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李義府在揣測皇帝心思一事上,的確有些能耐。
在舉薦賀蘭敏之一事上,他又一次跟皇帝站在了同一條線。
皇帝認同,李績不反對,李義府更是大力支持,再加上同為宰相的許敬宗, 從來就不會反對皇帝意見,所以,朝臣們都知道,召回軍前兩位大總管,任命賀蘭敏之出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多半已是定數,餘下不過何時頒布詔令爾。
皇帝上朝,武皇後自然有了時間。
寢宮裏, 武皇後召見王福來,先是命其回到自己身邊伺候,再聽其詳述出宮經曆……
大致快說完之際,有宦官入內稟報:“楊老夫人入宮,請求覲見。”
母親前來,武皇後當然不會怠慢,親迎入座。
母女間,無旁人在,自不必虛禮,楊老夫人直接開門見山,問起謝、馮變故之事。
在楊老夫人看來,一個是外孫女婿,一個是女兒有意招攬的“賢才”,如今鬧成這樣,她得問問,以後當如何?
可這件事情,武皇後還沒能厘清,又怎能回答?如果是其他人,大可以隨口敷衍, 然問者乃生母也,不好如此。
於是,武皇後一邊斟酌,一邊言道:“謝、馮二位卿家之事,不宜過問。月兒之大婚,如期即可。”
“那、那馮侯之大婚,又當如何?”楊老夫人很是憂慮。畢竟是個人都知道,馮寶選擇與謝岩同日大婚,擺明了就是故意作對。
“唉——”武皇後輕歎一聲,片刻後,方道:“以敏之名義,備賀禮。”
“敏之怎不回?”
“二位卿家同時舉薦敏之,繼任‘大總管’,領軍征戰。”
“啊——如此怎可?”楊老夫人急忙道:“敏之何能統率三軍?倘若……”
“母親,稍安勿躁。”武皇後道:“謝、馮二位具有策書呈報,敏之定然知曉,屆時照做即可,況……”
武皇後猶豫了一下,然後壓低聲音道:“‘火藥’成矣!”
“火……”楊老夫人剛念出一個字,突然意識到不對,趕緊打住,而後以充滿征詢的眼神看向武皇後。
武皇後微微頷首,接著道:“此為王福來親見,斷無虛假。”
楊老夫人年紀雖然大了些,但一點也不糊塗,“火藥”的威力,早有所聞,如今軍中有此物,攻城拔寨自不在話下,那麽,賀蘭敏之出任“大總管”,當然是前途可期。
“二位大總管有心了。”楊老夫人道出心中所想。
“敏之但若立下功勳,定可入朝,乃幸事也。”
“皇後所言極是。”楊老夫人應道。
“有一事,陛下曾有言及,吾以為,或可由母親尋機處置。”
“但說無妨。”
武皇後緩緩言道:“馮卿家欲娶之女子,乃胡人,朝廷雖無律例,然不得不慮,昔‘衛崗鄉’有女子入籍楊氏,今可效仿。”
“皇後,那馮侯所思所想時異於常人,貿然行事,恐非上佳。”楊老夫人多少聽說過馮寶的作為,是以道出心中憂慮。
“母親所思,頗有些道理,既如此,暫放一旁,待有良策,再行不遲。”武皇後想想楊老夫人的話還是很對。不管怎麽說,好心辦成壞事,那就不美了。
武皇後主動過問狄萱萱“胡人”身份一事,那當然是帶有“招攬馮寶”的意味,可還有一個人,也在這件事情上,看到了機會。
王德儉,在“中書舍人”位子上坐了三年,雖然通過投靠武皇後等一係列操作,得以安穩做官,但畢竟官職低微,影響力也太小,所以屢次升遷機會皆與其無緣。故而很是憂慮,無論如何,總在一個位子上坐著,早晚都會被人給擠下去。
前些日子,“工部”騰出一個“員外郎”官職,那可是真正實權,且油水豐厚,隻是朝廷一直沒有任命。
王德儉托人打聽後知道,“中書令”李義府私下打了招呼,因此一直空著。他哪能不知道,那是李義府待價而沽之意。
王德儉可沒有那麽多錢財,因此隻能望而興歎。不過,這一次謝、馮變故,他感覺到機會來了。
李義府眼下困境,朝堂內外很多人都知道,也都清楚,在彈劾增多,加上新晉宰相杜正倫和上官儀不遺餘力地遊說下,皇帝已漸漸沒了“維護”之意,換而言之,其被貶官,大勢漸成,隻缺少一個契機罷了。
王德儉和李義府本不對付,心裏那也是樂見其倒黴。
然而,通過今日朝會,王德儉忽然發現,李義府在謝、馮變故所引發的一係列事情上,又一次準確把握住皇帝心意,而且,隨著馮寶很快回歸,那便意味著李義府將多了一個強力盟友。
李義府與馮寶之間,到底是怎樣關係,旁人無法得知,但朝中大臣都知道,“馬車作坊”是李家產業,背後如無馮寶支持,絕無可能。
因此,在王德儉想來,李義府為了自己前程,日後必定會求助於馮寶,那麽,向其示好,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當然是最好方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利益從來都是用於交換的!精擅投機之道的王德儉,認為自己應該出手了。
