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遠嫁大曆,之後一切都是比照著大曆閨閣女兒的教育教導著當年尚且年幼的小丫頭。畢竟是來自草原,將掠奪氪金了骨血的民族的公主,又是嫁與當朝太子為正妃,如無意外,將來的繼承人在血脈之上便已經沾染了異國之血,自然便也隻能從教育之上著手。隻要心是大曆心,便足夠。
更何況,雖然迎娶八歲公主為正妃即便是在二十年前也堪稱荒謬,但是年紀小確實也有年紀小的好處。畢竟才八歲,還是幼女,即便大婚,卻是不能圓房的。如此一來,東宮後院之中諸多女子,便也有了機會。即便彼時的正當年的東宮太子,後院之中除了自幼的侍女之外,再無旁人。
但是沒有也可以有,後院無人隻要他想,或者說隻要皇室想,隨時都能填滿空缺。畢竟,娶了外族女子為正妻,即便是尋常人家,也會格外慎重。畢竟將來家族的繼承人,血脈不正,難免會有外心。而寧澤身為太子,國之儲君,他的正妃便是將來的皇後,萬民之母。若是她的孩子生了外心,背後可是草原的蠻族。
當年的熙帝做出東宮迎娶匈奴汗國公主的決定,可謂是物議沸騰。莫說是朝臣,便是世家也是公然嗆聲,民間的呼聲自然也不必再多說些什麽。當年不比如今,隱隱已經有了些萬國來朝的雛形。當年的形勢極其嚴峻,尤其是北部邊境一帶的百姓,多年以來深受匈奴汗國的侵襲,心中更是憤怒。畢竟自己國家的皇儲將要迎娶敵國公主,那是好戰的蠻族,多少大曆男兒死於同他們的戰事之中,隻有北境邊民最為清楚。
畢竟北境諸城,曾經一度隻剩下了老弱婦孺,青壯年男子盡數奔赴戰場,投入到了保家衛國的行列之中。古來征戰便沒有悉數歸家的道理,但是那幾年卻是格外的慘烈。以致於彼時還是少女的昫陽公主,都在憤而揮筆,留下了“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般慘烈的詩句,隻為勸解兄長能夠顧念一番那些痛不欲生的人們。
但是兄妹倆即便年紀差了許多,卻也有些無話不談的意味了。因為昫陽公主自幼就表現出了超越了年紀的成熟與聰慧,又是胞妹幼妹,是以在單論年紀甚至可以作為自己女兒的小妹妹麵前,英明神武的帝王也能將心事吐露一二。昫陽公主聽了兄長的想法,瞬間便明白了他的宏圖大業,饒是民憤民怨已經隨著自己那一句攀升到了頂峰,但是總是會有法子的啊!
平息民怨,最好的方式便是披露更多消息,加上刻意地引導。原本連帝王都有些束手無措的局麵,卻是在昫陽公主的一番了解過後,找到了破局之策。匈奴汗公主年紀不過八歲,便是最佳的平息民怨之法。畢竟八歲還是個孩子,尤其又是在草原長起來,未曾見過大曆繁華的女子,不光能夠解除帝王心底一樣的擔憂,還能一舉平息民間的反對之聲。
畢竟八歲的孩子尚且無法生育,而八歲去的孩子,也正是一個學習接受的最佳年紀。莫說是連帶著熙帝心中也是無盡擔憂,關於之後的繼承人,經過昫陽公主這麽一點撥,瞬間便是豁然開朗。那點子憂心也不複,畢竟教導一個八歲的孩子成為大曆淑女,並非難事。連孩的母親都被同化了,又何須擔心其子嗣存了外心。
更何況,即便是如此也不放心,八歲到及笄也還有也還有七年的時間。七年的時間裏,太子會有無數子嗣,即便是成年了的太子妃,也是望塵莫及。更不消說,經過七年調教,成年後的太子妃自然與當初從匈奴汗國出嫁的八歲女童不同。假以時日即可,短短的六個字,卻是給了帝王一顆定心丸。
之後昫陽公主再未插手,但是隨著民間漸漸開始的諸多關於東宮後院,長子嫡子和八歲這些關鍵詞出現,漸漸地也就衝淡了許多敵對的言論。人們開始討論起了應對之策,關於這個敵國公主到來之後,身為大曆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位太子妃。這些轉變不乏刻意地引導,但是必然也少不了八歲這個信息帶給人們的安心。更何況,還有備選方案,即便是八歲這個年紀還是不能叫人放心,正式迎娶了太子妃之後,東宮太子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東宮後院的缺口也順理成章的補齊。
