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563-商隊(一)
“登州”,自成為“大唐水師基地”及“渤遼軍需物資”大本營後,發展極為快速。
“造船”、“水泥”等作坊相繼開啟,再加上“製鹽”、“海產品”捕撈等,開始匯聚八方人口,從一座小城,迅速成長起來。
人口多了,來往的商隊也日益頻繁,因此,當一隻數百人的商隊進入城裏時,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
“臨海客館”,是“登州”最大客館。
客館門前,洛川獨立門前,眼望前方街口……
自“登州”附近海邊“鹽場”弄成,洛川隔一段時間總會過來一趟,畢竟初成,許多事宜需要親自處置,尤其是接受馮寶建議,將“海水製鹽”方法進獻朝廷後,拿到了半個“山東”地區的“精鹽”售賣權,那可是一項特權,整個大唐,也沒幾家。
洛川前些日子來到“鹽場”,剛把一些事務處理完畢,接到長兄洛克然來信,於是匆匆來到城裏,包下整座客館以待。
昨日接到洛峻派人的口信,得知商隊今日一早入城,是以門前翹首期盼。
“來了嗎?”洛川遠遠看見一支車隊,心裏如是想著。
約摸一炷香後,車隊行至客館門前,為首馬車裏走下一人,正是洛家三郎,洛峻。
兄弟見麵,理應詳敘,隻是需要先安頓好眾人,於是,簡短兩句問候結束,洛川即迎商隊進入客館……
差不多用去一個時辰,洛川方才來到洛峻居住的房間裏。
“弟見過兄長。”
洛峻頷首道:“不必多禮,坐。”
兄弟之間,當然沒有必要太多客套,洛川於案幾後坐下,隨即言道:“隨軍行商,長兄緣何命吾二人同去?”
洛峻知道他會問及此事,緩緩道:“吾兄弟三人,離家自立,當需合力,此番商隊隨軍,實因馮侯所提,謝侯爺極力促成。拋去獲利、行商不談,單就招募勞力一事,非親力親為不可,故長兄命吾等同往,況黃家、崔氏、王氏等,皆有得力之人前來,如若招募人手不足,勢必影響甚大。”
“長兄意欲招募多少?”
“匠人三百,餘者千人。”
“噝……”洛川倒吸一口涼氣,驚道:“如此之多,何用?”
洛峻知其弟來到北方日短,對很多事情都不甚了解,即詳說道:“自‘衛崗鄉大作坊區’建成,眾商賈乃至各世家皆看到個中利益,紛紛效仿,‘長安’、‘洛陽’兩地,‘冶鐵’、‘成衣’等作坊興起,以至原本閑餘之人俱有事可做。長兄開設‘成藥堂’,部分藥材需自種,辦雞鴨孵化,蔬菜大棚等,無一不需人力,奈何月俸提高兩成,依然極難,各家情形大致相同,方才有此次商隊之眾。”
洛川頗為疑惑地問:“大唐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南方每年遭災流民甚多,何苦赴域外?”
“謝侯有言‘唐人皆手足,怎可盤剝過甚?化外四夷則無妨’;馮侯又言‘凡滅國之戰,無不行坑殺戰俘之舉,與其殺光,何不作為勞役?騰換唐人乎。’眾皆深以為然。”
“原來如此。”洛川釋然了。
實際上,謝岩和馮寶是有意那麽說的,真正的原因隻有一個,即打下一片土地容易,形成有效統治才是關鍵。按照大唐以往慣例,如“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國,最終以“羈縻”方式管理實為大概率事件。但他們兩個人都非常清楚,從後來的曆史來看,這片土地極為重要,所以,將其“王化”,徹底納入大唐版圖乃是必須。而要做到這一點,深層次的經濟和文化融合,效果遠遠大過軍事威壓。正如此,才有了那番說辭,因為隻有利益,才能夠讓嗜血的資本有濃厚興趣,而資本之上的各大豪門世家,才可以放下各種隔閡,聯合起來。上一次,是出海,這一次,亦然矣!
