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聰明的孩子,那也是孩子。
在謝岩精心設計和安排下,王勃領著小夥伴們來到“謝府”書房內上課。
與預想差不多,李涵石首先看到了謝岩留在書案上的幾張紙,他好奇地看了一下,很快又放下,因為對朝堂事不感興趣。
沒過太久, 王勃也看到了那幾張紙。
紙上內容並不全是文字,如果後世人一眼就能認出,是“人物關係圖”。
幾個不同人物,對應不同關係目標人物,彼此間又有交集、重合,一目了然。
王勃出身官宦世家, 對政治的敏感度要高過李涵石, 但到底年紀小了些,有些不大明白。
明崇儼就不同了, 同樣出自官宦世家,年紀又大些,加上這兩三年跟隨馮寶身邊,眼界開闊很多,也知道許多事,尤其是對於師父馮寶推動“新鄉”之舉,了解甚多。當他從王勃手裏拿過“人物關係圖”的時候,立刻就明白這東西不簡單。
這種以歸納統計進行分析的算學方法,馮寶很早以前就講述過,而且舉有範例,其中就包括人物關係分析,因此,明崇儼意識到,謝岩“無意中”留下的紙上,真正內容是對“穀州刺史”以及朝中某些大臣的關聯分析,隻是不能理解其中含義。
然而, 明崇儼十分關注的舉動, 引起了李涵石好奇, 並且主動問了出口,當得知是一種算學方法的時候,他興趣頓時增大。
王勃、李涵石、明崇儼三個人,那可都是智力超群,很快通過細致分析得出結論,即“穀州刺史”有意助力姻親王德儉應對朝中重臣,至於是哪一位,不好說,但大致方向應該不差。
李涵石不喜官場那一套,所以無意多想,他更多感興趣的是這種算學方法,於是很快離開,找黃一清去了。
王勃對於最後的結果也是興趣索然,拉上葉非去自己小院玩耍。
明崇儼則迅速會回轉“馮府”。
“衛崗鄉官衙”裏,謝岩聽府內親兵前來稟報幾個人的舉動後,一方麵感歎自己的“計謀”得程,另一方麵也頗有感慨——跟曆史記載一樣, 王勃性格居傲, 並不適合做官, 明崇儼頭腦靈活, 反應敏捷,應當比較適合,隻是不知道馮寶怎麽打算。至於李涵石,絕對有科學家的潛質,對自己感興趣的熱情極高,沒興趣的棄若敝履。
也就是說,謝岩通過刻意安排的一件事,大體了解或證實他們三人的性格特點。
不過,就事而論,謝岩眼下最關心是馮寶能不能領悟自己的一番苦心,畢竟他留下的隻是人物關係圖,並沒有文字說明。
事實上,馮寶比謝岩想象的還要聰明。
當朝堂上各方反應出來以後,馮寶即意識到,自己的想法,皇帝未必支持,但肯定不反對,否則不會拿出來,隻是文官們反應激烈,掣肘了皇帝心思,也就是說,隻要搞定文官,這事就成了。
可自古文官明裏講究風骨氣節,尊崇祖製,很難對付,那應該怎麽辦呢?
馮寶仔細思考以後認為,從後世經驗來看,任何“變革”都有自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兩種模式,如今從上而下暫時走不通,那選擇從下而上也是一種選擇。
故,馮寶讓人前往“穀州”,實地了解情況。
等到明崇儼說出“謝府”所見時,馮寶終於可以確定——自己“建鄉之策”,在朝堂遭遇如此大阻力,根源不在事情本身,而是朝中文官們,意欲借“穀州”反對之聲,扯出被“扣留賑濟錢糧”一事,從而禍引李義府與許敬宗。
而且,馮寶還大膽推測,皇帝李治之所以沒有強勢壓下反對聲,可能也是有放棄李義府的意思,不管怎麽說,這家夥人品太差,口碑太差,用得太久,有損“聖明”。
大致想清楚這裏麵的彎彎繞繞後,馮寶認為,得親自去“洛陽”走一趟。
兩天後,“中書令”李義府下了早朝,沒有去“政事堂”,而是匆匆出宮,前往“明月樓”,在那裏,馮寶早已恭候多時。
“有勞李中書前來赴宴,某榮幸之至。”應有的客氣,馮寶自然不會缺少。
“馮侯相邀,老夫歡喜尚且不及。”
“哈哈,李中書請坐。”馮寶親自引李義府坐於主位,以彰顯尊重。而後自己坐下道:“長河,吩咐上酒菜。”
“遙想當年來此,尚是一人一案,今一晃過十載,完全變了模樣,真是頗有些世事難料意味。”
李義府笑道:“十載光陰,‘衛崗鄉’自荒蕪中起,更況酒樓乎?”
