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太後賞賜
五日封嬪半月封妃,獨享無上恩寵 作者:天生瓜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僖貴妃嘴角上揚,帶著幾分嘲諷的意味:“皇後娘娘乃是專房之寵,即使再怎麽不容易懷孕,日日承受皇上的雨露,數年過去,也該有喜了。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嗎?惠妃又何必大驚小怪。”
溫貴妃撇了撇嘴,眼神中透著不屑,冷笑一聲,故意挑撥離間,妄圖渾水摸魚:“僖貴妃這話說得倒是輕鬆,惠妃一直希望大哥有遠大的前程,太子沒有親生額娘,先天有了短板,大阿哥還能有些機會,但若是皇後娘娘生出一個阿哥,除過太子,其餘的阿哥就得徹底出局了。惠妃能不著急嗎?”
惠妃嚇得臉色發白,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下,渾身顫抖著,聲音帶著哭腔:“皇後娘娘明鑒,臣妾並無此意!”
儷珠冷哼一聲,目光淩厲地盯著溫貴妃,語氣冰冷:“溫貴妃,你也有阿哥,如此說來,本宮懷孕,你也應該心急如焚才是。怎麽光說別人,不說自己?”
溫貴妃臉上閃過一絲慌亂,但瞬間穩了下來,她趕忙解釋:“臣妾的十阿哥年紀太小,哪敢考慮那麽多呢?”
儷珠目光如炬:“但願你能記住今日的話!”
順妃一臉興奮,眉飛色舞:“皇後娘娘懷孕,理應昭告天下,至少也該在太和殿宴請群臣,臣妾等人又有口福了。”
榮嬪翻了個白眼,一臉嫌棄:“你已是妃位了,怎麽還是這般小家子氣?難道佟佳一族都不給庶女吃飽?”
順妃麵上露出一絲不悅之色,冷冷地瞪了榮嬪一眼。
儷珠柳眉倒豎,一雙美目露出森寒之色,她伸手指著榮嬪,厲聲嗬斥:“榮嬪,你也知道順妃是妃位,你一個區區品位,究竟有何資格跟順妃如此說話?是不是本宮這段時間因為宮裏喜事繁多,對下比較寬容,你就得意忘形,認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了?還是因為你有一個序齒靠前的阿哥,就妄圖生出些非分之想?”
榮嬪瞬間臉色慘白,渾身不由自主地一顫,“撲通”一聲重重跪倒在地,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神色惶恐至極,嘴唇顫抖:“臣妾不敢!請皇後娘娘明鑒。臣妾一時失言,還望皇後娘娘恕罪。”
儷珠滿臉怒容,冷哼一聲,語氣冰冷:“回去之後抄寫宮規一百遍,在頒金節之前必須抄好,如若不然,本宮還有更嚴厲的懲罰等著你。”
榮嬪如搗蒜般磕頭謝恩,聲音顫抖著,帶著哭腔:“臣妾遵旨。”
太後正襟危坐於高位之上,神情嚴肅,目光威嚴地掃過眾妃,鄭重開口:“皇後是中宮之主,母儀天下,是大清的女主人,你們身為嬪妃,一定要像侍候皇帝和哀家一般,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後,這才是為嬪為妃之道。尤其是皇後如今身懷六甲,你們更是不能用一些瑣碎之事去煩擾皇後,影響皇後安胎。若是讓哀家發現誰敢心懷不軌,無需皇帝和皇後動手,哀家一定先叫她好看。你們可都記下了?”
眾妃紛紛低頭,誠惶誠恐,齊聲應是:“臣妾等人謹遵太後娘娘教誨。”
太後的臉上這才浮現出一絲笑意,目光望向了儷珠,變得溫和無比,滿含關切:“穎川新進貢了幾十斤花膠,還有合浦也進貢了一百多斤幹鮑,兩江總督則進貢了八十對幹海馬,算上前些日子各地送來的海貨,哀家根本吃不完。”
儷珠臉上洋溢著歡喜的笑容:“兒臣多謝皇額娘賞賜。”
順妃嘴角上揚,眼中滿是羨慕之色,嬌聲道:“太後娘娘對皇後娘娘可真好,臣妾等人真是羨慕得緊呢!”