蛇無頭不行!對於一群各方利益的集合體來說,得有一個領頭人,哪怕隻是明麵上的。
蕭越,頭頂“馮侯弟子”光環,一直混跡於各家作坊,相比房元昭與杜風而言,堪稱一事無成。如今,終於迎來了人生最重要一次機會,他被馮寶推出,成為商隊主事人。
關照弟子,任誰都無話可說,況且又不是任命官員,談不上謀私。
隻是無人知道,馮寶此番用蕭越,還真是存了“大力提攜”之意。
相比杜風、房元昭而言,蕭越因家事拖累,私心較重,但人品,能力也算不錯。再加上馮寶自感多年不曾關注過,心有稍許愧疚,是以有意補償。
按馮寶本意,蕭越領商隊先行,置辦好軍需,然後在“登州”將商隊一分為二,分別跟隨兩支大軍進入“遼東”。
不過,蕭越領命後,拜見謝岩時,卻遭否決。
謝岩意思——“高句麗”戰事正酣,且攻城、野戰無一不缺,對商隊而言,風險太大!應該悉數隨馮寶大軍入“百濟”,經“新羅”至“高句麗”。
這條線路上,有諸多大城,包括三國“都城”,適合商事。再者,賀蘭敏之麾下有大軍近三十萬,足以保證安全,沒必要進入“高句麗”戰場。
馮寶得蕭越回報,深思之後,雖然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但僅僅從安全角度而言,還是認可了。
因此,蕭越來到“登州”,第一件事就是執謝、馮二人手書,拜見“登州刺史”,以協調采買軍需物資入城存放事宜;隨後馬不停蹄趕赴“水師登州基地”,拜見“水師中郎將”鍾漢。
頂頭上司的弟子來拜見,鍾漢自然不敢怠慢,先是驗看“水師都督府”正式行文,而後聽蕭越詳細說了一番……最後言道:“本將已得‘兵部’行文,知大都督與謝侯爺領軍出征,故早有安排。‘長安號’、‘洛陽號’於近海操練,明日可返回,修整一日即可。待軍需運至,可先行裝船。至於商隊渡海,更加不成問題,隨時可行。”
“多謝將軍。”蕭越起身行禮道。
至此,商隊渡海及大軍物資供給一事,全部妥善安排。
三日之後,整支商隊登上水師戰船,大大小小近三十艘船隻,負責運送渡海……
“龍朔二年”四月九日。
蕭越帶領來自大唐王朝的商隊正式進入原“百濟國王都泗沘城”。
“百濟王宮”,如今是“泗沘都督府”所在。
“副都督”黑齒常之居案幾之後,執一份文書仔細閱看,且越看眉宇間越是凝重。
“來人!”
轉眼間,一人自角落裏匆匆走出,跪於堂下。
“去,告知軍前來人,不得外泄軍機,但有妄言者,斬!”黑齒常之語氣嚴肅地下令道。
“喏!”
看著屬下躬身退出,黑齒常之長長暗歎一聲,眼望屋外,憂思更重。
他能不憂慮嗎?
“百濟”內部,“複國”之聲甚大,隻是那些人隱於暗處,無兵權而已,但若長此以往,人心不穩,當為大患!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他所知道的消息,大唐王師北上借道“新羅”,遇伏擊後,強勢征伐,用一種什麽叫“火藥”的東西,相繼炸開要塞“壺口關”與“王都金城”,擄“新羅皇族”,焚其“太廟”,斷其根本,滅其國!或許是手段過於激烈緣故,“新羅”境內叛軍叢生,加上“流求”那夥神秘人推波助瀾,致使運往北方的糧草,多次遇襲,損失慘重。
要知道,大總管賀蘭敏之麾下,三國聯軍共計約三十萬,糧道不穩,可謂天大禍事!
