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聚會是前一天就說好了的。


    一凡上午給了兩百塊錢叫麥小寧如果趕得及就中午去買菜,如果趕不及就下午下完班後一起去買,結果吃過午飯後,麥小寧叫一凡拿摩托車鑰匙,說是跟溫蓉一起去長洲市場買菜。


    一凡早就教會麥小寧騎摩托車,有時出外麵還是麥小寧帶自己,知道她的車技也不錯,交給她車鑰匙後,交代幾句注意安全之類的話,她騎著摩托車就走了。


    麥小寧兩人買好菜後才中午一點半,把車鑰匙和菜放在一凡辦公室後就去了上班。


    下午下完班後,麥小寧來提菜,丁愛玲帶著她們先去了租的地方,一凡直到六點多才回到那裏。


    隻見丁愛玲、楊珊和區可欣坐在客廳聊天、看電視,廚房裏隻有麥小寧和溫蓉在一起做飯。


    今天楊珊也來了,這是一凡沒有想到的,楊珊一改以前那種趾高氣揚的模樣,她深深知道,在公司裏做事是必須憑文化知識和工作水平的,想憑臉蛋在公司是幹不長久的,哪個公司都不養閑人,拿歌廳那種公主脾氣待人處事必然得不到好果子吃。


    區可欣可以說是麥小寧的跟班,隻要有麥小寧的地方,大多數她也在,如果不是她在玻璃廠工資待遇還好的話,她一定會追著麥小寧來東成公司上班。


    六點半左右,菜就做好了,大多數菜是清淡的,隻有一兩個放了辣椒,一凡知道這是麥小寧照顧丁愛玲不太吃辣。


    看著滿滿的一大桌子菜,色香味俱全,大家的吃欲就引出來了。


    區可欣打開酒瓶,想給大家倒酒,一凡說,冰箱裏還有點米酒,弄熱來給丁小姐喝,大家一聽還有米酒,都想喝,知道一凡從家裏弄來的米酒很醇厚,可惜的是剩下不多,這樣其他人隻好喝白酒,丁愛玲喝米酒。


    飯間,丁愛玲說,明天是星期天,我們去哪裏玩吧。


    麥小寧說,聽說梁啟超的故居在新會,讀書時讀到他寫的《少年中國說》總覺得他很偉大,去參觀他的故居,必定有不一樣的收獲。


    區可欣說,她明天要加班,沒時間陪大家,其他人都說,好呀,難得有這麽好的機會,到新會路途也不遠。


    丁愛玲說:\"是啊,在新加坡也讀過梁先生寫的《少年中國說》,雖然我不是中國人,但對他那種為民族大義著想,對少年中國的熱愛,想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現狀,激發中國人接受先進文化製度的思想還是相當佩服的。尤其是裏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幾句話,不論放在哪個國家都適用,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麥小寧聽丁愛玲說過後,思考了一番,整理一下言語說:“《少年中國說》是梁先生在被迫流亡日本,創辦了《清議報》,積極推動維新運動時寫的,說中國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中國,梁先生懷著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具有一腔強烈的進取精神。”


    一凡端著酒杯站了起來說:“《少年中國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對帝國主義汙蔑的有力回應,也是對國內悲觀情緒的糾正,文章通過對比老年和少年,指出中國的前途是光明的,最終必將超越所謂的強國。


    如今我們國家越來越富強,民族的覺醒力越來越大,來,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偉大富強幹杯!”


    大家在憂國憂民間,喝完了兩瓶白酒,吃完了桌上的菜,一致商量好明天上午九點半出發,去新會參觀梁啟超先生的故居。


    梁啟超先生故居,位於廣東省新會市會城街道茶坑村中村二巷八號,建於晚清,是梁啟超先生童年接受啟蒙教育和少年時期成長生活的地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建築麵積四百多平方米。


    新會市古稱岡州,曆史悠久,南朝宋永初元年設立新會郡,隋開皇十年撤新會郡,劃分為新會、義寧、封平三個縣。1992年撤縣設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遊,東與中山市相鄰,南與鬥門區相連,北與江門市、鶴山市接壤,西與開平市、西南與台山市相接,毗鄰南海和港澳,她以其豐富的曆史文化和特產聞名,素有“葵鄉”、“陳皮之鄉”、“魚米之鄉”之稱。


    那天一凡開車,丁愛玲坐副駕駛位,後座是麥小寧、溫蓉和楊珊,經中山的小欖、穿古鎮,過外海大橋後左轉進入新會的。


    來到梁啟超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那座大理石古式建築門樓,威武高大, 足有七八米寬,上麵刻著“梁啟超故居”五個黑色大字,遒勁有力,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格外醒目。


    走過門樓後是幾棟頗具嶺南特色的青磚土瓦明清式建築。


    梁先生故居,據說是他的曾祖父所建,正門旁設書房,其上為樓閣式二層建築,從書房旁設台階上落。分為偏廳(客廳)、正廳、兩個廂房、門廊、天井、閣亭等,廳後設神閣,木構築,飾木雕花;房內設木閣樓,築有走馬樓式回環欄杆。


    廳堂坐東朝西,兩麵為臥室,上有木樓。廳外是一方小天井,門戶開在天井側邊南向,廳堂的南側還附築了一座兩層的小樓閣,可在上麵讀書和眺望。


    怡堂書室與故居是連體建築,是梁先生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拱形外門,磚木結構,硬山頂,有灰雕裝飾耳房正廳都設花格子,木雕工藝較為普通。


    據說這是梁先生與妻子李蕙仙新婚居住,也是其長女梁思順的誕生地。


    進入文昌閣,便是一個陳列室,這裏陳列著梁先生的著述、書信、照片以及使用過的印章、硯台、筆、墨、茶缸等遺物。


    徜徉於梁先生故居,好似自己置身於那個時代,仿佛看到了梁先生少年時讀書時的場景,接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一幕幕,看到了維新運動時期朝氣蓬勃的梁啟超先生,也依稀能看到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先生一副憂國憂民的高昂鬥誌。


    一聲聲呐喊、一陣陣高呼在耳邊響起,回蕩在整個故居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參觀完梁啟超先生故居,已是中午十二點多,大家滿懷激動的心情離開了那個著名維新領袖生活過的地方。


    大家沒有沿原路返回,而是像梁先生一樣勇往直前朝前方的路而去,一凡帶著大家在新會買了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在新會市吃過午飯後,在路上看到滿山種的菠蘿,丁愛玲說,一起上山摘菠蘿吧。


    停下車後,五人上山,拿起果農的刀,每人割了兩個菠蘿,果農拿袋子幫大家裝好,一凡付完款後,打道從新會,經珠海鬥門、中山的板芙鎮回到中山市內。


    一夥女人在車上談今天的收獲和感想,高興得像小時候母親領著自己上了一回街,回味著今天的所見所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醫打工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國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國夫並收藏道醫打工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