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一兵一卒,不見血淚橫流,至少明麵兒是如此,但是卻是將滿城百姓在頃刻之間鎮住了。僅僅是憑著訓練有素的軍隊,與閑庭信步般的淡定。全城上下沒有半點兒雜聲,除卻整齊劃一的馬蹄與士兵的腳步聲之外,便是郎朗而起的對東宮儲君的十問響徹了全城。
往者國祚衰微,率土之濱分崩離析,王室之尊,生民之命,萬姓之存亡,幾於泯滅。我太祖皇帝悲天憫人,泉下有知,佑萬民庇後嗣。承太祖之遺訓,高祖皇帝英明神武,富有聖哲,撥亂反正,拯將墜之國,造萬民之福。救萬民於水火,惠施恩德。今主應天順民,受命踐阼,恢拓宏業,萬邦諧和。對德欽明,布政垂惠,以致萬邦來朝,成天朝上國之風範。
知人善用,朝臣忠肅明允;明理是非,內外井然有序;敬上愛下,乃至上下一心功德無量。為君,寬宏大量,廣開言路,胸若懷穀,不負天君之名。為父,溫旭慈和,雅量有度,然今東宮儲君不肖,卻視而不見,誠傷天下萬民之心。是以臣子寧濯,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
受命於天,授符於父,兒有十問問長兄,望君與父,皆寬之宥之。
古有雲,王者之師,有征無戰。臣雖非王,亦有王之雅度。進城不燒傷劫掠,入宮無違逆之心,唯有十問,而後悉聽尊便。
臣寧濯問君:長公主之殤可安?天下萬民可安?悠悠之口可有答複?
兒寧濯問父:公平公正之意?孝順安和之道?包庇縱容之責?
弟寧濯問兄:謙和仁愛今尚在?以下犯上倫理何在?視倫常於無物,祖宗廟堂何在?兄為儲君,如此悖逆,百姓社稷何在?何以為天下之表率,萬民之青天?......
然而就在這樣層層疊疊慷鏘有力的責問聲之中,從城東一道悠遠而古樸的陶塤悠悠然響起。歌不成歌,調不成調,倒像是誰家孩子初學。但是陶塤特有的聲調與音色,卻是叫責問之聲都隨之弱了幾分,天然的神秘與哀婉,一個不留神便流入了人心深處。
阿九包括許多不在外頭的人,自然不知道現下外麵的情況,這時候隨著鈴娘吹響了第一聲之後,內心便止不住地震顫激蕩了起來。明明是如泣如訴的聲音,但是此時此刻在阿九的耳中,卻是比宮廷雅樂之戰曲更叫令人心激蕩。
“怎麽不吹了?”阿九看著鈴娘將陶塤拿開了唇邊,不免焦急問道:“這樣短促,若是沒聽到,該當如何是好?”
楊媽媽輕輕地歎了一回氣,而後看了看鈴娘又看看阿九,低聲解釋道:“姑娘隻需知曉,九安公公比咱們想象中的還要強大。雖然不知道姑娘因何這般擔心他的安危,但是既然說了緊急情況吹響這塤,必然是安排妥當的。所以不管短促還是悠長,隻需吹奏便會有人通知到他那邊,咱們靜候回音就是了。”
鈴娘見狀當即點頭,帶著忐忑與不安,卻也還是笑著說道:“是啊,九安就是這麽說的,隻要在帝京,隻要他還在,就一定能夠趕到。咱們隻需耐心等待就是了,姑娘若是等不得,不如就叫杜仲她們進來為姑娘梳洗吧,反正這般模樣也出不得門。”
阿九臨走的時候,元玠專程拿了新衣裳給她換上,不論衣料還是尺寸,都是最符合阿九習慣的。是以,回來的時候,即便是麵對陸老夫人陸二夫人,也未曾引起她們的注意。甚至於連楊媽媽都向鈴娘投去了疑惑的目光,阿九自不消說。