這不,又一次得報,有運糧隊遇襲,近兩萬石糧草被毀,護送五千軍卒全軍覆沒。
黑齒常之不敢想象,再來一次,前方大軍如何能夠撐得下去?
黑齒常之是軍人,性情耿直,沒有太多想法,在其看來,“百濟”也好,“大唐”也罷,隻要保證自家利益,能夠善待百姓,對誰稱“臣”都一樣。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如今做了大唐的官,隻能一條道走下去,否則真要是讓那些人“複國”,恐怕得被人滅族。因此,他考慮最多的是要不要親自帶兵北上運糧,同時剿滅“新羅”境內叛軍。
可是他有顧慮啊!
“泗沘”和“熊津”兩座城池裏,合計有五萬兵力,那可是最後的大軍,對內可鎮壓宵小,對外可防“新羅”叛軍,若是領軍北上,隻能留下萬人守城,況兩座大城,一萬人,根本不夠用!如若“叛逆者”舉兵起事,城池難保。
再者,“熊津都督”彌渡,是否同意移交部分兵力,那也是未知數,單單依靠“泗沘城”兵力,那也沒用,畢竟兵力有限,起不了大作用。
“唉——如有唐軍那般軍械,何愁兵力不足。”黑齒常之心裏如是想著。
是啊,他太羨慕唐軍裝備了,尤其是“羽林左衛”,清一色全甲騎兵,要是有這麽一支強軍,隻消幾千人馬即可剿滅叛軍,何需勞師動眾幾萬人,可惜啊……
正當黑齒常之腦海裏閃現各種念頭及感歎之時,一人快步進入屋內,行禮言道:“啟稟都督,大唐‘洛陽’來人,自稱‘衛崗縣侯’弟子,意欲拜見。”
“衛崗縣侯?”黑齒常之一時間沒想起來是誰。
“都督,即原馮安撫使。”來人小心提醒。
“快——速速有請!”黑齒常之突然反應過來,喜不自勝地大聲道。
“登州”,自成為“大唐水師基地”及“渤遼軍需物資”大本營後,發展極為快速。
“造船”、“水泥”等作坊相繼開啟,再加上“製鹽”、“海產品”捕撈等,開始匯聚八方人口,從一座小城,迅速成長起來。
人口多了,來往的商隊也日益頻繁,因此,當一隻數百人的商隊進入城裏時,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
“臨海客館”,是“登州”最大客館。
客館門前,洛川獨立門前,眼望前方街口……
自“登州”附近海邊“鹽場”弄成,洛川隔一段時間總會過來一趟,畢竟初成,許多事宜需要親自處置,尤其是接受馮寶建議,將“海水製鹽”方法進獻朝廷後,拿到了半個“山東”地區的“精鹽”售賣權,那可是一項特權,整個大唐,也沒幾家。
洛川前些日子來到“鹽場”,剛把一些事務處理完畢,接到長兄洛克然來信,於是匆匆來到城裏,包下整座客館以待。
昨日接到洛峻派人的口信,得知商隊今日一早入城,是以門前翹首期盼。
“來了嗎?”洛川遠遠看見一支車隊,心裏如是想著。
約摸一炷香後,車隊行至客館門前,為首馬車裏走下一人,正是洛家三郎,洛峻。
兄弟見麵,理應詳敘,隻是需要先安頓好眾人,於是,簡短兩句問候結束,洛川即迎商隊進入客館……
差不多用去一個時辰,洛川方才來到洛峻居住的房間裏。
“弟見過兄長。”
洛峻頷首道:“不必多禮,坐。”
兄弟之間,當然沒有必要太多客套,洛川於案幾後坐下,隨即言道:“隨軍行商,長兄緣何命吾二人同去?”