“言之有理!”馮寶跟著道:“或再有十載,新鄉亦如此也。”
“老夫聽馮侯意思,奏疏之事,勢在必行?”
“然也。”馮寶道:“上無異議,臣下能奈何之?”
“唉……”李義府歎息一聲道:“陛下聖裁自無妨,然群情洶洶,有所忌也。”
“非也!”馮寶道:“莫李中書不知文臣所指?”
“老夫又何嚐不知。”李義府道:“聖意難測矣。”
馮寶微微頷首,算是認可了李義府說法。
因為,到目前為止,大唐皇帝陛下對於李義府的態度,還是很模糊的,既沒有袒護,卻也沒有順勢放棄,似乎在觀望,又好像在等待。
適時,酒菜端上,二人中止敘話。
待店夥計退出,馮寶擺了擺手,示意劉長河退下,而李義府同樣示意跟隨仆役離開,至此,包間裏,僅餘二人。
馮寶親自給李義府倒上一杯酒,然後道:“某前次所說事,不知李中書可有思量?”說完,看了一眼李義府猶豫神色,坐下又道:“實不相瞞,某以為,暫退一步,海闊天空。”
“馮侯可詳說?”
馮寶道:“李中書居廟堂之高,攔阻他人晉升,此其一也;昔日有隙,陛下護佑,然有所微詞,其二也;今眾臣進諫,且有實證,乃其三也;某以為,李中書退居學堂而窺朝中,方為上策。此乃進退有據,陛下當悅之。”
馮寶這段話,是他深思熟慮後的肺腑之言,根本意思其實就一樣,趁著皇帝還沒有最後下決心的時候,主動退一步,既避免朝臣攻訐,又可以給皇帝留下主動退讓,不令上為難的“好印象”,從而為日後可能的複出,埋下伏筆。
盡管在曆史上,李義府的名聲很差,但是在馮寶眼裏,這個人可是不多見的“真小人”,壞而不陰,屬於壞在明處。
可實際上,無論哪個官員,隻要能夠站在大殿上,那都是半斤對八兩,不爭不搶的,早就給人邊緣化了。
隻要不是針對老百姓,在馮寶看來,那就算是個“好官”,畢竟隻要是官員,本身就得有被人構陷的覺悟。
做官,其實就是一種鬥爭,要是都一團和氣的話,估計反而會天下大亂,因為,那具體的事情,會沒人去做,有道是“清談誤國”,指得正是那種情況。
如李義府這種人,雖然貪了點,但辦事能力卻是很強,這也是李治明知此人貪腐,也難下決心的根本原因。
“學堂自是好去處……”李義府話隻說了一半,卻沒繼續,而是拿起酒杯,小酌一口。
馮寶太清楚李義府的意思了,“皇家衛崗鄉學堂”如今是官學,名聲鵲起,對官員而言,在學堂任職,等於換個地方當官,最多沒有什麽權力,但機會仍在,且‘衛崗鄉’臨近‘洛陽’,離‘長安’也不遠,很容易得知朝堂訊息,能夠及時應對,當真是個可進可退的好去處。真要進“皇家學堂”,估計李義府也就不猶豫了。
“李中書有所不知,‘精英學堂’亦為官學,也必定與‘皇家學堂’並稱於世!”馮寶接下來,把自己心中所想,詳細敘述一番……
“馮侯此言當真?”李義府聽完之後,眼睛一亮,急忙問道。
“自然為真!”馮寶道:“某有十足把握。”
李義府當下不言,手撫長須,仔細想著馮寶的構想……
李義府那也是絕頂聰明之人,稍加琢磨即明白了馮寶意思,簡單來說,武皇後需要巨大的聲望坐穩皇後寶座,也需要得到朝臣或者勳貴支持,才能立於不敗,而馮寶提出的“精英學堂”,恰好可以滿足皇後的需求,那麽很自然,“精英學堂”成為官學會得到皇後強力支持。自然而然,皇帝多半順水推舟,既能夠滿足足皇後願望,又能夠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多一個“皇家學堂”,那可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事,根本沒理由拒絕。
那麽,馮寶又憑什麽認為有十足把握說動武皇後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需要,且利益巨大!
