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馬車上,王伏勝拿起一份當日報紙展開閱看,雖說內容雜亂、五花八門,卻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不過,腦子裏麵卻在想:“陛下緣何如此看重此物?”
進入“衛崗鄉”,直接去往“官衙”。
說來也巧,王伏勝前腳踏入,天空中即開始下起小雨。
“近兩月滴雨未下,公公一來,便久旱逢甘霖。”
“嗬嗬,咱家那是趕巧,”
“如此方明公公乃有福之人。”
“許久不見,謝侯爺可謂妙語連連。”
“哪裏哪裏,公公請——”
短短幾句寒暄之後,謝岩親引王伏勝進入“公事房”。
落座,上茶。
而後謝岩問及來意。
兩個人多少年的老交情了,自然實話實說,當然,僅限於公事。
謝岩清楚,皇帝的意思是對於“報紙”這種新鮮事物有些拿不定主意。如果按照後世說法,實際是“管”和“放”的選擇題。隻不過,在千年之後,同樣也麵臨如此情形。
管得太嚴、太緊,有阻止百姓發聲嫌疑;可要是太鬆,魚龍混雜之下,容易把世道給帶偏。
考慮到最終決定權是在皇帝手裏,謝岩把兩個方麵都大致說了一下,並且明確表示,自己個人偏向於適當從嚴,同時給出兩點建議,其一,“報紙”開辦,必須有官府許可;其二,應有專人負責各類文章及事務刊載、審定,並為之承擔相應責任。
王伏勝哪裏能夠聽懂這些,他隻是記在腦中,留待回宮稟告皇帝。
中午,在謝岩熱情款待下,王伏勝小酌甚歡,兩人一直到“午時”過半,方才結束。
而後,王伏勝徑直去找馮寶,詢問同樣關於“”報紙”的事情。
不出王伏勝預料,馮寶果然意見與謝岩很有不同。
馮寶認為,“防民之口”不可取,“報紙”當允許百姓自由發聲,官府不必太過幹涉。而且同樣也給出兩點建議,一是除“廣告”外,必須禁止“有償發文”,也就是說,“報紙”刊載別人文章可以付費,但是絕不能為收錢發表文章;二,官府不可以自己辦報,否則必定會出現官吏利用權力行事,比如強迫商家登廣告,強逼百姓訂閱等事。
王伏勝隻是一個傳聲筒,他個人沒有任何問題和建議,隻在臨近結束談話前,告知馮寶:“陛下口諭,著二位侯爺三日拿出章程,咱家今日方至,尚可逗留兩日,還請馮侯書之以文呈送君前。”
來到大唐十餘年,謝岩和馮寶已經適應了大唐的官場習氣,尤其是與皇帝打交道,那更是悟出了一個道理,私下裏都能說,但付諸於文字,越精煉越好,因為在很多時候,奏疏不隻有皇帝看到。
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係從來都是相互,差遣身邊最親信王伏勝問詢,又何嚐不是李治在適應謝、馮二人。
在李治眼裏,謝岩行事屢屢超乎尋常、出人意料;馮寶就更離譜了,想哪兒幹哪兒,從南下、造船到“寶莊鄉”,毫無脈絡可循,可偏偏每一件事,都能讓人覺得——應該、必須那樣去做。
而且,這兩個人所幹的事情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前人未曾提及,或有提過,更無人做過。那麽,便出現無先例可借可循,也找不到旁人去問的局麵。
作為天子,總不能動不動問臣下事,所以,每當謝岩,馮寶弄出來什麽新鮮事的時候,王伏勝便成了跑腿的,當然,偶爾也會有王福來。
李治頗為了解這兩位形式特例獨行的臣子,知道他們都比較看重情義,權勢、地位、財富等,根本沒有放在眼裏。
換句話來說,讓與他們兩個人多有來往的王伏勝、王福來去問策、問事,基本上都有最真實的答案,若換成旁人,保不準帶回來一堆官話,毫無實質內容。
事實的確如此。
三日後,李治坐在沙發上,大致禦覽一番謝、馮二人呈報奏疏,隨手往旁邊一放,問:“二位卿家,可有說甚。”
王伏勝毫無保留地將謝、馮二人所言如實道出……
李治默然聽罷,沉吟片刻,轉首問一旁武皇後道:“兩位卿家之言,各有倚重,皇後以為當如何?”
由於身體緣故,很多政務交武皇後處置,在不知不覺中,這對天下地位最尊貴的夫妻之間,家長裏短之事越發罕有,更多則是相互論政。
不管李治內心裏是否明白,但在事實上,武皇後已經逐漸步入權力中樞!