當晚,李義府堪堪用過晚膳,正欲進書房閱看文書,卻有府內仆役來報:“中書王舍人求見,其稱‘為馮侯而來’。”
李義府跟王德儉,本質上是同一類人,所以一直頗有提防,這也是其坐上宰相位置後,始終不願意提攜昔日好友的根本原因。
今見王德儉主動登門,大為疑惑,然其提及“馮侯”,著實讓李義府有些意外,考慮到當下現實處境,最終還是答應見上一麵。
書房裏,兩位“好友”,極為熱情且充滿虛情假意的寒暄之後,王德儉終是道出來意:“下官有聽聞,馮侯欲娶之正室乃‘胡人’,且為布衣爾,孰為可歎也。”
李義府笑而頷首,卻未置可否,靜等其繼續說下去。
王德儉又道:“下官以為,‘中書’或可助力馮侯,結一份善緣,不知‘李中書’以為如何?”
“德儉啊,此事談何容易。”李義府看似感歎,實則提醒。
在唐初期,世家大族影響力驚人,連出身寒門,位列宰相的李義府都解決不好自己“身份”一事,更勿論其他人了。
“男女終有別。”王德儉一語道出問題核心,跟著道:“上以‘冊封誥命’認同,舉朝無異議。”
李義府知道,王德儉指的是“赴波斯軍官使節團”回來以後,皇帝以“冊封誥命”的方式,解決了“波斯女子”為官員正妻的事情。
馮寶的情形雖有不同,但大體相似,隻是李義府覺得,憑借其功,正妻受“冊封”似乎鐵定,根本用不著別人幫忙。
王德儉看出了李義府疑惑,直接言道:“下官有一策,或可行也。”
李義府那是什麽人?堂堂大唐帝國宰相,精通官場之道,自然明白王德儉欲言又止之本意,於是微微一笑道:“德儉居‘中書’久矣,理當更進一步,卻不知屬意何處?”
“下官聽聞,‘工部’有個實缺……”王德儉故意沒有將話說完。
“哦,本官有所耳聞,此事,不難。”別看李義府嘴上說的風輕雲淡,實則心裏在“滴血”,那個位置可是一個實打實的肥缺,少說也能換個幾千貫,如今倒好,一句話白送了。
王德儉當然太了解自己這位多年好朋友的品性,情知自己的主意若不能讓其滿意,別說升官了,連眼下的官職都保不住。
隻是,他有足夠自信,是以毫不猶豫地娓娓道出心裏所想……
王德儉的主意算不上高明,隻是一般人想不到。
簡而言之就一句話,那便是由李義府正妻出麵,與狄萱萱結為異姓姐妹,如此,等同於狄萱萱有了一個宰相“義兄”。
在李義府看來,自己夫人“義妹”這個身份,根本無助於解決根本,但此方法妙就妙在,它拉近了與馮寶的關係,而且,還是通過兩家夫人,不顯山不露水,誰也指責不了。
而這層關係,在李義府眼裏,那就很重要了。
因為甭管馮寶和謝岩鬧到哪一步,隻要不是生死仇敵,他們終歸還是會有合作。
“衛崗鄉”,少了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都不行。
更何況,在李義府最初的考慮當中,謝、馮二人大打出手,此事本就可疑,所以,在他的心裏,從來不認為他們兩個人會徹底走向對立麵。那麽,兩個有所嫌隙的人位於朝堂,本身就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在皇帝眼裏,沒準兒更是一件好事。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李義府覺得,馮寶受到更大程度“重用”,可以預期!既然如此,拉近兩家之間的距離,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即——王德儉提出的方法,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舉薦賀蘭敏之一事上,他又一次跟皇帝站在了同一條線。
皇帝認同,李績不反對,李義府更是大力支持,再加上同為宰相的許敬宗, 從來就不會反對皇帝意見,所以,朝臣們都知道,召回軍前兩位大總管,任命賀蘭敏之出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多半已是定數,餘下不過何時頒布詔令爾。
皇帝上朝,武皇後自然有了時間。
寢宮裏, 武皇後召見王福來,先是命其回到自己身邊伺候,再聽其詳述出宮經曆……
大致快說完之際,有宦官入內稟報:“楊老夫人入宮,請求覲見。”
母親前來,武皇後當然不會怠慢,親迎入座。
母女間,無旁人在,自不必虛禮,楊老夫人直接開門見山,問起謝、馮變故之事。
在楊老夫人看來,一個是外孫女婿,一個是女兒有意招攬的“賢才”,如今鬧成這樣,她得問問,以後當如何?
