後生養孩子做準備。
和一凡一起分配下來的那兩位女同學,大學時關係就很好,又分配在同一所鎮中學,沒課時都會來串門,學校夥食不好時也會來他那裏蹭點菜,她們與陳豔青關係也很融洽,也很講得來,更佩服陳豔青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精神。
說來也真巧,學期快結束時,教育局安排擔任初三年級語文的一凡中考後要集中去縣裏改升學試卷,陳豔青的預產期還有半個月,一凡便同意了。
偏偏在一凡準備明天出發去縣城改卷的那個晚上,一凡一生都記得這個日子:六月二十四日,妻子腹部疼痛,問問那些女老師都說快了臨盆了,於是一凡叫來那兩位女同學一起護送妻子去鎮裏醫院生產。
到了醫院後,叫兩女同學守著妻子,按照婦產科醫生交待的繳了住院費和買好生產時需要的物品,自己回到學校取妻子和小孩的衣服。
淩晨十二點零三分,一個新生命降臨,盡管生的是女孩,一凡和妻子有說不出來的高興,當時就給小孩取名為張依晨,意思是在醫院出生,時間是早晨,而且名字聽起來很好聽,喊起來也順口。
小依晨生下來就聽話,兩隻烏黑的小眼,到處張望,隻要挨著了母親就不哭不鬧,兩個女同學親曆了小依晨的誕生,都索要喜蛋吃,一凡笑笑說,明天再補。
一凡養父母聽到自己兒媳婦生了小孩是第二天的上午,兩個老人喜滋滋地叫自己侄人開著手扶拖拉機送他們來到醫院,下午就把陳豔青接回了家裏,由養父母服侍做月子,一凡還得上課。
日子平凡而又忙碌地過著,小依晨在家人的照料下也學會了走路,喊爺爺、奶奶,喊爸爸、媽媽,在小依晨周歲過後,一凡與妻子商量說想去廣東打工,說是與廣東那邊打工的同學聯係好了,趁暑假時候出去,萬一不行,開學前就回來。
妻子豔青同意了一凡的建議,可一凡的父母卻不太同意,說一凡放著有書不教,出去打工,學校的課沒上,會不會開除公職。
一凡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說是趁暑假兩個月時間,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廣東有熟悉的人,去到後就可以上班,暑假沒事,多一份工資,小孩子慢慢長大,花消越來越大,有機會去賺錢,為何不珍惜呢?
其實一凡最初的想法就是努力地賺錢,讓妻子、小孩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讓外氏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自己不是那種扶不起的阿鬥。
一凡去街上買了一個寫著“為人民服務”大帆布袋子,把在外麵要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換洗衣服都裝上,母親說要不要帶棉被出去,一凡說,穩定下了再去那邊買。
那一天是農曆七月初三,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凡一生都不會忘記。
臨行前一個晚上,兩夫妻不斷地說著情話,妻子交待他在外要注意身體,一日三餐要吃飽,廣東天氣熱要注意防暑等關心的話,一凡摟著妻子兩人聊到很晚才睡,想想不知什麽時候能回來,對妻子百般不舍。
早上九點,一凡整理好帆布袋裏的衣物,以防在外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把老道士教的藥功所需藥粉特意放在一個便於取的地方,準備去坐路過的九點半的車。
臨行前又囑咐父母要注意身體後,在女兒臉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叫妻子去推自行車,送自己去村口坐班車,就要上車時還不忘在妻子臉上深深的親了一口,抱了抱妻子後坐上了去縣城的車。
一凡有工作,而且還是一份比較體麵的工作,在鎮中學當老師,按老家人來說就是“穿鞋襪尋食的人”、吃“國家糧的人”。