“這些衣裳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全都是大姑娘當年的想法。”鈴娘見狀不由得苦笑了一下,隨即目光便落在了阿九的身上,帶著傷懷與落寞,低聲解釋道:“那時候九安初露頭角,多少世家夫人都愛得很,尤其是有女兒的,恨不得結下娃娃親。夫人當然也隻是笑,還是大姑娘爽利,當即隻說阿弟就一個,總不能都娶了。當場便研磨作畫,說是將來誰家女兒能夠做出她筆下的衣裳並穿上,就是阿弟的妻子了。姑娘身上的,無論披帛還是鞋麵,都是大姑娘筆下的。”
若說開始鈴娘口中說道大姑娘夫人的,還叫阿九有些愣怔,反應不過來,但是往後聽一聽便一切明了。想來這是當年定遠侯府鼎盛之時,世家夫人之間聚會之上的笑談罷!果然,自小就備受歡迎啊!雖然如此感慨,但是阿九還是下意識地看向了身上的衣裳,也算是明白了元玠看到自己換上了這一身紅裝之後迅速背轉過身的緣由。
當時阿九隻當是不好看,別扭得很,畢竟自己長相妖媚,穿紅更是有一股子沒來由的風塵之氣。是以,平日裏阿九鮮少碰紅色。但是現下看來,原來還有這一層文章。頓時,阿九臉色便紅成了一片,元玠似乎很不愛用言語表達些什麽,但是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眼神,都在給自己隻有他知曉的承諾。
眼看著阿九麵色酡紅,鈴娘心底的猜測也算是落到了實處,但是也是因為如此,臉色頓時見不到一絲血色。盡管九安很好,她也打心眼子裏愛護憐惜著九安,但是阿九也是她的心頭肉啊!若是九安一切都好,兩人郎情妾意倒也未為不可,但是九安他如今,哪裏又有什麽成婚成家的資格。畢竟是斷了根的太監,想到這一點,鈴娘隻覺心一陣陣的劇痛,縱然始終都知曉九安如今的身份,但是她卻是從來不舍得以那樣的身份去看九安,然而如今,卻是不得不麵對了。
“姑娘將衣裳換下來吧,這顏色實在是不襯姑娘,若是當真要去寧海侯府,沒得叫人誤會了。”看著阿九麵若三月桃花一般的顏色,鈴娘強壓下心底的痛楚,看著阿九笑著說道:“想是九安手頭上沒有女兒家的衣裳,若是他無事,姑娘這衣裳還是要還回去的。”
往者國祚衰微,率土之濱分崩離析,王室之尊,生民之命,萬姓之存亡,幾於泯滅。我太祖皇帝悲天憫人,泉下有知,佑萬民庇後嗣。承太祖之遺訓,高祖皇帝英明神武,富有聖哲,撥亂反正,拯將墜之國,造萬民之福。救萬民於水火,惠施恩德。今主應天順民,受命踐阼,恢拓宏業,萬邦諧和。對德欽明,布政垂惠,以致萬邦來朝,成天朝上國之風範。
知人善用,朝臣忠肅明允;明理是非,內外井然有序;敬上愛下,乃至上下一心功德無量。為君,寬宏大量,廣開言路,胸若懷穀,不負天君之名。為父,溫旭慈和,雅量有度,然今東宮儲君不肖,卻視而不見,誠傷天下萬民之心。是以臣子寧濯,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
受命於天,授符於父,兒有十問問長兄,望君與父,皆寬之宥之。
古有雲,王者之師,有征無戰。臣雖非王,亦有王之雅度。進城不燒傷劫掠,入宮無違逆之心,唯有十問,而後悉聽尊便。
臣寧濯問君:長公主之殤可安?天下萬民可安?悠悠之口可有答複?
兒寧濯問父:公平公正之意?孝順安和之道?包庇縱容之責?
弟寧濯問兄:謙和仁愛今尚在?以下犯上倫理何在?視倫常於無物,祖宗廟堂何在?兄為儲君,如此悖逆,百姓社稷何在?何以為天下之表率,萬民之青天?......