可這件事情,武皇後還沒能厘清,又怎能回答?如果是其他人,大可以隨口敷衍, 然問者乃生母也,不好如此。
於是,武皇後一邊斟酌,一邊言道:“謝、馮二位卿家之事,不宜過問。月兒之大婚,如期即可。”
“那、那馮侯之大婚,又當如何?”楊老夫人很是憂慮。畢竟是個人都知道,馮寶選擇與謝岩同日大婚,擺明了就是故意作對。
“唉——”武皇後輕歎一聲,片刻後,方道:“以敏之名義,備賀禮。”
“敏之怎不回?”
“二位卿家同時舉薦敏之,繼任‘大總管’,領軍征戰。”
“啊——如此怎可?”楊老夫人急忙道:“敏之何能統率三軍?倘若……”
“母親,稍安勿躁。”武皇後道:“謝、馮二位具有策書呈報,敏之定然知曉,屆時照做即可,況……”
武皇後猶豫了一下,然後壓低聲音道:“‘火藥’成矣!”
“火……”楊老夫人剛念出一個字,突然意識到不對,趕緊打住,而後以充滿征詢的眼神看向武皇後。
武皇後微微頷首,接著道:“此為王福來親見,斷無虛假。”
楊老夫人年紀雖然大了些,但一點也不糊塗,“火藥”的威力,早有所聞,如今軍中有此物,攻城拔寨自不在話下,那麽,賀蘭敏之出任“大總管”,當然是前途可期。
“二位大總管有心了。”楊老夫人道出心中所想。
“敏之但若立下功勳,定可入朝,乃幸事也。”
“皇後所言極是。”楊老夫人應道。
“有一事,陛下曾有言及,吾以為,或可由母親尋機處置。”
“但說無妨。”
武皇後緩緩言道:“馮卿家欲娶之女子,乃胡人,朝廷雖無律例,然不得不慮,昔‘衛崗鄉’有女子入籍楊氏,今可效仿。”
“皇後,那馮侯所思所想時異於常人,貿然行事,恐非上佳。”楊老夫人多少聽說過馮寶的作為,是以道出心中憂慮。
“母親所思,頗有些道理,既如此,暫放一旁,待有良策,再行不遲。”武皇後想想楊老夫人的話還是很對。不管怎麽說,好心辦成壞事,那就不美了。
武皇後主動過問狄萱萱“胡人”身份一事,那當然是帶有“招攬馮寶”的意味,可還有一個人,也在這件事情上,看到了機會。
王德儉,在“中書舍人”位子上坐了三年,雖然通過投靠武皇後等一係列操作,得以安穩做官,但畢竟官職低微,影響力也太小,所以屢次升遷機會皆與其無緣。故而很是憂慮,無論如何,總在一個位子上坐著,早晚都會被人給擠下去。
前些日子,“工部”騰出一個“員外郎”官職,那可是真正實權,且油水豐厚,隻是朝廷一直沒有任命。
王德儉托人打聽後知道,“中書令”李義府私下打了招呼,因此一直空著。他哪能不知道,那是李義府待價而沽之意。
王德儉可沒有那麽多錢財,因此隻能望而興歎。不過,這一次謝、馮變故,他感覺到機會來了。
李義府眼下困境,朝堂內外很多人都知道,也都清楚,在彈劾增多,加上新晉宰相杜正倫和上官儀不遺餘力地遊說下,皇帝已漸漸沒了“維護”之意,換而言之,其被貶官,大勢漸成,隻缺少一個契機罷了。
王德儉和李義府本不對付,心裏那也是樂見其倒黴。
然而,通過今日朝會,王德儉忽然發現,李義府在謝、馮變故所引發的一係列事情上,又一次準確把握住皇帝心意,而且,隨著馮寶很快回歸,那便意味著李義府將多了一個強力盟友。
李義府與馮寶之間,到底是怎樣關係,旁人無法得知,但朝中大臣都知道,“馬車作坊”是李家產業,背後如無馮寶支持,絕無可能。
因此,在王德儉想來,李義府為了自己前程,日後必定會求助於馮寶,那麽,向其示好,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當然是最好方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利益從來都是用於交換的!精擅投機之道的王德儉,認為自己應該出手了。
