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徒有羨魚情
滿朝文武被我卷的睡不著 作者:陸瑄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人見此話作罷,不由得又開口問道:“銘卿兄,卻不知今日論題為何?”
許銘卿淡淡一笑道:“規矩便同往日一般,曲水流觴,酒杯停在何處,便由何人作答,若是答不出,便要自罰三杯。至於論題……”許銘卿略略沉思,便道“上次我們以摩詰作題,今日便少些規矩束縛,隻談孟襄陽之作,如何?”
原來是王孟詩派的推崇者,顧望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山水田園派無論到哪朝哪代都最為隱者推崇,倒也符合他們的脾性。
隻聞琴聲漸起,一小廝將羽觴放入石渠之中,隨水流而動,不過片刻,便在方才問話的那藍衣男子麵前停了下來。
隻見他微微思忖片刻,便起身踱步吟道:“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吾甚愛此詩,當以作表,尋意於山水,寄情於八荒,不侍權貴,不論功名。”
孟浩然的《自洛之越》,顧望之搖了搖頭,詩是好詩,可此人的理解卻淺薄了些。
隻見那羽觴又被放入渠中,緩緩而下便停在一白衣男子身側。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侍君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男子顯然有些微醺,搖晃著起身道道:“吾輩之才又豈拘於朝堂之上。”
“甚是,甚是!”一旁之人似是對此言頗為欣賞,也顧不得羽觴是否流至自個兒麵前,便舉著酒杯慷慨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我等亦不改其樂。豪門巨室如何?名公钜卿又如何?任得朝野淵魚叢雀,我一不做曳裾王門之徒,二不為附膻逐腥之事,自當乘清風而來,駕白鶴而去。”
此人一言既出,頓時全場讚和,一時不絕於耳。
聞言,顧望之著實忍不住輕笑出聲。這紫竹林外麵布置得何等清秀高雅,她還當裏麵坐的真是些如王羲之蘭亭之會,白樂天香山雅集之類的人物呢,沒想到卻是些憤青在此侃侃而談罷了。
許銘卿唇瓣微勾,淡淡開口道:“許某愚鈍,不知這位兄台何故發笑?”
這他都聽得見?顧望之心中一跳,這許銘卿莫不是盯上她了,怎麽處處尋她麻煩?
見眾人目光皆匯集在自己身上,顧望之隻得緩緩起了身,訕訕道:“在下隻是覺得諸君所言甚是在理,欣於所遇,故而發笑。”
不願說實話?方才可就蒙混過他一次了,他今日非要聽聽此人究竟是如何想的。
許銘卿溫潤著嗓音道:“今日我辦此集會令諸君皆蒙麵而來,便是希望大家能夠不畏身份,暢所欲言,兄台若什麽感想,直說便是,無需顧慮。”
一旁的沈景軒扯了扯顧望之的衣擺,小聲道:“你且說便是了,旁人不知你身份的,一切有我。”
其實他也是想聽聽顧望之想法的,阿望雖看似拘謹自守,實則腦中的想法見識卻很是與眾不同,倒不是說有多麽稀奇古怪,但她著實比常人想得更加深遠,其眼界之寬闊、胸懷之廣大,倒不像是個十六歲少年的高談闊論。
顧望之這才拱了拱手,起身道:“在下方才發笑,是笑自個兒見識短淺。雖同為王孟詩派愛好者,卻未曾聽過幾位兄台所吟之句。同諸君一比,倒果真是如井底之蛙,尺澤之鯢了。”
“哎!兄台此言差矣!”那藍衫男子擺了擺手道,“今日各抒己見而已,不論高低。襄陽之詩也非句句皆是膾炙人口,兄台且撿自己喜歡的說便是。”
“既如此,在下也不敢欺瞞,唯有兩句,倒是十分熟悉,”顧望之微微笑道。
“且說來。”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此句一出,滿座默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乃是講述孟浩然一心求仕,拜謁張九齡之作,字字句句間皆是於策名酒列,白布掛衣的渴望之情。
顧望之又道:“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再言一出,滿座嘩然。
“相傳此乃孟浩然答於玄宗殿前所作,不知可有兄台知曉玄宗答何?”顧望之飲了一盞,問道。
在場無一人言,唯許銘卿頓了片刻,嗓音清冷道:“玄宗言‘卿不求仕,而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
此言罷,顧望之話中譏諷之意盡在言表。
“啪!”隻見那藍衫男子惱羞成怒,摔了酒杯惡道,“兄台此番戲弄於我等,意欲何為?”