淑嬪眨了眨靈動的眼睛,滿臉堆笑,討好道:“皇後娘娘是太後娘娘的侄女,太後娘娘自然要對皇後娘娘好,這是旁人羨慕不來的大福氣。”
太後笑著輕輕搖搖頭,看向淑嬪和順妃,慈愛道:“你們兩個饞嘴的猴兒,不必羨慕,哀家也賞賜你們每人三十斤燕窩好了。”
淑嬪撇了撇嘴,嬌嗔似地撒嬌:“太後娘娘真是偏心,燕窩不過是尋常之物,哪比得上成對的幹海馬呀?”
太後聞言,哂笑一聲:“哀家賞給你們的可不是尋常的白燕,而是血燕。”
順妃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激動萬分:“血燕比白燕名貴了許多,臣妾等人今日倒是托了皇後娘娘的福,真是有口福了。”
淑嬪趕忙跪下謝恩,一臉激動,眉開眼笑:“臣妾叩謝太後娘娘恩典!”
而後又有幾個與儷珠關係好的嬪妃對著太後撒起了嬌,太後心情好,自然每人都賞賜了她們一些布料和補品。
當然,都是比不了八十對海馬幹的。
因為清朝受限於打漁技術,想要捕獲海馬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兒。
所以,海馬幹在清朝十分貴重,並非常貢之物,而是特貢之物。
至於那些與儷珠關係不好的嬪妃,她們哪有心思去關心太後賞了些什麽?
她們現在完全被儷珠懷孕的消息給震住了。
等到儷珠帶著一眾嬪妃請安結束,儷珠再次有孕的消息也飛速的傳遍了六宮,一直朝著紫禁城之外蔓延。
得到消息的眾人,震驚有之,泰然有之,絕望有之,欣喜有之。
因為自身的處境和利益的不同,態度各有不同。
與儷珠為敵的,自然是難受得想死。
與儷珠為善的,自然是歡喜得想笑。
……
永壽宮。
由溫貴妃領頭,惠妃四處牽線,將榮嬪、良嬪、敏嬪、烏雅貴人,赫舍裏貴人請了過來。
她們便是宮裏唯一的幾個位在貴人之上,或是有子嗣,或是和儷珠有仇的嬪妃。
溫貴妃麵色鐵青,眉頭緊鎖,雙眼冒著怒火,雙手緊緊握拳,聲音仿佛從牙縫中擠出一般:“諸位,今日本宮讓惠妃請諸位過來,不必多說,諸位也明白本宮要講什麽。”
惠妃當即接過了話茬,長籲短歎,想要調動眾人的情緒:“從前皇後隻有一個女兒,她在宮裏已是一人獨大,若是這一胎再生個兒子,諸位該當如何自處?”
溫貴妃撇了撇嘴,眼神中透著不屑,冷笑一聲,故意挑撥離間,妄圖渾水摸魚:“僖貴妃這話說得倒是輕鬆,惠妃一直希望大哥有遠大的前程,太子沒有親生額娘,先天有了短板,大阿哥還能有些機會,但若是皇後娘娘生出一個阿哥,除過太子,其餘的阿哥就得徹底出局了。惠妃能不著急嗎?”
惠妃嚇得臉色發白,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下,渾身顫抖著,聲音帶著哭腔:“皇後娘娘明鑒,臣妾並無此意!”
儷珠冷哼一聲,目光淩厲地盯著溫貴妃,語氣冰冷:“溫貴妃,你也有阿哥,如此說來,本宮懷孕,你也應該心急如焚才是。怎麽光說別人,不說自己?”
溫貴妃臉上閃過一絲慌亂,但瞬間穩了下來,她趕忙解釋:“臣妾的十阿哥年紀太小,哪敢考慮那麽多呢?”
儷珠目光如炬:“但願你能記住今日的話!”
順妃一臉興奮,眉飛色舞:“皇後娘娘懷孕,理應昭告天下,至少也該在太和殿宴請群臣,臣妾等人又有口福了。”
榮嬪翻了個白眼,一臉嫌棄:“你已是妃位了,怎麽還是這般小家子氣?難道佟佳一族都不給庶女吃飽?”
順妃麵上露出一絲不悅之色,冷冷地瞪了榮嬪一眼。
儷珠柳眉倒豎,一雙美目露出森寒之色,她伸手指著榮嬪,厲聲嗬斥:“榮嬪,你也知道順妃是妃位,你一個區區品位,究竟有何資格跟順妃如此說話?是不是本宮這段時間因為宮裏喜事繁多,對下比較寬容,你就得意忘形,認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了?還是因為你有一個序齒靠前的阿哥,就妄圖生出些非分之想?”
