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太皇太後惱羞成怒
五日封嬪半月封妃,獨享無上恩寵 作者:天生瓜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多大臣心念一轉,全都明白了其中的要義,相互左看右看,都在試探著誰先第一個開口誇讚。
最終,第一個站出來的竟然是康熙的二哥裕親王福全。
“李嬪娘娘的這首詩著實是文采斐然,辭藻過人!”
他高聲讚歎道:“而且整首詩沒有一句個多餘的字,完全涵蓋了皇上這些年以來對大清的不世之功!是以,本王提議應當將這首詩傳遍天下,讓世人都知道皇上的聖明賢德。”
康熙的五弟恭親王常寧緊隨其後,也開口附和道:“皇兄能得如此賢妃,真是羨煞旁人!依臣弟看來,若非皇兄這等曠世明君駐世,上蒼也不會賜下德容俱佳,淑懿雙全的李嬪娘娘與皇兄相伴了。”
這二人是康熙僅存的兩名親兄弟,他們一開口,其餘人也有了主心骨,頓時躍躍欲試。
康熙見狀,非常開心。
“二哥,五弟,你們客氣了!”
他當即大笑道:“其實朕能夠登臨大寶,坐穩皇位,使天下歸心,實在是多虧了你們二人的襄助!何況你們的福晉也都是賢良淑德之輩,並不比朕的愛妃差到哪裏去。”
裕親王福全溫和一笑,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皇上抬舉我了。”
恭親王常寧連連擺手:“全靠皇兄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大清才會有如今的繁榮景象!臣弟不敢居功。”
而後裕親王福全與恭親王常寧的福晉也起身謙虛了一番,出言恭維了儷珠幾句。
“論起天姿國色,德才兼備,妾身等人遠遠不及李嬪娘娘。”
“福晉客氣了,本宮才疏學淺,不過是在皇上的萬壽節之上討個巧兒而已。”
一時間,君臣和諧,兄友弟恭,妯娌融洽,真可謂盛世氣象,令人為之向往。
有了二王帶頭,其餘的諸多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還有公侯大臣也全都對著儷珠交口稱讚,沒有絲毫猶豫的將儷珠所作的這篇七言詩誇上了天。
太皇太後坐在高台之上,臉色越來越難看,握著象牙玉筷的手都繃起了青筋。
皇貴妃與鈕祜祿貴妃抓起麵前的宣紙,上麵抄錄著儷珠的詩詞。
她們仔細的閱讀了一番,結果全都眉頭緊皺,臉色陰沉似水。
她們實在沒想到儷珠對漢家經典的鑽研程度居然絲毫不弱於她們!
論家世,儷珠有愛新覺羅家族的血脈;論容貌,儷珠可謂舉世無雙。
現在論才學,她們二人也頂多是與儷珠相當。
至於論恩寵,更是不提也罷。
瞬間,她們就有一股巨大的挫敗感襲上心頭,使得她們眼前陣陣發黑。
尤其是聽著一眾王公大臣對儷珠源源不斷的溢美之詞,隻覺腦袋嗡嗡的,胸口一陣憋悶,似是溺水了一般。
其餘的嬪妃全都才學不佳,可她們也從眾人的反應來看,也知道儷珠的寫得詩不差。
惠妃隻能依靠觀察坐在皇子席位上的大阿哥來轉移注意力,這樣心裏才不會泛酸水。
宜妃連灌了好幾杯蜜橘酒,方才勉強壓下心中的妒意。
德妃下意識的用銀筷將麵前的八寶餑餑夾爛,眼神森冷無比。
宣嬪一口菜肴都吃不下,隻能自個兒生悶氣。
平嬪注視著自己獻上的那對青花瓷瓶,即使她性子再深沉,都忍不住咬緊嘴唇,壓抑著心間的怒火。
她本來以為靠著這對寶物能夠力挫群雄,討得皇上歡心,如今卻被放在了角落裏不聞不問,跟她這個人一樣。
敬嬪翻著白眼,拿著筷子在麵前的盤子裏戳來戳去。
端嬪穩穩得坐著,看似毫不在意,可是微微皺起的眉頭卻還是出賣了她。
僖嬪麵上帶笑,暗歎好戲連連。
馬佳嬪咬牙切齒,眼中恨意洶湧。
其餘的八名貴人有的嫉妒,有的羨慕,有的怨恨,有的幽怨,表情各有不同。
儷珠的額娘則是歡喜之中帶著擔憂,擔憂中又有一絲感慨。
她的兄長與堂哥差不多也是一樣的神色。
儷珠看著皇貴妃和德妃難看的表情,不禁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她促狹道:“佟佳姐姐,烏雅姐姐,本宮的詩寫得如何?”