“在下並無戲弄之意,”顧望之拱手道,“兄台方才說甚愛《自洛之越》一詩,以此詩寄托自己尋意山水,不問功名之誌。卻不知此乃襄陽先生長安數年,求仕無門後心灰意冷,傷心決絕之作。”
“黃口小兒,黃口小兒”
“你既不懂我等心中所求,也不懂襄陽詩作的真義,便快快滾下席麵去,莫要在此胡言亂語!”
席間惱羞成怒者,有沉吟思忖者,,一時間嘈雜之論不絕於耳。
“那諸君所求究竟為何?管弦之樂,山水之趣?”顧望之反問道。
“不入朝堂、不侍君主,似乎隻要人人唾罵幾句廟堂不公,人心不古便得了真義奉為圭臬,這又於方才那位兄台隻見一句‘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便言襄陽先生一心求隱,不侍功名何異?”顧望之搖了搖頭,歎道:“在下隻是想提醒諸君,讀詩若流於表麵,便不得以明其真義;正如為人,若撥不開眼前的疊嶂,自然瞧不清心中所求究竟為何。往後種種亦不過是霧裏看花,水中撈月而已。”
許銘卿聞言一怔,隻覺得腦海中模模糊糊有什麽東西,眼瞧著便要看見了,卻又被什麽遮擋一般始終隻能瞧見一個輪廓。他有些迫切,似乎這個答案就藏在麵前之人處,不由加快語氣急切道:“那以君之見,我等該當如何。”
顧望之思忖半刻,方道:“在下淺薄,不敢指點諸君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不過於在下而言,心之所向,絕非在一山一水,一人一身。”
“在何?”他問。
“在天下。”她道。
“在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在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太平,在為天下更多人的自由而舍棄一己之自由。”
四座默然,竟無一人發一言。
隻此一刻,眾人似乎聽懂了顧望之前所言種種,壓抑多年的不甘、憤懣也如同被撤掉了最後一處遮掩,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他們用盡全力張嘴想要說些什麽,卻發現自己隻能怔怔地看著麵前之人。
重重帷幔之下,那雙眼眸透著萬重光芒迎來。
“天下失意之人何其多。王子安逐府被貶,尚知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可諸君十年窗下,卻連仕途都不敢闖上一闖,連自己的命運都不敢博上一博,究竟是當真沉醉於竹林雅致,還是以山水之樂為由麻痹自己的內心?”
