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罪名
綜穿:搗亂從甄嬛傳開始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鄂敏說幹就幹,果然在大朝會之上直接檢舉甄遠道,並且列出了他好幾個罪狀,比如用私生女冒充婢女,隨嫡女入宮,不敬先皇後,為罪臣開脫等等,全都是踩在皇帝的雷點上。
甄遠道當場就蒙了,昨天他還跟鄂敏有說有笑,怎麽今日他就要檢舉自己,而且一條條的都是大罪,有些是真的,有些卻是自己從來都沒有做過的。隨著鄂敏說完之後,甄遠道立馬出列,跪下請罪,並且聲稱自己冤枉。
“冤枉?那請甄大人一一說說,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就從第一點說吧,那浣碧是不是你與罪臣之女私通生下了女兒?是不是你將這私生女帶入甄府,然後稱作嫡女的婢女,隨即入宮?”鄂敏已經將奏折由太監上奏給皇帝,他將私德作為第一點,也正是想錘死甄遠道讓他辯無可辯。
甄遠道一時語塞,這點做不了假,鄂敏便繼續發出攻勢,“皇上,甄遠道罪大惡極,用心不良。他明知浣碧是罪臣之女,放平常放在嫡女身邊做婢女,這也就罷了。但他卻讓莞嬪進宮之前,帶著這婢女,可見她心思歹毒,小主進宮是可以帶陪嫁丫鬟,可甄家家大業大,就算不帶這浣碧也可以帶其他人,為何一定要帶這私生女?
而且臣所說也並非空穴來風,這婢女心思大的很,勾引皇上誕下皇嗣,若不是難產而亡,恐怕不知道會在宮裏獻出什麽樣的風波,由此,臣不得不擔心皇上的安危。”
鄂敏將話說得正氣凜然,有幾位年紀大一些比較迂腐的大臣連忙出列,“皇上,此事實在是影響皇上聲譽,皇室名聲啊,小小的女子有這麽大膽子,背地裏定然有人指使,鄂敏大人說得對,若非此女難產而亡,留在後宮之中,臣等實在擔憂皇上安危。”
顫顫巍巍的老大人們跪下哭訴,好像他們的皇帝遭受了什麽樣不測似的,皇上眼刀子直接看向甄遠道,看他跪在那裏不出聲,就知道這事做不了假。其實皇帝現在也想知道甄嬛知不知道浣碧是她的妹妹,是那罪臣之女,若是知道還放任浣碧,那甄嬛將自己的安危放於何地?
鄂敏趁熱打火,他從女兒那裏知道宮裏的莞嬪沒有封妃,就是因為不敬先皇後,那父女一條心,他就給甄遠道繼續安上這樣的一個名頭,“皇上不光如此,甄遠道不敬先皇後,也並非臣捏造,甄遠道明知莞的相貌有幾分相似先皇後,所以用心培養,連莞嬪所跳驚鴻舞也是跟先皇後師出同門,這才有了五分相貌,五分才情與先皇後相似的莞嬪。”
為了讓女兒以後爭寵,刻意的讓她學著先皇後學習打扮,就是不散,而且文人更中風骨,眾人也都覺得甄遠道,有可能是從很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否則怎麽可能一躍而上,不就是借著宮裏莞嬪得寵嗎?
這一口大鍋直接壓的甄遠道大喊冤枉,他怎麽可能忍心讓自己寵愛多年的長女,變成先皇後的替身,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可皇帝現在聽不進去這些話,突然感覺莞嬪的一舉一動,全都是騙局。
“甄遠道革職,暫時押入大牢,甄家上下不得出入。退朝。”
鄂敏聽到皇帝這麽說,就知道穩了,皇帝沒有說讓甄遠道如何,就是因為他還沒想好如何懲罰,押入大牢,可不一定能夠全身而出了。
皇帝雖然生氣,但他心裏也知道,不能因為一家之言而斷定所有,而且還要仔細的去查,這背後裏有什麽陰謀,他讓夏刈去查的時候已經想好了,無論如何,浣碧生的那個孩子是不能要,恰好當時難產,端妃把孩子接過去養了幾日,還是病蔫蔫的,讓太醫院動手即可,端妃若是想要一個孩子,到時候從低位嬪妃中抱一個就行,實在不行直接把四阿哥送給她。
當天晚上小公主就去了,端妃抱著給孩子準備好的繈褓忍不住歎氣,誰能想到浣碧會有這樣的身世,可真真是連累了那個乖巧的孩子,“告訴皇上就說本宮累了,別讓他將四阿哥送過來。”
端妃想養一個孩子,無非就是打發這無聊的深宮寂寞,她可沒有什麽閑情逸致養四阿哥,通過那孩子的眼睛,端妃就知道這不是個善茬,又何苦拖累自己?