榮嬪瞬間臉色慘白,渾身不由自主地一顫,“撲通”一聲重重跪倒在地,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神色惶恐至極,嘴唇顫抖:“臣妾不敢!請皇後娘娘明鑒。臣妾一時失言,還望皇後娘娘恕罪。”
儷珠滿臉怒容,冷哼一聲,語氣冰冷:“回去之後抄寫宮規一百遍,在頒金節之前必須抄好,如若不然,本宮還有更嚴厲的懲罰等著你。”
榮嬪如搗蒜般磕頭謝恩,聲音顫抖著,帶著哭腔:“臣妾遵旨。”
太後正襟危坐於高位之上,神情嚴肅,目光威嚴地掃過眾妃,鄭重開口:“皇後是中宮之主,母儀天下,是大清的女主人,你們身為嬪妃,一定要像侍候皇帝和哀家一般,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後,這才是為嬪為妃之道。尤其是皇後如今身懷六甲,你們更是不能用一些瑣碎之事去煩擾皇後,影響皇後安胎。若是讓哀家發現誰敢心懷不軌,無需皇帝和皇後動手,哀家一定先叫她好看。你們可都記下了?”
眾妃紛紛低頭,誠惶誠恐,齊聲應是:“臣妾等人謹遵太後娘娘教誨。”
太後的臉上這才浮現出一絲笑意,目光望向了儷珠,變得溫和無比,滿含關切:“穎川新進貢了幾十斤花膠,還有合浦也進貢了一百多斤幹鮑,兩江總督則進貢了八十對幹海馬,算上前些日子各地送來的海貨,哀家根本吃不完。”
儷珠臉上洋溢著歡喜的笑容:“兒臣多謝皇額娘賞賜。”
順妃嘴角上揚,眼中滿是羨慕之色,嬌聲道:“太後娘娘對皇後娘娘可真好,臣妾等人真是羨慕得緊呢!”
淑嬪眨了眨靈動的眼睛,滿臉堆笑,討好道:“皇後娘娘是太後娘娘的侄女,太後娘娘自然要對皇後娘娘好,這是旁人羨慕不來的大福氣。”
太後笑著輕輕搖搖頭,看向淑嬪和順妃,慈愛道:“你們兩個饞嘴的猴兒,不必羨慕,哀家也賞賜你們每人三十斤燕窩好了。”
淑嬪撇了撇嘴,嬌嗔似地撒嬌:“太後娘娘真是偏心,燕窩不過是尋常之物,哪比得上成對的幹海馬呀?”
太後聞言,哂笑一聲:“哀家賞給你們的可不是尋常的白燕,而是血燕。”
順妃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激動萬分:“血燕比白燕名貴了許多,臣妾等人今日倒是托了皇後娘娘的福,真是有口福了。”
淑嬪趕忙跪下謝恩,一臉激動,眉開眼笑:“臣妾叩謝太後娘娘恩典!”
而後又有幾個與儷珠關係好的嬪妃對著太後撒起了嬌,太後心情好,自然每人都賞賜了她們一些布料和補品。
當然,都是比不了八十對海馬幹的。
因為清朝受限於打漁技術,想要捕獲海馬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兒。
所以,海馬幹在清朝十分貴重,並非常貢之物,而是特貢之物。
至於那些與儷珠關係不好的嬪妃,她們哪有心思去關心太後賞了些什麽?
她們現在完全被儷珠懷孕的消息給震住了。
等到儷珠帶著一眾嬪妃請安結束,儷珠再次有孕的消息也飛速的傳遍了六宮,一直朝著紫禁城之外蔓延。
得到消息的眾人,震驚有之,泰然有之,絕望有之,欣喜有之。
因為自身的處境和利益的不同,態度各有不同。
與儷珠為敵的,自然是難受得想死。
與儷珠為善的,自然是歡喜得想笑。
……
永壽宮。
由溫貴妃領頭,惠妃四處牽線,將榮嬪、良嬪、敏嬪、烏雅貴人,赫舍裏貴人請了過來。
她們便是宮裏唯一的幾個位在貴人之上,或是有子嗣,或是和儷珠有仇的嬪妃。
溫貴妃麵色鐵青,眉頭緊鎖,雙眼冒著怒火,雙手緊緊握拳,聲音仿佛從牙縫中擠出一般:“諸位,今日本宮讓惠妃請諸位過來,不必多說,諸位也明白本宮要講什麽。”
惠妃當即接過了話茬,長籲短歎,想要調動眾人的情緒:“從前皇後隻有一個女兒,她在宮裏已是一人獨大,若是這一胎再生個兒子,諸位該當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