“陛下,謝、馮二卿所言,不外‘寬、嚴’之取,且言之有理,妾身甚難明辨。
李治微微頷首。
其實他也知道,自己還沒有弄明白的事,問武皇後也多半無用,不過習慣爾。
隻是這習慣嘛,是好是壞,那可就不好說了。
“王伏勝,朕命二卿定下章程,汝未曾道明否?”
皇帝出乎意料的一問,嚇了王伏勝一大跳,趕緊行禮道:“奴婢豈敢。”
“何故二卿僅有建言?”
“壞了!”王伏勝心中大驚,額頭上直接沁出冷汗,因為他瞬間想到,謝岩、馮寶盡管說了非常多、也很詳盡,但確實屬於進諫範疇,並沒有按照皇帝的意思,給出一個定論。
“可不對啊!”王伏勝明明記得自己把皇帝的口諭道地是清楚明白,那二位聰明睿智的侯爺,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呢?
“難道是有所疏漏?”王伏勝立刻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君前奏對,不容遲疑。
王伏勝隻能腦子裏快速回想,同時張口道:“陛下,謝黜置使有言‘茲事體大,應由聖人裁定’,馮都督亦相同意思。”
“事事由朕聖裁,要臣子何用?”李治頗有不滿。
“陛下聖明。”王伏勝能夠待在皇帝身邊多少年不動,除了足夠忠誠外,那腦子也是絕對夠用!
短短幾句對話時間,王伏勝快速回想了一下當日情形,很快就發現自己有一個地方遺漏了。
於是,邊回憶邊道:“陛下,謝黜置使曾有提議,馮都督亦有類似,或可是二位侯爺心中章程也未可知。”
“從速道來。”李治道。
“謝黜置使言:朝廷可於‘禮部’內,設‘報刊司’,專管此事,並舉薦馮都督學生房元昭主事;馮都督所言大致相似,然其舉薦進士王禧。”
“嗬嗬。”李治輕笑兩聲,再次看向武皇後道:“二位卿家好算計!知朕意欲差遣朝臣主理,唯恐被宣調,故而提前舉薦。”
“陛下,恕妾身直言,謝、馮二位卿家掌‘衛崗鄉’逾十載,此舉有悖朝廷規製,況一地為官日久,難保……”
“多慮了。”李治明白武皇後意思,因為類似的話,早有大臣提過,因此出言打斷道:“十年光陰不短矣,今日之‘衛崗鄉’,足可以明二位卿家之本心,為公而非私也。皇後當知曉,以二人之功勳,入朝任尚書、侍郎皆不為過,然,以二人之才,坐官位不理實務,大材小用矣,倘外放為官,至少也為一州刺史,不知皇後可有想過,此二位卿家所行之事,每每出人意料,於朕近前尚且如此,況外放乎?”
武皇後瞬間明白了皇帝所有的意思。
簡而言之,那是出於幾個方麵的考量,首先,謝,馮二人功勳卓著,入朝,最少也得是“侍郎”官職,可此類官員,大多情況下,都日常處理文書為主,並沒有什麽具體事務,這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的確有些大材小用,可放到“尚書”位置上,年紀和資曆都相差太遠,難以服眾;其次,這兩人還不能外放州府,原因在於,他們主政一方能力不缺,但行事太過出格,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都能折騰出“衛崗鄉”和“寶莊鄉”,換到地方上,還指不定幹出些什麽事兒,屆時“天高皇帝遠”,不容易管;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那便是此二人不熱衷權力,同時也不差錢,不管幹什麽事,出發點幾乎都和個人無關,這一點非常難得,完全稱得上“能臣”二字。基於此,皇帝是不可能讓他們前往地方任職的。
大唐皇帝李治,恐怕至死都沒有料到,今日無心所言,被武皇後牢牢記下,銘記在心。結果導致謝岩和馮寶二人,一生都沒有機會出任地方官。
不過這樣也好,正合謝、馮二人心意。
“陛下,即使‘報紙’無需兩位卿家主理,然以他二人之才,同在一地,未免浪費賢能。”武皇後還是有些主見地道:“妾身以為,當予二位卿家多些事宜為好。”
“有道理。”李治微微頷首,顯然頗為讚同。
“皇後以為,何事為宜?”李治一時間想不出,故而問道。
“妾身不敢妄議。”
“無妨。”
“妾身日前閱看‘兵部’奏報,‘水師’部分甚是含糊,詢問後得知,‘水師都督府’官衙內無人理事所致,此乃馮都督分內事,當責無旁貸。”
李治未作表示,輕輕用手捋了捋胡須,他要好好想一想,應當怎樣權衡……?