一凡是在廟裏長大的,據老人講,他出生沒幾個月就被父母扔到五顯廟門口,被小道士早早起來掃地時發現的,小道士抱著奄奄一息的他,抱到老道士到手上,老道士看他可憐,便收留了他,取名為一凡,意思是一粒小小的凡塵。
在老道士的精心哺育下,做爹又做媽,從嗷嗷待哺的小肉團,長成了精明能幹的英俊少年。
一凡印象最深的是從小小年紀開始,就坐在小道士旁邊聽老道士講“道”,跟著老道士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開始,學習那些陰陽八卦,觀地理風水,天天有念不完的咒語和讓人枯燥無味的符符篆篆,稍大一點就學習一些道醫之類的東西,每當山下的人來廟裏求醫問藥,老道士就叫他坐在旁邊學習道醫的治病知識。
待到一凡長大到七八歲時,老道士便把他送到山下的一戶無兒無女的人家,讓他到附近的學校去讀書念字,待老道士駕鶴西去,老道士除了留給一凡一些古書外,再沒有了值錢的東西,那對夫妻就成了一凡的養父養母,養父叫張仕期,養母叫王水荷。
養父母家家境貧寒,一生沒留一兒半女,一凡改姓張後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兒子,不管家境再貧寒,他們也不會讓一凡餓著,耕田種地就讓一凡坐在田埂上,臨時蓋一個雨篷,讓一凡淋不著雨,曬不著太陽。
養父母從來不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實在沒辦法時,就送到鄰居家叫他與小夥伴玩,一回到家就急匆匆地把他接回家。
一晃十幾年過去,一凡長成一個大小夥,身高差不多一米七八,眉目清秀,兩束眼光犀利,足可以殺傷身邊那些小迷妹,用現在的“帥呆了”概括不為過。
一凡學習很刻苦,也很有慧根,老師教過的東西,一兩遍他就能記在腦子裏,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很優異,順利地考進了市裏的一所師範大學,分配在鎮裏的一所中學教語文,同時分配在一起的還有同屆的兩位女同學。
二十幾歲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雖然在大學也有幾個女孩追過他,可他一門心思讀書,沒有伸手接過任何一個女孩拋來的橄欖枝。
教書的第二年冬與鎮裏一個做衣服的女孩叫陳豔青的看對了眼,從此兩人你儂我儂,情切切意綿綿地墜入了愛河。
起初陳豔青家裏不同意,說嫁給一個找不著根的男人做老公,連自己姓啥,自己祖宗在何方都不知道,特別是陳豔青的姐姐,好象是自己嫁老公一樣,走到一凡教書的學校大鬧了一通,說一些汙辱一凡的話,說什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學校老師都覺得這樣的女人太過份,在校長的勸說下,嘟噥幾句才離開學校。
不管陳豔青家裏同意不同意,反正兩人感情在他們的幹預下越發愛得死去活來。
最後陳豔青幹脆偷出戶口簿和一凡辦理了結婚證,兩人從此住在了一起,妻子陳豔青在街上做衣服,一凡在中學教書,兩人收入也算可以,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陳豔青父母氣得幾次差點吃藥、上吊,一家人走到陳豔青店裏破口大罵,說什麽敗壞風俗,給陳姓家庭摸黑,要一凡去陳家祠堂賠禮道歉,一凡鳥都不鳥他們,氣得他們捶胸、蹬腳。
最後沒辦法,硬是讓一凡過夠彩禮,把陳豔青娶回了家。
一凡的養父母遠在偏僻的鄉村裏,或多或少地聽說了這些事,走到親家家去說對不起,說都是一凡年輕不懂事,不懂禮數。
過完彩禮後,簡簡單單地舉行了一場婚禮,這場婚姻鬧劇才算結束。
從此一凡和妻子斷了與外氏的來往,即使再大的困難也不向外氏低頭,一凡一心一意教書,陳豔青一心一意在街上縫衣店裏賺錢。
有時陳豔青的家人也會遠遠地朝她店裏張望,通過外界打聽自己女兒過得怎麽樣,但就是死也不會踏進她店裏半步,遭遇那種心頭的痛。
轉眼一年過去,陳豔青身大羅索,懷孕有七八個月,實在無法再經營縫衣店的事,幹脆在一凡學校等待小孩的出生,陳豔青人緣好,性格開朗,對以後做母親的事向那些女老師取經,知道了生小孩的過程,學會了如何哺育小孩,沒事就做幾套嬰兒的衣服,為以後生養孩子做準備。