在謝岩精心設計和安排下,王勃領著小夥伴們來到“謝府”書房內上課。
與預想差不多,李涵石首先看到了謝岩留在書案上的幾張紙,他好奇地看了一下,很快又放下,因為對朝堂事不感興趣。
沒過太久, 王勃也看到了那幾張紙。
紙上內容並不全是文字,如果後世人一眼就能認出,是“人物關係圖”。
幾個不同人物,對應不同關係目標人物,彼此間又有交集、重合,一目了然。
王勃出身官宦世家, 對政治的敏感度要高過李涵石, 但到底年紀小了些,有些不大明白。
明崇儼就不同了, 同樣出自官宦世家,年紀又大些,加上這兩三年跟隨馮寶身邊,眼界開闊很多,也知道許多事,尤其是對於師父馮寶推動“新鄉”之舉,了解甚多。當他從王勃手裏拿過“人物關係圖”的時候,立刻就明白這東西不簡單。
這種以歸納統計進行分析的算學方法,馮寶很早以前就講述過,而且舉有範例,其中就包括人物關係分析,因此,明崇儼意識到,謝岩“無意中”留下的紙上,真正內容是對“穀州刺史”以及朝中某些大臣的關聯分析,隻是不能理解其中含義。
然而, 明崇儼十分關注的舉動, 引起了李涵石好奇, 並且主動問了出口,當得知是一種算學方法的時候,他興趣頓時增大。
王勃、李涵石、明崇儼三個人,那可都是智力超群,很快通過細致分析得出結論,即“穀州刺史”有意助力姻親王德儉應對朝中重臣,至於是哪一位,不好說,但大致方向應該不差。
李涵石不喜官場那一套,所以無意多想,他更多感興趣的是這種算學方法,於是很快離開,找黃一清去了。
王勃對於最後的結果也是興趣索然,拉上葉非去自己小院玩耍。
明崇儼則迅速會回轉“馮府”。
“衛崗鄉官衙”裏,謝岩聽府內親兵前來稟報幾個人的舉動後,一方麵感歎自己的“計謀”得程,另一方麵也頗有感慨——跟曆史記載一樣, 王勃性格居傲, 並不適合做官, 明崇儼頭腦靈活, 反應敏捷,應當比較適合,隻是不知道馮寶怎麽打算。至於李涵石,絕對有科學家的潛質,對自己感興趣的熱情極高,沒興趣的棄若敝履。
也就是說,謝岩通過刻意安排的一件事,大體了解或證實他們三人的性格特點。
不過,就事而論,謝岩眼下最關心是馮寶能不能領悟自己的一番苦心,畢竟他留下的隻是人物關係圖,並沒有文字說明。
事實上,馮寶比謝岩想象的還要聰明。
當朝堂上各方反應出來以後,馮寶即意識到,自己的想法,皇帝未必支持,但肯定不反對,否則不會拿出來,隻是文官們反應激烈,掣肘了皇帝心思,也就是說,隻要搞定文官,這事就成了。
可自古文官明裏講究風骨氣節,尊崇祖製,很難對付,那應該怎麽辦呢?
馮寶仔細思考以後認為,從後世經驗來看,任何“變革”都有自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兩種模式,如今從上而下暫時走不通,那選擇從下而上也是一種選擇。
故,馮寶讓人前往“穀州”,實地了解情況。
等到明崇儼說出“謝府”所見時,馮寶終於可以確定——自己“建鄉之策”,在朝堂遭遇如此大阻力,根源不在事情本身,而是朝中文官們,意欲借“穀州”反對之聲,扯出被“扣留賑濟錢糧”一事,從而禍引李義府與許敬宗。
而且,馮寶還大膽推測,皇帝李治之所以沒有強勢壓下反對聲,可能也是有放棄李義府的意思,不管怎麽說,這家夥人品太差,口碑太差,用得太久,有損“聖明”。
大致想清楚這裏麵的彎彎繞繞後,馮寶認為,得親自去“洛陽”走一趟。
兩天後,“中書令”李義府下了早朝,沒有去“政事堂”,而是匆匆出宮,前往“明月樓”,在那裏,馮寶早已恭候多時。
“有勞李中書前來赴宴,某榮幸之至。”應有的客氣,馮寶自然不會缺少。
“馮侯相邀,老夫歡喜尚且不及。”
“哈哈,李中書請坐。”馮寶親自引李義府坐於主位,以彰顯尊重。而後自己坐下道:“長河,吩咐上酒菜。”
“遙想當年來此,尚是一人一案,今一晃過十載,完全變了模樣,真是頗有些世事難料意味。”
李義府笑道:“十載光陰,‘衛崗鄉’自荒蕪中起,更況酒樓乎?”