皇貴妃勉強一笑:“妹妹果然妙筆生花,字字珠璣,本宮自愧不如。”
德妃故作平靜,淡然道:“本宮對於漢家經典可謂是一竅不通,隻是皇貴妃娘娘都說李嬪妹妹的詩寫的好了,想來自然不會有假,本宮萬分佩服。”
康熙冷哼一聲:“德妃,你既然對詩詞歌賦一竅不通,那以後你就每天謄抄五十首詩詞!如此潛移默化,想必你將來雖然無法達到李嬪這樣的境界,也不至於目不識丁。”
“多謝陛下賞賜。”
德妃知道這是康熙對於她的敲打,因為她先前跟著皇貴妃一起質疑了儷珠。
皇貴妃是皇帝的親表妹,滿朝文武麵前自然不好輕易的下其麵子,隻能用她來殺雞儆猴了。
她不敢頂撞康熙,連忙起身福了一禮,態度誠懇道:“臣妾一定以李嬪妹妹為榜樣,勤謹修持己身,不負皇上恩典。”
太皇太後見到皇貴妃與德妃連連吃癟,其餘嬪妃又跟鋸了嘴的葫蘆一樣不言不語,隻知道明哲保身,頓時惱羞成怒,直接在心中將這群不中用的貨色罵了個遍。
而後她剜了儷珠一眼,高聲譏諷道:“皇帝,我大清朝是以馬背上得來的天下,你可不要太過看重於詩詞歌賦,免得猶如兩宋時期一般被酸儒誤國,受外邦欺淩。”
這是在罵儷珠諂媚惑上,奸柔成性。
“皇祖母此言差矣!大清是馬背上得來的天下不假,可是如今已不是打天下的時候了,而是治天下的時候了,理應休養生息,與民同樂。”
康熙直接反駁道:“何況,想要治理天下,靠的可不僅僅隻是弓馬嫻熟,更多的還需要聖賢之言來教化萬民!這詩詞歌賦既可以抒情自愉,又可以警醒世人,朕為何不能重視?”
太皇太後似是沒想到康熙居然會將她的話直接頂回來,頓時便有些氣急敗壞,口不擇言道:“這是漢人皇帝才需要的手段!我們滿蒙皇帝不需要此道!隻要兵多將廣,天下自然大定!”
儷珠突然嗤笑一聲,反問道:“照這麽說來,您的先祖當年所建立的大元可是直接打到了多瑙河,連帶羅刹和波斯都被掃平!可結果不到一百年,大元便覆滅了,難道是大元不夠兵強馬壯嗎?”
最終,第一個站出來的竟然是康熙的二哥裕親王福全。
“李嬪娘娘的這首詩著實是文采斐然,辭藻過人!”
他高聲讚歎道:“而且整首詩沒有一句個多餘的字,完全涵蓋了皇上這些年以來對大清的不世之功!是以,本王提議應當將這首詩傳遍天下,讓世人都知道皇上的聖明賢德。”
康熙的五弟恭親王常寧緊隨其後,也開口附和道:“皇兄能得如此賢妃,真是羨煞旁人!依臣弟看來,若非皇兄這等曠世明君駐世,上蒼也不會賜下德容俱佳,淑懿雙全的李嬪娘娘與皇兄相伴了。”
這二人是康熙僅存的兩名親兄弟,他們一開口,其餘人也有了主心骨,頓時躍躍欲試。
康熙見狀,非常開心。
“二哥,五弟,你們客氣了!”
他當即大笑道:“其實朕能夠登臨大寶,坐穩皇位,使天下歸心,實在是多虧了你們二人的襄助!何況你們的福晉也都是賢良淑德之輩,並不比朕的愛妃差到哪裏去。”
裕親王福全溫和一笑,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皇上抬舉我了。”
恭親王常寧連連擺手:“全靠皇兄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大清才會有如今的繁榮景象!臣弟不敢居功。”
而後裕親王福全與恭親王常寧的福晉也起身謙虛了一番,出言恭維了儷珠幾句。
“論起天姿國色,德才兼備,妾身等人遠遠不及李嬪娘娘。”
“福晉客氣了,本宮才疏學淺,不過是在皇上的萬壽節之上討個巧兒而已。”
一時間,君臣和諧,兄友弟恭,妯娌融洽,真可謂盛世氣象,令人為之向往。
有了二王帶頭,其餘的諸多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還有公侯大臣也全都對著儷珠交口稱讚,沒有絲毫猶豫的將儷珠所作的這篇七言詩誇上了天。
太皇太後坐在高台之上,臉色越來越難看,握著象牙玉筷的手都繃起了青筋。
皇貴妃與鈕祜祿貴妃抓起麵前的宣紙,上麵抄錄著儷珠的詩詞。
她們仔細的閱讀了一番,結果全都眉頭緊皺,臉色陰沉似水。
她們實在沒想到儷珠對漢家經典的鑽研程度居然絲毫不弱於她們!
