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是雙生子吧,太妃娘娘產下的是雙生子不錯吧!”寧澤態度一如既往的溫和,還是那個謙謙君子的做派,煦王也就擺起了長輩的架勢,看著寧澤的雙眼,態度極其強硬地說道:“不論是宗室諸位,還是我本人,都是此前的主張。太妃娘娘的雙生子,隻能留其一,並不會因為什麽所謂的天象而變。”
聽聞這一句殿下,與煦王格外強硬的態度,寧澤不動聲色地皺了皺眉。盡管這個位置並非自己心中所願,但是事實已經如此,即便還未舉行登基大典,但是自從萬國宴那一回,隨著自己自稱變化宮裏上上下下對自己的稱謂也從殿下變成了聖上。寧澤其實並不在意一個稱呼,但是透過稱呼確實可以窺見說話人的態度。
平王亂的後續事件都還尚未處理,寧澤最為厭惡這樣的紛爭,是以煦王的態度他便也是格外留意了。不該如此的,雖然這位煦王叔能夠在帝京多年,靠的便是言行無忌頭腦簡單,但是能夠在上一代皇室兄弟接二連三的殞命得以存活,且還做了宗室之首相當於族長之位的王叔,定然不簡單。
所以,他其實審時度勢的能力極為強大,也的確沒有什麽野心,父親才從不動他,甚至還留他在帝京,以彰顯自己並非不能容人的活體證據。多年以來,寧澤從未見過這位王叔以這般強硬之態對待自己,寧澤相信是父親的威嚴,與自己的平和相關。畢竟自己從未拉攏過他,於他而言,是一個相對安全的人。平王這些年,明裏暗裏的與多少人來往,身為曾經的儲君,寧澤最是清楚不過。
但是自己才剛繼位,王叔便變了一副模樣,著實有些費解。寧澤並不知曉這到底是好還是壞,但是不論是什麽,隻要是意圖挑起大曆內亂的,自己定是不會容忍。畢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乃是寧澤之願。縱然從前不想,但是已經占據了這個位置,總要做些實事方不辜負。
盡管這想法的由來,還是因為昫陽姑姑的規勸。
寧澤記得,父親過世那一夜,姑姑極其傷感,即便是在自己麵前,也是淚落不斷,幾度哭倒在地。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極為消沉的。但是即便是在如此傷懷之下,終是在接受了現實之後,回過神來第一反應還是振作自己。即便過去了許久,但是寧澤猶記當時聽過這一段後的振聾發聵。這麽多年以來,身為儲君,作為太子,終究還是過於自我了。
一心隻想著自己之願,甚至還時常覺得前行的動力乃是為了身邊那些支持自己的人,卻是從未想過自己還能為天下人做些什麽。昫陽姑姑的一番話,叫寧澤認識到了自己的淺薄,也是因為這一番話,寧澤開始接受了自己的位置,召開了萬國宴。
既然決意做些什麽,那麽寧澤便不允許有人在其中搗鬼。煦王叔到底因何突然轉變,寧澤並不想過分關注,畢竟心底也明白,無非就是對自己的表現頗有些不滿。兼之又撞上了惠太妃一事,想來並不僅僅隻是煦王不滿,他代表的是宗室,看來宗室內部該當整肅一番了。
是以,盯著看了煦王良久,直到煦王有些躲閃之態,這才笑著點了頭:“應該是,煦王叔來得太快,朕離開的時候,尚未得到產房內的消息。隻是兩方寶劍遊於雲霞之間,該是兩位皇弟錯不了了。”
明明煦王甚至比許陸兩位來得還要晚些,煦王也知曉九安那樣的人精,必然是將這情況說得分明,但是眼下寧澤特意強調的煦王叔,還是叫煦王內心有些不安。畢竟方才那個眼神,在一向溫潤如玉的君子身上,甚至有一瞬間煦王有了看到皇兄的錯覺,不免更是忐忑。但是作為於夾縫中求生存,且還過得極好的人來說,心思自然轉得快。
