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567-行軍


    一軍統帥,自然有獨斷之權。


    但是馮寶又很清楚,一支真正強大的軍隊,除了嚴明軍紀、精良裝備之外,信仰,不可或缺。正如千年之後那支“偉人思想”武裝的無敵鐵軍,無數次以弱勝強,創造奇跡,堪稱人類軍隊之巔峰。


    可“信仰”的建立,非朝夕之功。


    馮寶決意效仿另外一種方式,即“政治思想教育”。


    馮寶很快下令,召集全軍各級“軍丞”開會,在會上,明確告知眾“軍丞”們,必須將皇帝陛下平滅“遼東”一統宇內的偉大意義告訴每一個軍卒;必須在整個作戰期間,保證醫療、後勤;必須知曉軍中對於戰事看法、議論,且隨時上報;必須安撫好傷員;必須幫助軍卒樹立“戰之能勝”的信心。


    整個會議,耗時約一個時辰。


    馮寶用古文夾雜著現代文,盡可能仔細解說自己提出要求背後的意義所在。


    他並不知道,自己一時興起的舉動,事實上明確了“軍丞”具體職權範圍內容,影響深遠。


    次日“卯時”。整三千步卒,外加主帥“親衛隊”,從營中開拔!


    整支軍隊,上至馮寶,下至軍卒,每個人都背著一個大的雙肩包。此物,乃謝岩臨時想起並且設計,隻因時間緊迫,“衛崗鄉”和“洛陽”兩地“成衣作坊”,緊趕慢趕也是做出來一萬個多些。


    馮寶所部,分到五千個。


    三層麻布,用線縫得很密實,大大增加的厚度,耐磨、耐用,遠遠超過唐人尋常布包。


    特別是“雙肩背包”設計,使包裹重量得以均衡由人全身承擔,實質是減輕負重。一經投放軍中,立即獲得無數讚賞。


    在行軍操練途中,軍卒們就已經發現,可以將鐵甲卸下放入包中,再加上幹糧和水囊,幾十斤負重完全不在話下,由此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行軍途中人本身頗為輕鬆,身體也更加靈活一些。


    馮寶也有一個“雙肩背包”,除將“烏光甲”和其他物品放入外,還特意讓人在背包頂部縫製幾根繩條,從而可以把“兵工鏟”捆綁橫在上麵。


    這事兒,很快被一個親兵發現,有樣學樣,途中休息時弄了一下,發現自己的陌刀橫置包上,能夠解放雙手,快速行軍時更加輕鬆,於是便告知同伴……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等到第二次休息的時候,馮寶發現軍卒們都在各自想辦法,將隨身武器捆綁在背包上。


    馮寶沒去過問,而是就地坐在一塊石頭上,喝了一口水,張口問道:“走了有多遠?”


    “和侯爺預想一樣,兩個時辰,約摸二十裏。”劉長河趕緊回道。


    馮寶點了點頭,他計算過,人在普通情況下,步行時速約十裏,但行走山地田野,負重近四十多斤情形下,起碼打個對折,再考慮到人力有窮時,會出現越來越慢的現象,所以,二十裏,還算可以。按照這個速度,接下來走六個時辰,能夠達到七十裏。


    “長河,喚徐有功來。”馮寶想起一個人,一件事,吩咐道。


    徐有功,偃師縣人,本名宏敏,乃原國子監博士徐文遠之孫。今年剛剛考上“皇家衛崗學堂高級班”。


    其為“軍事興趣班”成員,頗有建樹,曾於學堂內當“司空”李績等諸大將軍麵,陳述“平遼方略”。


    因其為“學堂高級班學子”,是極少數入“羽林右衛”得軍職而保留原先身份者。


    馮寶一直以來,習慣於日常事務交由房元昭或杜風處置,如今二人皆不在,所以他一直尋思著再找一個人充當助手。


    隻是麾下“羽林右衛”,實在陌生,所以無合適人選。


    若非在上一個休息時段裏聽到有人呼喚“徐有功”名,他都不知道這位曆史留名的人物,居然此刻正在軍中。


    在大唐,遭遇或者發現曆史名人,那是馮寶非常喜聞樂見的事情,而且他很清楚,凡能夠史書留名者,都不是普通人,絕對都是人才。


    “末將參見大都督。”


    “不必多禮。”馮寶看著眼前年輕而頗顯英氣的徐有功,微笑言道:“汝為高級班學子,理當入仕,何故從軍?”


    “回大都督話,許先生有雲:好男兒當熱血四方;謝侯亦曾言:男兒從軍,必定無悔,某深以為然,當親曆也。”


    “嗬嗬,謝警官倒是會忽悠。”


    “忽悠?都督所言何意?”徐有功大為不解。


    “一說詞爾。”馮寶跟著道:“吾之身邊尚缺一參軍,汝可有意乎?”