“言之有理!”馮寶跟著道:“或再有十載,新鄉亦如此也。”
“老夫聽馮侯意思,奏疏之事,勢在必行?”
“然也。”馮寶道:“上無異議,臣下能奈何之?”
“唉……”李義府歎息一聲道:“陛下聖裁自無妨,然群情洶洶,有所忌也。”
“非也!”馮寶道:“莫李中書不知文臣所指?”
“老夫又何嚐不知。”李義府道:“聖意難測矣。”
馮寶微微頷首,算是認可了李義府說法。
因為,到目前為止,大唐皇帝陛下對於李義府的態度,還是很模糊的,既沒有袒護,卻也沒有順勢放棄,似乎在觀望,又好像在等待。
適時,酒菜端上,二人中止敘話。
待店夥計退出,馮寶擺了擺手,示意劉長河退下,而李義府同樣示意跟隨仆役離開,至此,包間裏,僅餘二人。
馮寶親自給李義府倒上一杯酒,然後道:“某前次所說事,不知李中書可有思量?”說完,看了一眼李義府猶豫神色,坐下又道:“實不相瞞,某以為,暫退一步,海闊天空。”
“馮侯可詳說?”
馮寶道:“李中書居廟堂之高,攔阻他人晉升,此其一也;昔日有隙,陛下護佑,然有所微詞,其二也;今眾臣進諫,且有實證,乃其三也;某以為,李中書退居學堂而窺朝中,方為上策。此乃進退有據,陛下當悅之。”
馮寶這段話,是他深思熟慮後的肺腑之言,根本意思其實就一樣,趁著皇帝還沒有最後下決心的時候,主動退一步,既避免朝臣攻訐,又可以給皇帝留下主動退讓,不令上為難的“好印象”,從而為日後可能的複出,埋下伏筆。
盡管在曆史上,李義府的名聲很差,但是在馮寶眼裏,這個人可是不多見的“真小人”,壞而不陰,屬於壞在明處。
可實際上,無論哪個官員,隻要能夠站在大殿上,那都是半斤對八兩,不爭不搶的,早就給人邊緣化了。
隻要不是針對老百姓,在馮寶看來,那就算是個“好官”,畢竟隻要是官員,本身就得有被人構陷的覺悟。
做官,其實就是一種鬥爭,要是都一團和氣的話,估計反而會天下大亂,因為,那具體的事情,會沒人去做,有道是“清談誤國”,指得正是那種情況。
如李義府這種人,雖然貪了點,但辦事能力卻是很強,這也是李治明知此人貪腐,也難下決心的根本原因。
“學堂自是好去處……”李義府話隻說了一半,卻沒繼續,而是拿起酒杯,小酌一口。
馮寶太清楚李義府的意思了,“皇家衛崗鄉學堂”如今是官學,名聲鵲起,對官員而言,在學堂任職,等於換個地方當官,最多沒有什麽權力,但機會仍在,且‘衛崗鄉’臨近‘洛陽’,離‘長安’也不遠,很容易得知朝堂訊息,能夠及時應對,當真是個可進可退的好去處。真要進“皇家學堂”,估計李義府也就不猶豫了。
“李中書有所不知,‘精英學堂’亦為官學,也必定與‘皇家學堂’並稱於世!”馮寶接下來,把自己心中所想,詳細敘述一番……
“馮侯此言當真?”李義府聽完之後,眼睛一亮,急忙問道。
“自然為真!”馮寶道:“某有十足把握。”
李義府當下不言,手撫長須,仔細想著馮寶的構想……
李義府那也是絕頂聰明之人,稍加琢磨即明白了馮寶意思,簡單來說,武皇後需要巨大的聲望坐穩皇後寶座,也需要得到朝臣或者勳貴支持,才能立於不敗,而馮寶提出的“精英學堂”,恰好可以滿足皇後的需求,那麽很自然,“精英學堂”成為官學會得到皇後強力支持。自然而然,皇帝多半順水推舟,既能夠滿足足皇後願望,又能夠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多一個“皇家學堂”,那可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事,根本沒理由拒絕。
那麽,馮寶又憑什麽認為有十足把握說動武皇後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需要,且利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