“是徒有羨魚情’還是‘平生願開濟’,皆是諸君自己的路,合該由諸君自己選擇。”顧望之淡淡將最後一句話道完,便在眾人皆還未反應過來之時起身離去。
沈景軒聽完此番話,也是怔了許久方才回過神來,連忙起身追了上去。
他瞧著顧望之清冷的麵容,不禁開口道。“你今日那番話倒是點醒了不少有誌之士,若他們真肯入朝為官,為君為民,也是你的功德。”
“哪裏來的功德,”顧望之苦笑了一聲,道,“以天下之大義,讓他們放棄逍遙快活的日子,來趟朝堂這趟子渾水,我該是罪人才是。”
“隻不過,”顧望之一頓,垂了垂眼眸,又輕聲道:“今日眾人各抒己見,我能看得出,他們之中有些人是心懷淩雲壯誌的,卻因受限於朝局不得實現,隻得借在此放言高論來抒發苦悶。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我若是當真能做這個引之上路之人,倒也不枉費這般口舌。”
“他們雖不缺智謀和才幹,可若依這般性情,怕是即便入了朝堂,上位之路也將走的無比艱難。”沈景軒出身勳貴,政局上的爭鬥自然也比旁人更加明晰。
並非人人都如顧望之這般,既有治世之才,又能心思縝密、委曲求全。
“所以他們需要有人為他們這些不願黨附之人扭轉如今的局麵,給他們一個做純臣、施抱負的機會,”顧望之捏了捏手中的幃帽:“而這,便是我想要去做的。”
沈景軒看著顧望之良久,隻覺得她是她,卻又不是她。
顧望之伸手揉了揉他的臉,笑眯眯道:“看著我幹什麽,我可警告你,今日之事你切勿同旁人說了去,不然我便再不理會你了。”
沈景軒見她一笑,眸中波光流轉,心中頓時一動,不由自主地握住顧望之纖細的手腕,定定道:“你知道我不會的。”
顧望之笑了笑,抽出了自己的手。
其實她何嚐沒有私心。她之所以想紫袍金帶、位極人臣,是因為她想要為她、為她所珍惜之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能叫她們都活出自己所希望的模樣。
可這並非是僅僅靠物質可以滿足的,所以她需要改變這個大環境,需要更多的權力,更需要在朝堂之上有更多敢於同封建不公勢力負隅頑抗之人為她鋪路,換而言之,她要營造一個適合變革的朝野。
而今日這些人,無疑是她最好的選擇。
他們大多數人經曆過等級製度下的摧殘,比任何人都來得更加痛恨權力帶來的不公,他們清高而傲氣,一旦入了朝堂,隻要有人給他們指一條他們心中所認為的光明大道,那他們便是先鋒,是九死而猶不悔的亡命徒。
顧望之從不自詡好人,畢竟誰做一件事最開始的初衷,不是為了一己之利呢?
善與惡,從來就沒有那麽好分辨。
許銘卿淡淡一笑道:“規矩便同往日一般,曲水流觴,酒杯停在何處,便由何人作答,若是答不出,便要自罰三杯。至於論題……”許銘卿略略沉思,便道“上次我們以摩詰作題,今日便少些規矩束縛,隻談孟襄陽之作,如何?”
原來是王孟詩派的推崇者,顧望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山水田園派無論到哪朝哪代都最為隱者推崇,倒也符合他們的脾性。
隻聞琴聲漸起,一小廝將羽觴放入石渠之中,隨水流而動,不過片刻,便在方才問話的那藍衣男子麵前停了下來。
隻見他微微思忖片刻,便起身踱步吟道:“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吾甚愛此詩,當以作表,尋意於山水,寄情於八荒,不侍權貴,不論功名。”
孟浩然的《自洛之越》,顧望之搖了搖頭,詩是好詩,可此人的理解卻淺薄了些。
隻見那羽觴又被放入渠中,緩緩而下便停在一白衣男子身側。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侍君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男子顯然有些微醺,搖晃著起身道道:“吾輩之才又豈拘於朝堂之上。”
“甚是,甚是!”一旁之人似是對此言頗為欣賞,也顧不得羽觴是否流至自個兒麵前,便舉著酒杯慷慨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我等亦不改其樂。豪門巨室如何?名公钜卿又如何?任得朝野淵魚叢雀,我一不做曳裾王門之徒,二不為附膻逐腥之事,自當乘清風而來,駕白鶴而去。”
此人一言既出,頓時全場讚和,一時不絕於耳。
聞言,顧望之著實忍不住輕笑出聲。這紫竹林外麵布置得何等清秀高雅,她還當裏麵坐的真是些如王羲之蘭亭之會,白樂天香山雅集之類的人物呢,沒想到卻是些憤青在此侃侃而談罷了。
許銘卿唇瓣微勾,淡淡開口道:“許某愚鈍,不知這位兄台何故發笑?”