進入“衛崗鄉”,直接去往“官衙”。
說來也巧,王伏勝前腳踏入,天空中即開始下起小雨。
“近兩月滴雨未下,公公一來,便久旱逢甘霖。”
“嗬嗬,咱家那是趕巧,”
“如此方明公公乃有福之人。”
“許久不見,謝侯爺可謂妙語連連。”
“哪裏哪裏,公公請——”
短短幾句寒暄之後,謝岩親引王伏勝進入“公事房”。
落座,上茶。
而後謝岩問及來意。
兩個人多少年的老交情了,自然實話實說,當然,僅限於公事。
謝岩清楚,皇帝的意思是對於“報紙”這種新鮮事物有些拿不定主意。如果按照後世說法,實際是“管”和“放”的選擇題。隻不過,在千年之後,同樣也麵臨如此情形。
管得太嚴、太緊,有阻止百姓發聲嫌疑;可要是太鬆,魚龍混雜之下,容易把世道給帶偏。
考慮到最終決定權是在皇帝手裏,謝岩把兩個方麵都大致說了一下,並且明確表示,自己個人偏向於適當從嚴,同時給出兩點建議,其一,“報紙”開辦,必須有官府許可;其二,應有專人負責各類文章及事務刊載、審定,並為之承擔相應責任。
王伏勝哪裏能夠聽懂這些,他隻是記在腦中,留待回宮稟告皇帝。
中午,在謝岩熱情款待下,王伏勝小酌甚歡,兩人一直到“午時”過半,方才結束。
而後,王伏勝徑直去找馮寶,詢問同樣關於“”報紙”的事情。
不出王伏勝預料,馮寶果然意見與謝岩很有不同。
馮寶認為,“防民之口”不可取,“報紙”當允許百姓自由發聲,官府不必太過幹涉。而且同樣也給出兩點建議,一是除“廣告”外,必須禁止“有償發文”,也就是說,“報紙”刊載別人文章可以付費,但是絕不能為收錢發表文章;二,官府不可以自己辦報,否則必定會出現官吏利用權力行事,比如強迫商家登廣告,強逼百姓訂閱等事。
王伏勝隻是一個傳聲筒,他個人沒有任何問題和建議,隻在臨近結束談話前,告知馮寶:“陛下口諭,著二位侯爺三日拿出章程,咱家今日方至,尚可逗留兩日,還請馮侯書之以文呈送君前。”
來到大唐十餘年,謝岩和馮寶已經適應了大唐的官場習氣,尤其是與皇帝打交道,那更是悟出了一個道理,私下裏都能說,但付諸於文字,越精煉越好,因為在很多時候,奏疏不隻有皇帝看到。
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係從來都是相互,差遣身邊最親信王伏勝問詢,又何嚐不是李治在適應謝、馮二人。
在李治眼裏,謝岩行事屢屢超乎尋常、出人意料;馮寶就更離譜了,想哪兒幹哪兒,從南下、造船到“寶莊鄉”,毫無脈絡可循,可偏偏每一件事,都能讓人覺得——應該、必須那樣去做。
而且,這兩個人所幹的事情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前人未曾提及,或有提過,更無人做過。那麽,便出現無先例可借可循,也找不到旁人去問的局麵。
作為天子,總不能動不動問臣下事,所以,每當謝岩,馮寶弄出來什麽新鮮事的時候,王伏勝便成了跑腿的,當然,偶爾也會有王福來。
李治頗為了解這兩位形式特例獨行的臣子,知道他們都比較看重情義,權勢、地位、財富等,根本沒有放在眼裏。
換句話來說,讓與他們兩個人多有來往的王伏勝、王福來去問策、問事,基本上都有最真實的答案,若換成旁人,保不準帶回來一堆官話,毫無實質內容。
事實的確如此。
三日後,李治坐在沙發上,大致禦覽一番謝、馮二人呈報奏疏,隨手往旁邊一放,問:“二位卿家,可有說甚。”
王伏勝毫無保留地將謝、馮二人所言如實道出……
李治默然聽罷,沉吟片刻,轉首問一旁武皇後道:“兩位卿家之言,各有倚重,皇後以為當如何?”
由於身體緣故,很多政務交武皇後處置,在不知不覺中,這對天下地位最尊貴的夫妻之間,家長裏短之事越發罕有,更多則是相互論政。
不管李治內心裏是否明白,但在事實上,武皇後已經逐漸步入權力中樞!