小公主夭折,端妃順理成章的又病了,好似宮裏所有事情都跟她沒有關係,又成為了原先那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
沈眉莊成為惠嬪之後協理六宮,但她做的依舊是較少的那一部分,敬妃擔心沈眉莊,有時做事過於剛直得罪一些人,所以就讓她照顧好甄嬛,畢竟甄嬛現在還懷著孕,以皇後的性子還不知道要對這個孩子做什麽呢,就讓沈眉莊去吧。
而沈眉莊自從甄嬛上一次流產之後,也對她起了惻隱之心,而且也看得出來安陵容這個人不是自己想象的這麽單純,慢慢的就與她疏遠,瞧這跟自己漸行漸遠的沈眉莊,又去跟甄嬛姐姐妹妹的貼在一起,安陵容的心徹底碎了,為什麽甄嬛連最後的沈姐姐也要搶呢?
兜兜轉轉,三姐妹好似又回到該有的感情糾葛當中。
甄遠道的事情,沈眉莊也是第一時間知道的,她第一反應就是將這件事情瞞著,不讓甄嬛知道。可是早已經成為皇後的手下,並且姐妹反目的安陵容,怎麽可能如她的意。指使一個小太監偷偷的潛入,告訴甄嬛這件事情,而且還把小公主夭折的事一並告知。
甄嬛聽到之後,感覺天都要塌了,父親是平定年羹堯的功臣,怎麽一夜之間變成了罪臣?尤其是聽到小太監說的兩項罪名的時候,甄嬛差點暈過去,原來是因為浣碧的身世,還有就是自己像純元皇後這件事情,也被文官攀扯,說是父親媚上不敬先皇後。
反而是鄂敏給甄遠道後麵定的幾項罪,都是有關於政治的,前兩項八卦之事,不管是多大歲數的人都喜歡摻和兩嘴,這也就導致了宮裏很多人都知曉。
甄遠道當場就蒙了,昨天他還跟鄂敏有說有笑,怎麽今日他就要檢舉自己,而且一條條的都是大罪,有些是真的,有些卻是自己從來都沒有做過的。隨著鄂敏說完之後,甄遠道立馬出列,跪下請罪,並且聲稱自己冤枉。
“冤枉?那請甄大人一一說說,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就從第一點說吧,那浣碧是不是你與罪臣之女私通生下了女兒?是不是你將這私生女帶入甄府,然後稱作嫡女的婢女,隨即入宮?”鄂敏已經將奏折由太監上奏給皇帝,他將私德作為第一點,也正是想錘死甄遠道讓他辯無可辯。
甄遠道一時語塞,這點做不了假,鄂敏便繼續發出攻勢,“皇上,甄遠道罪大惡極,用心不良。他明知浣碧是罪臣之女,放平常放在嫡女身邊做婢女,這也就罷了。但他卻讓莞嬪進宮之前,帶著這婢女,可見她心思歹毒,小主進宮是可以帶陪嫁丫鬟,可甄家家大業大,就算不帶這浣碧也可以帶其他人,為何一定要帶這私生女?
而且臣所說也並非空穴來風,這婢女心思大的很,勾引皇上誕下皇嗣,若不是難產而亡,恐怕不知道會在宮裏獻出什麽樣的風波,由此,臣不得不擔心皇上的安危。”
鄂敏將話說得正氣凜然,有幾位年紀大一些比較迂腐的大臣連忙出列,“皇上,此事實在是影響皇上聲譽,皇室名聲啊,小小的女子有這麽大膽子,背地裏定然有人指使,鄂敏大人說得對,若非此女難產而亡,留在後宮之中,臣等實在擔憂皇上安危。”
顫顫巍巍的老大人們跪下哭訴,好像他們的皇帝遭受了什麽樣不測似的,皇上眼刀子直接看向甄遠道,看他跪在那裏不出聲,就知道這事做不了假。其實皇帝現在也想知道甄嬛知不知道浣碧是她的妹妹,是那罪臣之女,若是知道還放任浣碧,那甄嬛將自己的安危放於何地?