    “多謝大都督提攜。”徐有功先行一禮,而後起身道:“吾從軍意在疆場,隨大都督側,有違初衷,恕難從命。”


    馮寶聞言,很是意外,深深地看了一眼徐有功,沉聲道:“汝一介學子,且考入‘高級班’,定才學不凡,倘若飲恨沙場,當如何?”


    “謝侯授課之際,有言道:戰場之上,不分官民,有運籌帷幄者,亦有奮勇殺敵者。吾粗通軍略,平日操練從無懈怠,當奮戰沙場以報家國。”


    “好——!既然汝言之鑿鑿,本官如你所願。待平滅遼東,汝若活著,本官許一個前程。”


    “多謝大都督。”徐有功心中大喜,再次行禮。


    “下去吧。”馮寶揮手示意徐有功退下。待其走後,站起身,忽然道:“長河,不如你也如他一般,搏個軍功如何?”


    “不去,吾為侯爺家臣,很知足。”劉長河想也不想立即回道。


    “搞不懂你們這些人都是什麽腦子?”馮寶右手伸出食指,在自己耳邊搖晃兩下,緊跟著揮手道:“休息差不多了,傳令全軍上路。”


    繼續北行,不出五裏,進入北行“官道”。


    說是“官道”,不過是寬一些的道路,唯一不同是能夠看到一些路人。


    “百濟人”哪裏見過如此軍容,有驚恐者、有好奇者,更多乃避讓者。


    看到老百姓們眾生百象,馮寶初始不以為意,直到遇上一支有馬匹的商隊,這才感覺似乎遺漏了什麽。


    旋即召來“親衛隊正”,吩咐其率所有親衛散於大軍四周,凡遇有騾馬,一律征用,付錢財以補償。


    由於在前期的政治思想工作裏,馮寶反複強調過,大唐平滅遼東,納三國疆域於治下,當有別於草原西域,故,當視其地百姓為“唐人”。


    既然皆“唐人”,軍卒心態自大為不同,尤其是出自勳貴豪門的親衛,言語間客氣不少,征用過往騾馬時,也能夠按照市場價給出錢財,無形之中,大大增加了百姓們對於大唐的好感。


    本意是為了收購一些畜力,減少軍卒負重,同時降低大軍行進被人快速泄露風險,結果卻帶來了另外一項好處,那倒是馮寶始料未及。


    眼看天色漸漸黯淡,馮寶下令:“全軍進入前方村落休息。”


    一個無名小村,突然間湧進來大批軍隊,村民們都嚇壞了。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支來自遠方大唐的軍隊,不僅非常和善,而且沒有主動劫掠任何物品。


    當一名年輕軍官告訴村中族老:“大軍所需,此地若有,按市價購買,無,可做罷。”


    族老差點兒眼珠子沒掉下來。


    軍隊,何時變得那麽客氣?


    在族老記憶中,哪怕“百濟國”軍隊,隻要進了村,從來都是有什麽拿什麽,僅僅放過人而已。


    大唐軍隊,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另一種姿態。


    人就是這樣。


    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唐人”友善,“百濟人”也不落後,紛紛拿出多餘的糧食、鹹菜等,熬製稀粥,讓走了一天的大軍,能夠吃上一頓熱食。


    整整一天,去除途中休息時間,大軍不停歇行進五個時辰有餘,按照估算,至少也有七十裏。


    但馮寶知道,這才是第一天,真正嚴峻考驗還在後麵。


    晚膳後,馮寶沒有遠擇休息,即便身體疲累不堪,他也堅持巡視每一處軍卒休息地,同時認真檢查警戒事宜。


    馮寶很少如此認真負責,因為他清楚,孤軍不間斷行進,對於每一個軍卒而言,那都是極其嚴峻考驗。身體疲憊,遠比不得精神和內心苦累。作為軍中最高統帥,必須讓每一個軍卒看到自己,讓軍卒們知道——我,與你們同在!


    軍中素來有“士氣”一說,可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無可懷疑。


    馮寶也不例外。


    巡視期間,望著一張張疲憊麵孔,耳聽酣睡聲四起,馮寶覺得,很有必要在明日出發時,來一次鼓舞軍心士氣的舉動。


    比往日發時間延遲,因為馮寶召集全軍,先三言兩語做番動員,而後大聲道:“眾所周知‘安勝關大捷’一事,然,甚少人知,戰後歡聚時,本帥曾有高歌一曲,有好事者雲:此曲可為戰歌。本帥今日以此曲歌引吭,與諸君共鳴、共勉、合唱之!”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忍歎息更無語,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複開疆,威武大唐要讓四方來——賀!


    馮府親兵,全部會唱,一同加入歌中,頓時,歌聲嘹亮,引動全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都錦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鍾山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鍾山布衣並收藏神都錦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