當即便想明白了自己的過失之處,不動聲色地轉變了態度,而後朗聲笑道:“這也是宗室的意見,畢竟雙生子著實有些駭人,還是希望聖上您莫要錯了心意。更何況,還是兩支劍,劍肅殺,沾染了鮮血方可成為寶劍,戾氣未免重了些。即便是天象,也不該叫聖上變了想法才是。將危險扼殺於繈褓之間,既是天下萬民的福祉,亦是對那兩個孩子的仁善。”
“煦王這意思,柳某便有些聽不明白了。”煦王要對天象進行曲解,是能夠想見的,畢竟不想留下雙生子的根由還是在於不詳,是以,莫說是漫天霞光具是聖潔之感,便是降神也能進行曲解。本來世間萬物皆可混沌處之,單單隻在於說話人的立場。是以,任由煦王說完話,鎮國公這才開了口:“如此天生將才,才是我大曆福祉,對其動手,怕是招惹天災。”
鎮國公這話並不留情麵,畢竟是有軍功在身的老將了,又經曆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性本就非同常人可以與之比擬的。是以,麵對煦王,難免會有些不太客氣。在戰場廝殺過的人,對於這些滿腦子都是彎彎繞繞的,有著天然的鄙夷之態。尤其尤其是煦王這樣的軟骨頭,即便體諒他的處境,但是也不會就此少幾分鄙夷。
“國公雖是帝師,但是也請莫要萬事都由著聖上。”煦王也不讓分毫,看著鎮國公冷言道來:“聖上本來就生而純善,對於稚子下不去狠心也是正常,但是國公是從屍山血海之中走出來的人,又如何看不明白這天象中的不詳之象。如若隻是為了順承聖上之意,屆時民生凋敝,國公可能承擔這責任?”
鎮國公厭惡滿腦子彎彎繞繞的人,並不代表他不擅長這些,畢竟是建功無數的將軍,通兵法隻是最基礎的能力。眼看著煦王往自己身上扣了無數帽子,不免一聲嗤笑出聲:“敢問煦王,這不詳之兆是星官之言,還是您之言啊!宗室中人,恕我直言,當真是害怕雙生子影響了天下嗎,可不盡然!”
聽聞這一句殿下,與煦王格外強硬的態度,寧澤不動聲色地皺了皺眉。盡管這個位置並非自己心中所願,但是事實已經如此,即便還未舉行登基大典,但是自從萬國宴那一回,隨著自己自稱變化宮裏上上下下對自己的稱謂也從殿下變成了聖上。寧澤其實並不在意一個稱呼,但是透過稱呼確實可以窺見說話人的態度。
平王亂的後續事件都還尚未處理,寧澤最為厭惡這樣的紛爭,是以煦王的態度他便也是格外留意了。不該如此的,雖然這位煦王叔能夠在帝京多年,靠的便是言行無忌頭腦簡單,但是能夠在上一代皇室兄弟接二連三的殞命得以存活,且還做了宗室之首相當於族長之位的王叔,定然不簡單。
所以,他其實審時度勢的能力極為強大,也的確沒有什麽野心,父親才從不動他,甚至還留他在帝京,以彰顯自己並非不能容人的活體證據。多年以來,寧澤從未見過這位王叔以這般強硬之態對待自己,寧澤相信是父親的威嚴,與自己的平和相關。畢竟自己從未拉攏過他,於他而言,是一個相對安全的人。平王這些年,明裏暗裏的與多少人來往,身為曾經的儲君,寧澤最是清楚不過。
但是自己才剛繼位,王叔便變了一副模樣,著實有些費解。寧澤並不知曉這到底是好還是壞,但是不論是什麽,隻要是意圖挑起大曆內亂的,自己定是不會容忍。畢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乃是寧澤之願。縱然從前不想,但是已經占據了這個位置,總要做些實事方不辜負。
盡管這想法的由來,還是因為昫陽姑姑的規勸。