“陛下,謝、馮二卿所言,不外‘寬、嚴’之取,且言之有理,妾身甚難明辨。
李治微微頷首。
其實他也知道,自己還沒有弄明白的事,問武皇後也多半無用,不過習慣爾。
隻是這習慣嘛,是好是壞,那可就不好說了。
“王伏勝,朕命二卿定下章程,汝未曾道明否?”
皇帝出乎意料的一問,嚇了王伏勝一大跳,趕緊行禮道:“奴婢豈敢。”
“何故二卿僅有建言?”
“壞了!”王伏勝心中大驚,額頭上直接沁出冷汗,因為他瞬間想到,謝岩、馮寶盡管說了非常多、也很詳盡,但確實屬於進諫範疇,並沒有按照皇帝的意思,給出一個定論。
“可不對啊!”王伏勝明明記得自己把皇帝的口諭道地是清楚明白,那二位聰明睿智的侯爺,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呢?
“難道是有所疏漏?”王伏勝立刻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君前奏對,不容遲疑。
王伏勝隻能腦子裏快速回想,同時張口道:“陛下,謝黜置使有言‘茲事體大,應由聖人裁定’,馮都督亦相同意思。”
“事事由朕聖裁,要臣子何用?”李治頗有不滿。
“陛下聖明。”王伏勝能夠待在皇帝身邊多少年不動,除了足夠忠誠外,那腦子也是絕對夠用!
短短幾句對話時間,王伏勝快速回想了一下當日情形,很快就發現自己有一個地方遺漏了。
於是,邊回憶邊道:“陛下,謝黜置使曾有提議,馮都督亦有類似,或可是二位侯爺心中章程也未可知。”
“從速道來。”李治道。
“謝黜置使言:朝廷可於‘禮部’內,設‘報刊司’,專管此事,並舉薦馮都督學生房元昭主事;馮都督所言大致相似,然其舉薦進士王禧。”
“嗬嗬。”李治輕笑兩聲,再次看向武皇後道:“二位卿家好算計!知朕意欲差遣朝臣主理,唯恐被宣調,故而提前舉薦。”
“陛下,恕妾身直言,謝、馮二位卿家掌‘衛崗鄉’逾十載,此舉有悖朝廷規製,況一地為官日久,難保……”
“多慮了。”李治明白武皇後意思,因為類似的話,早有大臣提過,因此出言打斷道:“十年光陰不短矣,今日之‘衛崗鄉’,足可以明二位卿家之本心,為公而非私也。皇後當知曉,以二人之功勳,入朝任尚書、侍郎皆不為過,然,以二人之才,坐官位不理實務,大材小用矣,倘外放為官,至少也為一州刺史,不知皇後可有想過,此二位卿家所行之事,每每出人意料,於朕近前尚且如此,況外放乎?”
武皇後瞬間明白了皇帝所有的意思。
簡而言之,那是出於幾個方麵的考量,首先,謝,馮二人功勳卓著,入朝,最少也得是“侍郎”官職,可此類官員,大多情況下,都日常處理文書為主,並沒有什麽具體事務,這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的確有些大材小用,可放到“尚書”位置上,年紀和資曆都相差太遠,難以服眾;其次,這兩人還不能外放州府,原因在於,他們主政一方能力不缺,但行事太過出格,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都能折騰出“衛崗鄉”和“寶莊鄉”,換到地方上,還指不定幹出些什麽事兒,屆時“天高皇帝遠”,不容易管;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那便是此二人不熱衷權力,同時也不差錢,不管幹什麽事,出發點幾乎都和個人無關,這一點非常難得,完全稱得上“能臣”二字。基於此,皇帝是不可能讓他們前往地方任職的。
大唐皇帝李治,恐怕至死都沒有料到,今日無心所言,被武皇後牢牢記下,銘記在心。結果導致謝岩和馮寶二人,一生都沒有機會出任地方官。
不過這樣也好,正合謝、馮二人心意。
“陛下,即使‘報紙’無需兩位卿家主理,然以他二人之才,同在一地,未免浪費賢能。”武皇後還是有些主見地道:“妾身以為,當予二位卿家多些事宜為好。”
“有道理。”李治微微頷首,顯然頗為讚同。
“皇後以為,何事為宜?”李治一時間想不出,故而問道。
“妾身不敢妄議。”
“無妨。”
“妾身日前閱看‘兵部’奏報,‘水師’部分甚是含糊,詢問後得知,‘水師都督府’官衙內無人理事所致,此乃馮都督分內事,當責無旁貸。”
李治未作表示,輕輕用手捋了捋胡須,他要好好想一想,應當怎樣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