當晚,李義府堪堪用過晚膳,正欲進書房閱看文書,卻有府內仆役來報:“中書王舍人求見,其稱‘為馮侯而來’。”
李義府跟王德儉,本質上是同一類人,所以一直頗有提防,這也是其坐上宰相位置後,始終不願意提攜昔日好友的根本原因。
今見王德儉主動登門,大為疑惑,然其提及“馮侯”,著實讓李義府有些意外,考慮到當下現實處境,最終還是答應見上一麵。
書房裏,兩位“好友”,極為熱情且充滿虛情假意的寒暄之後,王德儉終是道出來意:“下官有聽聞,馮侯欲娶之正室乃‘胡人’,且為布衣爾,孰為可歎也。”
李義府笑而頷首,卻未置可否,靜等其繼續說下去。
王德儉又道:“下官以為,‘中書’或可助力馮侯,結一份善緣,不知‘李中書’以為如何?”
“德儉啊,此事談何容易。”李義府看似感歎,實則提醒。
在唐初期,世家大族影響力驚人,連出身寒門,位列宰相的李義府都解決不好自己“身份”一事,更勿論其他人了。
“男女終有別。”王德儉一語道出問題核心,跟著道:“上以‘冊封誥命’認同,舉朝無異議。”
李義府知道,王德儉指的是“赴波斯軍官使節團”回來以後,皇帝以“冊封誥命”的方式,解決了“波斯女子”為官員正妻的事情。
馮寶的情形雖有不同,但大體相似,隻是李義府覺得,憑借其功,正妻受“冊封”似乎鐵定,根本用不著別人幫忙。
王德儉看出了李義府疑惑,直接言道:“下官有一策,或可行也。”
李義府那是什麽人?堂堂大唐帝國宰相,精通官場之道,自然明白王德儉欲言又止之本意,於是微微一笑道:“德儉居‘中書’久矣,理當更進一步,卻不知屬意何處?”
“下官聽聞,‘工部’有個實缺……”王德儉故意沒有將話說完。
“哦,本官有所耳聞,此事,不難。”別看李義府嘴上說的風輕雲淡,實則心裏在“滴血”,那個位置可是一個實打實的肥缺,少說也能換個幾千貫,如今倒好,一句話白送了。
王德儉當然太了解自己這位多年好朋友的品性,情知自己的主意若不能讓其滿意,別說升官了,連眼下的官職都保不住。
隻是,他有足夠自信,是以毫不猶豫地娓娓道出心裏所想……
王德儉的主意算不上高明,隻是一般人想不到。
簡而言之就一句話,那便是由李義府正妻出麵,與狄萱萱結為異姓姐妹,如此,等同於狄萱萱有了一個宰相“義兄”。
在李義府看來,自己夫人“義妹”這個身份,根本無助於解決根本,但此方法妙就妙在,它拉近了與馮寶的關係,而且,還是通過兩家夫人,不顯山不露水,誰也指責不了。
而這層關係,在李義府眼裏,那就很重要了。
因為甭管馮寶和謝岩鬧到哪一步,隻要不是生死仇敵,他們終歸還是會有合作。
“衛崗鄉”,少了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都不行。
更何況,在李義府最初的考慮當中,謝、馮二人大打出手,此事本就可疑,所以,在他的心裏,從來不認為他們兩個人會徹底走向對立麵。那麽,兩個有所嫌隙的人位於朝堂,本身就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在皇帝眼裏,沒準兒更是一件好事。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李義府覺得,馮寶受到更大程度“重用”,可以預期!既然如此,拉近兩家之間的距離,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即——王德儉提出的方法,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