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心中很是驚疑,卻不動聲色走了回去,悄悄掃視二皇子,卻見二皇子安然無恙,隻能壓下心中的疑慮。(.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齊貴妃把東西拿來後,皇後卻不多看,再聊了幾句,就告辭離開。
皇後走後,宣淑妃也來了長信宮,這一次,春燕一步也不敢離開,直到宣淑妃離開長信宮,她一雙眼睛都是幾乎一眨不眨地黏在二皇子身上。
隻是春燕想也想不到,當天夜裏,二皇子就夭折了。皇帝震怒,太醫院的人卻一口咬定是二皇子先天不足身體至弱,才沒有逃過死亡的命運。
春燕卻心知沒有那樣簡單,深宮裏多年來形成的小心謹慎,使她知道怎麽保全自己。
她既害怕招惹不必要的禍端,又實在拿不出什麽有力的證據,隻能將這個秘密吞到肚子裏。
此後,長信宮的宮女太監東離西散,走的走死的死,春燕也終於熬到了出宮的年齡,出宮嫁人。
傅舒鑫得到春燕這個重要的人證後,不顧赫家施加的巨大壓力,將證據公之於世,證明了皇後赫荃琳卻是殺害二皇子的真凶。
隻是赫荃琳是否真是殺害宣淑妃和陷害周婕妤的人,卻沒有直接的證據。僅憑林輝社死前的一封血書,實在很難下定論。
傅舒鑫主審皇後,既不能以下犯上,又想套出皇後的話,實在是難如登天。
一開始的時候,皇後抵死否認,架子又端得十足,傅舒鑫根本無可奈何,再一次上書鄺罙銘,言辭懇切,忠勇溢於言表。
鄺罙銘親臨殿堂主審,春燕、張濟仁、王福全三人作證,鐵證如山,赫荃琳不得不招供。
齊貴妃入宮之前,就是個會武的,身體對外界的攻擊等都有不同常人的反應能力。在禦花園的那一次,本來沒有那麽容易就摔倒的。
齊貴妃嘴硬心軟,赫荃琳正是利用這一點,兩人在禦花園散步時,赫荃琳假裝摔倒,齊貴妃便連忙去扶她。
赫荃琳便趁她全身心都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順勢一推,跌倒在齊貴妃身上,正正壓在齊貴妃的肚子上。
可是齊貴妃的身體並不如她所想的那樣脆弱,孩子險險保住了。此後齊貴妃小心翼翼,再也沒有機會下手,二皇子還是出生了。
那一日,赫荃琳得到一種叫雪蠶珠的毒藥,這種藥性緩慢又不易被人覺察。赫荃琳便萌生了毒殺二皇子,穩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
第二日,赫荃琳去探望齊貴妃時,便借口支開了齊貴妃,悄悄將雪蠶珠喂到了二皇子的嘴裏。
小小的藥丸入口即化,沒有任何人覺察到,二皇子當夜就夭折了。
此後,赫荃琳利用中宮的權力,將自己宮裏和長信宮的宮女太監以各種不同的借口調派或滅口。
兩宮的太監宮女死的死,走的走,這件事就這樣沉寂下來。
隻是赫荃琳想也想不到的是,當年長信宮齊貴妃身邊的春燕正好當值期滿,被放出宮去,還目睹了她行凶的一係列經過。正是天網恢恢報應不爽!