寧澤記得,父親過世那一夜,姑姑極其傷感,即便是在自己麵前,也是淚落不斷,幾度哭倒在地。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極為消沉的。但是即便是在如此傷懷之下,終是在接受了現實之後,回過神來第一反應還是振作自己。即便過去了許久,但是寧澤猶記當時聽過這一段後的振聾發聵。這麽多年以來,身為儲君,作為太子,終究還是過於自我了。
一心隻想著自己之願,甚至還時常覺得前行的動力乃是為了身邊那些支持自己的人,卻是從未想過自己還能為天下人做些什麽。昫陽姑姑的一番話,叫寧澤認識到了自己的淺薄,也是因為這一番話,寧澤開始接受了自己的位置,召開了萬國宴。
既然決意做些什麽,那麽寧澤便不允許有人在其中搗鬼。煦王叔到底因何突然轉變,寧澤並不想過分關注,畢竟心底也明白,無非就是對自己的表現頗有些不滿。兼之又撞上了惠太妃一事,想來並不僅僅隻是煦王不滿,他代表的是宗室,看來宗室內部該當整肅一番了。
是以,盯著看了煦王良久,直到煦王有些躲閃之態,這才笑著點了頭:“應該是,煦王叔來得太快,朕離開的時候,尚未得到產房內的消息。隻是兩方寶劍遊於雲霞之間,該是兩位皇弟錯不了了。”
明明煦王甚至比許陸兩位來得還要晚些,煦王也知曉九安那樣的人精,必然是將這情況說得分明,但是眼下寧澤特意強調的煦王叔,還是叫煦王內心有些不安。畢竟方才那個眼神,在一向溫潤如玉的君子身上,甚至有一瞬間煦王有了看到皇兄的錯覺,不免更是忐忑。但是作為於夾縫中求生存,且還過得極好的人來說,心思自然轉得快。
當即便想明白了自己的過失之處,不動聲色地轉變了態度,而後朗聲笑道:“這也是宗室的意見,畢竟雙生子著實有些駭人,還是希望聖上您莫要錯了心意。更何況,還是兩支劍,劍肅殺,沾染了鮮血方可成為寶劍,戾氣未免重了些。即便是天象,也不該叫聖上變了想法才是。將危險扼殺於繈褓之間,既是天下萬民的福祉,亦是對那兩個孩子的仁善。”
“煦王這意思,柳某便有些聽不明白了。”煦王要對天象進行曲解,是能夠想見的,畢竟不想留下雙生子的根由還是在於不詳,是以,莫說是漫天霞光具是聖潔之感,便是降神也能進行曲解。本來世間萬物皆可混沌處之,單單隻在於說話人的立場。是以,任由煦王說完話,鎮國公這才開了口:“如此天生將才,才是我大曆福祉,對其動手,怕是招惹天災。”
鎮國公這話並不留情麵,畢竟是有軍功在身的老將了,又經曆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性本就非同常人可以與之比擬的。是以,麵對煦王,難免會有些不太客氣。在戰場廝殺過的人,對於這些滿腦子都是彎彎繞繞的,有著天然的鄙夷之態。尤其尤其是煦王這樣的軟骨頭,即便體諒他的處境,但是也不會就此少幾分鄙夷。
“國公雖是帝師,但是也請莫要萬事都由著聖上。”煦王也不讓分毫,看著鎮國公冷言道來:“聖上本來就生而純善,對於稚子下不去狠心也是正常,但是國公是從屍山血海之中走出來的人,又如何看不明白這天象中的不詳之象。如若隻是為了順承聖上之意,屆時民生凋敝,國公可能承擔這責任?”
鎮國公厭惡滿腦子彎彎繞繞的人,並不代表他不擅長這些,畢竟是建功無數的將軍,通兵法隻是最基礎的能力。眼看著煦王往自己身上扣了無數帽子,不免一聲嗤笑出聲:“敢問煦王,這不詳之兆是星官之言,還是您之言啊!宗室中人,恕我直言,當真是害怕雙生子影響了天下嗎,可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