然而就在這樣層層疊疊慷鏘有力的責問聲之中,從城東一道悠遠而古樸的陶塤悠悠然響起。歌不成歌,調不成調,倒像是誰家孩子初學。但是陶塤特有的聲調與音色,卻是叫責問之聲都隨之弱了幾分,天然的神秘與哀婉,一個不留神便流入了人心深處。
阿九包括許多不在外頭的人,自然不知道現下外麵的情況,這時候隨著鈴娘吹響了第一聲之後,內心便止不住地震顫激蕩了起來。明明是如泣如訴的聲音,但是此時此刻在阿九的耳中,卻是比宮廷雅樂之戰曲更叫令人心激蕩。
“怎麽不吹了?”阿九看著鈴娘將陶塤拿開了唇邊,不免焦急問道:“這樣短促,若是沒聽到,該當如何是好?”
楊媽媽輕輕地歎了一回氣,而後看了看鈴娘又看看阿九,低聲解釋道:“姑娘隻需知曉,九安公公比咱們想象中的還要強大。雖然不知道姑娘因何這般擔心他的安危,但是既然說了緊急情況吹響這塤,必然是安排妥當的。所以不管短促還是悠長,隻需吹奏便會有人通知到他那邊,咱們靜候回音就是了。”
鈴娘見狀當即點頭,帶著忐忑與不安,卻也還是笑著說道:“是啊,九安就是這麽說的,隻要在帝京,隻要他還在,就一定能夠趕到。咱們隻需耐心等待就是了,姑娘若是等不得,不如就叫杜仲她們進來為姑娘梳洗吧,反正這般模樣也出不得門。”
阿九臨走的時候,元玠專程拿了新衣裳給她換上,不論衣料還是尺寸,都是最符合阿九習慣的。是以,回來的時候,即便是麵對陸老夫人陸二夫人,也未曾引起她們的注意。甚至於連楊媽媽都向鈴娘投去了疑惑的目光,阿九自不消說。
“這些衣裳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全都是大姑娘當年的想法。”鈴娘見狀不由得苦笑了一下,隨即目光便落在了阿九的身上,帶著傷懷與落寞,低聲解釋道:“那時候九安初露頭角,多少世家夫人都愛得很,尤其是有女兒的,恨不得結下娃娃親。夫人當然也隻是笑,還是大姑娘爽利,當即隻說阿弟就一個,總不能都娶了。當場便研磨作畫,說是將來誰家女兒能夠做出她筆下的衣裳並穿上,就是阿弟的妻子了。姑娘身上的,無論披帛還是鞋麵,都是大姑娘筆下的。”
若說開始鈴娘口中說道大姑娘夫人的,還叫阿九有些愣怔,反應不過來,但是往後聽一聽便一切明了。想來這是當年定遠侯府鼎盛之時,世家夫人之間聚會之上的笑談罷!果然,自小就備受歡迎啊!雖然如此感慨,但是阿九還是下意識地看向了身上的衣裳,也算是明白了元玠看到自己換上了這一身紅裝之後迅速背轉過身的緣由。
當時阿九隻當是不好看,別扭得很,畢竟自己長相妖媚,穿紅更是有一股子沒來由的風塵之氣。是以,平日裏阿九鮮少碰紅色。但是現下看來,原來還有這一層文章。頓時,阿九臉色便紅成了一片,元玠似乎很不愛用言語表達些什麽,但是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眼神,都在給自己隻有他知曉的承諾。
眼看著阿九麵色酡紅,鈴娘心底的猜測也算是落到了實處,但是也是因為如此,臉色頓時見不到一絲血色。盡管九安很好,她也打心眼子裏愛護憐惜著九安,但是阿九也是她的心頭肉啊!若是九安一切都好,兩人郎情妾意倒也未為不可,但是九安他如今,哪裏又有什麽成婚成家的資格。畢竟是斷了根的太監,想到這一點,鈴娘隻覺心一陣陣的劇痛,縱然始終都知曉九安如今的身份,但是她卻是從來不舍得以那樣的身份去看九安,然而如今,卻是不得不麵對了。
“姑娘將衣裳換下來吧,這顏色實在是不襯姑娘,若是當真要去寧海侯府,沒得叫人誤會了。”看著阿九麵若三月桃花一般的顏色,鈴娘強壓下心底的痛楚,看著阿九笑著說道:“想是九安手頭上沒有女兒家的衣裳,若是他無事,姑娘這衣裳還是要還回去的。”