宣淑妃還活著的時候,除了處處爭對齊貴妃,也沒少惹赫荃琳的麻煩,尤其是昭雲公主歿了之後,宣淑妃見著太子鄺啟幕都是恨得牙癢癢的。赫荃琳早有除去宣淑妃的心。
齊貴妃站出來指控宣淑妃毒殺皇子,赫荃琳便順手推舟,將自己的罪行通通推給宣淑妃,讓宣淑妃背了這個黑鍋。
後來宣淑妃在冷宮裏被人殺死,下手的雖然不是赫荃琳,但赫荃琳還是有心感到痛快,刻意阻攔消息的傳出。
這就是為什麽宣淑妃死在冷宮裏,身邊的人卻沒有一個通報的原因。
對於林輝社和周婕妤的死,赫荃琳卻矢口否認。毒殺二皇子的毒藥的來源,赫荃琳也守口如瓶。但明眼人都能猜到,毒藥肯定來自赫氏家族;而那二人的死,也肯定和赫荃琳脫不了幹係。
皇後東窗事發,後宮裏那些渴望著往上爬的,大到妃嬪,小至太監宮女,紛紛出來落井下石說皇後的不是,揭露皇後的真麵目。
就在這些人中,又不斷有人出來作證,林輝社是皇後殺害的,聯係的正是沉香樓的殺手;周婕妤是皇後陷害的,有私情的是皇後本人;宣淑妃的死也是皇後所為。
兩日後,皇後以“嫉妒成性、謀殺皇子、濫用職權、陷害妃嬪、失德後宮”等幾大罪名被廢黜,終身幽禁冷宮。
詔令一出來,滿朝盯著赫氏家族的無數雙眼睛紛紛投去不同的眼光,朝堂裏錯綜複雜的關係再一次體現出來。
赫氏家族不會因為一個皇後的失德而倒台,但鄺罙銘的皇位卻會因為赫氏家族的動搖而動搖,以及為齊讚寬、宣氏家族、周商略的動搖而崩塌。
這就是關鍵。
據我所知,赫氏家族沒有因為赫荃琳被廢黜而與鄺罙銘的關係僵化,也沒有和宣氏家族、齊讚寬、周商略等三家有明顯的衝突,但在朝堂裏,看起來平靜的,越有可能醞釀著滔天巨浪。
對於三家野心勃勃的貴族首富,這卻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好機會,隻要運用小小智謀,過河拆橋、釜底抽薪、坐山觀虎鬥,要削弱他們實在沒什麽難處。
我能做的隻有這麽多了,剩下的,就看端王府的了。
往日熱鬧的深宮突然安靜下來,我還真不怎麽習慣,雖然我常常呆在玉宸宮不出門,但托了各位妃子的福,平日裏能聽到的趣聞還真是不少。鄺罙銘已經下旨,禁令六宮不得談論一切宮闈記事。所以此時,走到哪裏都是靜悄悄的。
同樣的一間冷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住進了三個位高權重的可憐女人,而這三個女人,沒有一個能與我脫了關係。
我去看望赫荃琳的時候,她坐在冷宮雜草叢生的花園子裏,一身胭脂紅的宮裝有些淩亂,她低著頭,手裏繡著如生的鴛鴦,淒然唱著婉轉的歌謠:“紅顏未老,君已離亡,看如今雜草萋萋,映日半是哀傷。猶記少年時,兩無猜,竹馬情,紅燭都作淚殘。怨不得,恨不得,人間王侯無情多……”
齊貴妃把東西拿來後,皇後卻不多看,再聊了幾句,就告辭離開。
皇後走後,宣淑妃也來了長信宮,這一次,春燕一步也不敢離開,直到宣淑妃離開長信宮,她一雙眼睛都是幾乎一眨不眨地黏在二皇子身上。
隻是春燕想也想不到,當天夜裏,二皇子就夭折了。皇帝震怒,太醫院的人卻一口咬定是二皇子先天不足身體至弱,才沒有逃過死亡的命運。
春燕卻心知沒有那樣簡單,深宮裏多年來形成的小心謹慎,使她知道怎麽保全自己。
她既害怕招惹不必要的禍端,又實在拿不出什麽有力的證據,隻能將這個秘密吞到肚子裏。
此後,長信宮的宮女太監東離西散,走的走死的死,春燕也終於熬到了出宮的年齡,出宮嫁人。
傅舒鑫得到春燕這個重要的人證後,不顧赫家施加的巨大壓力,將證據公之於世,證明了皇後赫荃琳卻是殺害二皇子的真凶。
隻是赫荃琳是否真是殺害宣淑妃和陷害周婕妤的人,卻沒有直接的證據。僅憑林輝社死前的一封血書,實在很難下定論。
傅舒鑫主審皇後,既不能以下犯上,又想套出皇後的話,實在是難如登天。
一開始的時候,皇後抵死否認,架子又端得十足,傅舒鑫根本無可奈何,再一次上書鄺罙銘,言辭懇切,忠勇溢於言表。
鄺罙銘親臨殿堂主審,春燕、張濟仁、王福全三人作證,鐵證如山,赫荃琳不得不招供。
齊貴妃入宮之前,就是個會武的,身體對外界的攻擊等都有不同常人的反應能力。在禦花園的那一次,本來沒有那麽容易就摔倒的。
齊貴妃嘴硬心軟,赫荃琳正是利用這一點,兩人在禦花園散步時,赫荃琳假裝摔倒,齊貴妃便連忙去扶她。
赫荃琳便趁她全身心都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順勢一推,跌倒在齊貴妃身上,正正壓在齊貴妃的肚子上。
可是齊貴妃的身體並不如她所想的那樣脆弱,孩子險險保住了。此後齊貴妃小心翼翼,再也沒有機會下手,二皇子還是出生了。
那一日,赫荃琳得到一種叫雪蠶珠的毒藥,這種藥性緩慢又不易被人覺察。赫荃琳便萌生了毒殺二皇子,穩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
第二日,赫荃琳去探望齊貴妃時,便借口支開了齊貴妃,悄悄將雪蠶珠喂到了二皇子的嘴裏。
小小的藥丸入口即化,沒有任何人覺察到,二皇子當夜就夭折了。
此後,赫荃琳利用中宮的權力,將自己宮裏和長信宮的宮女太監以各種不同的借口調派或滅口。
兩宮的太監宮女死的死,走的走,這件事就這樣沉寂下來。
隻是赫荃琳想也想不到的是,當年長信宮齊貴妃身邊的春燕正好當值期滿,被放出宮去,還目睹了她行凶的一係列經過。正是天網恢恢報應不爽!