和一凡一起分配下來的那兩位女同學,大學時關係就很好,又分配在同一所鎮中學,沒課時都會來串門,學校夥食不好時也會來他那裏蹭點菜,她們與陳豔青關係也很融洽,也很講得來,更佩服陳豔青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精神。
說來也真巧,學期快結束時,教育局安排擔任初三年級語文的一凡中考後要集中去縣裏改升學試卷,陳豔青的預產期還有半個月,一凡便同意了。
偏偏在一凡準備明天出發去縣城改卷的那個晚上,一凡一生都記得這個日子:六月二十四日,妻子腹部疼痛,問問那些女老師都說快了臨盆了,於是一凡叫來那兩位女同學一起護送妻子去鎮裏醫院生產。
到了醫院後,叫兩女同學守著妻子,按照婦產科醫生交待的繳了住院費和買好生產時需要的物品,自己回到學校取妻子和小孩的衣服。
淩晨十二點零三分,一個新生命降臨,盡管生的是女孩,一凡和妻子有說不出來的高興,當時就給小孩取名為張依晨,意思是在醫院出生,時間是早晨,而且名字聽起來很好聽,喊起來也順口。
小依晨生下來就聽話,兩隻烏黑的小眼,到處張望,隻要挨著了母親就不哭不鬧,兩個女同學親曆了小依晨的誕生,都索要喜蛋吃,一凡笑笑說,明天再補。
一凡養父母聽到自己兒媳婦生了小孩是第二天的上午,兩個老人喜滋滋地叫自己侄人開著手扶拖拉機送他們來到醫院,下午就把陳豔青接回了家裏,由養父母服侍做月子,一凡還得上課。
日子平凡而又忙碌地過著,小依晨在家人的照料下也學會了走路,喊爺爺、奶奶,喊爸爸、媽媽,在小依晨周歲過後,一凡與妻子商量說想去廣東打工,說是與廣東那邊打工的同學聯係好了,趁暑假時候出去,萬一不行,開學前就回來。
妻子豔青同意了一凡的建議,可一凡的父母卻不太同意,說一凡放著有書不教,出去打工,學校的課沒上,會不會開除公職。
一凡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說是趁暑假兩個月時間,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廣東有熟悉的人,去到後就可以上班,暑假沒事,多一份工資,小孩子慢慢長大,花消越來越大,有機會去賺錢,為何不珍惜呢?
其實一凡最初的想法就是努力地賺錢,讓妻子、小孩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讓外氏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自己不是那種扶不起的阿鬥。
一凡去街上買了一個寫著“為人民服務”大帆布袋子,把在外麵要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換洗衣服都裝上,母親說要不要帶棉被出去,一凡說,穩定下了再去那邊買。
那一天是農曆七月初三,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凡一生都不會忘記。
臨行前一個晚上,兩夫妻不斷地說著情話,妻子交待他在外要注意身體,一日三餐要吃飽,廣東天氣熱要注意防暑等關心的話,一凡摟著妻子兩人聊到很晚才睡,想想不知什麽時候能回來,對妻子百般不舍。
早上九點,一凡整理好帆布袋裏的衣物,以防在外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把老道士教的藥功所需藥粉特意放在一個便於取的地方,準備去坐路過的九點半的車。
臨行前又囑咐父母要注意身體後,在女兒臉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叫妻子去推自行車,送自己去村口坐班車,就要上車時還不忘在妻子臉上深深的親了一口,抱了抱妻子後坐上了去縣城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