洛峻知道他會問及此事,緩緩道:“吾兄弟三人,離家自立,當需合力,此番商隊隨軍,實因馮侯所提,謝侯爺極力促成。拋去獲利、行商不談,單就招募勞力一事,非親力親為不可,故長兄命吾等同往,況黃家、崔氏、王氏等,皆有得力之人前來,如若招募人手不足,勢必影響甚大。”
“長兄意欲招募多少?”
“匠人三百,餘者千人。”
“噝……”洛川倒吸一口涼氣,驚道:“如此之多,何用?”
洛峻知其弟來到北方日短,對很多事情都不甚了解,即詳說道:“自‘衛崗鄉大作坊區’建成,眾商賈乃至各世家皆看到個中利益,紛紛效仿,‘長安’、‘洛陽’兩地,‘冶鐵’、‘成衣’等作坊興起,以至原本閑餘之人俱有事可做。長兄開設‘成藥堂’,部分藥材需自種,辦雞鴨孵化,蔬菜大棚等,無一不需人力,奈何月俸提高兩成,依然極難,各家情形大致相同,方才有此次商隊之眾。”
洛川頗為疑惑地問:“大唐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南方每年遭災流民甚多,何苦赴域外?”
“謝侯有言‘唐人皆手足,怎可盤剝過甚?化外四夷則無妨’;馮侯又言‘凡滅國之戰,無不行坑殺戰俘之舉,與其殺光,何不作為勞役?騰換唐人乎。’眾皆深以為然。”
“原來如此。”洛川釋然了。
實際上,謝岩和馮寶是有意那麽說的,真正的原因隻有一個,即打下一片土地容易,形成有效統治才是關鍵。按照大唐以往慣例,如“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國,最終以“羈縻”方式管理實為大概率事件。但他們兩個人都非常清楚,從後來的曆史來看,這片土地極為重要,所以,將其“王化”,徹底納入大唐版圖乃是必須。而要做到這一點,深層次的經濟和文化融合,效果遠遠大過軍事威壓。正如此,才有了那番說辭,因為隻有利益,才能夠讓嗜血的資本有濃厚興趣,而資本之上的各大豪門世家,才可以放下各種隔閡,聯合起來。上一次,是出海,這一次,亦然矣!
蛇無頭不行!對於一群各方利益的集合體來說,得有一個領頭人,哪怕隻是明麵上的。
蕭越,頭頂“馮侯弟子”光環,一直混跡於各家作坊,相比房元昭與杜風而言,堪稱一事無成。如今,終於迎來了人生最重要一次機會,他被馮寶推出,成為商隊主事人。
關照弟子,任誰都無話可說,況且又不是任命官員,談不上謀私。
隻是無人知道,馮寶此番用蕭越,還真是存了“大力提攜”之意。
相比杜風、房元昭而言,蕭越因家事拖累,私心較重,但人品,能力也算不錯。再加上馮寶自感多年不曾關注過,心有稍許愧疚,是以有意補償。
按馮寶本意,蕭越領商隊先行,置辦好軍需,然後在“登州”將商隊一分為二,分別跟隨兩支大軍進入“遼東”。
不過,蕭越領命後,拜見謝岩時,卻遭否決。
謝岩意思——“高句麗”戰事正酣,且攻城、野戰無一不缺,對商隊而言,風險太大!應該悉數隨馮寶大軍入“百濟”,經“新羅”至“高句麗”。
這條線路上,有諸多大城,包括三國“都城”,適合商事。再者,賀蘭敏之麾下有大軍近三十萬,足以保證安全,沒必要進入“高句麗”戰場。
馮寶得蕭越回報,深思之後,雖然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但僅僅從安全角度而言,還是認可了。
因此,蕭越來到“登州”,第一件事就是執謝、馮二人手書,拜見“登州刺史”,以協調采買軍需物資入城存放事宜;隨後馬不停蹄趕赴“水師登州基地”,拜見“水師中郎將”鍾漢。
頂頭上司的弟子來拜見,鍾漢自然不敢怠慢,先是驗看“水師都督府”正式行文,而後聽蕭越詳細說了一番……最後言道:“本將已得‘兵部’行文,知大都督與謝侯爺領軍出征,故早有安排。‘長安號’、‘洛陽號’於近海操練,明日可返回,修整一日即可。待軍需運至,可先行裝船。至於商隊渡海,更加不成問題,隨時可行。”
“多謝將軍。”蕭越起身行禮道。
至此,商隊渡海及大軍物資供給一事,全部妥善安排。
三日之後,整支商隊登上水師戰船,大大小小近三十艘船隻,負責運送渡海……
“龍朔二年”四月九日。
蕭越帶領來自大唐王朝的商隊正式進入原“百濟國王都泗沘城”。
“百濟王宮”,如今是“泗沘都督府”所在。
“副都督”黑齒常之居案幾之後,執一份文書仔細閱看,且越看眉宇間越是凝重。
“來人!”