宣淑妃還活著的時候,除了處處爭對齊貴妃,也沒少惹赫荃琳的麻煩,尤其是昭雲公主歿了之後,宣淑妃見著太子鄺啟幕都是恨得牙癢癢的。赫荃琳早有除去宣淑妃的心。
齊貴妃站出來指控宣淑妃毒殺皇子,赫荃琳便順手推舟,將自己的罪行通通推給宣淑妃,讓宣淑妃背了這個黑鍋。
後來宣淑妃在冷宮裏被人殺死,下手的雖然不是赫荃琳,但赫荃琳還是有心感到痛快,刻意阻攔消息的傳出。
這就是為什麽宣淑妃死在冷宮裏,身邊的人卻沒有一個通報的原因。
對於林輝社和周婕妤的死,赫荃琳卻矢口否認。毒殺二皇子的毒藥的來源,赫荃琳也守口如瓶。但明眼人都能猜到,毒藥肯定來自赫氏家族;而那二人的死,也肯定和赫荃琳脫不了幹係。
皇後東窗事發,後宮裏那些渴望著往上爬的,大到妃嬪,小至太監宮女,紛紛出來落井下石說皇後的不是,揭露皇後的真麵目。
就在這些人中,又不斷有人出來作證,林輝社是皇後殺害的,聯係的正是沉香樓的殺手;周婕妤是皇後陷害的,有私情的是皇後本人;宣淑妃的死也是皇後所為。
兩日後,皇後以“嫉妒成性、謀殺皇子、濫用職權、陷害妃嬪、失德後宮”等幾大罪名被廢黜,終身幽禁冷宮。
詔令一出來,滿朝盯著赫氏家族的無數雙眼睛紛紛投去不同的眼光,朝堂裏錯綜複雜的關係再一次體現出來。
赫氏家族不會因為一個皇後的失德而倒台,但鄺罙銘的皇位卻會因為赫氏家族的動搖而動搖,以及為齊讚寬、宣氏家族、周商略的動搖而崩塌。
這就是關鍵。
據我所知,赫氏家族沒有因為赫荃琳被廢黜而與鄺罙銘的關係僵化,也沒有和宣氏家族、齊讚寬、周商略等三家有明顯的衝突,但在朝堂裏,看起來平靜的,越有可能醞釀著滔天巨浪。
對於三家野心勃勃的貴族首富,這卻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好機會,隻要運用小小智謀,過河拆橋、釜底抽薪、坐山觀虎鬥,要削弱他們實在沒什麽難處。
我能做的隻有這麽多了,剩下的,就看端王府的了。
往日熱鬧的深宮突然安靜下來,我還真不怎麽習慣,雖然我常常呆在玉宸宮不出門,但托了各位妃子的福,平日裏能聽到的趣聞還真是不少。鄺罙銘已經下旨,禁令六宮不得談論一切宮闈記事。所以此時,走到哪裏都是靜悄悄的。
同樣的一間冷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住進了三個位高權重的可憐女人,而這三個女人,沒有一個能與我脫了關係。
我去看望赫荃琳的時候,她坐在冷宮雜草叢生的花園子裏,一身胭脂紅的宮裝有些淩亂,她低著頭,手裏繡著如生的鴛鴦,淒然唱著婉轉的歌謠:“紅顏未老,君已離亡,看如今雜草萋萋,映日半是哀傷。猶記少年時,兩無猜,竹馬情,紅燭都作淚殘。怨不得,恨不得,人間王侯無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