如此,至少東宮儲君的長子還是大曆女子所生,便也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然而,誰也未曾想到,這麽多年過去了,東宮居然沒有半點喜訊傳來不說,漸漸長成了大曆貴女模樣的太子妃,漸漸地被百姓喜歡。這其中當年的八歲女童是不是知道這一切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太子妃漸漸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完美貴女,其出身也漸漸不被人提及。付出必然不少,畢竟異國他鄉隻有自己格格不入,即便是成人也難以適應,更不消說對於一個遠離父母親族熟悉的一切,一個僅僅隻八歲的小女孩。
但是所幸其成長縱然艱難,到底是被大曆人接受了,如此便也算是值得吧!至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匈奴汗國八歲小公主的改頭換麵是成功的。即便這樣的改變,或許她已經不是她自己了。然而才僅僅隻有八歲,便被父母遠嫁他國,夫君還是一個早已經成年的男子,盡管容貌俊秀,盡管位高權重,盡管來自民富兵強的大國,也很難說小姑娘對自己的身份還有依戀。
是以,年輕的將軍劍舞畢,即便是胞妹,本能地,已經是身為國母的皇後,維護的便是大曆的利益。因為陳玉城出色,因為他極其重要,所以夫君離不得他,大曆也少不得他。當胞妹說出中意於他之時,皇後並未多想,隻是將其歸因為玩笑話,甚至還不惜以此前烏雲塔娜瞧中了時屹進而大鬧一場的軼事取笑。
更何況,雖然迎娶八歲公主為正妃即便是在二十年前也堪稱荒謬,但是年紀小確實也有年紀小的好處。畢竟才八歲,還是幼女,即便大婚,卻是不能圓房的。如此一來,東宮後院之中諸多女子,便也有了機會。即便彼時的正當年的東宮太子,後院之中除了自幼的侍女之外,再無旁人。
但是沒有也可以有,後院無人隻要他想,或者說隻要皇室想,隨時都能填滿空缺。畢竟,娶了外族女子為正妻,即便是尋常人家,也會格外慎重。畢竟將來家族的繼承人,血脈不正,難免會有外心。而寧澤身為太子,國之儲君,他的正妃便是將來的皇後,萬民之母。若是她的孩子生了外心,背後可是草原的蠻族。
當年的熙帝做出東宮迎娶匈奴汗國公主的決定,可謂是物議沸騰。莫說是朝臣,便是世家也是公然嗆聲,民間的呼聲自然也不必再多說些什麽。當年不比如今,隱隱已經有了些萬國來朝的雛形。當年的形勢極其嚴峻,尤其是北部邊境一帶的百姓,多年以來深受匈奴汗國的侵襲,心中更是憤怒。畢竟自己國家的皇儲將要迎娶敵國公主,那是好戰的蠻族,多少大曆男兒死於同他們的戰事之中,隻有北境邊民最為清楚。
畢竟北境諸城,曾經一度隻剩下了老弱婦孺,青壯年男子盡數奔赴戰場,投入到了保家衛國的行列之中。古來征戰便沒有悉數歸家的道理,但是那幾年卻是格外的慘烈。以致於彼時還是少女的昫陽公主,都在憤而揮筆,留下了“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般慘烈的詩句,隻為勸解兄長能夠顧念一番那些痛不欲生的人們。
但是兄妹倆即便年紀差了許多,卻也有些無話不談的意味了。因為昫陽公主自幼就表現出了超越了年紀的成熟與聰慧,又是胞妹幼妹,是以在單論年紀甚至可以作為自己女兒的小妹妹麵前,英明神武的帝王也能將心事吐露一二。昫陽公主聽了兄長的想法,瞬間便明白了他的宏圖大業,饒是民憤民怨已經隨著自己那一句攀升到了頂峰,但是總是會有法子的啊!