轉眼間,一人自角落裏匆匆走出,跪於堂下。
“去,告知軍前來人,不得外泄軍機,但有妄言者,斬!”黑齒常之語氣嚴肅地下令道。
“喏!”
看著屬下躬身退出,黑齒常之長長暗歎一聲,眼望屋外,憂思更重。
他能不憂慮嗎?
“百濟”內部,“複國”之聲甚大,隻是那些人隱於暗處,無兵權而已,但若長此以往,人心不穩,當為大患!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他所知道的消息,大唐王師北上借道“新羅”,遇伏擊後,強勢征伐,用一種什麽叫“火藥”的東西,相繼炸開要塞“壺口關”與“王都金城”,擄“新羅皇族”,焚其“太廟”,斷其根本,滅其國!或許是手段過於激烈緣故,“新羅”境內叛軍叢生,加上“流求”那夥神秘人推波助瀾,致使運往北方的糧草,多次遇襲,損失慘重。
要知道,大總管賀蘭敏之麾下,三國聯軍共計約三十萬,糧道不穩,可謂天大禍事!
這不,又一次得報,有運糧隊遇襲,近兩萬石糧草被毀,護送五千軍卒全軍覆沒。
黑齒常之不敢想象,再來一次,前方大軍如何能夠撐得下去?
黑齒常之是軍人,性情耿直,沒有太多想法,在其看來,“百濟”也好,“大唐”也罷,隻要保證自家利益,能夠善待百姓,對誰稱“臣”都一樣。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如今做了大唐的官,隻能一條道走下去,否則真要是讓那些人“複國”,恐怕得被人滅族。因此,他考慮最多的是要不要親自帶兵北上運糧,同時剿滅“新羅”境內叛軍。
可是他有顧慮啊!
“泗沘”和“熊津”兩座城池裏,合計有五萬兵力,那可是最後的大軍,對內可鎮壓宵小,對外可防“新羅”叛軍,若是領軍北上,隻能留下萬人守城,況兩座大城,一萬人,根本不夠用!如若“叛逆者”舉兵起事,城池難保。
再者,“熊津都督”彌渡,是否同意移交部分兵力,那也是未知數,單單依靠“泗沘城”兵力,那也沒用,畢竟兵力有限,起不了大作用。
“唉——如有唐軍那般軍械,何愁兵力不足。”黑齒常之心裏如是想著。
是啊,他太羨慕唐軍裝備了,尤其是“羽林左衛”,清一色全甲騎兵,要是有這麽一支強軍,隻消幾千人馬即可剿滅叛軍,何需勞師動眾幾萬人,可惜啊……
正當黑齒常之腦海裏閃現各種念頭及感歎之時,一人快步進入屋內,行禮言道:“啟稟都督,大唐‘洛陽’來人,自稱‘衛崗縣侯’弟子,意欲拜見。”
“衛崗縣侯?”黑齒常之一時間沒想起來是誰。
“都督,即原馮安撫使。”來人小心提醒。
“快——速速有請!”黑齒常之突然反應過來,喜不自勝地大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