論家世,儷珠有愛新覺羅家族的血脈;論容貌,儷珠可謂舉世無雙。
現在論才學,她們二人也頂多是與儷珠相當。
至於論恩寵,更是不提也罷。
瞬間,她們就有一股巨大的挫敗感襲上心頭,使得她們眼前陣陣發黑。
尤其是聽著一眾王公大臣對儷珠源源不斷的溢美之詞,隻覺腦袋嗡嗡的,胸口一陣憋悶,似是溺水了一般。
其餘的嬪妃全都才學不佳,可她們也從眾人的反應來看,也知道儷珠的寫得詩不差。
惠妃隻能依靠觀察坐在皇子席位上的大阿哥來轉移注意力,這樣心裏才不會泛酸水。
宜妃連灌了好幾杯蜜橘酒,方才勉強壓下心中的妒意。
德妃下意識的用銀筷將麵前的八寶餑餑夾爛,眼神森冷無比。
宣嬪一口菜肴都吃不下,隻能自個兒生悶氣。
平嬪注視著自己獻上的那對青花瓷瓶,即使她性子再深沉,都忍不住咬緊嘴唇,壓抑著心間的怒火。
她本來以為靠著這對寶物能夠力挫群雄,討得皇上歡心,如今卻被放在了角落裏不聞不問,跟她這個人一樣。
敬嬪翻著白眼,拿著筷子在麵前的盤子裏戳來戳去。
端嬪穩穩得坐著,看似毫不在意,可是微微皺起的眉頭卻還是出賣了她。
僖嬪麵上帶笑,暗歎好戲連連。
馬佳嬪咬牙切齒,眼中恨意洶湧。
其餘的八名貴人有的嫉妒,有的羨慕,有的怨恨,有的幽怨,表情各有不同。
儷珠的額娘則是歡喜之中帶著擔憂,擔憂中又有一絲感慨。
她的兄長與堂哥差不多也是一樣的神色。
儷珠看著皇貴妃和德妃難看的表情,不禁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她促狹道:“佟佳姐姐,烏雅姐姐,本宮的詩寫得如何?”
皇貴妃勉強一笑:“妹妹果然妙筆生花,字字珠璣,本宮自愧不如。”
德妃故作平靜,淡然道:“本宮對於漢家經典可謂是一竅不通,隻是皇貴妃娘娘都說李嬪妹妹的詩寫的好了,想來自然不會有假,本宮萬分佩服。”
康熙冷哼一聲:“德妃,你既然對詩詞歌賦一竅不通,那以後你就每天謄抄五十首詩詞!如此潛移默化,想必你將來雖然無法達到李嬪這樣的境界,也不至於目不識丁。”
“多謝陛下賞賜。”
德妃知道這是康熙對於她的敲打,因為她先前跟著皇貴妃一起質疑了儷珠。
皇貴妃是皇帝的親表妹,滿朝文武麵前自然不好輕易的下其麵子,隻能用她來殺雞儆猴了。
她不敢頂撞康熙,連忙起身福了一禮,態度誠懇道:“臣妾一定以李嬪妹妹為榜樣,勤謹修持己身,不負皇上恩典。”
太皇太後見到皇貴妃與德妃連連吃癟,其餘嬪妃又跟鋸了嘴的葫蘆一樣不言不語,隻知道明哲保身,頓時惱羞成怒,直接在心中將這群不中用的貨色罵了個遍。
而後她剜了儷珠一眼,高聲譏諷道:“皇帝,我大清朝是以馬背上得來的天下,你可不要太過看重於詩詞歌賦,免得猶如兩宋時期一般被酸儒誤國,受外邦欺淩。”
這是在罵儷珠諂媚惑上,奸柔成性。
“皇祖母此言差矣!大清是馬背上得來的天下不假,可是如今已不是打天下的時候了,而是治天下的時候了,理應休養生息,與民同樂。”
康熙直接反駁道:“何況,想要治理天下,靠的可不僅僅隻是弓馬嫻熟,更多的還需要聖賢之言來教化萬民!這詩詞歌賦既可以抒情自愉,又可以警醒世人,朕為何不能重視?”
太皇太後似是沒想到康熙居然會將她的話直接頂回來,頓時便有些氣急敗壞,口不擇言道:“這是漢人皇帝才需要的手段!我們滿蒙皇帝不需要此道!隻要兵多將廣,天下自然大定!”
儷珠突然嗤笑一聲,反問道:“照這麽說來,您的先祖當年所建立的大元可是直接打到了多瑙河,連帶羅刹和波斯都被掃平!可結果不到一百年,大元便覆滅了,難道是大元不夠兵強馬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