這他都聽得見?顧望之心中一跳,這許銘卿莫不是盯上她了,怎麽處處尋她麻煩?
見眾人目光皆匯集在自己身上,顧望之隻得緩緩起了身,訕訕道:“在下隻是覺得諸君所言甚是在理,欣於所遇,故而發笑。”
不願說實話?方才可就蒙混過他一次了,他今日非要聽聽此人究竟是如何想的。
許銘卿溫潤著嗓音道:“今日我辦此集會令諸君皆蒙麵而來,便是希望大家能夠不畏身份,暢所欲言,兄台若什麽感想,直說便是,無需顧慮。”
一旁的沈景軒扯了扯顧望之的衣擺,小聲道:“你且說便是了,旁人不知你身份的,一切有我。”
其實他也是想聽聽顧望之想法的,阿望雖看似拘謹自守,實則腦中的想法見識卻很是與眾不同,倒不是說有多麽稀奇古怪,但她著實比常人想得更加深遠,其眼界之寬闊、胸懷之廣大,倒不像是個十六歲少年的高談闊論。
顧望之這才拱了拱手,起身道:“在下方才發笑,是笑自個兒見識短淺。雖同為王孟詩派愛好者,卻未曾聽過幾位兄台所吟之句。同諸君一比,倒果真是如井底之蛙,尺澤之鯢了。”
“哎!兄台此言差矣!”那藍衫男子擺了擺手道,“今日各抒己見而已,不論高低。襄陽之詩也非句句皆是膾炙人口,兄台且撿自己喜歡的說便是。”
“既如此,在下也不敢欺瞞,唯有兩句,倒是十分熟悉,”顧望之微微笑道。
“且說來。”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此句一出,滿座默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乃是講述孟浩然一心求仕,拜謁張九齡之作,字字句句間皆是於策名酒列,白布掛衣的渴望之情。
顧望之又道:“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再言一出,滿座嘩然。
“相傳此乃孟浩然答於玄宗殿前所作,不知可有兄台知曉玄宗答何?”顧望之飲了一盞,問道。
在場無一人言,唯許銘卿頓了片刻,嗓音清冷道:“玄宗言‘卿不求仕,而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
此言罷,顧望之話中譏諷之意盡在言表。
“啪!”隻見那藍衫男子惱羞成怒,摔了酒杯惡道,“兄台此番戲弄於我等,意欲何為?”
“在下並無戲弄之意,”顧望之拱手道,“兄台方才說甚愛《自洛之越》一詩,以此詩寄托自己尋意山水,不問功名之誌。卻不知此乃襄陽先生長安數年,求仕無門後心灰意冷,傷心決絕之作。”
“黃口小兒,黃口小兒”
“你既不懂我等心中所求,也不懂襄陽詩作的真義,便快快滾下席麵去,莫要在此胡言亂語!”