平息民怨,最好的方式便是披露更多消息,加上刻意地引導。原本連帝王都有些束手無措的局麵,卻是在昫陽公主的一番了解過後,找到了破局之策。匈奴汗公主年紀不過八歲,便是最佳的平息民怨之法。畢竟八歲還是個孩子,尤其又是在草原長起來,未曾見過大曆繁華的女子,不光能夠解除帝王心底一樣的擔憂,還能一舉平息民間的反對之聲。
畢竟八歲的孩子尚且無法生育,而八歲去的孩子,也正是一個學習接受的最佳年紀。莫說是連帶著熙帝心中也是無盡擔憂,關於之後的繼承人,經過昫陽公主這麽一點撥,瞬間便是豁然開朗。那點子憂心也不複,畢竟教導一個八歲的孩子成為大曆淑女,並非難事。連孩的母親都被同化了,又何須擔心其子嗣存了外心。
更何況,即便是如此也不放心,八歲到及笄也還有也還有七年的時間。七年的時間裏,太子會有無數子嗣,即便是成年了的太子妃,也是望塵莫及。更不消說,經過七年調教,成年後的太子妃自然與當初從匈奴汗國出嫁的八歲女童不同。假以時日即可,短短的六個字,卻是給了帝王一顆定心丸。
之後昫陽公主再未插手,但是隨著民間漸漸開始的諸多關於東宮後院,長子嫡子和八歲這些關鍵詞出現,漸漸地也就衝淡了許多敵對的言論。人們開始討論起了應對之策,關於這個敵國公主到來之後,身為大曆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位太子妃。這些轉變不乏刻意地引導,但是必然也少不了八歲這個信息帶給人們的安心。更何況,還有備選方案,即便是八歲這個年紀還是不能叫人放心,正式迎娶了太子妃之後,東宮太子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東宮後院的缺口也順理成章的補齊。
如此,至少東宮儲君的長子還是大曆女子所生,便也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然而,誰也未曾想到,這麽多年過去了,東宮居然沒有半點喜訊傳來不說,漸漸長成了大曆貴女模樣的太子妃,漸漸地被百姓喜歡。這其中當年的八歲女童是不是知道這一切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太子妃漸漸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完美貴女,其出身也漸漸不被人提及。付出必然不少,畢竟異國他鄉隻有自己格格不入,即便是成人也難以適應,更不消說對於一個遠離父母親族熟悉的一切,一個僅僅隻八歲的小女孩。
但是所幸其成長縱然艱難,到底是被大曆人接受了,如此便也算是值得吧!至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匈奴汗國八歲小公主的改頭換麵是成功的。即便這樣的改變,或許她已經不是她自己了。然而才僅僅隻有八歲,便被父母遠嫁他國,夫君還是一個早已經成年的男子,盡管容貌俊秀,盡管位高權重,盡管來自民富兵強的大國,也很難說小姑娘對自己的身份還有依戀。
是以,年輕的將軍劍舞畢,即便是胞妹,本能地,已經是身為國母的皇後,維護的便是大曆的利益。因為陳玉城出色,因為他極其重要,所以夫君離不得他,大曆也少不得他。當胞妹說出中意於他之時,皇後並未多想,隻是將其歸因為玩笑話,甚至還不惜以此前烏雲塔娜瞧中了時屹進而大鬧一場的軼事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