鄂敏趁熱打火,他從女兒那裏知道宮裏的莞嬪沒有封妃,就是因為不敬先皇後,那父女一條心,他就給甄遠道繼續安上這樣的一個名頭,“皇上不光如此,甄遠道不敬先皇後,也並非臣捏造,甄遠道明知莞的相貌有幾分相似先皇後,所以用心培養,連莞嬪所跳驚鴻舞也是跟先皇後師出同門,這才有了五分相貌,五分才情與先皇後相似的莞嬪。”
為了讓女兒以後爭寵,刻意的讓她學著先皇後學習打扮,就是不散,而且文人更中風骨,眾人也都覺得甄遠道,有可能是從很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否則怎麽可能一躍而上,不就是借著宮裏莞嬪得寵嗎?
這一口大鍋直接壓的甄遠道大喊冤枉,他怎麽可能忍心讓自己寵愛多年的長女,變成先皇後的替身,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可皇帝現在聽不進去這些話,突然感覺莞嬪的一舉一動,全都是騙局。
“甄遠道革職,暫時押入大牢,甄家上下不得出入。退朝。”
鄂敏聽到皇帝這麽說,就知道穩了,皇帝沒有說讓甄遠道如何,就是因為他還沒想好如何懲罰,押入大牢,可不一定能夠全身而出了。
皇帝雖然生氣,但他心裏也知道,不能因為一家之言而斷定所有,而且還要仔細的去查,這背後裏有什麽陰謀,他讓夏刈去查的時候已經想好了,無論如何,浣碧生的那個孩子是不能要,恰好當時難產,端妃把孩子接過去養了幾日,還是病蔫蔫的,讓太醫院動手即可,端妃若是想要一個孩子,到時候從低位嬪妃中抱一個就行,實在不行直接把四阿哥送給她。
當天晚上小公主就去了,端妃抱著給孩子準備好的繈褓忍不住歎氣,誰能想到浣碧會有這樣的身世,可真真是連累了那個乖巧的孩子,“告訴皇上就說本宮累了,別讓他將四阿哥送過來。”
端妃想養一個孩子,無非就是打發這無聊的深宮寂寞,她可沒有什麽閑情逸致養四阿哥,通過那孩子的眼睛,端妃就知道這不是個善茬,又何苦拖累自己?
小公主夭折,端妃順理成章的又病了,好似宮裏所有事情都跟她沒有關係,又成為了原先那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
沈眉莊成為惠嬪之後協理六宮,但她做的依舊是較少的那一部分,敬妃擔心沈眉莊,有時做事過於剛直得罪一些人,所以就讓她照顧好甄嬛,畢竟甄嬛現在還懷著孕,以皇後的性子還不知道要對這個孩子做什麽呢,就讓沈眉莊去吧。
而沈眉莊自從甄嬛上一次流產之後,也對她起了惻隱之心,而且也看得出來安陵容這個人不是自己想象的這麽單純,慢慢的就與她疏遠,瞧這跟自己漸行漸遠的沈眉莊,又去跟甄嬛姐姐妹妹的貼在一起,安陵容的心徹底碎了,為什麽甄嬛連最後的沈姐姐也要搶呢?
兜兜轉轉,三姐妹好似又回到該有的感情糾葛當中。
甄遠道的事情,沈眉莊也是第一時間知道的,她第一反應就是將這件事情瞞著,不讓甄嬛知道。可是早已經成為皇後的手下,並且姐妹反目的安陵容,怎麽可能如她的意。指使一個小太監偷偷的潛入,告訴甄嬛這件事情,而且還把小公主夭折的事一並告知。
甄嬛聽到之後,感覺天都要塌了,父親是平定年羹堯的功臣,怎麽一夜之間變成了罪臣?尤其是聽到小太監說的兩項罪名的時候,甄嬛差點暈過去,原來是因為浣碧的身世,還有就是自己像純元皇後這件事情,也被文官攀扯,說是父親媚上不敬先皇後。
反而是鄂敏給甄遠道後麵定的幾項罪,都是有關於政治的,前兩項八卦之事,不管是多大歲數的人都喜歡摻和兩嘴,這也就導致了宮裏很多人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