席間惱羞成怒者,有沉吟思忖者,,一時間嘈雜之論不絕於耳。
“那諸君所求究竟為何?管弦之樂,山水之趣?”顧望之反問道。
“不入朝堂、不侍君主,似乎隻要人人唾罵幾句廟堂不公,人心不古便得了真義奉為圭臬,這又於方才那位兄台隻見一句‘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便言襄陽先生一心求隱,不侍功名何異?”顧望之搖了搖頭,歎道:“在下隻是想提醒諸君,讀詩若流於表麵,便不得以明其真義;正如為人,若撥不開眼前的疊嶂,自然瞧不清心中所求究竟為何。往後種種亦不過是霧裏看花,水中撈月而已。”
許銘卿聞言一怔,隻覺得腦海中模模糊糊有什麽東西,眼瞧著便要看見了,卻又被什麽遮擋一般始終隻能瞧見一個輪廓。他有些迫切,似乎這個答案就藏在麵前之人處,不由加快語氣急切道:“那以君之見,我等該當如何。”
顧望之思忖半刻,方道:“在下淺薄,不敢指點諸君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不過於在下而言,心之所向,絕非在一山一水,一人一身。”
“在何?”他問。
“在天下。”她道。
“在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在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太平,在為天下更多人的自由而舍棄一己之自由。”
四座默然,竟無一人發一言。
隻此一刻,眾人似乎聽懂了顧望之前所言種種,壓抑多年的不甘、憤懣也如同被撤掉了最後一處遮掩,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他們用盡全力張嘴想要說些什麽,卻發現自己隻能怔怔地看著麵前之人。
重重帷幔之下,那雙眼眸透著萬重光芒迎來。
“天下失意之人何其多。王子安逐府被貶,尚知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可諸君十年窗下,卻連仕途都不敢闖上一闖,連自己的命運都不敢博上一博,究竟是當真沉醉於竹林雅致,還是以山水之樂為由麻痹自己的內心?”
“是徒有羨魚情’還是‘平生願開濟’,皆是諸君自己的路,合該由諸君自己選擇。”顧望之淡淡將最後一句話道完,便在眾人皆還未反應過來之時起身離去。
沈景軒聽完此番話,也是怔了許久方才回過神來,連忙起身追了上去。
他瞧著顧望之清冷的麵容,不禁開口道。“你今日那番話倒是點醒了不少有誌之士,若他們真肯入朝為官,為君為民,也是你的功德。”
“哪裏來的功德,”顧望之苦笑了一聲,道,“以天下之大義,讓他們放棄逍遙快活的日子,來趟朝堂這趟子渾水,我該是罪人才是。”
“隻不過,”顧望之一頓,垂了垂眼眸,又輕聲道:“今日眾人各抒己見,我能看得出,他們之中有些人是心懷淩雲壯誌的,卻因受限於朝局不得實現,隻得借在此放言高論來抒發苦悶。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我若是當真能做這個引之上路之人,倒也不枉費這般口舌。”
“他們雖不缺智謀和才幹,可若依這般性情,怕是即便入了朝堂,上位之路也將走的無比艱難。”沈景軒出身勳貴,政局上的爭鬥自然也比旁人更加明晰。
並非人人都如顧望之這般,既有治世之才,又能心思縝密、委曲求全。
“所以他們需要有人為他們這些不願黨附之人扭轉如今的局麵,給他們一個做純臣、施抱負的機會,”顧望之捏了捏手中的幃帽:“而這,便是我想要去做的。”
沈景軒看著顧望之良久,隻覺得她是她,卻又不是她。
顧望之伸手揉了揉他的臉,笑眯眯道:“看著我幹什麽,我可警告你,今日之事你切勿同旁人說了去,不然我便再不理會你了。”
沈景軒見她一笑,眸中波光流轉,心中頓時一動,不由自主地握住顧望之纖細的手腕,定定道:“你知道我不會的。”
顧望之笑了笑,抽出了自己的手。
其實她何嚐沒有私心。她之所以想紫袍金帶、位極人臣,是因為她想要為她、為她所珍惜之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能叫她們都活出自己所希望的模樣。
可這並非是僅僅靠物質可以滿足的,所以她需要改變這個大環境,需要更多的權力,更需要在朝堂之上有更多敢於同封建不公勢力負隅頑抗之人為她鋪路,換而言之,她要營造一個適合變革的朝野。
而今日這些人,無疑是她最好的選擇。
他們大多數人經曆過等級製度下的摧殘,比任何人都來得更加痛恨權力帶來的不公,他們清高而傲氣,一旦入了朝堂,隻要有人給他們指一條他們心中所認為的光明大道,那他們便是先鋒,是九死而猶不悔的亡命徒。
顧望之從不自詡好人,畢竟誰做一件事最開始的初衷,不是為了一己之利呢?
善與惡,從來就沒有那麽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